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刺激大鼠尾壳核对脑内脑啡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刺激某一脑区时,远隔脑区脑啡肽含量是否改变;如有改变,甲-脑啡肽和亮-脑啡肽的变化是否一致。本工作在乌拉坦麻醉大鼠上,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测定了电刺激尾壳核对六个脑区(下丘脑、纹状体、丘脑、海马、皮层及脑干)两种脑啡肽含量的影响。放射免疫测定的结果表明:(1)动物经乌拉坦麻校舍醉及手术操作后,除纹状体外,其它五个脑区亮-脑啡肽含量均明显降低,甲-脑啡肽含量只有下丘脑和丘脑明显降低,其它脑区无显著变化。(2)在乌拉坦麻醉及手术的基础上,再刺激尾壳核,除丘脑无显著变化外,其它五个脑区甲-脑啡肽含量均明显降低,亮-脑啡肽含量均明显升高,甲-脑啡肽/亮-脑啡肽比值减少(其中纹状体的比值改变无统计学显著性)。以上结果表明,刺激大鼠尾壳核可明显影响远隔脑区脑啡肽含量。关于甲-脑啡肽和亮-脑啡肽反向变化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大鼠中枢甲硫脑啡肽和亮脑啡肽含量与电针镇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电针镇痛大鼠各脑区和脊髓中甲硫脑啡肽(MEK)与亮脑啡肽(LEK)样免疫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电针组大鼠尾核和下丘脑内的 MEK 与 LEK 含量显著升高,丘脑、低位脑干和脊髓的含量基本不变。将每只鼠电针镇痛效果与脑内脑啡肽含量作直线相关处理,可见尾核与下丘脑的 MEK 含量与大鼠针效呈正相关(P 均<0.05),而这两个脑区的 LEK 含量与针效优劣无相关关系。本工作提示,尾核和下丘脑的 MEK 可能在电针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针刺激加速大鼠中枢脑啡肽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和  韩济生 《生理学报》1985,37(3):265-273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纹状体、下丘脑、丘脑、桥延脑内甲啡肽和亮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Ir-MEK,Ir-LEK)的含量。脑室注射氨基肽酶抑制剂 bestatin(B)或“脑啡肽酶”抑制剂 thiorphan(T)各50μg 并不影响脑内 Ir 脑啡肽含量,合并应用 B T 各50μg 仅引起下丘脑 Ir-MEK 含量轻度上升。这说明安静状态下中枢脑啡肽的更新率不高。给大鼠电针30min 使纹状体和下丘脑 Ir-MEK 和 Ir-LEK 含量升高约40%(33—52%)(P<0.01)。在脑室注射 B T 各100μg 以及腹腔注射非特异性肽酶抑制剂 D-苯丙氨酸250mg/Kg的基础上电针,则使 Ir-MEK 和 Ir-LEK 含量升高约120%(94—147%)(P<0.01)。以上结果说明30min 电针刺激既促进脑啡肽的合成,也促进其释放。由于前者超过后者,因此静态含量升高。在中枢脑啡肽含量升高的同时,电针镇痛效果加强。说明由于肽酶抑制剂的保护作用而积聚于脑内的脑啡肽是具有功能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电针镇痛时大鼠外侧网状旁巨细胞核中内阿片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丽  姜建伟 《生理学报》1993,45(1):36-43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测定的方法观察了大鼠外侧网状旁巨细胞核(RPGL)推挽灌流液中内阿片肽含量在针刺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电针组动物经电针20min后,RPGL灌流液中亮氨酸脑啡肽(LEK)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针效组动物电针后RPGL灌流液中β-内啡肽(β-EP)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低针效组动物电针后β-EP的含量有减少趋势。动物电针后痛阈的升高与RPGL中LEK及β-EP的含量增多呈正相关(P<0.05);电针20min后动物RPGL灌流液中强啡肽A_(1-13)(DynA(1-13))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仅显示一微小的增加(P>0.05)。结果提示,电针时RPGL中LEK及β-EP的释放增加可能与针刺镇痛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放射受体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脑池脑脊液中内啡肽总量及脑啡肽含量来研究内啡肽释放是否亦表现在脊髓上水平。第一部分实验20只家兔,均分为对照、手针足三里、电针足三里及电刺激脑中央灰质4组。手针、电针及电刺激脑后在局麻中穿刺脑池吸取脑脊液1毫升,用 SephadexG-10柱层析去盐,盐峰前洗脱液合并成组分Ⅰ,盐峰后洗脱液合并成组分Ⅱ,后者与已知脑啡肽洗脱部位相同。用放射受体法测吗啡样活性,手针、电针及电刺激脑组的组分Ⅰ平均值比对照组分别增加22%、31%和20%,组分Ⅱ分别增加10%、15%和2%,但数据较离散均无统计显著意义。第二部分实验家兔15只,均分为对照、脑室内注射杆菌肽50微克及脑室内注射杆菌肽50微克+手针足三里3组。同法抽取脑脊液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脑啡肽含量。结果单注射杆菌肽不增加脑啡肽含量,但杆菌肽+手针组增加十分显著,为对照组的3倍。说明静息状态下脑啡肽神经原活动程度较低,针刺可使它大大激活。  相似文献   

6.
1.给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甲啡肽200—800nmol引起与剂量相关的镇痛效应。注射脑啡肽降解酶抑制剂Thiorphan 50nmol或Benatin 300nmol可加强电针镇痛,注射甲啡肽抗体则可对抗电针镇痛。这些资料说明内源性甲啡肽确实在痛觉调制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2.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亮啡肽800nmol使痛阈升高44%,其镇痛效应尚不及200nmol甲啡肽的作用(痛闻升高61%);注射甲七肽10-200nmol未见痛阈明显改变。注射亮啡肽或甲七肽抗体并不能对抗电针镇痛;注射甲七肽降解酶抑制剂Captopril 1000nmol也不能加强电针镇痛。这些资料说明,脊髓中的亮啡肽和甲七肽存痛觉调制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杆菌肽50微克/0.05毫升脑室内注射明显延长家兔手针双侧足三里引起的镇痛效应,在停针后30—40分钟痛阈仍维持很高的水平。测定这时脑内各区的脑啡肽含量,发现杆菌肽手针组纹状体及下丘脑含量显著高于生理盐水手针组及杆菌肽对照组。纹状体尤其明显,比杆菌肽组高1—2倍。停针后30分钟生理盐水手针组在纹状体尚有脑啡肽增高的痕迹,但近不及杆菌肽手针组。在杆菌肽延长针刺镇痛期间,纳洛酮可以明显翻转这种镇痛效应,说明杆菌肽的增强作用可能通过内源性吗啡样物质而实现。  相似文献   

8.
抗阿片肽血清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宋朝佑  刘文彦 《生理学报》1993,45(3):231-236
本工作观察了大鼠侧脑室注射抗阿片肽血清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脑室注射抗Beta-内啡肽血清(AEPS)使电针镇痛效应明显降低,但在注射催产素前预先注射AEPS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注射抗强啡肽Al-13血清使电针镇痛明显降低,但却使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作用明显增强。无论抗甲-脑啡肽血清还是抗亮-脑啡肽血清对电针镇痛都无明显影响,对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也不产生影响。上述结果说明,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虽被脑内强啡肽Al-13部分对抗,但不受Beta-内啡肽和脑啡肽的影响,表明催产素增强针刺镇痛的作用不依赖于脑内内源性阿片肽系统。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以钾离子透入引起大鼠甩尾反应作为痛反应指标,观察纳洛酮(NX)和抗阿片肽血清对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微量注射神经降压素(NT)增强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PAG内微量注射NT后,大鼠电针镇痛效应明显提高;(2)PAG内注射大剂量NX,可以显著减弱NT增强电针镇痛效应;(3)PAG内微量注射抗甲脑啡肽血清和抗β内啡肽血清后,NT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明显降低;而PAG内微量注射抗强啡肽A113血清,对于NT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并无明显影响。提示:PAG内NT在针刺镇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T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与甲脑啡肽和β内啡肽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下丘脑弓状核区是脑内合成β-内啡肽等物质的主要部位,并与脑内中缝背核、蓝斑等结构有密切的交互纤维支配。本实验用新生期大鼠注射谷氨酸—钠(MSG)损毁弓状核区的方法,观察对脑内β-内啡肽、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及针刺镇痛的影响。MSG 处理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减少72%左右,脑β-内啡肽含量降低67%,针刺镇痛效应明显下降,电针后脑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明显高于电针对照组;将 MSG 处理大鼠的垂体摘除后,针刺镇痛效应几乎消失,同时电针后脑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则显著高于单纯 MSG处理组。本文对可能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用β-内啡肽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0例无疼痛主诉的患者电针前后侧脑室脑脊液中B-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B-EPIS)的含量,其中6例用弹簧棒测定了痛阈和耐痛阈。结果表明,每 ml 脑脊液中β-EPIS 的含量比针前增加126.7 fmol/ml(P<0.02),病人的痛阈比针前升高29.5%,耐痛阈升高28.1%(P<0.05)。β-EPIS 含量的增加量与痛阈、耐痛阈的升高值呈直线相关,r_1=0.776,r_2=0.741(P<0.05)。表明电针能促使脑内释放β-内啡肽,释放增加的β-内啡肽参与镇痛作用,这可能是电针镇痛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将脑啡肽酶 A 抑制剂 Thiorphan(Thior)或氨肽酶抑制剂 Bestatin(Best)经埋植套管注入家兔侧脑室内以抑制内源性释放的脑啡肽降解,用辐射热-甩头法进行测痛,观察上述药物对痛阈、电针和吗啡镇痛的影响。脑室注射Thior 100μg(0.4μmol)或Best 200μg(0.6μmol)使家兔痛阈升高一倍以上。两者均显示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上述镇痛作用可被静脉注射小剂量纳洛酮(0.125mg/kg)所取消。脑室注射 Thior 100μg或Best 200μg以延缓脑啡肽降解,可使电针的平均针效分别增加126%(P<0.001)和52%(P<0.01)。脑室注射 Thior 50μg或Best 100μg也可使静脉注射小剂量吗啡(2mg/kg)的镇痛作用显著加强。以上结果表明,电针和吗啡的镇痛效果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中释放的脑啡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内源性吗啡样多肽和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源性吗啡样多肽(简称内啡肽)是近年来从脑、垂体、肠分离出来的一类具有吗啡样活性的神经多肽,目前已达8种,它们可能是一类新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节物质。其中脑啡肽是两个5肽:亮-脑啡肽及甲硫-脑啡肽,其脑内分布与(阿片)受体有相当显著的平行关系。β-内啡肽首先发现于垂体,然后亦在脑内找到。在脑内给药时其镇痛作用比脑啡肽强而持久。最近有许多资料提示脑刺激或针剌引起的镇痛都可能是由于激活了脑内的内啡肽能神经原使之释放内啡肽。本文讨论了有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抑制伏核内脑啡肽的降解使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得到加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脑啡肽酶”抑制剂 Thiorphan 或氨肽酶抑制剂 Bestatin 经慢性埋植套管注入家兔一侧状核内,观察到明显的镇痛作用,在1—4μg 范围内呈现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该作用可为伏核内注射纳洛酮或甲啡肽抗体所完全翻转,亮啡肽抗体则无效。表明伏核内注射 Thior-Phan 或 Bestatn 所产生的镇痛效应主要是通过甲啡肽而完成的。伏核内注射微量 Thiorphan 或 Bestatin 使电针镇痛的后效应明显加强,并能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表明电针和吗啡的镇痛效果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在伏核内释放出脑啡肽(特别是甲啡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在171只大白鼠的实验中,分析脑内5-羟色胺(5-HT)、吗啡样物质(MLF)和针刺镇痛效果(针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用辐射热甩尾法观察电针镇痛效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脑内5-HT 含量,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脑内吗啡样活性。主要结果如下:一、MLF——针效 25只正常大鼠,测定脑内 MLF 活性(受体结合抑制率)为28.6±1.4(均值±标准误,下同)。20只大鼠给予电针30分钟,痛阈平均增长72%,脑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大鼠在热及冷环境、苯丙胺兴奋和骨折等四种应激状态下脑内亮-脑啡肽(LEK)含量的变化。观察到热及冷环境和苯丙胺兴奋均使下丘脑和纹状体LEK 含量明显下降,而骨折使纹状体和丘脑 LEK 含量明显上升。这一结果说明,在四种不同的应激状态下,脑区 LEK 含量变化的趋向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应用推挽灌流技术、去甲肾上腺素(NA)放射酶学法和亮-脑啡肽放射免疫法观察不同脑区 NA 和脊髓背角亮-脑啡肽的释放。应用分子筛柱层析分离家兔不同脑区的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并对它们进行荧光微量测定。以此来阐明针刺镇痛时 NA、5-HT 和亮-脑啡肽在下行抑制中的作用。1.家兔电针20 min,痛阈显著提高,此时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大核(NRM)的 NA 释放显著减少,而 Al 核团和脊髓背角的 NA释放显著增加。2.电针镇痛时,PAG、延脑中缝核区和脊髓的5-HT 和5-HIAA 含量均有显著增加,除 PAG 外,这种增加的出现较 NA 为晚。提示可能在针刺镇痛的下行抑制中,NA 的参予较5-HT 为早。3.针刺镇痛时脊髓背角亮-脑啡肽的释放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观察石杉碱甲对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Aβ在C57BL/6野生型小鼠、APP/PS1转基因小鼠及石杉碱甲治疗组小鼠脑内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Aβ形成所需的β-、γ-分泌酶亚基Bace1及PS1在脑内的表达。结果发现石杉碱甲治疗后的AD模型小鼠脑内Aβ表达及含量与AD组相比明显减少,Bace1及PS1的表达都有明显的减少。以上结果说明石杉碱甲可通过降低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PS1的表达进而降低γ-分泌酶的活性,从而使AD小鼠脑内的Aβ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提示石杉碱甲在AD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钙离子对小鼠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影响的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以小鼠为对象研究了脑 Ca~(2 )水平与吗啡及电针镇痛的相互关系。脑室内注射杆菌肽和亮-脑啡肽能增强电针镇痛,后者可被腹腔注射 Ca~(2 )对抗。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阿朴吗啡和拮抗剂氟派啶预处理并不改变 Ca~(2 )对电针镇痛的对抗作用,这表示脑内多巴胺类似不直接参与 Ca~(2 )对抗电针镇痛的作用。Ca~(2 )对抗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的时程十分相似。所有的结果表明,吗啡镇痛与电针镇痛的机理很可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用6-OHDA损毁大鼠一侧黑质—纹状体通路可引起PD模型鼠脑纹状体内多巴胺匿乏.同时,亦可导致脑啡肽mRNA过度表达。我们用地高辛标记的cRNA探针对纹状体内脑啡肽mRNA含量进行了斑点杂交定量研究,发现损伤侧脑啡肽mRNA含量较健侧增高80%,胎中脑移植到失神经支配的纹状体内,脑啡肽mRNA过度表达得以矫正至正常水平,说明胎多巴胺能神经元脑内移植能够调节脑啡肽基因表达,提供了移植物能与宿主发生神经整合、建立突触联系的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