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广东爬行动物蛋化石埋藏方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1951年、1958年在山东萊阳两次发現了較多的爬行动物蛋化石以后,1962年10月至11月,又在广东省南雄县的紅色岩系中发現了更多的爬行动物蛋化石,其中有三窝保存十分完整。我們观察了在山东萊阳、广东南雄爬行动物蛋化石在野外的埋藏情况以及修理后成窝的蛋化石的自然排列方式,使我們对在山东、广东的爬行动物蛋化石的埋藏方式得出几点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黄山地区恐龙(足迹)脚印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报道了安徽省黄山地区所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从脚印的形态和足迹上看,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恐龙(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共同生存过,其中多数恐龙为两足行走性的。记述了两个典型的小型兽脚类和小型鸟脚类恐龙所留下的脚印化石。黄山地区恐龙足迹、骨骼化石及其蛋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晚白垩世恐龙生活习性以及古气候环境均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言广东北部南雄盆地的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最早是在1962—1963年间冬季发现和采集的(张玉萍、童永生,1963),1963—1964年间冬季又在同一地区进行了调查和发掘(郑家坚等,1973),总共发现了9个蛋窝计78枚比较完整的蛋化石和许多蛋壳碎片。由于这批标本保存完整,数量又多,在目前已知的恐龙蛋化石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一批较为重要的标本。因此,南雄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蛋化石经杨钟健(1965)研究,认为根据蛋的大小、形状和蛋壳表面的纹饰,基本上可以分为粗皮蛋(Oolithes ru-gustus)、长形蛋(Oolithes elongatus)、圆形蛋(Oolithes spheroides)和南雄蛋(Oolithesnanhsiungensis)四种。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发现于莱阳上白垩统将军顶的半枚蛋化石,据其保存较尖的一端,蛋壳外表面光滑无纹饰,蛋壳较薄,紧密排列的棱柱状壳单元,壳单元边缘由致密的方解石组成,以及气孔较少,气孔呈圆形或椭圆形等特征,将其归入棱柱形蛋科,建立新蛋属新蛋种:梨乡莱阳蛋(Laiyangoolithus lixiangensis oogen.et oosp.nov.)。梨乡莱阳蛋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莱阳恐龙蛋化石群组成,同时也增加了棱柱形蛋类的古地理分布,并为研究伤齿龙类的多样性和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广东南雄、始兴,江西赣州的蛋化石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1962—1963和1963—1964两个季度在广东南雄、始兴一带工作时,除发现大批的新生代初期化石外,还在南雄层中发现了一些恐龙化石和龟化石等。但最多的发现还是蛋化石。关于这一地区的这些化石采集和分布情况,已有初步报导(张玉萍、童永生1963)。第二季度的工作对前一季度作了一些补充,就蛋化石的分布与保存情况看,增加不多。但是两个季度的工作,可以使我们对于这一地区的蛋化石有了基本的了解,代表着迄今为止所知道的关于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白垩纪蜂窝蛋化石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新系统描述了蜂窝蛋科蜂窝蛋属的模式蛋种宁夏蜂窝蛋(Faveoloolithus ningxiaensis)和杨氏蛋属的模式蛋种夏馆杨氏蛋(Youngoolithus xiaguanensis),并记述了产自浙江天台的蜂窝蛋科新材料,建立一个新的蛋属———副蜂窝蛋属(Parafaveoloolithus),及3个新的蛋种———Parafaveoloolithus microporus,P.macroporus和P.tiansicunensis。根据赵资奎1994年提出的恐龙蛋分类中具有鉴定意义的几个特征,重新讨论了现有蜂窝蛋的分类地位,提出杨氏蛋属应当提升为科一级的分类单元,总结了蜂窝蛋科内属级和种级分类单元的主要鉴定特征以及蜂窝蛋类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滇西中泥盆世海百合的两个新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夏,在带领我院地质系74级部分同学进行滇西地质测量实习时,同学们在施甸县何元寨公社地区的何元寨组以及昌宁县西邑公社地区相同的地层,采获得保存极为完好的海百合萼部化石数枚。这些化石经笔者研究,发现它们是两个新属,取名昌宁海百合(新属)(Changninocrinus gen.nov.)和施甸海百合(新  相似文献   

8.
湖南洞庭盆地西部的恐龙蛋化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九七六年一月,湖南省石油地质普查勘探大队胡济民等同志在测制洞庭盆地西部桃源县宝塔湾—常德县岩码头白垩—第三纪地层剖面时,于岩码头北约二公里的彭穴坡渡口附近采到一窝蛋化石。同年九月又在该地离蛋化石地点不远处,采到另一窝长形的恐龙蛋和一些碎蛋片(图1)。这些标本保存较完好,而且蛋壳结构特殊,对地层划分与  相似文献   

9.
1978年5月,浙江吴兴县文管会赠给我馆一个象的臼齿化石。随即笔者到化石产地——菱湖镇郊杨介巷大队了解。化石是在距地面3米左右的地层中发现的。这是一个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第三右下臼齿,牙齿保存基本完整,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早白垩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恐龙骨骼以及恐龙足迹化石,但是至今未有蛋化石的报道。根据发现于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组的蛋壳化石,建立一恐龙蛋新蛋属、蛋种,并将其归于一新蛋科:Polyclonoolithidae(多小枝蛋科)。新发现的蛋化石标本不同于所有已知的恐龙蛋类型,具有独特的显微特征组合:分叉的蛋壳单元向外延伸至蛋壳外表面,并未在靠近蛋壳外表面处融合成层;弦切面上具相互链接或独立的多角形的蛋壳单元;以及不规则的气孔道。中国的恐龙蛋化石大多出自晚白垩世地层,仅在辽宁有早白垩世恐龙蛋的报道。新发现扩展了中国恐龙蛋化石的地质和地理分布,也有可能为圆形蛋科蛋壳结构的起源提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翼龙是地球上第一类真正飞行也是唯一绝灭的飞行脊椎动物。由于飞行的需要,翼龙演化出了纤细中空的骨骼,因此翼龙化石十分稀少,而翼龙蛋和胚胎化石更是罕见。经过十余年连续的野外科考工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等人在新疆哈密戈壁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并抢救性采集了一件超过200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维一体保存的重要标本,  相似文献   

12.
1972年,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地质学院)叶俊林教授回自贡探亲期间,在自贡市贡井区河街东岳庙后面山崖边由山崖壁上塌落下来的几块巨石上发现许多小型的恐龙足迹化石,但由于诸多原因一直未予报道。最近,叶俊林教授把他的发现告诉我馆。我馆立即派人前往现场调查确认,并对足迹化石进行了采掘。化石点位于自流井背斜西南端的西北翼。化石保存在下佛罗统自流井组马鞍山段中部砂岩层(过去叫郭家拗砂岩)顶部一黄绿色、灰黄色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层面上。在我们所采掘的总计约7平方米面积的岩石层面上,保存有近300个恐龙足迹化石。据调查,…  相似文献   

13.
由贾兰坡同志转来产自内蒙古的一个蛋化石,详细地点和时代均不明。该标本在一端切去了一部分,约三毫米左右。标本呈灰白色。此蛋化石保存长23毫米,全长约为31毫米,最大横径为22毫米。这一蛋化石送来以后,为了鉴定可靠,承动物研究所刘长江同志加以观察。刘同志就该所的蛋标本,和北京动物园的蛋标本加以比较,认为以卵的形状和大小来看最近似松鸦,即Garrulus glandarius。松鸦分布很广,目前内蒙仍有分布,多活动在山林,针叶林或二者混交林的地方,到秋天偶见于平原的城  相似文献   

14.
<正> 1992年6月24日,山东省诸城市针织厂工人杨旭光发现一窝恐龙蛋化石,后报知诸城市博物馆到现场进行清理调查。化石点位于市区南2公里处,三里庄水库东岸的断崖上。产化石层为砖红色砂泥岩,上覆互相叠压的紫红色砾岩和红色砂砾岩,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倾角22°。化石距地表3.5米,距水面0.5米,汛期时没入水中。整窝蛋化石共有6个,二个保存基本完整,一个钝端缺失,另外三个只留有清晰的蛋痕窝。蛋呈半圆放射形排列,单层,每两个并列紧靠在一起为一组,组与组之间呈50°锐角,最近处相距6.5厘米。蛋的钝端向半圆的中心,尖端向外。经初步鉴定,蛋化石属于长形蛋科(Elongaiooli-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北方的广阔的原野上,晚新生代曾经生活过大型走禽——鸵鸟(Strution-iformes),例如,以山西保德戴家沟上新世(Pliocene Epoch)早期鸵鸟骨盆化石为代表的维氏鸵鸟(Struthio wimani Lowe,1931),以内蒙二登得(Ertemte)等地上新世中期鸵鸟蛋化石为代表的蒙古鸵鸟(Struthio mongolicus Lowe,1931),以及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的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的、包括许多完整蛋和蛋碎片化石的安氏鸵鸟(Struthio anderssoni)。近几年来,我们相继新发现了4个完整安氏鸵鸟蛋化石的产地和6个完整的蛋标本:一、河北省平山县——完整蛋1只(本馆古生…  相似文献   

16.
宁夏阿拉善左旗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局区测队在阿拉善左旗北部巴音乌拉山查汗敖包附近的“红色岩系”中采集到三个残破的蛋化石。经初步观察,可以认为它们是由一类未知的恐龙产的。1972年8月,该队的同志在离蛋化石地点不远的同一地层中又采集到另一窝约有13枚残破的蛋化石,可惜这些标本大都是印模,其中保存有蛋壳的并不多。 1973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张广义、赵资奎会同宁夏地质局区测队的段喜仁和杨海龙二同志前往现场,又采集到第三窝蛋化石共11枚。由于它们是该地区恐龙蛋化石的第一次发现,而且其形态结构特殊,在古生物学上和  相似文献   

17.
广西六景节甲鱼化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正> 1973年夏,笔者在横县六景镇北釆获若干节甲鱼化石碎片,其中两件保存不全的刺体,曾以系统位置未定的窄鳞鱼类(又称北极鱼)报道过(刘时藩,1980)。1980年5月,笔者又在原来采集化石的地点和同一层位的另一地点,又采获了数十件鱼化石甲片。化石产于那高岭组的底部的黄绿色、灰色的泥岩和泥灰岩中。经初步观察,这些分离保存不全的甲片,几乎全属于节甲类,其中大多数还应隶属辐纹鱼科(Actinolepidae)。本文先将其可确认者作初步报道,同时对这些鱼化石的系统位置以及有关的地质问题也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62—1963和1963—1964年两个野外季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广东南雄作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化石发掘工作。在两个野外季度的工作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和属于第三纪初期的脊椎动物化石。但是在中生代的地层中,除了在乌逕腊树园(6225)发现了比较完整的乌逕南雄龟(Nanhsiungchelys wuchingensis Yeh)以外,几乎所有骨化石,都很破碎甚至不能鉴定。由于和蛋化石一起也保存有象龟那样比较完好的骨  相似文献   

19.
山东莱阳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一新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东莱阳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含有丰富的晚白垩世恐龙及恐龙蛋化石产地。上个世纪50~60年代,周明镇(1951,1954)及杨钟健(1954,1959,1965)对莱阳首次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研究。1974年,赵资奎、蒋元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采用显微镜技术方法重新研究了莱阳恐龙蛋壳的显微结构,结果发现它们的显微结构有很大差异。根据赵资奎(1975)提出的恐龙蛋分类方法(Parataxonomy),将莱阳地区已发现的恐龙蛋分别归入圆形蛋科(spheroolithidae)、椭圆形蛋科(Ovaloolithidae)和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等3个科,共5个属12个种(赵资奎,1979,1993)。最近,大连自然博物馆在整理馆存的化石标本时,发现有4枚形状为扁圆形的恐龙蛋化石是1973年10月从山东莱阳将军顶采集到的。根据目前有关莱阳地区晚中生代地层划分修订的标准(胡承志等,2001),这些标本的出土层位应为上白垩统王氏群将军顶组。我们的初步观察表明,蛋化石的形状、大小及其蛋壳显微结构特征与上述已报道的莱阳恐龙蛋3个类群的明显不同,在此简单记述,以期对莱阳地区晚白垩世恐龙蛋群的综合研究提供些许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浙江新昌化石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省新昌县中生代地层中的一种化石木新种———新昌南洋杉型木 (AraucarioxylonxinchangenseDuansp .nov .)。这种化石木保存在早白垩世馆头组中、下部的紫红色泥砂岩中 ,分布在新昌县城西部 ,南北绵延 2 5公里、东西宽约 2公里的狭长地区。由于在化石木产区曾发现过多种植物化石 ,因而确定了该区在早白垩世时期处于我国的欧洲 中国植物区内 ,属亚热带 热带气候区 ,种种迹象表明此时气候有些干旱。同区发现的松柏目叶化石 ,其气孔构造与南洋杉科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这一点似乎与化石木之属可以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