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不同采收期的新疆产罗布麻和白麻药材中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三叶豆苷、紫云英苷、芦丁和白麻苷的含量,进而分析2种药材的最佳采收期。发现不同采收期的新疆产罗布麻和白麻药材中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三叶豆苷、紫云英苷、芦丁和白麻苷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并且罗布麻和白麻呈现出不同特点。以《中国药典》中罗布麻含量测定项下的金丝桃苷为指标,罗布麻和白麻的最佳采收期都是6、7月;但是,以7个成分的总含量和6个黄酮的总含量为指标,罗布麻的最佳采收期是8、9月,白麻的最佳采收期仍是6、7月。该结果可为确定罗布麻和白麻药材的采收时间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好的降血压降血脂作用,为了解桑枝中芦丁、桑色素、山柰酚、异槲皮苷、桑辛素等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情况,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对重庆9个产地、3个种类(桑、鸡桑、华桑)的18批桑枝进行黄酮成分的测定。实验结果显示,芦丁、桑色素、山柰酚、异槲皮苷、桑辛素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峰面积和浓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 5~0.999 8。18批桑枝中均检测出5种黄酮类物质,但其在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五种黄酮类成分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为桑辛素>桑色素>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含量最高的桑辛素平均含量为135.154μg/g,含量最低的山柰酚平均含量为6.929μg/g。不同种类桑枝中5种黄酮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华桑中黄酮总含量最高。本研究能为深入研究桑枝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数据资料参考,为临床上降血压降血脂的治疗提供药物来源参考。  相似文献   

3.
HPLC法测定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刺五加紫丁香苷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Harms)是五加科植物,是全球畅销的植物药之一,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其中所含有的刺五加苷类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紫丁香苷则是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用HPLC法测定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刺五加中紫丁香苷的含量,确定了刺五加紫丁香苷用超声波提取 1.5 h、60%甲醇作提取溶剂、提取温度为55℃的最佳提取条件组合。HPLC条件则是以检测波长为266 nm、流动相为甲醇/水(V/V)=28/72、流速为1 mL·min-1、柱温为25℃。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类似生境条件下,同龄野生刺五加中紫丁香苷的含量进行比较,在所调查的7个地区中,以五营丰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生长在红松原始林下的刺五加紫丁香苷含量最高,五大连池雪洞风景区和牡丹江镜泊湖地区的刺五加紫丁香苷的含量最低。该研究结果对刺五加的采集和种植生境的选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首次系统地对短梗五加、糙叶五加、藤五加、窄叶藤五加四种五加属植物果实中的金丝桃苷、芦丁、槲皮素、山奈素、6,7-二甲氧基香豆素、紫丁香苷等6种活性成分进行了含量比较。采用RP-HPLC测定各个活性成分的含量。色谱柱为ODS C18柱,各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均选择最优的色谱条件和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结果显示:糙叶五加,藤五加,窄叶藤五加果实中除紫丁香苷外的其他活性成分含量均高于短梗五加,但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具有相当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建立月季花(Rosae Chinensis Flos,RCF)UPLC指纹图谱及月季花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产地月季花质量进行评价,并应用于同科属植物玫瑰花的研究。运用UPLC建立月季花指纹图谱方法,匹配共有峰,并对各共有峰进行归属分析,采用SPSS 20.0、SIMCA 14.1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同法测定月季花中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的总含量及玫瑰花(Rosae Rugosae Flos,RRF)的指纹图谱。建立的月季花药材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30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10个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聚类距离为10时,可将15批月季花分为5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含量测定结果显示15批月季花药材的金丝桃苷与异槲皮苷总含量范围为3.88~8.67 mg/g,不同产地月季花药材金丝桃苷与异槲皮苷总含量具有一定差异;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同样适用于同科属植物玫瑰花的质量控制研究。建立的月季花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分析方法可行,可为月季花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05份杜仲种质资源叶片6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遗传变异特征,为叶用杜仲的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不同种质间杜仲叶片6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异程度不同,异槲皮苷含量变异系数(34.42%)最大,变异幅度为1.16~6.92mg·g~(-1),总黄酮变异系数(19.35%)最低,变异幅度为6.70~22.53mg·g~(-1);6种活性成分多样性指数较高,均在2.0以上;不同种质间杜仲叶6种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不同地理来源间杜仲叶片的绿原酸、京尼平苷酸、车叶草苷、异槲皮苷和总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3)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及车叶草苷的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绿原酸与桃叶珊瑚苷、车叶草苷、异槲皮苷、总黄酮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黄酮与异槲皮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根据杜仲叶片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聚类,将杜仲种质资源分为4大类群,其中类群Ⅳ为高含量类群,可为优良叶用杜仲资源筛选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杜仲种质资源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存在较大变异,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效液相和分光光度的方法对天然次生林林内、林隙和林缘三种不同生境下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丁香苷和总黄酮的含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条件下,刺五加不同部位丁香苷的含量不同。生境的变化对枝中丁香苷的含量影响最大,林内生境枝中丁香苷的含量最低,林隙生境较高,林缘生境最高。而茎基部丁香苷的含量规律为林内生境最高,林隙生境次之,林缘生境最低。三种不同生境中根和根茎丁香苷含量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刺五加全株均含有黄酮类物质,其中叶和花中黄酮的含量较高。其总黄酮含量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在林内生境,刺五加叶、花和果中总黄酮的含量最低,林隙生境有所提高,而林缘生境中含量最高。叶片总黄酮含量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中总黄酮的含量越低。对于刺五加的枝、茎干、根和根茎而言, 1~3年枝总黄酮在各个生境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而茎干中总黄酮的含量表现为林内生境显著的高于林隙生境和林缘生境,后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异;与茎干不同,林内生境根和根茎中总黄酮的含量最低,林隙和林缘的较高。  相似文献   

8.
建立测定合欢花药材中槲皮苷、异槲皮苷和槲皮素3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通过化学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测定,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不同规格合欢花药材的影响,为合欢花药材的初加工工艺选择提供参考。通过晒干、阴干、蒸汽杀青后烘干、微波杀青后烘干、烘干(30、50、70、90℃)、冷冻干燥的方式对两种规格合欢花药材进行干燥处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色法和ABTS法、DPPH法等检测样品中总黄酮、异槲皮苷、槲皮苷、槲皮素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干燥后不同规格样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处理合欢花药材样品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槲皮苷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槲皮苷含量可作为总黄酮含量大小的评价指标,与O-2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正相关但不显著。槲皮苷含量和总黄酮含量与其他四种抗氧化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槲皮素含量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推测槲皮苷和槲皮素...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同时测定番石榴叶中6种黄酮类成分(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瑞诺苷、番石榴苷、萹蓄苷、槲皮素)的一测多评法。本研究以金丝桃苷为内参物,采用HPLC法,确定金丝桃苷与另外5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并通过获得的校正因子计算后5种成分的量;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11批番石榴叶的含量。结果表明11批番石榴叶的QAMS法与外标法测定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证明该法可用于番石榴叶6种黄酮类成分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段木栽培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子实体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多糖、三萜、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BTS和FRAP),探究生长年限对段木栽培桑黄子实体营养、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年限对上述10个指标均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在粗蛋白质、粗纤维含量上,一年生极显著高于两年生、三年生,粗脂肪为三年生高于二年生、一年生,氨基酸总量则是二年生的高于一年生和三年生。氨基酸中,亮氨酸、异亮氨酸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一年生最高、三年生次之,二年生最低。在多糖含量上,二年生最高,三年生次之,一年生最低;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BTS、FRAP),均为一年生最高,二年生次之,三年生最低;三萜含量,一年生和三年生较高,而二年生较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粗蛋白含量与粗脂肪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总黄酮、总酚含量显著正相关;粗纤维含量与多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黄酮、总酚含量、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FRAP活性,两两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总氨基酸含量、三萜含量与其他指标均相关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段木栽培桑黄子实体质量控制、质量标准评价和桑黄产品进一步开发原料的选择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草地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优势种的生理生态适应性,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分析呼伦贝尔草地米氏冰草群落—米氏冰草+冰草群落—冰草群落演替系列的土壤养分、两优势种的生物量及C、N和P含量。结果表明: 随着米氏冰草群落—米氏冰草+冰草群落—冰草群落的演替,土壤全碳、全氮、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均显著升高;米氏冰草和冰草叶、茎和根的N、P含量及N/P均显著升高,而各构件的C/N降低;米氏冰草叶的C含量及冰草叶、茎和根的C含量均显著升高。米氏冰草叶C/P及冰草根和叶C/P均显著升高,而米氏冰草根和茎C/P及冰草茎C/P均显著下降。在米氏冰草+冰草共优势种群落中,米氏冰草通过降低茎和根C含量,增加叶C的积累,提高其种间竞争力, 而冰草通过降低根冠比和生殖比来适应环境变化。米氏冰草在不同群落中均受N限制(N/P<14);而冰草在单优势种群落中受P限制(N/P>16),在共优势种群落中受N和P限制(14相似文献   

12.
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种子催芽生长一般使用沙床培育,沙子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了选择一种适合橡胶树种子培育方式来替代对沙子的依赖,该研究通过水培、悬空培育和传统的沙培比较橡胶树实生苗第1蓬叶稳定时,苗木的生长势、生理指标及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水培实生苗地上部株高、茎粗、叶面积的长势最佳,壮苗指数和生物量的含量最高,但其根太长,根相对较细。水培的叶、茎、根的可溶性糖、丙二醛、游离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均较低;水培和悬空培育的叶片和茎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根系活力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均高于沙培。水培的叶、茎、根中的氮和磷含量最低,沙培的最高;而水培实生苗根和茎中钾的含量较高,叶片中含量与悬空培育、沙培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悬空培育在叶、茎、根中钾的含量最低。水培促进了苗木的生长,降低干旱胁迫,提高养分利用率,但后续还需调控根系,建设良好根团。悬空培育的苗木长势较弱,还需进一步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胡杨组织培养叶片及插穗毛状根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是唯一分布在干旱沙漠地区的高大乔木, 根蘖能力强, 但自然条件下插穗难以生根, 扦插繁殖困难。该文研究发根农杆菌菌株ATCC11325诱导胡杨发根, 菌液浓度为OD600=0.4, 添加100 mg·L-1乙酰丁香酮, 叶片切段划伤预培养后侵染10分钟, 培养20天, 在叶片创伤部位诱导发生无向性的健壮毛状根; 浸染肉质根插穗, 须根发生和植株成活率从20%提高到60%, 且地上部分分枝多, 生长茂盛。该发根农杆菌菌株显著促进胡杨插穗生根成活。  相似文献   

14.
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的建立对植物功能基因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在桉树(Eucalyptus)中建立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不同的发根农杆菌菌株侵染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 grandis)的叶片和茎段,确定合适的农杆菌菌株和外植体类型,在此基础上开展农杆菌浓度、侵染时间对毛状根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发根农杆菌菌株MSU440,以叶片为外植体进行发根诱导,最高获得了81.0%的毛状根诱导率,毛状根平均根长达到3.23 cm。在发根农杆菌浓度为OD600=0.3、侵染时间为30 min时,共培养48 h后经过20 mg·L-1卡那霉素筛选培养,通过PCR分子鉴定和GUS染色证实外源基因稳定地整合在桉树毛状根基因组中,转化率达20.2%。初步建立了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桉树遗传转化体系,为桉树基因功能鉴定和进一步的转基因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林药复合种植的关键在于科学理解造林树种与药材之间是否具有增益效应,其中避免化感抑制是重要方面之一。本研究选择以民族药用植物—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为研究对象,探讨走马胎与3种速生树种尾叶桉(Eualyptus urophylla S.T.Blakely)、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复合种植中存在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CK相比,桉树落叶水浸提液降低了走马胎株高至少2.59%,对走马胎幼苗的株高有显著性抑制作用(P<0.05),对走马胎幼苗的根长、地下部分干重以及生物量有极显著性抑制作用(P<0.01),且随着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增强。湿地松落叶水浸提液对走马胎幼苗的株高、根长以及地上部分干重出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没有显著性影响的双浓度效应,而对走马胎幼苗的基径、地下部分干重以及生物量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浓度效应;杉木落叶水浸提液对走马胎幼苗生长的影响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浓度效应现象。综合各项指标得出:走马胎与桉树之间存在较强的负化感效应,而走马胎与湿地松或杉木之间存在“低促高抑”的化感效应;  相似文献   

16.
锌在3种乔木中的积累及其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敏  张欣  谭欣蕊  刘燕  王美仙 《应用生态学报》2021,32(12):4298-4306
为了探索园林木本植物对重金属锌(Zn)的积累和耐性机制,本研究以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和银杏(Ginkgo biloba)3种北京常见乔木为试验树种,通过盆栽污染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浓度Zn处理(0、250、500、1000、2000 mg·kg-1)对3种乔木的叶、枝、根生物量及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分析各器官中Zn积累含量及Zn在叶、根中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 各浓度Zn处理下3种乔木均能存活,但叶、枝、根的生物量较对照均有所下降。过量的Zn会导致栾树、臭椿的叶片细胞变形、细胞壁破裂、细胞器解体,而银杏叶片细胞尚能保持正常形态,说明银杏对Zn的耐受能力强于栾树和臭椿。随着Zn处理浓度的增加,3种乔木各器官的Zn含量呈上升趋势,栾树和臭椿体内的Zn含量显著高于银杏,说明栾树和臭椿对Zn的积累能力强于银杏。3种乔木叶和根中的Zn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分别占26.9%~71.8%和28.1%~82.6%,最高浓度Zn处理(2000 mg·kg-1)下,Zn在可溶性组分(液泡为主)的占比可超过细胞壁。3种乔木叶片中的Zn主要以NaCl、HAc、HCl提取态存在,占57.4%~82.7%,根系中的Zn主要以NaCl、HAc提取态存在,占42.8%~67.2%,均是活性较低的形态。这说明细胞壁固持、液泡区隔化和将Zn以低活性的形态赋存可能是3种乔木积累和耐受Zn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为量化典型黑土区主要树种根系构型特征,探究其对固土能力的影响,以该区分布较广的榆叶梅、小叶锦鸡儿、白桦、糖槭、红皮云杉、樟子松单株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根挖掘和WinRHIZO Pro LA2004分析系统相结合对其根系空间分布、几何形态、分形等特征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原位整株根系拉拔的方法量化根系垂直拉拔力。结果表明: 榆叶梅以倾斜根为主,小叶锦鸡儿、白桦、糖槭和红皮云杉以水平根为主,樟子松根系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较为均衡;除白桦总根表面积和红皮云杉总根长外,灌木树种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显著大于乔木,落叶阔叶乔木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显著大于针叶常绿乔木,白桦总根体积显著大于小叶锦鸡儿、糖槭、红皮云杉和樟子松;榆叶梅、小叶锦鸡儿和白桦根系分形维数和分形丰度显著大于红皮云杉和樟子松;榆叶梅、小叶锦鸡儿和糖槭整株根系平均最大垂直拉拔力显著大于白桦、樟子松和红皮云杉。主要受根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倾斜根数量的影响,榆叶梅、小叶锦鸡儿和糖槭根系表现出较强的固土能力,可作为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植被构建中优先选择的树种。  相似文献   

18.
从植物化感作用的角度,探索利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本地植物或伴生的本地物种对入侵植物进行抑制和清除,是一种控制外来入侵植物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本地作物红薯和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为试验对象,探究红薯不同部位(根、茎、叶)3个浓度(0.025、0.05、0.1 g·mL-1)的水提物对喜旱莲子草的化感作用。以形态学指标(无性系小株个数、节数、叶片数、叶面积、株高、总干重和根数)、化感响应指数、性状比值(肉质化程度、根冠比、比叶面积、叶生物量比、茎生物量比、根生物量比)、新生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作为衡量红薯对喜旱莲子草根状茎生长影响程度的参数。结果表明: 1)不同浓度不同部位红薯水提物对喜旱莲子草生长有不同影响。0.1 g·mL-1根水提物显著抑制所有形态学指标,除总干重和根数外,其他形态学指标均随不同部位水提物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2)所有处理的综合化感响应指数均为负值,说明红薯水提物对喜旱莲子草各指标具有负效应,抑制其正常生长。在所有处理中,0.1 g·mL-1根水提物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化感响应指数为-0.73,其次为0.1 g·mL-1茎水提物和0.05 g·mL-1根水提物,化感响应指数均为-0.44。3)从性状比值可以看出,红薯水提物对肉质化程度、根冠比、比叶面积和叶生物量比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茎生物量比和根生物量比无显著性影响。4)红薯水提物显著增加新生叶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但对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无显著影响。表明红薯水提物对喜旱莲子草根状茎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铅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以二年生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和朱砂根(A. crenata)为实验材料, 探究外源褪黑素(MT)处理对不同浓度铅胁迫下2种植物生理响应及DNA损伤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相同处理时间内, 随着铅胁迫浓度的升高, 虎舌红与朱砂根的3种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Pro)及可溶性蛋白(SP)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 而丙二醛(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 根尖胼胝质含量持续升高, 根系DNA损伤加剧。施加适宜浓度的外源褪黑素(MT)后, 不同浓度铅胁迫下2种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得到有效增强, 且均在100 µmol∙L-1 MT处理时达到最大值, Pro和SP含量均显著升高, MDA含量则先显著降低而后缓慢升高, 根尖胼胝质含量持续增加, 根系DNA损伤得到改善; 随着MT浓度的持续升高, 其缓解作用逐渐减弱。相较于虎舌红, 朱砂根对铅胁迫的抗性更强, 生理响应更稳定。施加外源MT可有效缓解铅胁迫对虎舌红和朱砂根的毒害作用(缓解效果朱砂根>虎舌红), 增强二者对铅毒的耐受性, 其中100 µmol∙L-1 MT处理下缓解效果最佳。研究揭示了虎舌红和朱砂根抗铅性的优劣及外源MT对铅毒的缓解效应, 为紫金牛属植物抗铅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濒危植物七子花二年生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干旱胁迫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处理对幼苗不同器官C、N、P化学计量关系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试验共设计4个处理:对照(CK)、干旱胁迫(D)、接种AMF(AMF)、干旱胁迫和接种AMF(D+AMF)。结果表明: 在干旱胁迫下七子花根系AMF的侵染率显著下降,但接种AMF处理植株的株高、叶片数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接种AMF显著提高了干旱胁迫下植株根、叶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及茎、叶淀粉含量,且茎和叶可溶性糖与淀粉比显著下降。干旱胁迫导致植株C含量在根和叶中显著增加,P含量在茎中显著减少;与干旱胁迫相比,胁迫下接种AMF植株根、茎、叶P含量及叶C含量显著提高,而根C、N含量及茎C含量显著降低。胁迫下接种AMF植株根、茎C∶N、C∶P、N∶P和叶N∶P均显著低于单一胁迫处理。NSC与C∶N∶P计量比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根、叶P含量与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茎P含量与淀粉和NS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各器官N∶P与NS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七子花幼苗的生长,接种AMF通过提高植株根和叶的可溶性糖含量、根的可溶性糖/淀粉,增加地上部分淀粉含量,促进P元素吸收和降低各器官N∶P来增强植株耐旱性,从而提高七子花幼苗在干旱环境中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