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银杏资源开发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银杏资源开发现状黄天芳(湖北省孝感师专生物系,432100)黄威(天津市中国大制药有限公司,300040)我国银杏资源占世界银杏资源的四分之三以上,是世界上最大银杏生产国和出口国。银杏种子俗称白果,它药食俱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银杏叶制剂在医学上...  相似文献   

2.
银杏的药用价值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的药用价值及开发前景王兆东(江苏省新沂市炮车中学221432)银杏全身都是宝,食用和药用价值很高。银杏的种仁、种壳、树叶、树皮、树根均有很高的药用价值。1银杏果的药用和食用价值银杏种子俗称白果,种仁营养丰富,药食俱佳。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白...  相似文献   

3.
银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薛万林,徐国发(如皋市东方天然物制品厂)银杏树为银杏科植物。拉丁名:GinkgobilobaL.又名公孙树,是我国的特产植物。银杏树有着奇特的生命力,能生长千年以上,逢春吐翠,金秋结实累累,民间称赞为“长春王”。古人为防病治病,采...  相似文献   

4.
银杏资源开发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中国银杏资源概况 银杏是中国特有的多用途树种。它集果用、叶用、材用、防护、观赏于一体,还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世界上一些国家栽植的银杏树,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种去的。引入欧洲的第一株银杏树至今不过260多年,北美最早引种的银杏树也不过240多年,日本、韩国引种银杏最早最多。我国具有绝对的资源优势,是世界上最大的银杏生产国和出口国。 全国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西藏四省区外,其余27个省市自治区均有银杏栽培。根据银杏生长发育和资源、白果产量等情况,又有中心分布区、一般分布区和边缘分布区(引种区)  相似文献   

5.
银杏品种资源分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品种资源分类问题的探讨梁立兴(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银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银杏的发展已经历了1亿5千万年,直到1771年林奈才给银杏确定种名为Ginkgobiloba。1854年,Garriere率先对银杏进行了分类,但直到今天...  相似文献   

6.
银杏细胞悬浮培养及其银杏内酯产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银杏细胞悬浮培养及其次生代谢产物银杏内酯的产生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各种理化因子对细胞生长及银杏内酯产生的影响;对培养物中银杏内酯进行了定性及定量测定。HPLC测定结果显示,银杏悬浮细胞培养物中银杏内酯的含量可达0.0099%。  相似文献   

7.
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活化石”,在植物学上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银杏从发生、发展到现在,历史悠久,但变异甚微,至今仍保持着许多原始性状。种子着生在叶上的叶籽银杏亦被认为与银杏雄蓝具有分离下垂的花粉囊,尤以花粉粒萌发花粉管后产生具有许多纤毛能游动的精子;扇形叶具有二出分歧式的叶脉;核果状的种子具有三层种皮同样是古老的原始性状。这对进一步研究银杏的起源和演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934年日本植物学家牧野富  相似文献   

8.
银杏细胞固定化培养及银杏内酯的产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探讨利用银杏 (GinkgobilobaL .)细胞固定化培养方法 ,大规模生产药用成分银杏内酯类化合物的可能性。考察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银杏固定化培养细胞生长及发酵液中银杏内酯类成分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 ,最优培养基生长调节剂配比为 2 ,4 D 8 0mg L KT 0 0 4mg L NAA 0 4mg L。优化培养后 ,固定化细胞最高生物量出现在第 1 2d ,为 0 4gDW 瓶。发酵液中银杏内酯含量 :GKA在 2 2d时最高 (2 0 0 μg L) ,GKB在 1 8d时最高 (1 2 2 μg L) ,GKC在 1 8d时最高 (5 0 9μg L)。  相似文献   

9.
银杏的种子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花;其繁殖器官由叶原基发育而成,着生在短枝顶端的叶腋或鳞片状叶的叶腋;雌雄异株,无论是雌性或雄性器官均无花萼、花瓣、子房等构造。在植物形态学上将这类植物的雄性器官称作为小孢子叶球或雄球花;雌性器官称作大孢子囊或雌球花。 银杏种子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种子的形成包括传粉、受精以及胚、胚乳、种皮的发育成熟。 银杏的雄球花为柔荑花序状,长1.8—2.6厘米,3—8条着生于短枝顶端,每条上具雄蕊30—43个,雄蕊具一短梗,花药2枚,长椭圆形,药室纵裂,每药室(小孢子囊)具  相似文献   

10.
黄明 《生命世界》2000,(1):20-21
银杏,是中国特有的活化石材种,同时又是一个多功能、广用途、抗逆能力强、病虫害少的园林绿化树种。有目的的选育银杏叶用观赏品种具有充分发挥银杏的利用潜力和美化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意义。自1995年起我们开始了银杏叶用观赏品种的选育工作,现将选育过程和初步成果简要介绍如下。一、种苗的培育母本植株选叶将银杏大树,该树树龄约400年。父本植株选树龄45年的雄株。两树生长均十分健壮旺盛。1995年将预先制取的银杏花粉50克与25千克的净水混匀后,用高压喷雾器均匀地喷洒于母树树冠。当年收取银杏种核375千克。从…  相似文献   

11.
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酸的分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单介绍了一种从银杏外种皮中分离银杏酸的方法,使用了皂化和酯化反应为后的两次柱层析分离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的分离和抑菌试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介绍了用薄层层析分离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酚酸的方法,分离得到白果酸和氢化白果酸,经抑菌试验表明,两种物质都有较强的抑制真菌的效果,并且白果酸比氢化白果酸的抑菌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对五年生扦插银杏各部位及银杏组织培养细胞中银杏内酯B和白果内酯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银杏内酯B和白果内酯在银杏植物各部位的含量差异很大.银杏内酯B在银杏叶中含量最高,白果内酯在银杏侧根中含量最高.在6,7-v培养基下银杏组织培养细胞中同时测出银杏内酯B和白果内酯,提示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有可能同时产生银杏内酯B和白果内酯.  相似文献   

14.
银杏中营养成分和功能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含有淀粉、蛋白质、脂类、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和银杏多糖、银杏黄酮类化合物、银杏内酯、银杏酸等多种保健功能因子.本文主要介绍了各种营养成分和功能因子的营养和保健功能,并对银杏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李家玉  叶火华   《广西植物》1985,(3):287-292
本文报道银杏(Ginhgo biloba Z)小苗(一、二年生)嫁接试验结果。单芽切接、腹切接不仅成活率高且操作简便、工效高,是小苗嫁接值得推广的嫁接方法;嫁接时期应以秋接为主、春接为辅,秋季嫁接时闯长达二个半月,成活率高而稳定、生长期较长;砧木和接穗的年龄对成活率无大影响,建议用多年生(3—5年)接穗嫁接,以利提早结实;一年生双砧嫁接,是快速育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银杏叶的药理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目前,银杏药用物质的获取仍然是通过叶片提取这一途径,这同时存在地理环境、季节等诸多限制因素。而通过银杏组织、细胞培养获得其药用物质的技术研究刚刚起步,距离实际应用仍有相当的距离,但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不仅可用于生产银杏黄酮类和银杏内酯,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银杏所含的特殊化学成分及其相关的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17.
银杏盆景气势雄伟、古朴幽雅,秋叶凌霜,一派诗情画意。 一、盆景材料的来源 银杏盆景材料的来源主要有野外老桩、根蘖苗及人工繁殖实生苗和扦插苗。 老桩的采掘和培养 野外被砍伐遗留的银杏老桩,经多年的腐蚀虫蛀,原桩仅留一付“白骨”,而旁边萌发几根新枝、挖来就是一株上等的桩景。由于老桩一般都比较大,采掘时应尽可能多保留侧根、细根,并尽量保证切口平整,避免碎裂,不  相似文献   

18.
银杏再生根和不定根的形成及其中银杏内酯的产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附加0.5mg/L2,4-D的DCR2基较适合愈伤组织再生根的形成,子叶上能直接诱发不定根,根培养物的生长速度远比愈伤组织慢,但共合成银杏内酯的能力却较愈伤组织强。  相似文献   

19.
银杏药用物质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设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概述了银杏叶的药理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目前,银杏药用物质的获取仍然是通过提取这一途径,这同时存在地理环境,季节等诸多限制因则通过银杏组织,细胞培养获得其药用物质的技术刚刚起步,距离实际应用仍有相当的距离,但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不仅可用于生产银杏黄酮类和银杏内酯,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银杏所含的特殊化学成分及其相关的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20.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和湿地资源的特殊性使得湿地生态旅游活动备受关注.本文提出不同类型的湿地应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并从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系统的完善性、市场竞争力以及区域经济社会条件等4个方面构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16个二级指标用以具体分析评价.并将此分析图运用到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案例研究中,及时发现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明确今后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