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华真地鳖的断足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的断足再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虫龄期的若虫都有断足再生能力;足的不同部位断足后均能再生;断掉不同数量的足后,只要能成活均可再生。断足再生后,继续断掉再生足的原位或其他部位也可以再生。再生足的跗节均比正常的少一节,具有再生不完整性。断足后,只要经1~2次蜕皮,均可再生。断掉一对足的腿节后,再生足出现大小不一的现象,小的一般发育不全,断足数量多容易出现再生足发育不全。再生足比正常足要小,但生长速度要快,断掉足的腿节或跗节后的再生足经过2次蜕皮后基本可恢复到正常足大小。  相似文献   

2.
1.樟巢螟绒茧蜂Apanteles locastrae You et Tong,新种(图1) 雌 体黑色。触角、各足基节、后足转节、腿节、胫节端部3/4、跗节、腹部、产卵管鞘黑色;下颚须基节、翅痣褐色,下颚须2—5节浅黄;前足转节、腿节基部1/4,中足转节、腿节基部3/4、胫节端部1/2,前缘脉、痣后脉、翅痣边缘暗褐色;足的其余部分和产卵管黄褐色,后足胫距白色;翅基片黑褐色。  相似文献   

3.
<正> 笔者1986年观察蝈蝈(螽斯科的一种,学名未订)生活习性时,发现了1头2龄雌若虫,在形态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昆虫正常的足是由基节、腿节、胫节、附节所组成。而这头畸形昆虫的2个前足各有2个胫节。2个后足在腿节后的胫节部分又分成2个弯曲部分,好似各有2个胫节,其相连处关节活动自如(见照片)。其前后足各节长度如下表。前足胫节_2上的刺比正常的蝈蝈大得  相似文献   

4.
<正> 昆虫足发育畸形,多于六足的现象,过去虽有报道,但为数甚少,如加藤(1943)曾报道日本两例:一为木棉叩头虫Pectocera fortunei Can-deze雄虫右中足基节处,生出三只足,前两只足为过剩足;另一为螽蟖Mecopoda nipponensisDe Hean雄虫右后足腿节近基部1/3处腹面生出一瘤状小突起,实际上为一足的变形,可分出转节、腿节、胫节和跗节。本人在1956年制作标本时,曾发现“八只足”的茧蜂一只,并且也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Walker)断触角再生特征及再生临界期。【方法】选取1~10龄健康的初龄若虫一条触角除基部3节外剪除,蜕皮后观察并统计触角的节数。选取生长一致健康的初龄4龄若虫,于第0~19日龄进行断触角处理,蜕皮后观察触角的再生情况和触角的节数。【结果】不同虫龄的初龄若虫断去触角蜕皮后,均能通过再生使触角的节数增加。1~10龄的若虫一条触角除基部3节外剪除,蜕皮后下一龄的触角节数分别为5、8、12、13~15、15~17、16~19、18~20、13~15、20~23、22~25、24~28节。4龄的初龄若虫一条触角分别除基部0~2、3、5、10、15、20节外剪除,蜕皮后触角的节数分别为11~12、13~15、18~21、19~25、24~27节,其中一条触角除基部20节外剪除蜕皮后基本恢复正常节数。不同日龄的4龄若虫一条触角除基部3节外剪除蜕皮后,0~8日龄的处理若虫蜕皮后触角节数为13~15节,而12日龄及以后的处理若虫蜕皮后触角节数为5~6节。4龄若虫的断触角再生临界期为9~11日龄。【结论】中华真地鳖在再生临界期内断触角后能够再生触角。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的断足时间及数量对发育历期的影响,以及不同龄期断足处理后发育历期间的差异。以8龄若虫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再生临界期为20~26日龄。不同日龄的8龄若虫断去1条后足,蜕1次皮后能再生的若虫从断足至蜕皮的平均时间与8龄的正常历期相近,整个8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均比正常历期长,并随断足处理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蜕1次皮后断足没有再生的绝大部分个体,8龄若虫的历期均比正常历期短。以3日龄的4龄若虫为处理对象,发现断去不同数量的足后(蜕1次皮后均能再生),从断足至蜕皮的历期及4龄的历期,均随虫体断足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断去1条或2条后足处理,从断足至蜕皮的历期间及断足处理后4龄历期与正常历期间的差异不显著。不同虫龄的若虫断去1条后足的腿节后1次蜕皮后能再生的大部分个体,从断足至蜕皮的时间比同龄若虫的正常历期稍长,所延长的时间相当于从龄初至断足处理的时间,而断足后1次蜕皮未再生的其余个体从断足到蜕皮的时间均很短。  相似文献   

7.
<正> 1989年5月18日在我校农场采得4头甲虫,经鉴定隶属负泥虫科(Crioceridae)。寄主为菊科杂草,其中1头左前足腿节近端部1/3处突然斜切,另外生出一细小节与胫节相连,并在腿节与胫节交接处生出另一节,长约0.74mm(见图)。该虫体长4.7mm,宽2.1mm。体均为蓝色,有金属光泽,爪基部合并,头顶角小于90°。畸形左前足的腿节长11.1mm,胫节长1.1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中国细蛾科的工作中,发现尖细蛾属二新种,记录如下。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刀瓣尖细蛾Acrocercops ensiformis,新种 前翅长4.0—5.0mm。颜面白色;头顶淡赭褐色。触角柄节褐色。口须银白色:下颚须端节腹面褐色;下唇须第二节端部及第三节腹面铅灰色。前、中足褐色;基节灰白,胫节中部有2白斑;跗节白色,第一节中部、第二和第三节基部各有一褐环。后足基节和腿节银白色,基节外侧中部有一赭褐斑;胫节和跗节浅褐色,胫节、第一和第二跗节各有一白端环,第四和第五跗节基部白色。前翅赭褐色;沿后缘有一长白带,白带由翅基伸达翅端部1/7处,内缘不及5/7处有一V形褐斑,端部呈园形加宽;翅端2/7  相似文献   

9.
竹节虫的断足再生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光 《四川动物》2000,19(1):48-48,F003
竹节虫的断足再生现象,是生物学上很有趣的问题。蔡邦华先生(1956)指出:“腿节与转节间有缝,使足易于脱落。”[1]忻介六等(1985)说,断足在蜕皮时又能长出,但明显短小。[2]戚永和等(1992)发现金平巨树Tirachideawestwoodi(WoodMason)的雌虫或雄虫常会缺少一只或两只足,有些个体则在断足的基部长出了细弱弯曲的“肢芽”,并能够逐渐发育成一只完整的足,但是,看上去比原有那只弱小一些。[3]GOBedford(1978)援引JTSalmon(1955)的文章,竹节虫若虫的附肢,蜕皮时可能被损坏(或实验性损坏),在随后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掌握茶翅蝽Halyomorphahalys(St?l)的发生及为害特性,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测定了茶翅蝽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成虫的寿命及其繁殖能力,并研究了茶翅蝽若虫各龄期的形态特征。【方法】本文在温度(25±1)℃,湿度RH 70%±5%,光照周期16 L∶8 D的实验条件下,采用单头饲养法,测定了茶翅蝽从卵到成虫的生长发育历期、1-5龄若虫的形态特征,并通过新羽化成虫配对饲养测定成虫的寿命及雌虫的繁殖能力。【结果】茶翅蝽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为(44.98±2.54)d,其中卵的发育历期为(6.90±0.05)d,孵化率为96.06%;若虫总发育历期为(38.08±2.49)d,1-5龄历期分别为(5.41±0.17)、(9.17±0.15)、(6.73±0.16)、(7.46±0.49)和(9.28±0.32)d,若虫总存活率为59.97%;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30.80±2.41)d和(36.56±2.82)d;雌成虫产卵前期为11.80 d,持续产卵期为14.08 d,单雌一生平均产卵量为83.80粒。茶翅蝽1龄若虫色彩鲜艳,黄色、褐色或橘红色,体长为(1.93±0.03)mm,宽为(1.43±0.02)mm,足胫节黑色无白斑;2-5龄若虫主体均为黑色,2龄胸部背板黑色、无黄斑,足胫节黑色无白斑,体长为(2.52±0.05)mm,宽为(1.73±0.03)mm;3龄胸部背板黑色且有黄斑、无翅芽,足胫节黑色并带有白斑或白环,体长为(4.29±0.05)mm,宽为(2.93±0.06)mm;4龄翅芽开始显现延伸至后胸后缘,足胫节有白环,体长为(6.46±0.10)mm,宽为(4.46±0.08)mm;5龄翅芽末端近达腹部第2节后缘,足胫节有白环,体长为(9.25±0.19)mm,宽为(6.18±0.16)mm。【结论】在25℃下,茶翅蝽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为44.98 d,卵到成虫的存活率为57.60%,平均每雌产卵量为83.80粒。翅芽的发育特征及足胫节上是否有白色环纹是辨别若虫各龄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静  张道伟 《昆虫学报》2015,58(10):1046-1053
【目的】海藻糖合成酶(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TPS)是参与昆虫血糖-海藻糖合成的关键酶。本研究旨在克隆德国小蠊 Blattella germanica TPS基因,研究TPS基因在德国小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RACE技术克隆德国小蠊TPS基因全长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TPS基因在德国小蠊5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在高温(40℃和46℃处理30 min)及低温(0℃和10℃处理1 h)逆境下的表达量变化。【结果】从德国小蠊中克隆获得2个TPS基因,分别命名为 BgTPS1 (GenBank登录号:KR050213) 和 BgTPS2 (GenBank登录号:KR050214)。其中,BgTPS1基因cDNA序列全长2 987 bp,开放阅读框 (ORF) 2 502 bp,编码833个氨基酸;BgTPS2基因cDNA序列全长3 212 bp,开放阅读框2 469 bp,编码822个氨基酸。BgTPS1和BgTPS2基因都主要在5龄幼虫脂肪体中表达,且BgTPS2基因的表达量为BgTPS1基因表达量的3.9倍。在两种不同极端温度诱导下,BgTPS1和BgTPS2基因mRNA均上调表达。其中,BgTPS2 的表达量始终显著高于 BgTPS1。在0℃时,BgTPS1和BgTPS2的表达量最高。【结论】德国小蠊5龄幼虫中存在2个TPS基因。两个TPS基因均在脂肪体中高表达,且BgTPS2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BgTPS1基因;低温和高温诱导下均能促进两个基因的表达量上升。该结果为进一步明确昆虫海藻糖的合成途径及其在昆虫对温度逆境的反应中的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观察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颚体、 躯体、 外生殖器及足等的形态结构。【方法】从床尘、 枕尘中采集屋尘螨, 分离出雌雄成螨, 在体视显微镜下清洗处理活螨后, 用SEM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结果】SEM照片显示, 屋尘螨螯肢钳状, 须肢扁平; 体表具细密皮纹, 似指纹状, 纹间距小于2 μm。外生殖器位于腹面正中, 雌螨为产卵孔, 雄螨生殖孔具1对叶状生殖盖。肛门呈纵行裂孔, 雄螨具2个肛吸盘。雌螨足跗节末端各具爪垫1个, 雄螨跗节Ⅳ具2个吸盘。【结论】本研究观察结果为尘螨鉴定提供了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道伟  陈静 《昆虫学报》2014,57(10):1123-1132
【目的】探讨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在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免疫响应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获得德国小蠊酚氧化酶基因(BgPO)的全长cDNA序列,用MEGA5.1软件构建BgPO与其他昆虫PO的系统进化树,用RT-PCR方法检测BgPO的组织表达模式及大肠杆菌诱导后不同时间的表达量变化,用Hultmark 方法测定抑菌活力,用邻苯二酚法测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获得的德国小蠊BgPO基因(GenBank登录号:KJ789157)cDNA全长为2 252 bp,其中开放阅读框大小为2 085 bp,编码695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79.7 kDa和6.19。Blast分析结果表明德国小蠊BgPO与其他昆虫PO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PO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高达80%;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C. formosanus PO的亲缘关系最近。基因表达检测结果表明BgPO主要在血淋巴细胞和表皮中表达。大肠杆菌诱导德国小蠊后,发现BgPO的表达量在诱导24 h后升高,在诱导后36 h达到峰值;其血淋巴的抑菌活力及酚氧化酶的活性在诱导后6-36 h内均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菌诱导组与PBS诱导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获得的德国小蠊酚氧化酶基因BgPO主要在血淋巴和表皮中表达,并参与了大肠杆菌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酚氧化酶在德国小蠊对病原菌的免疫响应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距蚤属Spuropsylla,新属 属征:中型蚤,与副角蚤属(Paraceras)接近(图1)。♂触角第一节不特别大,第二节的端鬃不特别长,不能达到棒节之半。下唇须5节,其末端至少可达到转节之半。后头鬃列较少,♂2列,♀1列。 中胸背板和腹部前几节背板在端小刺的背方有锯齿状的膜质边缘。后足胫节外侧只有1纵列鬃。♂后足第一跗节后下角有一根巨大的距形刺鬃(据此命属名);第二跗节约中部有一横切刻,并生着一横列鬃(图3)。  相似文献   

15.
记述采自新疆西北部网翅蝗科雏蝗属Chorthippus1新种,即温泉雏蝗Chorthippus wenquanensis sp. nov.。新种近似于黄胫雏蝗C. rufitibialus,与后者的主要区别为(♂):复眼纵径约为眼下沟长度的1.8-1.9倍;前胸背板侧隆线间最宽处为最狭处的2.0倍;后足跗节爪间中垫小,略短于爪长的一半;后足胫节基部黄褐色,非黑色;爪基部淡蓝色。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述了在园林害虫天敌普查中从蚧虫内饲养出的我国黄蚜小蜂属Aphytis Howard两新种。模式标本存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1、樟雪蚧黄蚜小蜂Aphytis chionaspis Ren,新种(图1—8) 雌:长0.75—1.05毫米。体黄色。头部复眼紫红色。触角柄节淡黄色,鞭节微暗色。头、胸、腹部刚毛淡褐色。小盾片后端缘中部黑褐色。胸部腹板暗色、叉状纵干黑褐色。翅透明,前翅翅基片下方一短的横条骨片褐色。缘脉与亚缘脉连接处之下方暗色,后缘褶淡褐色。前足跗节暗色;中、后足胫节、跗节暗色;后足腿节腹缘淡色。产卵管淡褐色。  相似文献   

17.
在13℃、18℃、23℃、28℃及33℃五个温度下,对大豆蚜取食大豆、野大豆、白三叶和萝藦后的12个形态参数及体型大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温度对大豆蚜的体长、体宽、头宽、触角长、前足腿节长、前足胫节长、中足腿节长、中足胫节长、后足腿节长、后足胫节长、腹管长及尾片长,存在极显著影响;寄主植物对中足腿节长以外的11个形态参数存在显著影响;温度与寄主植物的交互作用,对腹管长度以外的11个形态参数存在极显著影响;(2)温度、寄主植物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大豆蚜的体型均存在极显著影响;(3)在单一温度处理下,大豆蚜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的形态参数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4)在单一温度或寄主植物处理下,蚜虫体型也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跳小蜂科中国两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夜蛾跳小蜂Litomastix maculata Ishii ♀:体长0.8毫米左右。通常黑色:中胸盾和小盾片末端有绿色闪光;三角片、小盾片和中胸侧板稍有紫色闪光。触角柄节细长,约为梗节与第一至三索节长之和;梗节长大于宽,长为第一至三索节长之和;索节6节,第一索节长、宽相等。余节渐向端部增宽:棒节紧密,斜截,其长为端部5索节长之和(图1)。翅透明,缘脉附近有1暗色小斑。足胫节基部、前、中足腿节端部、中足跗节和距黄白色;其余为黑褐色或黄褐色,跗节末端褐色,小盾片基半部有1凹槽。腹部短,只及胸部长之半,末端尖。 寄主: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银纹夜蛾Plusia agnata Standinger。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茶蚜Toxoptera aurantia虫龄鉴别特征,为准确、快速识别茶蚜龄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体式显微镜分别对两翅型茶蚜各龄期若蚜和成蚜的体长、体宽、头壳宽、触角长度、腹管长度、尾片长度和后足胫节长度7项指标进行测量。【结果】无翅型和有翅型茶蚜的7个指标在各虫龄中均存在差异。不同龄期无翅型茶蚜体长、后足胫节长度和有翅型茶蚜后足胫节长度在不同龄期若蚜和成蚜间存在部分重叠或无,可用于鉴定茶蚜虫龄。此外,翅基发育程度可用于区分3和4龄若蚜,触角节数可用于区分1和2龄若蚜与其他龄期蚜虫,尾片的外部形态特征可用于区分若蚜和成蚜。【结论】无翅型茶蚜的龄期鉴定主要依据其体长和后足胫节长度,而有翅型茶蚜的龄期鉴定主要依据其后足胫节长度,同时结合胸部翅基发育、不同龄期触角节数及尾片形态等,可准确识别两翅型不同龄期的茶蚜。  相似文献   

20.
已知寄生于稻螟蛉的姬蜂有9种,其中包括完全是重寄生的4种。各种形态、生物学及分布情况简介如下。 1.螟蛉瘤姬蜂 Itoplectis naranyae(Ashmead)[图1] 体长8—13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赤褐色,末端2或3节黑色,有时不黑。头稍狭于胸,复眼在近触角窝处明显凹入;触角比体短。中胸无盾纵沟;并胸腹节中央有近于平行的纵脊2条,在中段之后向后角扩展。翅基片黄色,翅痣基角黄褐色,其余黑色,小翅室五角形。足粗壮,爪发达;足赤褐色,后足腿节末端及胫节基部和末端的所有端附节末端黑色;各足第1—4跗节端部淡褐色。腹部背板密布刻点,第2—5背板各节左右稍有瘤状隆起,近后缘亦稍隆起。产卵器直而粗壮,约与腹末3节等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