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柿树炭疽菌侵染寄主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柿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后在寄主细胞中形成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寄主细胞膜外沉积了一层厚的电子不透明物质,初生菌丝与具有沉积物的寄主原生质膜之间有一层界面基质(interfacial matrix)。当初生菌丝扩张并侵染相邻细胞时,围绕着初生菌丝层的界面基质消失,具有沉积物的原生质膜被逐步降解。初生菌丝在穿透寄主细胞壁过程中形成一个漏斗状的菌丝锥,然后穿透寄主细胞壁并迅速膨大,然后形成厚壁的初生菌丝。初生菌丝在寄主细胞壁中收缩狭窄处产生一个隔膜,隔膜两边菌丝中细胞质的电子密度明显不同,菌丝锥中有浓密的电子密度。死体营养的次生菌丝在死的细胞中繁殖和扩展,并产生分枝。次生菌丝可直接穿透较薄的寄主细胞壁,无缢缩或任何变形现象,菌丝顶端部分未见隔膜产生;在穿透较厚的细胞壁时,靠近顶端处产生隔膜,顶端细胞膨大,使寄主细胞壁撕裂。接种90h后分生孢子盘在枝条表面形成。柿树炭疽菌其侵染过程有两个阶段,即初生菌丝的活体营养阶段和次生菌丝的死体营养阶段。  相似文献   

2.
柿树炭疽菌侵染寄主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柿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后在寄主细胞中形成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寄主细胞膜外沉积了一层厚的电子不透明物质,初生菌丝与具有沉积物的寄主原生质膜之间有一层界面基质(interfacial matrix)。当初生菌丝扩张并侵染相邻细胞时, 围绕着初生菌丝层的界面基质消失,具有沉积物的原生质膜被逐步降解。初生菌丝在穿透寄主细胞壁过程中形成一个漏斗状的菌丝锥,然后穿透寄主细胞壁并迅速膨大, 然后形成厚壁的初生菌丝。初生菌丝在寄主细胞壁中收缩狭窄处产生一个隔膜,隔膜两边菌丝中细胞质的电子密度明显不同,菌丝锥中有浓密的电子密度。死体营养的次生菌丝在死的细胞中繁殖和扩展,并产生分枝。次生菌丝可直接穿透较薄的寄主细胞壁,无缢缩或任何变形现象,菌丝顶端部分未见隔膜产生;在穿透较厚的细胞壁时,靠近顶端处产生隔膜,顶端细胞膨大,使寄主细胞壁撕裂。接种90h后分生孢子盘在枝条表面形成。柿树炭疽菌其侵染过程有两个阶段,即初生菌丝的活体营养阶段和次生菌丝的死体营养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结合曲利苯兰和荧光素钠两种染色方法的优点,从显微角度研究了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两个菌株X-27和HN-14在稗草和水稻上萌发和侵染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寄主稗草上,接种4h后尖角突脐孢菌孢子开始从一端或两端萌发形成初生芽管;10h后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在寄主表面,两端萌发的孢子约90%一端败育,仅一端形成成熟附着胞;在接种后24h内成熟附着胞形成率与接种时间成正相关,24h后趋于稳定;16h后在成熟附着胞下方受侵染的细胞内指状吸器开始形成,随后发育为掌状吸器;接种36h后菌丝在组织表面扩展形成网状,同时稗草叶片上显现叶斑病症状,部分菌丝能在细胞间蔓延扩展。在非寄主植物水稻上,同样观察到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但是萌发起始时间滞后大约4h,初生菌丝分枝明显减少,且未能观察到附着胞和吸器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格氏梅拉菌Meira geulakonigii最早是在柑桔锈螨病的枯枝中发现的,它是一种担子菌类酵母样无性态真菌,归属于黑粉菌纲外担子菌亚纲。目前仅了解这种真菌在植物中的生长状态,关于它的宿主范围、区域分布和生长特性依然知之甚少。首次从竹子中分离了两株新的Meira geulakonigii菌株(PM1和PM2),并且更深一步地描述了他们的生理特性,尤其着重表述了菌丝体的独特生长现象。与先前报导的两株M.geulakonigii菌株PFS004和AS004相比较,PM1和PM2在分子系统上与AS004更相近,而生理现象与PFS004更相似。这两株菌株的成功分离可能有助于毛竹中Meira真菌菌丝体形成和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文杰  李文馨  许慧男  祖元刚  王宇 《生态学报》2008,28(11):5228-5237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白屈菜植物生活史型相关的营养生长(vegetative growth,V)、有性生长(sexual growth,S)和克隆生长(clonal growth,C)的主成分得分及比例进行定量计算,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生活史型特征参数及次生代谢产物单宁含量、黄酮含量与生物碱含量的相关关系,目的是为植物活性成分环境定向诱导培育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光照状况的全光照(空地)、70%光照(榆树林内)和40%光照下(白扦林内)的9个样地白屈菜生活史型划分发现,全光照下白屈菜种群生活史型为V0.34S0.41C0.25,为SV生活史型,空地为DE(Disturbed but still Excellent)生境;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的白屈菜生活史型分别可表示为V0.28S0.38C0.34和V0.27S0.40C0.33,均为SC生活史型,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为DF(Disturbed and Fragile)生境。(2)白屈菜植株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和生物碱)含量,空地均低于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生境。各样地白屈菜不同器官单宁含量:叶片(种(根(茎;黄酮含量:种(叶片(根(茎;生物碱含量:叶片(根(茎,各样地白屈菜茎和根的生物碱含量无明显差异,空地白屈菜叶片中生物碱含量低于榆树林下和白扦林下白屈菜植株59%~56.7%。(3)白屈菜生活史型与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和生物碱)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显著的线性关系显示,白屈菜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和生物碱)含量与营养生长和有性生长成负相关,与克隆生长成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较于空地的DE生境,林(榆树和白扦)下的DF生境条件差,使白屈菜向C型转变,同时也促进了次生代谢产物(单宁、黄酮和生物碱)的积累。结果可以为野生植物的人工定向培育中生境选择和目的活性成分定向累积提供基于形态学的评价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6.
牙鲆、大黄鱼和小黄鱼不同部位鳞片类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  高磊  鲍宝龙 《动物学杂志》2017,52(5):850-856
真骨鱼类的骨鳞有圆鳞和栉鳞两种类型,观察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成体的鳞片类型,发现同一个体同时存在圆鳞和栉鳞,有典型的圆鳞和栉鳞结构,也有两者的过渡型形态。而对100日龄和成体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不同部位鳞片类型的观察发现,100日龄牙鲆眼侧存在圆鳞向栉鳞过渡的Ⅲ型鳞片、Ⅳ型初始栉鳞和Ⅴ型典型栉鳞,而成体牙鲆有眼侧仅覆盖Ⅴ型典型栉鳞,推测栉鳞和圆鳞可能存在发育上的联系。通过统计大黄鱼和小黄鱼不同部位的圆鳞和栉鳞数量,发现二者体表栉鳞数量均为从头部到尾部依次减少,而背部与腹部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两种葡萄孢属真菌对不同百合品种叶片和花瓣的侵染能力,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椭圆葡萄孢Botrytis elliptica对4个百合品种叶片和花瓣的侵染时间和病斑扩展速度。结果表明,供试百合花瓣接种灰葡萄孢病斑出现时间明显早于叶片,而不同品种花瓣接种椭圆葡萄孢病斑出现时间差异显著。此外,百合品种‘木门’叶片接种椭圆葡萄孢96 h后仍没有病斑出现,而花瓣接种后48 h病斑出现,说明‘木门’叶片对椭圆葡萄孢抗性较强,而花瓣较易感病。  相似文献   

8.
氮有效性增加对细根解剖、形态特征和菌根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氮(N)有效性增加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细根作为树木地下最为活跃的组分,其对N有效性增加的响应已成为森林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N有效性增加条件下细根解剖构造、形态和菌根侵染的响应趋势及潜在机制进行了综述.N有效性增加导致细根皮层厚度、皮层层数和皮层细胞直径下降,外皮层上通道细胞数量减少,而中柱和木质部横截面积,以及导管(或管胞)直径、数量和壁厚度均增加,根解剖构造的响应与植物激素浓度变化有关;N有效性增加后菌根侵染率下降,比根长(单位根干质量的长度)在外生菌根树种中普遍下降,而在内生菌根树种中增加;根直径和组织密度的变化趋势则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这些个体根和树种水平上的结果对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碳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根据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化树木具有多重生态效应, 其耗水量不容忽视。在不了解树干液流空间变异的前提下, 将点的测定值推广到整树或者林段尺度会产生很大的误差。为准确地确定整树耗水, 采用热消散探针法研究了夏秋季北京成年常绿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雪松(Cedrus deodara)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树干液流的空间变异特征及产生原因。各树种树干液流存在方位变异, 受树干靠南的方向受光较多、木材解剖特征和枝下高高度的影响, 油松和雪松液流密度与方位之间的关系较为固定, 而刺槐液流密度与方位之间的关系表现出随机性。不同方位每小时液流密度之间高度相关(p < 0.000 1)。因此, 可以基于这种关系准确地计算其他方位的液流(R2 > 0.91, p < 0.000 1)。油松和雪松树干液流的径向变异显著, 较深处和较浅处树干液流的日变化格局相似, 但是较深处的液流明显滞后于较浅处的树干液流, 且较浅处树干液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远高于深处的液流。不同深度树干液流之间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利用较浅处的液流外推其他深度的液流(R2 > 0.89, p < 0.000 1)。然而, 同一棵树不同方位径向剖面特征不同, 雪松南向较深处的液流明显高于其他方位, 且滞后不显著, 这与树冠南向受光较多有关。结合误差分析, 采取北向15 mm和75 mm深处的液流密度均值来估算整树耗水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0.
马志良  高顺  杨万勤  吴福忠 《生态学杂志》2015,26(10):2913-2920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马尾松、柳杉、杉木、香樟、红椿、麻栎6个典型树种凋落叶的Ca、Mg、Mn在第一个分解年不同雨热季节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历1年的分解,6种凋落叶Ca、Mg、Mn释放率分别为-13.8%~92.3%、4.0%~64.8%和41.6%~81.1%.马尾松和香樟凋落叶Ca释放动态呈现富集-释放模式,其余4种凋落叶整体上呈现释放的模式;香樟凋落叶Mg释放动态呈现富集-释放模式,其余5种凋落叶呈现直接释放模式;柳杉和红椿凋落叶Mn释放动态呈现富集-释放模式,其余4种凋落叶呈现直接释放模式.凋落叶Ca、Mg、Mn的释放明显受到季节性降雨的影响,且因凋落叶种类不同而有差异.Ca、Mg、Mn在雨季的释放率和释放量均高于旱季.初始养分含量和降雨量是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元素释放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应用RAPD分析对广东不同果树上的胶孢炭疽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部分芒果上的菌株外,20个来源于不同果树上的胶孢炭疽菌都以较高的相似系数聚为一个大群(群I)。说明尽管胶孢炭疽菌具有复合种的性质,但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其遗传背景还是相近的,表现出种的典型特征。6个芒果菌株组成3个小群,且与群I的亲缘关系较远,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2.
弯孢类炭疽菌菌株的RAPD分析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RAPD分析对38个不同寄主来源的弯孢类炭疽菌菌株的系统发育及分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引物的RAPD扩增带型在种内是相似或一致的,而种间差异较大。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38个弯孢类炭疽菌菌株被聚为6个类群,群内菌株之间遗传相似性较高,而群间遗传相似性较低;群与群之间分界明显,表明种的分界相当明显。因此,RAPD分析所反映的种间亲缘关系,将有助于疑难种分类地位的确定和近似种的区分。RAPD分析的结果还揭示了一些近似种的分类关系,如按传统方法分别鉴定为Colletotrichumtruncatum、C.circinans和辣椒炭疽菌C.capsici的许多菌株聚类在同一群内,有很高的遗传相似性,实验结果支持它们为同一个种。实验中还发现5条辣椒炭疽菌的特有片断,分别由引物OPE-14、OPH-15(2条)、OPM-12和OPM-20扩增产生。这些特异带的发现对该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e localization of beta-trace protein in different human organs and in the brains of other mammals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immunochemical and immunofluorescence methods. With the double immunodiffusion technique, the immunological identity between beta-trace protein in human CSF, brain, femoral nerve, testis, epididymis, spermatic cord, ovary and fallopian tube and in monkey brain could be demonstrated. By means of single radial immunodiffusion on agar,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of beta-trace protein were found in preparations of water-soluble proteins of brain and genital organs, especially in white CNS matter, testis and epididymis. With the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bright fluorescence was found in CNS, especially in white matter, and in the stroma of epididymis. The content of beta-trace protein in femoral nerve was found to be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NS. The results indicate a connexion between beta-trace protein and the CNS, probably in the myelin or glial cells, and also between beta-trace protein and the genital system, possibly to cells involved in steroid metabolism. A specificity for highly developed mammals, i.e. man and monkey, is proposed for beta-trace protein, as no precipitation could be found when brain extracts from calves, rabbits or mice were incubated with anti-serum against human beta-trace protein.  相似文献   

14.
15.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in detail 12 species and varieties of trombiculid mites. Of these eight are believed to be new to science. Besides, a new genus is also created to accommodate certain species which are incompatible with other species originally found in the same genus. The 12 species and varieties are distributed in three subfamilies, and their names are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了解伊犁河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 于2012—2014年连续3年对我国境内新疆伊犁河上、中和下游不同河段进行鱼类资源调查。获得27种鱼类样本, 隶属于6目9科23属。伊犁河中、上游河段主要以斯氏高原鳅、新疆裸重唇鱼、新疆高原鳅和伊犁裂腹鱼等土著鱼类为优势种, 下游河段的优势种主要有鲤、草鱼和鲫等外来种。伊犁河中、上游河段鱼类种类稀少, 大中型鱼类资源稀少, 鱼类群落多样性低。梯级水电站的开发、过度捕捞以及外来种入侵对伊犁河鱼类鱼类群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落花生不同器官对硒元素吸收和累积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对硒元素的生物富集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发育期的推进,落花生对硒的生物累积作用呈动态变化,表现在植株体内硒的含量、硒元素累积进程及其贮量上。硒在植株内的累积以下针期为转折点,呈前轻后重之势,全株中55%的硒是结荚后累积的,下针期前硒以叶片为累积贮存中心,其后以荚果为中心,硒在植株内趋向于分布在植株生长旺盛的器官。成熟收获后,植株不同器官的贮量以果仁>叶>果壳>茎>根,含量分布为果仁>根>果壳>茎>叶。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炭疽菌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道陕西省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Corda的14种,其中新种1个,由异名恢复的合格种1个,中国新记录种1个。新种为宽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latium J.Y.Li et X.M.Wang sp.nov.,由异名恢复的合格种为卫矛炭疽菌C.griseum Heald et Waif,中国新记录种为尾孢炭疽菌C.caudatum(sace.)Peck。新种有拉丁文和汉文特征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