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恐惧情绪的失调是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因此对恐惧情绪进行调控一直是心理学与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催产素是一种神经肽激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催产素不仅影响个体的社会性行为,并且对恐惧情绪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心理治疗辅助药物。然而,关于催产素对恐惧情绪的作用,动物实验和人类研究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本文从研究范式、行为结果、神经机制等角度综述了催产素对恐惧情绪的作用研究,讨论了不同研究的方法学背景,试图分析和总结干扰催产素对恐惧情绪作用的相关因素,同时为未来将催产素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洁敏  袁加锦  李红 《中国科学C辑》2009,39(10):995-1004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本研究考察了情绪预期对人类恐惧面孔敏感性的影响.实验记录了被试在线索提示条件及无线索提示条件下对恐惧和中性面孔进行性别判断时的ERP数据.行为结果显示,不可预期条件下被试对恐惧面孔性别判断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对中性面孔的正确率,表明不可预期的恐惧情绪对实验任务产生了显著地干扰效应.ERP数据显示,在不可预期条件下,在P2及200~250ms区间,恐惧面孔比中性面孔诱发了更大的波幅,情绪效应显著;而可预期条件下,人脑对恐惧面孔和中性面孔的反应类似,表现出情绪效应的显著降低.因此,人类情绪加工的负性偏向效应受个体情绪预期的调节.人类对不可预期的负性情绪敏感,相反当恐惧情绪的发生可以被提前预期时,个体对它们的神经敏感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人类大脑是否可以加工阈下情绪信息?阈下情绪启动效应为此提供了直接证据。使用视觉掩蔽和连续闪烁抑制范式,以面部表情作为启动刺激的研究发现,个体在注意和记忆、社会性评价和行为倾向中都受先前启动刺激情绪属性的影响,即表现出了阈下情绪启动效应。还有研究发现,阈下面部表情增强了个体的皮肤电导水平和心血管系统反应。而神经机制的研究发现,阈下面部表情对目标刺激的早期知觉加工和晚期情绪意义分析产生了影响,杏仁核等脑区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情绪优先假设和感受即信息理论分别从情绪系统领域特殊性和情绪归因的角度试图阐释该效应产生的机制。在总结和分析以往研究基础上,本文对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物学通报》2014,(8):57-57
<正>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杨默课题组发现,影响人类情绪和抑郁症的血清素与骨髓干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移植有密切关系。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干细胞》杂志上。课题组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影响人类情绪与抑郁症的血清素与骨髓干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移植有密切关系。情绪低落可导致血清素下降,引起干细胞功能受损,影响损伤细胞修复和血细胞再生,从而影响身体免疫功能。这是医学界首次从科学角度证实人类情绪与干细胞生长之间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时间知觉会受到情绪的调节发生主观扭曲,这种调节可以通过情绪的体验与预期来实现.本文区分了体验性情绪和预期性情绪调节时间知觉的作用方式和认知机制,基于标量计时理论,提出了在不同加工阶段情绪调节时间知觉的认知理论模型,并梳理了情绪调节时间知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和脑机制方面的证据.未来研究需更关注预期性情绪对时间知觉的调节作用,考察注意、唤醒和效价等因素的交互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情绪调节时间知觉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6.
情绪和认知控制的相互影响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冲突适应反映了认知控制的两个关键加工(监测冲突和控制冲突),因此调查情绪对冲突适应的影响有助于说明情绪与认知控制相互作用的基本机制.不过,已有研究在负性情绪如何影响冲突适应的问题得到了矛盾的结果:有研究发现负性情绪抑制了冲突适应;有研究发现负性情绪易化了冲突适应.值得注意的是,在冲突适应受到抑制的研究中,负性情绪是通过在认知任务中插入图片临时诱发的,而在冲突适应受到易化的研究中,负性情绪是在实验前诱发并在实验中持续存在的.据此推测,抑制冲突适应的负性情绪带有更多情绪加工的成分,而易化冲突适应的负性情绪带有更多的情绪体验成分.本研究采用插入情绪图片来诱发负性情绪,但将情绪诱发分为早期组块(此时被试对情绪材料没有形成习惯化反应,情绪加工占主导地位)和晚期组块(此时被试对情绪材料已经形成习惯化反应,情绪体验占主导地位)进行分析.与本课题组的预期相符,早期组块中冲突适应受到抑制,晚期组块中冲突适应受到易化.因此,本研究解决了已有研究间的分歧,说明冲突适应之所以受到抑制是因为受到负性情绪加工的影响,而冲突适应之所以受到易化是因为受到负性情绪体验的影响.本课题组进一步提出,负性情绪加工可能是通过占用认知资源抑制冲突适应的,而负性情绪体验可能是通过提升警觉水平而易化冲突适应的.本研究也凸显了任务配置在冲突适应中的重要性,加深了对冲突适应产生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过去,我们认为大脑通过激素、神经系统调控胃肠道功能。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脑肠轴(brain-gut-axis)。该通路的重要参与者——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也可以通过肠道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免疫系统调控大脑功能,进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癫痫、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情绪障碍等。总而言之,肠道菌群可能是情绪、认知、疼痛、饮食习惯、睡眠等的关键调节者,并且可能参与了从情感性疾病到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阿尔茨海默症和自闭症等)的发生发展。研究肠道菌群与人类癫痫、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对重新认识神经精神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优化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了解病毒与人类蛋白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病毒感染宿主机制非常重要,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如何进入宿主细胞、复制、扩散和致病等方向上,对病毒与人类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式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病毒与人类之间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涵盖来自218种病毒的1 674种蛋白与来自人类的13 724种蛋白的108 832对蛋白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鉴定出109个至少与12种病毒家族存在蛋白相互作用的人类蛋白,定义为人类的病毒互作广谱蛋白(简称广谱蛋白);从结构、功能、蛋白互作网络以及组织表达量等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广谱蛋白的特征,发现广谱蛋白相较于非广谱蛋白以及其它人类蛋白具有更密集的转角结构、更多的结构域、更高的网络中心度和组织表达量,表明它们可能在病毒感染宿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病毒感染人类模式的理解,同时也对进一步探究病毒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人类对大脑机制的研究首先在对外在的感知系统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继而在学习与记忆的脑机制上获得了突破,目前已经迈进到精神领域.情绪不仅使生活多姿多彩,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抉择.同时作为社会动物,人的情绪又受到在社会结构中与他人的关系及在群体中的行为的调节.情绪与行为的障碍都可能导致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发生.近十...  相似文献   

10.
人类情绪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主要研究情绪与认知发展以及脑发育之间的关系.其中,儿童青少期既是脑智发育与情绪认知发展的重要黄金期,又是情绪问题及相关障碍的首发敏感期,容易受到遗传与环境风险因素的交互影响.近年来,情绪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无创脑功能成像、传统发展心理、生理心理和行为遗传学等技术方法的融合,为解析人类情绪发展的认知神经机制带来新的变革,也为理解情绪相关障碍的产生机制,及其早期鉴别、诊断与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从情绪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角度,系统梳理了情绪毕生发展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情绪相关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影响因素,可以追溯至个体生命早期,并受到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出生后,婴幼儿期情绪功能不断分化并呈现多元化发展特点,包括复杂高级情绪的不断产生、从外化到内化情绪体验以及情绪表达和调节能力增强;青少年期出现生理激素变化与脑发育重塑;成年期情绪系统发育逐渐稳定,但仍会受到个体生理心理变化的影响;进入老年期,随着脑认知功能逐步衰退和老化,情绪调控功能衰退随之显现.最后,结合国家和社会对精神健康的迫切需求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展望了该领域对未来心理健康与教育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通报》2008,43(1):57-57
对于你的大脑而言.一只小猫的叫声与一个婴儿的啼哭没有什么两样。 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报道,当研究人员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暴露在猫、猴子和人类声音下的志愿者大脑进行扫描时发现,与人类发出的哀鸣一样,悲伤的动物叫声同样能够激活大脑的前额叶,这一区域与人的决策有关。这一发现表明.与之前的估计相比,大脑对不同物种的情绪暗示的响应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通报》2012,(1):44-44
移情作用让我们感受到其他人的痛苦并驱使我们帮助他人缓解这种痛苦。然而移情作用是一种人类独有的特质吗?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解论。如今,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大鼠会解救身陷网同的同伴。这意味着啮齿动物能够用来确定人类移情作用的遗传和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重建中国北方泥河湾盆地中更新世(~603–587 ka)植被与气候 中国北方泥河湾盆地发育了一套含有东方人类活动证据的晚新生代地层,既发现有早更新世(距今~1.66Ma–78ka)直立人使用的石制品,也有中更新世晚期(~370–260ka)早期智人的头盖骨、牙齿等直接证据。该系列地层中孢粉学的研究为我们探索早期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可能。本文研究的虎头梁剖面地质年代距今约603–587ka,介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演化的过渡时期。基于地层孢粉学组合分析,我们重建了当时的植被从温带针阔混交林-草原(以云杉属、冷杉属、桦木属、胡桃属、蒿属和藜科为主)逐渐向以松、云冷杉为主的针叶林转变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比同时期全球其他人类遗址,揭示了早期人类以洞穴生活为主,同时伴随比较开阔的草原或森林-草原植被,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据此,推测本研究揭示的~603–587ka前泥河湾盆地茂密针叶林的出现和开阔草原的消失可能是人类追逐着大多数哺乳动物向草原或森林-草原等开阔地迁移,而离开了泥河湾的新证据。这些新发现有助于增进和丰富我们对早期人类饮食、迁徙和定居等行为方面的认知,同时也填补了泥河湾盆地中更新世(780–400ka)时期古植被与古环境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人类可以模仿他人行为并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这一现象被称为情绪传染。作为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啮齿类动物(主要为大鼠和小鼠)同样存在情绪传染现象,并与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关。为了进一步了解动物间不同情绪的传播过程,本文将情绪传染的定义和过程、影响因素、主要类型及其生理学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自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以来,生物进化这个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就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新知和惊喜。虽然最容易吸引媒体眼球的是,非洲某地又挖出我们远古亲戚的骨头,当然你可以称它为化石。但对进化生物学家而言,骨头不是全部,甚至对于生命进化研究而言,远不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么重要。毕竟骨头仅仅是凝固的历史瞬间,它是我们了解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的惟一手段,但如果我们真地想要一窥进化的奥秘,探索人类自身的秘密,诸如智能、语言等的起源,我们就必须研究现存的生物,研究我们的近亲,研究它们是如何适于生存或者为什么走上即将灭绝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A型肉毒毒素(简称肉毒素)可引起可逆的局部肌肉麻痹,注射于特定面部肌肉可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还会干扰个体对情绪性材料(面部表情、语言文字和视频)中情绪信息的加工。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注射肉毒素会影响杏仁核的激活,影响奖赏系统的功能,以及其他大脑皮层的认知神经功能。面部反馈假说和社会反馈假说分别从个体与社会层面对肉毒素的作用加以解释:注射肉毒素使被注射者的肌肉反馈减少,弱化相应情绪的体验和加工;人际交往中,面部模仿使观察者的情绪体验与被注射者趋同,反过来同样影响被注射者的情绪体验。基于已有研究,本文提出面部反馈与社会反馈的整合模型对注射肉毒素影响情绪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系统阐释。未来研究可拓展相关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关注肉毒素注射对不同层面和水平的情绪加工的影响,及其相应的认知神经机制,进一步明确面部反馈与社会反馈的相互作用,并且考察肉毒素用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治疗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动物的学习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变化过程 ,它在人类活动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人的一生中几乎从不间断地进行着学习 ,但是诸如情绪、身体状况和外界环境等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人的学习 ,这些经常变化的因素给我们研究学习的机制及规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之相比 ,动物的学习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 ,各种影响因素也易控制得多 ,因此我们可以从研究动物的学习着手 ,找出某些普遍适用的规律 ,然后再看看是否适用于我们自身 ,从而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地学习。1 动物学习的一般特点众所周知 ,动物在成长过程中 ,其行为时常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引起动物行为…  相似文献   

18.
研究训练导致的脑可塑性变化对于理解人类大脑的功能是极其重要的,而音乐家的大脑是研究此类问题的一个理想模型。文章通过对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6位音乐家和16位非音乐家大脑的结构磁共振成像进行基于皮层表面的脑形态学分析,统计对比了大脑皮层的一阶及二阶形态特征。结果显示:音乐家在枕上回、颞上沟、顶下小叶及中央旁小叶区域具有更大的皮层表面积;在胼胝体附近皮层展示出更高的平均皮层厚度;在枕叶、颞叶、额叶及顶叶中与视觉、躯体运动、情绪、运动控制、听觉及躯体感觉等功能相关的若干脑区,展示出更高的皮层形态复杂度。长期的音乐训练可能会使得音乐家大脑在基本的感知和运动系统,以及情绪相关脑区,具有更显著的皮层形态特征改善。这些结果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训练相关的大脑结构可塑性增添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人类起源问题是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之一,对其研究会触及很多哲学问题。本文以近年来古人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进展为基础,简要概述了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大历史,对人类存在的本质、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神创与演化、人类起源和演化的推动力、劳动的性质和作用、偶然性和必然性等方面的哲学问题进行了讨论。从灵长类起源开始算起,人类演化至少有5600万年的历史,如果从演化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猿分异算起,也有700~800万年的历史。人类作为一类生物有机体,作为人类主观世界的承载体,人类存在的本质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甚至不可能有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答案。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存在本质上即是自然的存在,人类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然的存在。人类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特征,即是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质特征。在人类起源研究中,应该从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不同角度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加以研究。哲学层面上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都不是科学问题,不存在科学研究上的检验标准。如果说人类的存在有目的和意义,那么这个目的和意义就是“存在”。虽然传统的神创论已经不再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主要部分,但是以智能设计论为代表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以当前生理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例介绍了雌激素、应激和人类认知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雌激素与应激均可影响人类情绪、中枢学习和记忆功能,不利应激降低雌激素水平,而雌激素又可减少不利应激带来的损害,最后指出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