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观察BALB/c小鼠小肠潘氏细胞的分布规律。应用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和LeicaQwin显微图像处理系统,分别对2 d、4 d、6 d、8 d、10 d BALB/c小鼠小肠内潘氏细胞的形态发育、分布规律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4日龄前的BALB/c小鼠各段小肠中肠腺发育尚不完整,未见有潘氏细胞。6日龄后,潘氏细胞开始出现,数量随日龄增加呈递增趋势增长,各日龄间差异显著(P<0.05)。BALB/c小鼠肠道潘氏细胞存在于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较少,回肠较多,各组(不同日龄/肠段)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Toxo DB#17型弓形虫对昆明小鼠小肠潘氏细胞(Paneth cells,PCs)溶菌酶的表达及小肠病理损伤特点,该研究以8周龄小鼠为研究对象,灌胃1×106个Toxo DB#17型弓形虫卵囊,分别在灌胃后6 HAI(hours after inoculation)、1 DAI(day after inoculation)、3 DAI、8 DAI取小肠各段,常规方法制作石蜡切片,HE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小肠病理损伤、虫体分布、潘氏细胞及溶菌酶表达特点。结果显示,小鼠弓形虫感染率为100%,弓形虫虫体抗原分布随时间延长呈增多趋势(P0.05),小肠的病理损伤随着弓形虫感染时间的延长,未见明显变化。小肠隐窝数、含潘氏细胞隐窝数、PCs总数和颗粒总数的变化总趋势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3 DAI数量较多(P0.05),潘氏细胞颗粒未观察到溶菌酶阳性染色反应。以上结果表明,Toxo DB#17型弓形虫抑制潘氏细胞溶菌酶的表达,对肠道损伤较轻,潘氏细胞及其分泌颗粒对弓形虫有应答反应,溶菌酶的缺失与Toxo DB#17型弓形虫成功入侵肠道有关。  相似文献   

3.
我们采用三色染色的方法对小肠肠腺细胞进行染色,杯状细胞、潘氏细胞、胞质和肠腺基膜呈现三种不同的颜色。细胞形态清晰,对比鲜艳,收到了理想效果。材料和方法1·材料人小肠为手术切除新鲜标本。10%甲醛固定24-48h,常规脱水,石蜡包埋。2·方法石蜡切片厚4-6μm,切片脱蜡,蒸馏水洗2m in,复合染液染3-5m in,70%乙醇分色,蒸馏水洗1m in,阿利新蓝染5m in,蒸馏水轻洗;0·2%光绿复染胞质、肠腺基膜20s;70%盐酸乙醇分色;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3·染液配制(1)复合染液:1%伊红(1g伊红,70%乙醇100m l)40m l,2%偶氮桃红(2g偶氮桃红甲…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一种可以替代人体消化管的动物标本,并通过特殊染色方法,使得小肠上皮分泌细胞的形态特征能够明显地显示出来。方法随机采集成年猫小肠的新鲜标本,经Bouin液灌注固定24h后,石蜡包埋切片脱蜡入水。分别采用Gomori染色法、PAS反应、Gomori+PAS反应、阿利新蓝(alcian blue,AB)染色法、AB+PAS反应、HE染色法和苏木精-焰红染色法进行染色。结果在各种染色的切片标本上,能够观察到杯状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染色特性以及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并发现在它们之间还存在一种绿色颗粒细胞和嗜酸性颗粒细胞。结论通过特殊染色可以肯定猫的小肠杯状细胞合成的是中性粘蛋白和酸性粘蛋白;绿色颗粒细胞为未成熟杯状细胞;嗜酸性颗粒细胞为Paneth细胞,其特点是单个分散分布。肠内分泌细胞与周围其他上皮细胞的染色对比明显而容易识别。  相似文献   

5.
通常组织学教学用十二指肠切片标本多采用传统的H·E染色法制作,使用该种切片标本,无法看到内分泌细胞,仅能观察外分泌细胞和上皮细胞,且所见杯状细胞仅呈无色、空泡状。而同时在切片上显示十二指肠内、外分泌细胞的染色方法,目前国内尚无报道。我们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一种新染色方法,可在同一张切片上直接显示出十二指肠亲银细胞、杯状细胞和十二指肠腺腺细胞,所显示的各种分泌细胞颜色各异,对比分明,易于观察、辨别。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消化道细胞表达Cre重组酶转基因小鼠的功能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白蛋白启动子介导的Cre重组酶转基因小鼠Alb-Cre-2中Cre重组酶的组织分布及其在体内介导基因重组的作用。方法:将Alb-Cre小鼠与Smad4条件基因打靶小鼠交配,利用PCR对Cre重组酶介导重组的组织特异性进行检测;然后,将Alb-Cre-2转基因小鼠与ROSA26报告小鼠交配,利用LacZ染色对双转基因阳性子代小鼠进行检测。结果:PCR结果显示心、肺、胰、脑及消化道中Cre重组酶介导的Smad4基因发生重组;LacZ染色进一步表明Cre重组酶在肝细胞、胃壁细胞、空肠潘氏细胞、回肠杯状细胞、大肠杯状细胞、大肠柱状细胞及空泡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并介导ROSA位点LoxP序列间的重组。结论:Alb-Cre-2转基因小鼠在消化道中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只在胃壁细胞、空肠潘氏细胞、回肠杯状细胞、大肠杯状细胞,大肠柱状细胞及空泡细胞等细胞类型中特异性表达,并能在体内成功地介导这些消化道上皮细胞基因组上LoxP位点间的重组,是一种研制在消化道特定细胞中特异性基因剔除小鼠的良好工具小鼠。  相似文献   

7.
高山倭蛙消化道结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山倭蛙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且固有膜中有丰富的复泡状腺;胃贲门部粘膜上皮无杯状细胞,PAS反应显示固有膜中有深红色颗粒分布,胃体中胃腺丰富;肠分为小肠、大肠、直肠3部分.小肠和直肠上皮中杯状细胞数量多.无尾类消化道结构与海拔高度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陈丽莉  刘绍龙 《四川动物》2012,31(4):598-600
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方法对泽陆蛙消化道各部分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泽陆蛙的消化道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各管壁都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食道黏膜层有皱褶和纤毛,无杯状细胞;胃黏膜层有杯状细胞和胃腺,黏膜下层有血管分布;小肠具绒毛、杯状细胞和肠腺,大肠皱褶少,杯状细胞也少。  相似文献   

9.
肠道稳态对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位于肠道上皮隐窝的潘氏细胞是肠道上皮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泌大量生物效应分子,为小肠干细胞提供小生境以及调控肠道菌群。炎症性肠炎克罗恩病经常伴随潘氏细胞功能异常,Nod2、Xbp-1、Atg16L1、KCNN4等克罗恩病的易感基因在潘氏细胞中高表达,并调控潘氏细胞的重要生理活动。对潘氏细胞的研究有望揭示维持肠道稳态的生理机制,攻克炎症性肠炎等疾病的难关。  相似文献   

10.
潘氏细胞是位于小肠腺底部的浆液性腺上皮细胞,其主要特征是细胞顶部有大量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内含防御素、溶菌酶、sIgA等多种抗菌物质。表达于潘氏细胞的NOD2、Toll样受体9、肝癌-肠-胰腺/胰腺炎相关蛋白、RegⅢγ、肿瘤坏死因子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7等也是免疫与炎症反应的重要成分。金属硫蛋白、富半胱氨酸肠蛋白、潘氏细胞锌结合蛋白等金属结合蛋白均分布于潘氏细胞,提示潘氏细胞参与金属代谢。潘氏细胞是构成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细胞成分。NOD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克罗恩病有关。潘氏细胞化生常发生于胃、大肠的炎症与肿瘤病变,其病理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潘氏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氏细胞是位于小肠腺底部的浆液性腺上皮细胞,其主要特征是细胞顶部有大量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内含防御素、溶茵酶、sIgA等多种抗菌物质.表达于潘氏细胞的NOD2、Toll样受体9、肝癌-肠-胰腺/胰腺炎相关蛋白、RegⅢy、肿瘤坏死因子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7等也是免疫与炎症反应的重要成分.金属硫蛋白、富半胱氨酸肠蛋白、潘氏细胞锌结合蛋白等金属结合蛋白均分布于潘氏细胞,提示潘氏细胞参与金属代谢.潘氏细胞是构成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细胞成分.NOD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克罗恩病有关.潘氏细胞化生常发生于胃、大肠的炎症与肿瘤病变,其病理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波纹唇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波纹唇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并描述了该鱼消化系统的形态构造。波纹唇鱼隶属隆头鱼科,为肉食性无胃鱼类。波纹唇鱼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小肠、直肠和肛门。口咽腔内具有发达的颌齿和咽齿。肠道短而粗,在体腔内形成一个弯曲,比肠长0.43±0.02;食道的黏膜褶皱、黏膜下层、环肌层和纵肌层发达。小肠的黏膜下层、环肌层、纵肌层、浆膜层比直肠更薄。小肠前部的黏膜下层、浆膜层比小肠后部更厚。小肠黏膜层中的吸收细胞密度少于直肠,杯状细胞密度高于直肠。波纹唇鱼的口腔和舌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有大量圆形黏液细胞存在。口腔和舌上有味蕾。食道黏膜层发达,基部有一种"凹"型结构,大量的巨型黏液细胞分布其中,该结构具有外分泌腺的结构特征,其"凹"型结构的开口在食道腔。小肠和直肠的微绒毛为单层柱状上皮组织,其间分布有3种杯状细胞,黏膜下层还分布有许多细胞质被染成红色的嗜酸性颗粒细胞。小肠前部黏膜上皮下含有脂肪颗粒,直肠上皮层中也含有被伊红染成红色的嗜酸性颗粒细胞。食道与小肠,小肠与直肠交界处存在瓣膜,瓣膜内的肌肉层均为横纹肌组成。肛门的黏膜层含有大量的椭圆形黏液细胞。波纹唇鱼的消化腺由肝胰脏和胆囊组成,肝脏分三叶,呈枫叶状,比肝胰脏重为1.5%±0.2%;胰脏沿肝血管弥散性分布在肝脏内,胆囊呈椭圆形,体积较大。并讨论了波纹唇鱼肠道的分段、消化道的组织特点与食性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淡水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利用阿利新蓝和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对鲶鱼(Silurus aso-t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rtix)、鲫鱼(Carassius auratus)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AB-PAS(Alcian blue and periodic acid schiff’s reation)染色后动物消化管黏液细胞表现为4个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除鲫鱼外动物食管始部黏液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食管中部黏液细胞主要是Ⅱ型和Ⅳ型杯状细胞。除鲫鱼动物胃体柱状黏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部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黏液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核上区。链鱼、鲶鱼胃腺黏液细胞为Ⅰ型和Ⅲ型。链鱼、鲶鱼小肠的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鲫鱼小肠杯状细胞主要有Ⅱ型和Ⅳ型。这三种动物大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  相似文献   

14.
广东乌龟消化道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了广东乌龟的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的组织结构.结果发现,这四种器官都是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各部分的差别主要在于粘膜层和肌层.食道和大肠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胃和小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粘膜上皮特化形成与呼吸有关的绒毛.胃有大量胃腺,腔面有纵行皱襞.小肠表面有大量绒毛,在绒毛中可见肠腺.大肠具粘膜皱襞和较多的杯状细胞,无绒毛,可见许多分散的淋巴小结.胃和肠道肌肉为内环外纵,内环肌较厚,外纵肌较薄.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石蜡切片结合阿利新蓝-高碘酸Schiff(AB-PAS)和醛品红-阿利新蓝(AF-AB)染色法研究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reochromis aureus♂)肠道内杯状细胞的分布与分型。结果发现,奥尼罗非鱼肠道黏膜层较厚,有大量肠绒毛突起,肠绒毛的数量从前肠到后肠逐渐减少。杯状细胞主要位于肠绒毛上皮细胞间,形状大多为椭圆或近似圆形,也有呈细长梭形。经统计分析可知,肠道黏膜上皮单位面积中杯状细胞数量从前肠到后肠逐渐增多,前肠、中肠、后肠杯状细胞平均数量分别为(230.0±4.9)个/mm~2、(287.9±7.5)和(336.7±10.0)个/mm~2,具有较大差异,三者间两两相比差异显著(P0.05)。奥尼罗非鱼肠道杯状细胞以中性-酸性双染为主,酸性杯状细胞在肠道各段所占比例较低,且以硫酸化亚型杯状细胞为主,缺少羧酸化亚型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两栖类动物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规律。方法:利用阿利新蓝与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法对中华蟾蜍(Bufo bufo gargazizans)、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消化道黏液细胞进行石蜡切片和染色。结果与结论:黏液细胞表现为4个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两种动物食管黏膜上皮中黏液细胞主要是杯状细胞,其中中华蟾蜍的黏液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细胞,黑斑蛙的黏液细胞主要Ⅲ型细胞。胃体柱状黏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细胞,黏原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核上区。胃腺浅部有成团分布并着色较浅的黏液细胞,其中黑斑蛙胃腺黏液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细胞,中华蟾蜍胃腺黏液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细胞。小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细胞。大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细胞。  相似文献   

17.
潘氏细胞(Paneth Cell)是小肠腺的特征细胞,该细胞有合成分泌蛋白质的特点,其分泌颗粒含有防御素(defensin,又称隐窝素Chyntdin)、溶菌酶,释放后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作用[1];同时亦有吞噬功能.潘氏细胞含有的分泌颗粒通常可用酸性染料如焰红(Phloxine)、伊红或橘黄G染色[2],其中以焰红染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湿热、寒湿泄泻大鼠模型,采用白头翁汤与理中汤治疗湿热、寒湿泄泻模型大鼠,分析湿热、寒湿不同证型泄泻大鼠临床症状、细胞密度、氧化应激等指标的差异,为探索泄泻“同病异治”的治疗特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CON组);湿热泄泻模型组(DHD组);湿热+白头翁汤组(DHB组);湿热+理中汤组(DHL组);寒湿泄泻模型组(CDD组);寒湿+理中汤组(CDL组);寒湿+白头翁汤组(CDB组)7个组。番泻叶+湿热、寒湿环境建立湿热、寒湿泄泻大鼠模型,采用白头翁汤和理中汤进行“以方测证”研究,记录各组大鼠的临床症状。HE染色观察脾组织病理学变化。AB-PAS染色观察结肠、回肠中杯状细胞,回肠中潘氏细胞密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Nrf2、HO-1、AQP-4的表达量。结果 (1)湿热、寒湿泄泻大鼠模型成功建立,湿热泄泻大鼠临床症状更明显。(2)白头翁汤、理中汤可有效改善湿热、寒湿泄泻大鼠的临床症状与脾病理组织变化。(3)泄泻大鼠肠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密度均降低(P<0.01),湿热泄泻大鼠更明显。白头翁汤、理中汤可分别提高湿热、寒湿泄泻大鼠肠杯状...  相似文献   

19.
王昱  杨小录  何九军  崔文辉  王瀚  王振福 《四川动物》2011,30(2):227-230,封2
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对文县疣螈的消化道和肝脏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文县疣螈的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食管粘膜为复层扁平柱状上皮,胃、小肠和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各段皱褶丰富.胃有发达的腺体,肠的各段无多细胞腺体分布.杯状细胞丰富,其中十二指肠最少,直肠部最多,胃的各部无杯状细胞.肝小叶分界不清,肝...  相似文献   

20.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显微技术,观察研究了光唇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肠构成。口下位、马蹄形,无颌齿,具咽齿,齿式为4/4。舌较小,前端游离,舌粘膜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有较多的杯状细胞和味蕾。食道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内皱襞发达,粘膜层有大量杯状细胞。肠道盘曲,由前、中、后肠组成,肠长/体长为1.84±0.24;前肠管腔较大,中、后肠管腔渐变小;前、中肠皱襞及纹状缘比后肠发达;前肠及后肠杯状细胞较少,中肠杯状细胞较多。光唇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