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评价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对3种杀螨剂的抗性风险,在实验室抗性品系选育基础上,应用数量遗传学中的域性状分析法,研究了朱砂叶螨北碚种群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和哒螨灵3种杀螨剂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并对3种药剂在不同杀死率下抗性发展的速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分别单一连续汰选16代后,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分别达26.54和4.51倍,对哒螨灵表现为敏感性降低(抗性倍数为1.16倍);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和哒螨灵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472,0.1519和0.0160。在室内选择条件下,杀死率为50%~90%时,要获得10倍抗性,甲氰菊酯仅需要13~6代,阿维菌素需要约21~10代;哒螨灵需要约197~89代;在田间选择,三种药剂都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抗性筛选16代结果表明,抗性风险较高的是菊酯类的甲氰菊酯,其次是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杂环类的哒螨灵抗性风险较小。试验结果可为朱砂叶螨抗性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域性状分析法 ,估算了朱砂叶螨对 5种杀螨剂 (3种单剂和 2种混剂 )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并对 5种药剂的抗性风险进行了评估。把采自重庆北碚田间的朱砂叶螨种群 ,在室内不施药情况下饲养 6 0余代 ,以此作为抗性筛选的敏感品系。分别单一连续汰选近 30代 ,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哒螨灵、哒螨 -阿维 (哒螨灵 :阿维菌素 =7 4 :0 1,m m)和甲氰 -阿维 (甲氰菊酯 :阿维菌素 =8 9:0 1,m m)的抗性分别达 6 5 5 5、5 82、1 2 3、5 2 0和 1 4 2 倍 ;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 0 2 16 7、0 0 96 7、0 0 130、0 0 80 0和 0 0 172。在实验室选择条件下 ,预计抗性增长 10倍时 ,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哒螨灵、哒螨 -阿维 (哒螨灵 :阿维菌素 =7 4 :0 1,m m)和甲氰 -阿维 (甲氰菊酯 :阿维菌素 =8 9:0 1,m m)分别需要 15、34、333、4 2和 2 0 0代。甲氰菊酯抗性风险较高 ,其次是阿维菌素、哒螨 -阿维 (哒螨灵 :阿维菌素 =7 4 :0 1,m m)、甲氰 阿维 (甲氰菊酯 :阿维菌素 =8 9:0 1,m m) ,哒螨灵抗性风险较低。混剂哒螨 阿维 (哒螨灵 :阿维菌素 =7 4 :0 1,m m)不能延缓朱砂叶螨对两单剂哒螨灵和阿维菌素的抗性发展 ,而混剂甲氰 阿维 (甲氰菊酯 :阿维菌素 =8 9:0 1,m m)却能有效延缓朱砂叶螨对两单剂 相似文献
3.
甲氰菊酯与阿维菌素单用、轮用和混用对朱砂叶螨抗性进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数量遗传学的方法分析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实验种群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及其混剂甲氰—阿维(甲氰菊酯:阿维菌素=8.9:0.1,m/m)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并测定了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分别连续单用、轮换使用、混合使用对朱砂叶螨抗性进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16代后,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和甲氰—阿维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853、0.1695和0.0804,朱砂叶螨对混剂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低于对2个单剂的遗传力的一半,混用延缓抗性的效果将好于轮用。药剂连续单用、轮换使用和混合使用16代,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的抗性分别为28.52、28.03和10.81倍,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分别为3.24、2.82和1.41倍。朱砂叶螨对2种杀螨剂抗性进化速率为单用>轮用>混用,抗性测定结果表明甲氰菊酯与阿维菌素混用能有效延缓朱砂叶螨对2种药剂抗性的发展速率。 相似文献
4.
5.
6.
为了综合评价常用杀螨剂对荔枝叶螨Oligonychus litchii的室内毒力,在室内分别采用Potter喷雾法、浸叶碟法和浸叶法测定了5种常用杀螨剂对荔枝叶螨成螨、卵和若螨的毒力,并测定了5种杀螨剂对荔枝叶螨的田间防效。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哒螨灵、阿维菌素对荔枝叶螨成螨和若螨有较高的毒力,联苯肼酯对成螨和若螨的毒力较低,而螺螨酯和乙螨唑对成螨基本无活性,对若螨有一定的毒力;5种杀螨剂对卵的毒力大小依次为乙螨唑螺螨酯哒螨灵阿维菌素联苯肼酯。田间防效试验中,15%哒螨灵乳油和1.8%阿维菌素乳油对荔枝叶螨的总体防效较好,药后1 d防效高于70%,药后10 d防效达100%,药后20 d防效仍在90%以上,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240 g/L螺螨酯悬浮剂和110 g/L乙螨唑悬浮剂对荔枝叶螨药后3 d防效均低于70%,而药后20 d的防效高于90%,说明两药剂速效性较差但持效性较好;43%联苯肼酯悬浮剂药后1、3 d防效低于阿维菌素和哒螨灵,高于螺螨酯和乙螨唑,药后15 d防效开始下降。在田间防治荔枝叶螨时,若荔枝叶螨发生早期、成螨较少时建议施用螺螨酯或乙螨唑,而荔枝叶螨种群中成螨、若螨较多时推荐施用阿维菌素、哒螨灵或联苯肼酯。 相似文献
7.
8.
采用域性状分析法,估算了朱砂叶螨对5种杀螨剂(3种单剂和2种混剂)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并对5种药剂的抗性风险进行了评估。把采自重庆北碚田间的朱砂叶螨种群,在室内不施药情况下饲养60余代,以此作为抗性筛选的敏感品系。分别单一连续汰选近30代,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哒螨灵、哒螨—阿维(哒螨灵:阿维菌素=7.4:0.1,m/m)和甲氰—阿维(甲氰菊酯:阿维菌素=8.9:0.1,m/m)的抗性分别达65.55、5.82、1.23、5.20和1.42.倍;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167、0.0967、0.0130、0.0800和0.0172。在实验室选择条件下,预计抗性增长10倍时,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哒螨灵、哒螨—阿维(哒螨灵:阿维菌素=7.4:0.1,m/m)和甲氰—阿维(甲氰菊酯:阿维菌素=8.9:0.1,m/m)分别需要15、34、333、42和200代。甲氰菊酯抗性风险较高,其余是阿维菌素、哒螨—阿维(哒螨灵:阿维菌素=7.4:0.1,m/m)、甲氰-阿维(甲氰菊酯:阿维菌素=8.9:0.1,m/m),哒螨灵抗性风险较低。混剂哒螨-阿维(哒螨灵:阿维菌素=7.4:0.1,m/m)不能延缓朱砂叶螨对两单剂哒螨灵和阿维菌素的抗性发展,而混剂甲氰-阿维(甲氰菊酯:阿维菌素=8.9:0.1,m/m)却能有效延缓朱砂叶螨对两单剂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探明二斑叶螨取食对棉花叶片内应激防御性酶活性的影响。在棉苗5-6叶期接种不同数量(10-40头)的二斑叶螨雌成虫,取食1-4 d后采摘不同处理的叶片,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脂氧合酶(LOX)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取食后,棉花叶片CAT活性显著升高,且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其活性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为害3 d时,10、20、H(每株接棉蚜跟叶螨各40头)头/叶的CAT活性达到最高峰,显著高于对照(P0.05);POD、PAL活性也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和螨口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为害4 d时达到最高峰;而PPO、LOX活性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现上升后下降趋势,且为害2 d时达到最高峰,仍显著高于对照(P0.05)。棉叶应激防御酶活性随着二斑叶螨为害时间与螨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二斑叶螨的危害胁迫能诱导寄主植物产生一系列应激生化反应,不同的酶活性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苹果园二斑叶螨种群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是昆虫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揭示出种群的空间结构特征,而且还是确定抽样技术和资料代换的基础,二斑叶螨是苹果园的重要害螨,应用4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分别考查了该螨在苹果树内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规律,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在树内不同方向和高度上均以个体群的形式存在,个体群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其中上层和南面树冠的聚集度最高,而下层和内部树冠的聚集度最低,造成这种差异与该螨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异质性有关,不论螨体在上层,中层或下层树冠,都明显地表现出前期高聚块,6月中旬以后聚集强度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田间药剂筛选和防治试验,总结报道了在苹果园应用20%螨死净(Apollo),2.5%天王星(Talstar)、15%扫螨净(Pyridaben)、10%苯丁锡(Fenbutatin oxide)、5%尼索朗(Hexythiazox)和20%灭扫利(Fenpropathrin)防治二斑叶螨的效果及持效期,并且提出了2个关键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4.
几种病原真菌对二点叶螨、桃蚜的侵染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兰州市刘家堡乡自然感病的菜豆蚜尸上,经分离、纯化、筛选得到5种病原真菌,即新接霉属、干尸霉属、虫瘴霉属、虫疠霉属、匍柄霉属。以室内盆栽菜豆上饲养供试桃蚜、二点叶螨为供试生物,测定了几种病原真菌的侵染力。结果表明:匍柄霉属、新接霉属、虫瘴霉属、虫疠霉属对桃蚜有较高的侵染力,接种第7 d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4.0%、70.0%、64.0%、62.0%;对二点叶螨雌成螨的侵染力相对较低,干尸霉属、新接霉属、虫瘴霉属、匍柄霉属接种第7 d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8%、45.9%、42.7%和38.8%。几种病原真菌孢子悬浮液处理二点叶螨螨卵后,可延长螨卵的发育历期,降低螨卵孵化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螨,其抗药性发展严重阻碍了对该螨的科学防控。为了实现田间二斑叶螨对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的早期快速检测,本研究拟建立二斑叶螨对联苯菊酯的特异性等位基因PCR(PCR amplification of specific alleles,PASA)检测技术。【方法】玻片浸渍法测定了联苯菊酯对二斑叶螨不同种群的毒力,克隆了二斑叶螨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S6的DNA片段,基于该片段中包含的抗性和敏感种群中的点突变,建立了PASA检测技术,并应用于二斑叶螨不同种群中抗性基因F1538I点突变频率的检测。【结果】与室内相对敏感种群相比,二斑叶螨北京通县和海南三亚种群均对联苯菊酯产生了抗药性,LC50分别为1 982.6 mg/L和2 767.4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6.0倍和8.4倍;PASA检测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室内相对敏感种群中存在杂合子个体,F1538I点突变频率为10.0%,而北京通县和海南三亚种群中该突变频率则分别达50.0%和53.3%。【结论】建立的PASA技术可以快速检测二斑叶螨田间种群是否存在与击倒抗性相关的基因点突变,从而判断其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二斑叶螨对六种植物的选择性及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Y”形嗅觉仪研究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对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苹果(Malus pumila Mill.)、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 Koehne)、苦楝(Melia azedarach L.)、火炬树(Rhus typhina Torner)、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a Thunb)6种植物的嗅觉选择性差异。结果表明,该螨对苹果叶片的气味表现明显的趋向性,对木瓜叶片的气味表现明显的忌避性,而对其余4种叶片无趋向性或者表现中性。采用海绵水盘法研究在6种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差异,该螨在接骨木、苹果、苦楝、火炬树上均能正常生长发育至成螨,且具有一定的繁殖力。但在木瓜和大叶黄杨上发育状况较差,繁殖力较差。 相似文献
17.
二点叶螨对甲氰菊酯、氧乐果和四螨嗪抗药性的选育、衰退和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兰州吐鲁沟公园的二点叶螨Tetranychusurticae为敏感品系 ,分别用氧乐果、甲氰菊酯、四螨嗪喷雾处理 15次 ,其抗性水平分别为 38 5、 479 8和 6 7 3倍。将抗性品系分别与敏感品系进行杂交和回交的结果表明 :抗氧乐果品系的显性系数DRS (R♀×S♂ )为 0 470 0、DSR (S♀×R♂ )为 0 4749;抗甲氰菊酯品系的DRS (R♀×S♂ )为 0 5 15 5 ,DSR 为0 5 2 37;抗四螨嗪品系的DRS为 0 3134 ,DSR 为 0 2 46 6。表明二点叶螨对这 3种药剂的抗性均是由单个不完全显性基因所控制。在连续 10个月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 ,3个抗性品系的抗药性都有下降 ,抗氧乐果品系的抗性下降最快 ,只有敏感品系的抗性倍数的 3 6倍 ;抗甲氰菊酯种群的抗性下降较慢 ,为敏感品系的 95 9倍。再经甲氰菊酯、氧乐果、四螨嗪分别连续15次喷雾处理后 ,3个抗性种群的抗性水平又再度回升 ,抗甲氰菊酯品系回升较快 ,抗性为敏感品系的 5 2 3 5倍 ,抗四螨嗪品系次之 ,抗氧乐果的品系抗性恢复最慢。 相似文献
18.
Rika Ozawa Osamu Nishimura Shigenobu Yazawa Atsushi Muroi Junji Takabayashi Gen‐ichiro Arimura 《Molecular ecology》2012,21(22):5624-5635
19.
The use of plant-derived chemicals is a new recommended method to control Tetranychus urticae. According to recent studies, Melia azedarach has several compounds which could be effective on insects and mites. The effect of the extract on the fertility and pre-mature period of the mites were investigated at concentrations of 1, 3, 4 and 5?mg mL?1 of the extract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effect of chemicals extracted from plants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spraying bioassay method. The leaves being the location of the mites’activity, were sprayed with ethanol extract, then the mites were placed on the discs. In this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concentrations were effective, but extract concentrations 4 and 5?mg mL?1 caused a reduction of more than 50% in the egg laying of the mites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ir pre-mature period.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