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后期的一种临床症状,以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为了解CRF时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改变情况,我们对CRF病人及正常人的红细胞变形能力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与AS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AG)60只和对照组(CG)20只。各组又均分为4个亚组,即AG1-AG4和CG1-CG4。AG组每只给予胆固醇粉1g/d,在喂养的第2、4、8和12周分别观察AG1-CG1、AG2-CG2、AG3-CG3和AG4-CG4的主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及相应血液流变特性的变化。结果:在兔 相似文献
4.
5.
大鼠肝癌诱发过程中血粘度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异常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全面地反映肝癌发生发展整个过程的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本实验采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分六个相检测五个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结果表明红细胞变形能力随着肿瘤发展逐渐减低,血浆粘度随着诱癌时间延长 渐升高,到肿瘤晚期趋于平缓,而全血粘度先是升高,到诱癌20周以后反而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红细胞变形能力与微循环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0年前,卢文-虎克(Leeuwcnhok)首先在镜下观察了心肌微循环,发现毛细血管和血液流动,并报道了红细胞在通过毛细血管时发生形态变化,但当时未引起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微循环和70年代血液流变学开始发展起来,医学界对红细胞变形性的重要性才逐渐有了了解。近年来,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研究,对于掌握微循环生理规律,认识血液流变学性质,探索生物血液流动的力学性能和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以下简单介绍有关红细胞变形能力在微循环中几个重要问题,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芪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naceus(Fisch)Bunge)为豆科紫云英属植物,其根作为传统中药黄芪之正品。本课题通过以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为活性导向筛选,用核孔膜滤筛法,以IF值为指标,对膜荚黄芪的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黄芪中的黄芪皂甙Ⅱ,Ⅲ,Ⅳ(Astragaloside Ⅱ,Ⅲ,Ⅳ)等皂甙类及芒柄花素(Formononetin),毛蕊异黄酮(Calycosin)等异黄酮类化合物,对孵化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可能是黄芪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旋转磁场在不同的作用时间下对红细胞变形的影响。方法:旋转磁场(30r/min)作用于人离体血样,血样中瞬间最大磁感强度为60mT, 磁场作用时间分别为10min、20min、30min、40min。当场变率为100S^-1、300S^-1、600S^-1、1000S^-1时,检测加磁组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差异。结果:加磁组在作用时间为40min、切变率为100S^-1时的红细胞变形指数较对照组有显差异(P<0.05)。结论:适当强度的旋转磁场在一定的作用时间,可以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从而可以影响血液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的变形能力对于保障其氧运输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力竭运动导致机体缺氧,出现氧化应激反应,机体氧化还原失稳态, RBC膜结构被破坏。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也将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methemoglobin, MetHb),与RBC膜骨架蛋白交联并最终引起RBC变形能力下降。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不仅能够作为内皮舒张因子参与调节机体血流稳态,近年来还发现NO具有调控RBC变形能力的功能。该文以NO调控RBC膜的氧化损伤反应为切入点,梳理NO调控力竭运动诱导的RBC变形能力下降的作用机制,旨在为促进力竭运动后机体氧运输功能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用胆固醇粉喂家兔,造成实验性高脂血症,活体观察球结膜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及血管周围状态等15项指标,并用球结膜微循环综合定量评价方法计算了综合积分值。处死后取球结膜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高脂血症家兔球结膜微循环有明显改变,主要为微血管形态异常、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白微栓、静脉壁上有白色斑块等改变。球结膜微循环综合积分值明显增加,高于实验前。球结膜组织学检查发现上皮层下有泡沫细胞、血管壁增厚、有空泡、静脉内有血栓。虹膜睫状体内除有多数泡沫细胞外,还有胆固醇的菱形结晶。上述改变表明,高脂血症兔球结膜微循环有明显改变。血液有高凝、高聚倾向。黑茶中的茶色素有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等作用,口服黑茶可改善高脂血症兔球结膜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研究了慢性常压缺氧和缺氧伴CO_2潴留肺动脉高压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和红细胞内AT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慢性常压缺氧和缺氧伴CO_2潴留大鼠不同切应力下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内ATP含量均明显低于其对照组,且该两组红细胞内ATP含量与不同切应力下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提示慢性缺氧和伴CO_2潴留大鼠红细胞内ATP含量降低可能是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的诸因素之一,后者又可导致和加重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细胞膜蛋白在红细胞变形性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参照Leammli和Peacock方法,测定了肺心病Ⅰ型呼吸衰竭(Ⅰ组)18例、Ⅱ型呼吸衰竭(Ⅱ组)18例和健康对照(CG)20例的红细胞膜带3蛋白、膜收缩蛋白二聚体(SpD)和四聚体(SpT)的相对含量与红细胞变形能力。结果:Ⅰ、Ⅱ组带3蛋白、SpD、SpT相对含量和红细胞变形指数(DI)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且肺心病病人的DI与带3蛋白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SpD/SpT比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带3蛋白和膜收缩蛋白的异常,可能是导致肺心病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热性发热兔血浆脂多糖(LPS)浓度与生理反应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干球温度42℃、湿球温度35℃、相对湿度60%条件下,测定了24只热暴露兔[分为肛温维持43℃(Ⅰ)组和肛温持续上升(Ⅱ)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肛温及血浆LPS浓度等指标。结果显示:(1)Ⅰ、Ⅱ组当Tr升达43℃,热暴露时间分别为100min、60min时,血浆LPS浓度分别为0.195ng/ml、0.180ng/ml,与实验前比,P<0.05。两组临死前,热暴露时间分别为220min、120min(Ⅱ组Tr44.15℃)时,其血浆LPS浓度分别为0.285ng/ml、0.249ng/ml,P<0.01;(2)Tr43℃和临死前两阶段LPS的上升速率,Ⅰ组分别为0.00066ng/min和0.00067ng/min,Ⅱ组分别为0.00083ng/min和0.00113ng/min;(3)动物受热过程,Tr升至43℃时,HR和MAP达峰值水平,而呼吸频率则开始下降。本文结果提示,LPS在中暑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可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晚第四纪植被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华南地区第四纪孢粉分析资料,中国热带低海拔丘陵地区冰期气候的被要垂直植被带的下降,而西部山区的山地雨林被常绿一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要公林所替代。在亚热带地区则以铁杉属、山毛榉属、桦属、冷杉属及其它落叶叶组分的增加为特点。除了末次盛冰期(20~18kaB.P.)沿海平原的植被为稀树草地,气候环境凉干。在此之前的多次冰期一间冰期旋回华南地区主要表现为冷/热的气候变化,而湿度的变化较小,西部庙的的一些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病理学和组织化学角度观察内毒素性肺损伤时肺组织超微结构和 NOS阳性染色细胞数的变化。方法 采用电镜、还原型辅酶 - -黄递酶 (NADPH- d)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兔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时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和肺内小血管、细小支气管、肺泡的 NOS阳性染色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 :内毒素注射后观察 30分钟组 (I3 0′组 )与内毒素注射后观察 1周组 (Iw 组 ) ,肺内小血管、 NOS阳性染色细胞数明显增多 ,细小支气管和肺泡则减少。 I3 0′组与 Iw 组分别与 C组比较 :(小动脉 :I3 0 vs C,P<0 .0 1;Iwvs C,P<0 .0 0 1;小静脉 :I3 0 vs C,P<0 .0 1;Iw vs C,P<0 .0 5 ;细小支气管 :I3 0vs C与 Iwvs C均为 P<0 .0 2 ;肺泡 :I3 0 vs C与 Iwvs C均为 P<0 .0 1)。电镜结果显示 ,I3 0′组部分肺毛细血管内见有大量红细胞集聚 ,毛细血管内皮变薄 ,微细结构不甚清楚 ,Iw组部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状况较 I3 0′组更显严重 ,除较多见红细胞渗入肺泡腔外 ,尚见部分肺泡上皮结构不甚完整而呈泡状改变。结论 内毒素性肺损伤 ,肺内 NOS阳性染色细胞数在小血管明显增加 ,在支气管内 ,肺泡内则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观察了发热家兔脑脊液(CSF)和血浆中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的变化及禁水对家兔内毒素(ET)发热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隔区注射AVP可明显抑制家兔ET性发热效应;2.发热组家兔CSF和血浆中AV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3.禁水可明显对抗家兔ET性发热效应,其抗热作用与CSF和血浆中AVP含量升高有关;4.禁水也可使正常家兔体温水平下移。上述实验结果提示,AVP可能是家兔体内一种内源性退热物质,同时在正常体温调节中也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兔胚泡肽合成片段及其与着床有关的生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测定了兔胚泡肽(RBP2)的氨基酸序列,它由54个氨基酸组成,其序列的第4位氨基酸至第34位氨基酸与兔子宫珠蛋白N端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分析,从54个氨基酸中选取了抗原性最高的一段氨基酸(aa20-aa34),然后人工合成了含有15个氨基酸的小肽片段(SPF)。研究表明:用溴脱氧尿嘧啶掺入淋巴细胞的方法测定了SPF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当浓度范围在80μg/ml至320μ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用不同运动图形分别同时刺激家兔左右眼,通过检测正常及单侧前庭迷路损伤后家兔的OKN反应,证明在这种刺激情况下,正常家兔的眼动反应为交替的OKN反应,为进一步探讨交替OKN的控制机制及控制部位建立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