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了生物共生现象的基本定义,从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角度对生物共生现象的分类方式进行总结,并对生物间共生关系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2.
王发明  于志伟 《生态学报》2015,35(23):7912-7920
煤电产业共生系统中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之间的关系与生物种群中物种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煤电产业共生系统要实现自身的完善与稳定发展,其内部互利共生关系的企业间必须达到利益上的均衡。借鉴自然界生物种群竞争与合作的共生演化理论与思想,用企业产值来反映煤电产业共生系统演化过程的外生变量,建立了企业产值增长的竞争与合作型Logistic模型。在厘清稳定点的条件之后,通过协同演化博弈分析对煤电产业共生系统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煤电产业共生系统的稳定不仅取决于煤电企业进入对方造成的分散力与集聚力之间的较量,还取决于各自在系统内外所取得效益的比较;不仅取决于核心企业的决定性作用,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企业为进入系统所做出的努力和采取的措施,同时,还与企业的初始产值、竞争力、合作性以及产值增长率等有着密切的关系;(2)煤电产业共生系统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产业共生系统互补的共生系统结构以及较高的生产活力。  相似文献   

3.
生物自起源开始就与其他生物建立共生体系、营共生生活、共同发挥生理生态作用,并一直协同进化至今。微生物通过与其他生物的共生,在人类健康与发展、动物健康与生长发育、植物健康与生长发育、土壤健康与土壤肥力、环境与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持与生态平衡、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等方面发挥众多生理生态作用。共生微生物通过直接合成激素和抗生素等次生代谢物质、调控植物相关基因表达和调节其他生物的群落结构等作用机制来发挥其功能,在医药与健康、农林牧渔业可持续生产与发展、食品加工与储藏、生态环保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昆虫体内共生物的功能及进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彩万志 《昆虫知识》1990,27(1):55-58
<正> 一、共生的类型及研究历史 两种生活在一起的生物彼此互利的现象称为共生(symbiosis)。根据二者的空间关系可分为体外共生、体表共生和体内共生三类。体外共生的现象古已知之,如蚜虫和蚂蚁的互惠便是典型的一例。体表共生是指共生物附着在宿主的体表,如以木质植物隧道中真菌为食的刺胫小蠹能把真菌孢子携带于体壁上的菌穴  相似文献   

5.
在生物群体中,不同种的个体生活在一起,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如一种生物的活动对另一种生物有利或互为有利;也可表现出种间斗争关系即一种生物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着另一种生物。种间互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共生。共生又可分为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前者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可以互  相似文献   

6.
稻飞虱酵母类胞内共生菌的组织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体内酵母类共生菌在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影响着褐飞虱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变异。该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讨论了褐飞虱共生菌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在寄主发育中的功能、侵染途径等,提出了开展褐飞虱生物型形成过程中体内共生菌变异的研究建议,以便利用共生菌来监测田间不同生物型褐飞虱的发生情况,最终实现控菌防虫和对不同生物型的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7.
冯佳  李博 《生命世界》2021,(4):16-19
共生是指两种密切接触的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藻类就是一类这样的生物,可以与许多生物共生,是它们“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8.
自然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而对它们的分类和术语使用上,不同文献有较大的差别,对有利共生关系中不同类型的划分和命名尤为突出。综合考察多家说法,提出可根据作用或演化程度将有利共生关系划分为3类,分别为偏利共生、兼性互利共生和专性互利共生,各自对应专一英文术语。自然中往往是多种生物的多种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共生菌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不同虫源和致害性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体内共生菌数量动态及其对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的取食选择、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氨基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与其体内共生菌数量有关。广西南宁种群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显著地高于浙江杭州和龙游两个虫源的雌成虫体内共生菌数量,而已纯化的3个不同致害性生物型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取食抗性品种能显著减少生物型Ⅰ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缺乏共生菌时,生物型Ⅰ、Ⅱ若虫对水稻品种TN1和ASD7的选择性增大,而对Mudgo的取食选择性下降。尽管缺共生菌的3个生物型在已适应的和不适应的感虫和抗虫品种上的若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均下降,若虫历期明显延长,但在已适应品种上的变化程度明显小于在不适应的抗虫品种上的变化程度。共生菌还明显影响成虫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这些结果证明体内共生菌的数量和质量在褐飞虱对水稻致害性的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阮永明  刘树生 《昆虫学报》2005,48(6):859-865
烟粉虱体内存在共生细菌,包括初生共生细菌(primary endosymbiont)和次生共生细菌(secondary endosymbiont)。本项研究应用PCR技术检测了烟粉虱浙江B型和非B型China-ZHJ-1种群中共生细菌的分布。结果表明,烟粉虱B型和非B型体内均存在初生共生细菌,而两者次生共生细菌的组成存在差异。一种肠杆菌科次生共生细菌仅在B型烟粉虱中发现,而另两种次生共生细菌Wolbachia和杀雄菌Arsenophonus仅在非B型中发现。初生共生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型是入侵生物型,而浙江非B型是本地生物型。  相似文献   

11.
不同虫源和致害性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不同地理种群和致害性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在高温和抗性水稻品种作用下的种群动态研究表明,在正常湿度下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数量随若虫的生长发育而增加,5龄若虫期是共生菌增长的关键期;同一种群的褐飞虱秋季共生菌数量明显高于夏季。广西田间种群的短翅雌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显高于浙江省的杭州和龙游种群,经高温处理后,3个生物开共生菌数量均显减少,但其子代共生菌的数量在正常温度下马上恢复,与未经高温处理的褐飞虱共生菌数量基本相同,取食抗性品种的生物型1和田间种群的褐飞虱体内的共生菌数量均明显减少,取食抗性品种的第2代的共生菌又均比第1代少。这说明高温对共生菌的影响是暂的,而抗性品种的对共生菌的作用与褐飞虱种群对品种的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的分类地位与生活史复杂多样,与植物共生程度各异。在其他一定种类生物(如植物、细菌等)存在的条件下,大多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能完成生活史,而且一些非专性非活体营养的共生菌物较专性活体营养的共生菌物更容易获得纯培养。在简要介绍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分类地位、生活史与共生类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与植物共生难培养菌物的培养特性和培养方法,并讨论了该领域的研究动向与展望,旨在为当前和今后开展难培养菌物纯培养研究提供思路、依据和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共生、联合共生固氮体系建立过程中,确定接种后固氮生物在寄主植物根内,根际和土壤中的分布和数量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免疫荧光抗体法、扫描或透视电子显微镜观察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以及抗生素标  相似文献   

14.
1 引  言在干旱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中,地衣是植物群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衣是真菌和具有光合功能的藻类的共生体,共生光合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共生真菌提供碳水化合物,共生真菌为共生光合生物提供物理保护、水和矿物元素[9] .地衣芽枝可通过截获风蚀物质而增加土壤表面粗糙度,有利于积蓄降水和养分[1] ,地衣的共生真菌菌丝可以通过分泌粘质物而改善土壤团粒结构[3 ] .另外,地衣还可有效地分解矿物元素,同时还有较强的固氮功能[9,17] ,地衣不仅影响土壤的理化性状而且对维管植物也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地衣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可促进…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产业共生网络研究比较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秋叶  施晓清  石磊 《生态学报》2016,36(22):7288-7301
产业共生网络是指基于物质及能量交换以及知识及基础设施共享而形成的在不同产业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网络,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作为产业共生的运作方式,产业共生网络的研究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概念到实例就展开了一系列探讨,国内自2002年也开始在网络结构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尤其在2008年以后,产业共生网络的研究方向不断拓宽,研究成果丰富多样。为明晰国内外产业共生网络研究的发展态势,促进产业共生网络理论体系的发展并使其得到有效应用。本文从共生网络内涵、结构、功能及评价、演化、管理调控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产业共生网络的研究进展,并对产业共生网络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未来产业共生网络研究在不同尺度的比较及推演、数据信息平台的搭建以及产业共生网络演化模拟及管理调控的耦合等方面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6.
地衣共生真菌和光合共生物(共生藻类),这对成功的共生伙伴,以其非凡的适应能力,登上了南极这块冰雪大陆,并已成为南极植被的主角,它们与苔藓、附生藻类等构成了以无维管束植物为主的色彩斑澜的南极绿洲植被景观。  相似文献   

17.
生物种间的关系,远不止《生物》教材介绍的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四种。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寄居蟹和海葵、犀牛和犀牛鸟之间的关系称为共栖。形成共栖关系的两种生物,相互影响,彼此有利,但又不象共生的生物那样密不可分。生物界的共栖现象也不少见,例如山雀喜欢跟隧啄木鸟,在地上寻找被啄木鸟啄出来的虫子吃,而啄木鸟也欢迎山雀伴,因为啄木鸟在专心敲啄树干的时候,容易被老鹰偷袭,而山雀只要一看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原理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了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同住、互惠共生、捕食、优势菌、生态演替、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生态学原理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同时提出了一些在处理过程中仍然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联合共生固氮作用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与共生、自生固氮生物不同,这些细菌多聚集在植物根表,在根部的粘胶层中,部分细菌可进入根表层内。粪产碱茵A—15是从水稻根分离到的固氮细菌,  相似文献   

20.
共生菌的发育及光合共生物的调节 在具有衣瘿的地衣中,共生菌能发育成两类构造,即:它与一种藻类共生形成地衣的主体;还能与蓝细菌共生形成衣瘿。偶尔有些地衣(如:地卷属)的衣瘿,能长成完整、独立的叶状体。在牛皮衣属(Sticta)和肺衣属(Lobaria)的地衣中,同种共生菌既能与蓝细菌共生,又能与绿藻共生,形成不同的、适合于不同生理需要的小环境的地衣体,它们有着不同的外貌和生态学特点(见上期图3),被称为:光合共生混交群体(phycosymbiodemes)。尽管人们把它们看做不同的种,但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已经进一步证实:共生菌是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