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对三系转化的人胚肺细胞,分别在裸鼠体内进行了成瘤试验。其中两系转化细胞(29—33代)的成瘤率达100%,另一系(47代)为66%。转化细胞诱生的肿瘤生长迅速,局部瘤可循淋巴转移。瘤细胞可在裸鼠体内传代。瘤细胞形态学检查证实为低分化癌。该细胞带有HSV抗原。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HSV持续感染Raji细胞培养物150天。发现整个感染过程似呵分为两个阶段:急性期(前30天)和稳定期(30天以后)。在急性期上清液中HSV滴度达10~(6.2)TCID_(50)/ml.病毒抗原阳性细胞达21%,死细胞达42%;在稳定期病毒和细胞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上清液中IISV滴度在10~(3.5-4.2)TCID_(50)/ml,病毒抗原阳性细胞约占5—10%,感染细胞与对照细胞在生长特性上无明显差异。用rIFNs、rlL-2和TNF处理稳定期的细胞培养物,发现TNF和rlFNa能明显抑制HSV的复制,rIENy作用较弱,去除上述因子5天后又恢复到处理前水平。rlL-2无明显作用。用HSV抗体处理上述细胞培养物上清液中病毒和病毒抗原阳性细胞都消失,且在去除抗体后连续观察50天仍未出现。本实验为体外研究HSV持续感染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观察比较了Hep—2细胞和兔肾细胞对单纯疱疹病毒的敏感性。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酶标法检测了细胞培养上HSV抗原出现的规律。实验结果指出:Hep—2细胞和兔肾细胞对HSV的敏感性一致;接种病毒后6小时,可以在Hep—2细胞和兔肾细胞上发现HSV抗原;免疫荧光法和免疫酶标法是进行病毒学研究和病毒感染早期诊断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计算机分析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糖蛋白G的氨基酸序列,筛选出HSV1gG蛋白中优势抗原决定簇位点,用PCR技术扩增克隆含强抗原决定簇较集中的基因片段。将该段基因克隆至质粒表达载体pGEX4T2内,转化大肠杆菌TG1,构建成功了高效表达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糖蛋白G基因的工程菌。用纯化的表达蛋白HSV1gGGST作抗原ELISA分析证实有较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显示可应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诊断 。  相似文献   

5.
与正常细胞的胞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转化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正常细胞可以产生抑制转化细胞生长的物质。20多年前,Staker 报道多瘤病毒转化的 BHK 细胞(一株叙利亚仓鼠肾细胞)的生长受到正常小鼠纤维母细胞的抑制。汇合生长的单层正常细胞抑制了与其接触的多瘤病毒转化的 BHK 细胞的生长。一旦细胞单层形成,X 光照射也不能减弱这一抑制效应。Stoker 认为该效应是由正常细胞内的生长抑制分子所介导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15株分别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糖蛋白(Glycoprotein Ⅱ G2),核蛋白(Nuclcocapsid,NP)及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19例HFRS尸检病例的16种组织中的病毒抗原进行了定位和分布的研究及抗原分析。结果表明,死于早期HFRS人体组织内病毒抗原量大,分布广泛,主要以可溶性和颗粒性两种形式存在,前者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呈G2,NP及HA抗原阳性,是参与形成免疫复合物的主要抗原形式;后者是以单纯病毒NP或HA抗原阳性的病毒包涵体(IB)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是病毒直接作用所致细胞病变的标志,IB的广泛分布但只有极个别阳性细胞发生坏死,说明该病毒具有泛嗜性感染和弱致细胞病变能力的特性。抗原分析结果显示,组织细胞中病毒抗原的表达及其抗原量受宿主细胞的种属,组织结构特点及病期的影响,也存在个体差异以及因感染病毒株或血清型不同产生差异的可能性。病毒抗原染色形态学证实,NP上具有HA抗原位点,其抗原决定簇有三类,其中的某些抗原决定簇可因病毒宿主动物或细胞的种属不同,表达也不同。HA抗原在人体组织细胞中的高表达和广泛分布也说明HFRSV对人体有很强的侵袭力。  相似文献   

7.
主要上容性抗原是一种分布在细胞表面,并具种系特异性的抗原蛋白,用以将细胞内加工过程的肽段提呈到细胞表面,以激活免疫细胞,在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抗感染抗肿瘤当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单纯疱疹病毒(HSV)Ⅰ型Sm44株和Ⅱ型333株感染非洲绿猴肾细胞系(Vero细胞),观察感染细胞中cAMP和cGMP含量的改变。病毒感染量均为0.5TCID50/细胞,观察周期为36小时(从接种病毒到CPE达++++),在感染后0、2、8、12、24、36小时分别收获细胞,以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内环磷酸核苷的含量改变。结果Ⅰ型、Ⅱ型HSV感染后在全部6个观察时期,细胞内的cAMP含量始终是升高的。HSV-Ⅰ和HSV-Ⅱ组的平均cAMP含量都明显高于正常细胞(P<0.05和P<0.02)。cGMP和cAMP/cGMP的变化不显著(表1)。  相似文献   

9.
为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并纯化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 I)包膜糖蛋白gB,并分析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化学合成了包膜糖蛋白gB1胞外区基因片段,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至HEK293细胞,表达的蛋白用羊抗HSV1+HSV2血清作为一抗,用ELISA检测其抗原性;用纯化的gB1蛋白免疫昆明小鼠,观察诱发抗体产生的时间及其效价,并用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抗gB1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重组gB1抗原的能力,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在HEK293细胞中成功表达重组gB1蛋白,ELISA证实羊抗HSV1+HSV2多抗能够识别重组gB1蛋白;重组gB1蛋白免疫小鼠7周后,小鼠血清中多克隆抗体效价达到5×103,表明在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并纯化的重组gB1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为HSV检测试剂和疫苗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并纯化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 I)包膜糖蛋白gB,并分析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化学合成了包膜糖蛋白gB1胞外区基因片段,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至HEK293细胞,表达的蛋白用羊抗HSV1+HSV2血清作为一抗,用ELISA检测其抗原性;用纯化的gB1蛋白免疫昆明小鼠,观察诱发抗体产生的时间及其效价,并用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抗gB1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重组gB1抗原的能力,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在HEK293细胞中成功表达重组gB1蛋白,ELISA证实羊抗HSV1+HSV2多抗能够识别重组gB1蛋白;重组gB1蛋白免疫小鼠7周后,小鼠血清中多克隆抗体效价达到5×103,表明在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并纯化的重组gB1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为HSV检测试剂和疫苗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们用 SDS—PAGE 测定四株 HSV 感染 HEp—2细胞、HeLa 细胞、人胚肺细胞、鸡胚细胞多肽与未感染细胞多肽的电泳图结果表明:四小时感染细胞多肽与未感染细胞多肽相比未见有区别,二十四小时的感染细胞多肽与未感染细胞多肽的电泳带显示有所区别。其中感染 HSV—1和 HSV—2型的鸡胚细胞多肽电泳带亦显示有所区别。说明鸡胚细胞对 HSV—1型和 HSV—2型的敏感性差异,亦可以从电泳带反映出来,说明电泳带可作为 HSV 分型的又一方法。经蔗糖梯度超离心纯化的未标记同位素的地方株 HSV—1CC21株和 HSV—2W 株病毒颗粒用 SDS 裂解,并进行 SDS—PAGE 表明这两株病毒的结构多肽分别为12和15种,显示型的区别。本文还就关于在制备疫苗时以选择何种细胞为宜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IFN-γ在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细胞培养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IFN-γ在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细胞培养中的影响,本实验采用不同浓度γ-干扰素作用于ct感染的HeLa细胞,用透射电镜观察HeLa细胞内原体(elementary bodies,EBs)和网状体(reticulate bodies,RBs)。同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细胞内色氨酸的浓度。结果显示不同浓度γ-干扰素作用下细胞内ct的EBs和RBs形态及数量不同,中高浓度的IFN-γ作用下胞内EBs和RBs明显减少或轻度减少,et生长受到抑制,细胞内色氨酸含量与γ-干扰素量呈负相关,说明IFN-γ通过诱导产生2,3-吲哚-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降解色氨酸而抑制ct生长,提示γ-干扰素是抑制细胞内感染ct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钙网蛋白(calreticulin, CRT)是细胞内质网/肌浆网中主要的Ca2 结合蛋白,具有细胞内钙稳态调节、分子伴侣、抗原提呈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来的研究发现, CRT在机体对凋亡细胞的有效识别、清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分子呈递在细胞表面的抗原肽大部分来源于细胞内新合成蛋白质的降解产物,抗原肽直接体现细胞内功能蛋白质的部分变化,蛋白酶体、氨肽酶和抗原转运体(TAP)参与调控抗原肽的生成。在MHC的组装、折叠过程中,抗原肽促进各亚基的结合和折叠进程;而在起始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肽不仅诱导T细胞抗原受体的特异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延长MHC同T细胞抗原受体特异结合的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5.
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分子呈递在细胞表面的抗原肽大部分来源于细胞内新合成蛋白质的降解产物,抗原肽直接体现细胞内功能蛋白质的部分变化,蛋白酶体、氨肽酶和抗原转运体(TAP)参与调控抗原肽的生成。在MHC的组装、折叠过程中,抗原肽促进各亚基的结合和折叠进程;而在起始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肽不仅诱导T细胞抗原受体的特异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延长MHC同T细胞抗原受体特异结合的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6.
关泽红  旭日干 《病毒学报》2008,24(2):96-100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与单纯疱疹病毒(HSV)等多种重要人类疾病病毒的复制密切相关.但具体哪种CDK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的还不清楚.本文用不同剂量的HSV-1-KOS株(以下简称HSV)感染CDK2功能缺陷型宿主细胞,结果发现HSV在CDK2功能缺陷型宿主细胞中的复制具有感染剂量依赖性;一步生长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其在CDK2功能缺陷型宿主细胞中的复制较在正常细胞延迟3h;感染6h时CDK2活性被诱导,9h时活性最大;CDK2活性增加后HSV-1即进入快速的裂解性复制.提示CDK2可能在HSV复制的启动中起着某种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S  Yao YM  Sheng ZY 《生理科学进展》2006,37(4):313-318
树突状细胞(DC)是最强效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DC通过趋化因子作用由外周组织迁移至淋巴组织和器官,同时上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分泌细胞因子,获得预激幼稚T细胞的独特能力。DC通过不同的受体吞饮、吞噬和胞吞抗原,例如C型凝集素受体捕获和呈递抗原,通过Toll样受体识别病原体和激活DC。本文主要综述了DC的免疫调节效应及其不同病原体识别受体活化和细胞内信号机制。  相似文献   

18.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即刻早期基因产物ICP22在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中能够和细胞内的多种调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从而影响细胞内正常的分子生物学过程. 在转染细胞内表达的ICP22分子能够促进细胞进入S期, 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ICP22对mdm-2启动子的结合作用, 从而影响了P53对其的反式转录激活作用, 导致MDM-2结合P53并经泛素途径降解的效应降低, 间接地使细胞内P53水平增加而使细胞进入S期的过程加速.  相似文献   

19.
建立EB病毒(EBV)转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LCL),应用此细胞系作为抗原递呈细胞筛选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克隆。收集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外周血20份,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Pan T细胞试剂盒去除PBMC中的T细胞,获得non-T淋巴细胞,EBV病毒转化non-T淋巴细胞。应用转化的LCL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ELISPOT筛选可能的HPV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克隆。成功建立18个LCLs,建株成功率为90%。转化成功的LCL细胞体积增大,聚集成团状或簇状。建株失败的两份标本,用于转化的non-T淋巴细胞数少于2×106。应用LCL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筛选出64个HPV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克隆。成功建立LCLs,此细胞系细胞可作为体外研究HPV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刺激细胞。  相似文献   

20.
运用植块法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简易可行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培)养方法,为研究BMECs细胞在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技术支持。分离出生后1~7天内的SD乳鼠大脑皮质区,植块法培养BMECs细胞。用倒置显微镜观察BMECs细胞的形态以及从皮质块迁出的过程;MTT比色法检测BMECs细胞的生长曲线;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III因子相关抗原和CD34抗原,以鉴定内皮细胞。结果发现,大脑皮质块植块法培养的大鼠BMECs细胞呈单层贴壁生长,细胞形态以长梭形、多角形三角形、四边形为主,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征象,经鉴定为内皮细胞,第三代纯度达95%以上。提示该方法具有经济、简便、要求条件不高,易于纯化的优点,可作为大鼠BMECs细胞体外培养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