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洲棉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的主基因与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亚洲棉农家品种中长纤维、高强度的江陵中棉和短纤维、低强度的浙江萧山绿树构建的F2:3家系,利用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主要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进行4世代联合分析,得到有关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除伸长率之外,长度、马克隆值、比强度、整齐度、短纤维指数均没有检测到主基因;产量性状中铃重和单株铃数最适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1),衣分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模型(B-3),子指的最适遗传模型为无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C),单株皮棉产量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一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利用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亚洲棉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阐明棉花品质和产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2.
苗永美  隋益虎  简兴 《广西植物》2015,35(5):704-708
为了解黄瓜雄花花器的遗传特性,该研究以雄花器官较小的华南型黄瓜二早子为母本,花器较大的加工型黄瓜NC-76为父本,构建4世代遗传群体,并采用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分析黄瓜雄花花器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分离群体的雄花花梗和花冠长2个性状均表现为单峰分布,表明两性状为数量性状且有主基因控制;花梗长性状符合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5)模型,花冠长性状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1)模型;控制花梗长性状的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等,为0.573,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相差不大,且均为负向;控制花冠长度性状的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0,显性效应分别为-0.226和-0.472,在上位性作用中以加性×加性和显性×显性互作为主,多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正向显性效应值为0.613,大于负向的加性效应值。花梗和花冠长度两个性状在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1.04%和69.60%,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由此看出黄瓜雄花花器性状为数量遗传,遗传率相对较高。该研究结果显示在黄瓜杂交育种中对花器大小选择可以在较早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3.
以种荚差异显著的白菜自交不亲和系(P1)和白菜型油菜自交系(P2)为亲本及杂交获得的4个基本世代(P1、P2、F1、F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种荚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芸薹种作物的种荚长度(SPL)性状及喙长(SBL)性状均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C-0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16%和68.67%;种荚宽度(SPW)性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E-0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为20.40%,多基因遗传率为78.34%。种荚相关各性状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种荚宽度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为1.26%;种荚长度、喙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分别达16.89%和25.36%。针对芸薹种作物种荚性状的改良要以多基因为主,并注意环境条件影响。以种荚差异显著的白菜自交不亲和系(P1)和白菜型油菜自交系(P2)为亲本及杂交获得的4个基本世代(P1、P2、F1、F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种荚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芸薹种作物的种荚长度(SPL)性状及喙长(SBL)性状均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C-0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16%和68.67%;种荚宽度(SPW)性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E-0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为20.40%,多基因遗传率为78.34%。种荚相关各性状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种荚宽度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为1.26%;种荚长度、喙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分别达16.89%和25.36%。针对芸薹种作物种荚性状的改良要以多基因为主,并注意环境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4.
玉米穗部性状的多世代联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自交系095和L26为亲本,通过对P1、P2、F1、F2、B1、B26个基本世代联合分析,研究了秃尖长、穗行数、穗粗、千粒重、穗重、单株产量等穗粒性状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行数、穗重、单株产量的最适模型为D-2模型,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粗、千粒重的最佳模型为B-1模型,符合两对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秃尖长的最佳模型为E-3,符合两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本研究利用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玉米穗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阐明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5.
羽衣甘蓝裂叶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羽衣甘蓝圆叶自交系‘0835’和裂叶自交系‘0819’为亲本,调查P1、P2、F1、F2群体莲座期4个裂叶相关性状表型数据,运用‘四世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叶缘缺刻数4个叶形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探讨羽衣甘蓝裂叶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为羽衣甘蓝裂叶性状遗传、QTL定位及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4个性状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叶缘缺刻数中亲优势达显著水平,4个性状均存在负向超亲优势。(2)叶长和叶宽均符合E-4模型,即由2对等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叶长主基因遗传率为83.80%,多基因遗传率为1.05%;叶宽主基因遗传率为22.28%,多基因遗传率为61.92%。(3)叶形指数和叶缘缺刻数均符合E-1模型,即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叶形指数主基因遗传率为93.73%,多基因遗传率为2.59%;叶缘缺刻数主基因决定了表型变异的91.18%。  相似文献   

6.
甜瓜远缘群体果实糖含量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栽培甜瓜0246为母本,野生甜瓜Y101为父本,构建了P1、P2、F1、F2、B1、B26个世代,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探讨了甜瓜果实糖含量相关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果糖含量、葡萄糖含量和总糖含量遗传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控制(E-0),主基因在F2中的遗传率分别达到90.32%、82.42%和94.66%。蔗糖含量受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控制(D-2),主基因在F2中的遗传率达到83.76%。甜瓜果实糖含量相关性状遗传体系中主基因具有重要作用且环境方差所占比例较小,适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7.
为改良水稻(Oryza sativa)核不育系柱头性状提供遗传信息, 调查了粳型核不育系7001S、籼型核不育系Z913S及其杂交、自交获得的F1、F2和F2:3群体的4个柱头性状, 分析了4个性状间的相关性, 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2个世代4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4个性状两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介于0.274-0.897之间。除F2:3群体中花柱长度和柱头外露率分别表现出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和1对负等效加性-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外, F2和F2:3群体的柱头长度、花柱长度、柱头-花柱总长度以及柱头外露率均表现出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 且F2:3群体中控制花柱长度的主基因表现出加性-显性效应, 其余均表现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2个世代中4个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8.
粳稻穗角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及稻米品质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测定了粳稻直立穗品种丙8979与弯曲穗品种C堡杂交组合的P1、P2及其重组自交系349个株系的穗角和10个稻米品质性状, 分析了穗角与稻米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并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对稻米品质10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穗角与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无显著相关; 与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r=0.124*); 与粒长和长宽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0**和0.241**)。糙米率、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 2对主基因具有累加作用和加性×加性的上位性作用; 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和胶稠度受2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糊化温度均受3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糊化温度6个品质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粒长、长宽比、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4个性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9.
辣椒果实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果实性状差异较大的一年生辣椒材料C.annuum B9431(P1)和灌木辣椒材料C.frutescens H108(P2)为亲本,构建4世代群体(P1、P2、F1、F2),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辣椒6个果实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为辣椒果实性状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6个果实性状均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单果重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和果肉厚度5个性状均符合E-0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果柄长度最佳遗传模型为E-5,即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单果重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果肉厚度和果柄长度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7.64%、37.67%、82.46%、94.82%、83.33%和40.0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50%、54.56%、10.53%、0.27%、12.96%和37.78%。  相似文献   

10.
IGF-1基因对长白×蓝塘猪资源群生产性能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F2代设计建立了由216头F2代个体组成的长白×蓝塘猪资源群,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F2代个体IGF-1基因的多态性;通过固定模型方法估计了IGF-1不同基因型的最小二乘均值,同时采用混合模型方法分析不同性状IGF-1基因型的遗传效应,并由此计算IGF-1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固定模型和混合模型方法的分析结果都表明,IGF-1不同基因型对猪断奶后日增重有显著影响,AA型的遗传效应显著比AB型高20.58 g(P=0.0347),IGF-1基因对该性状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1.78 g和-18.81 g;对胴体组成性状也有影响,AA型和AB型对骨率的遗传效应分别极显著低于BB型5.22%(P= 0.0008)和5.19%(P=0.0007),IGF-1基因对该性状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2.61%和-2.58%;AA型胴体瘦肉量的遗传效应显著比AB型少0.45 kg(P=0.0264),IGF-1基因对该性状的加性和显效应分别为0.16 kg和0.61 kg;AA型和AB型皮脂率的遗传效应比BB型分别高8.81%(P=0.0206)和7.64%(P=0.0431),对该性状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4.41%和3.24%.因此,IGF-1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说明该基因对断奶后日增重、骨率、胴体瘦肉量和皮脂率等4个性状有显著的遗传影响;而加性和显性效应估计值的大小表明,IGF-1基因的遗传效应只有在皮脂率性状上加性效应相对显性效应比较高,可以作为主基因对该性状进行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1.
选取5份云南地方香型软米水稻种质资源和6份自育香型软米保持系按5×6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配制成30个组合,采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云南香型软米11个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云南香型软米多数农艺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加上位性效应、加性×环境效应、显性×环境效应的影响,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单株产量受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加上位性效应、加性×环境效应、显性×环境效应的影响;株高、有效穗的遗传率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其他性状的普通狭义遗传率和互作狭义遗传率均达极显著水平;产量构成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多数性状之间以加×加上位性、加性×环境和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2.
大豆抗灰斑病主基因的发现与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高抗品种东农9674与感病品种杂交,在田间多个生理小种共存条件下研究大豆灰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发现杂交后代的抗性表现具有明显的质量性状遗传特征,F1代表现完全显性,F2代的抗感分离比例在个别组合接近3:1。采用数量性状的主要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性的遗传进行模型的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发现抗性遗传存在明显的主要因效应,分别符合一个主基因 多基因加显性模型及两个基因独立遗传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以及主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普遍存在,对抗病性的遗传起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猪产仔数性状基因效应与有效基因数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太湖猪(P1)、长白猪(P2)、杂交一代(F1)、杂交二代(F2)、杂交三代(F3);和回交一代(B2)等6个世代产仔数的材料,分析了猪产仔性状的基因效应和基因数。结果表明上位效应不显著,猪产仔数性状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式,受一个有效基因控制。太湖猪产仔数性状基因加性值比长白猪高1.39头,太湖猪高产仔数基因对长白猪等位基因呈显性,显性度为0.81。  相似文献   

14.
陈旭升 《生物学杂志》1993,(4):13-16,19
生物界除了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外,还存在一种既可表现为质量性状、又可表现为数量性状的中介性状类型,称之兼性性状(或称“两性性状”)。兼性性状存在着三种可能的遗传基础:①由兼性基因控制的兼性性状。兼性基因是一种既具有主基因的显隐性特点,又具有微效基因的剂量累加效应的基因类型。②由并联式基因控制的兼性性状。某些抗性性状的多个基因K(K≥2)以并联方式协同控制性状的综合水平性表达,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当K=1时,抗性基因系统中只有一个主基因——单个主基因控制性状的垂直性表达,表现为质量性状的遗传方式。③由主基因系统和微效多基因系统协同控制的兼性性状。其中微效基因系统参与性状数量表达  相似文献   

15.
水稻种子抗老化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世杨  郭媛  洪德林 《遗传》2008,30(2):217-224
相似文献   

16.
茄子果萼色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绿色和紫色两个果萼颜色差异显著的茄子高代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用比色板对果萼颜色进行分级赋值,采用P1、P2、F1、B1、B2和F2六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茄子果萼色性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F2分离群体果萼色级值呈单峰偏态分布,说明茄子果萼色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茄子果萼色性状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0模型);主基因遗传率较高,为96.82%,可在育种早期进行选种。  相似文献   

17.
以烤烟高产品种竖把老母鸡和台烟7号与低产品种TI245配制成2个杂交组合,分别获得6个世代植株(P1、P2、F1、F2、B1、B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多世代联合法对2个组合不同生育时期的产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产量性状在性状建成中发挥调控作用的基因数目与基因效应存在发育阶段性差异。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存在于整个发育过程中,且效应程度在不同生育时期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加性×加性、显性×显性互作效应在产量性状的发育过程中呈间断性表达。基因遗传力在不同生育时期存在差异,现蕾期产量性状的表型变异受基因遗传效应的决定作用高于其他2个生育时期,受环境因素影响小,且不同组合间的基因效应也存在显著差异,组合Ⅱ的遗传效应明显高于组合Ⅰ。不同组合的烤烟产量性状在不同生育时期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差异显著,受环境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在育种工作中既要考虑基因效应,又要注意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由11组各含P_1、P_2、F_1、F_2、B_1和B_2家系的平均数及其方差,估计了陆地棉有关株型的10个性状和有关产量、品质的7个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株高,主茎节间长,第5、10、15果枝节间长和纤维长度的遗传,除有加性、显性效应外,尚有不可忽略的上位性效应;第1、10果枝与主茎夹角的遗传属加性-显性模型;第1果枝节间长,第5、15果枝与主茎夹角,每株铃数,单铃籽棉重,衣分,霜前籽棉、籽棉和皮棉产量则主要是加性遗传效应。因而一般地说,株型性状的遗传并不比产量性状简单。  相似文献   

19.
CL系列甘蔗亲本的遗传力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CL系列甘蔗品种作杂交亲本的遗传特点,采用3×3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遗传设计,估算了7个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方差、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结果表明:锤度的遗传主要受母本加性基因效应控制,株高的遗传主要受父母本加性基因控制,而锤重的遗传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效应所制约;CL83-1163作为母本,糖分配合力高,且能把高糖特性传递给后代,CL88-4730为父本,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大,其杂交后代表现高产高糖;根据配合力总效应(TCA),综合表现好的组合有CL83-1364×CL88-4730、CL83-1900×CL84-3152、CL83-1163×CL88-4730,可用于今后的甘蔗有性育种计划。  相似文献   

20.
甘蔗生物量育种的ADGE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甘蔗11个亲本品种及不完全双列杂交(NCdesignⅡ)遗传设计的30个组合的F1代实生苗生物量进行加性-显型-随机环境效应模型(ADGE)分析。结果表明:甘蔗的生物量性状遗传主要是由基因的加性、显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共同决定的,但基因的加性效应作用较大;甘蔗杂交亲本对其后代表型的遗传作用主要为母本的遗传效应影响;甘蔗生物量性状都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率(h2B)和狭义遗传率(h2N),且h2B>h2N,说明了对甘蔗生物量性状在选育种早期阶段的选择效果好;通过对亲本的加性基因随机效应分析的综合,较优良的甘蔗亲本有粤糖72/426、粤糖79/177、粤糖85/177、ROC24和ROC25;根据杂交组合显性随机效应分析,认为粤糖72/426×ROC16、粤糖79/177×ROC24、粤糖79/177×ROC23及粤糖80/101×ROC22是较优良的高生物量甘蔗杂交组合,可以应用于甘蔗的高生物量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