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β-内酰胺酶类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目前对抗耐药细菌最有效的抗菌药物之一。但随着碳青霉烯类耐药菌的出现,无疑给临床抗菌药物选择带来严峻的考验。临床上发现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常含碳青霉烯酶,可分为A、B、D三类:A类为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s,KPCs),B类为是新德里金属酶(new Delhi metalloenzyme,NDM)、亚胺培南酶(imipenemase,IMP)和维罗纳整合子金属β-内酰胺酶(verona integronencoded metallo-β-Lactamases,VIM),D类为是苯唑西林酶(Oxacillinase,OXA)。目前发现编码这些酶的基因大都位于质粒上,使得这些耐药基因能够在细菌之间进行水平或垂直传播。该文将介绍近年编码不同碳青霉烯酶的基因通过质粒的介导在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的分布、表达与传播,以期为科学防控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的同源性,测定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分析blaOXA基因携带与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相关性,探讨CRAB在医院暴发的影响因素。收集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非重复CRAB共35株,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II及体外敏感实验筛选CRAB,多序列位点分型(MLST)、肠道细菌基因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分析其同源性,结晶紫染色法定量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33株CRAB为ST 2型,1株ST 671型,1株ST 1199型为新发现的MLST分型。ERIC可分为A、B、C、D四型,A型9株,B型24株,C型1株,D型1株。CRAB及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组生物膜形成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30±0.258、0.534±0.402,P0.05);blaOXA-23、blaOXA-51、blaOXA-24基因携带与CRAB生物膜形成能力无明确相关性(P0.05)。生物膜形成能力与碳青霉烯类耐药性的获得呈现负相关。ERIC-PCR分辨率较强,且与MLST具有一定相关性。ST2型为主要流行菌株,患者的高危因素以及医护人员的消毒意识可能与CRAB的暴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福建省南平市第二医院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进行碳青霉烯类基因和其他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测。方法收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器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改良Hodge试验对实验菌株进行表型检测;利用PCR及测序法对常见的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进行检测;质粒接合试验检测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是否具有可转移性。结果共收集到4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呈多重耐药性。2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试验菌株均检出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NDM-1、IMP-8或VIM-2),并同时携带有其他β内酰胺类基因;4株细菌中有3株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接合成功。结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已在福建基层医院出现,并具有一定传播性,应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注意,以防耐药菌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台州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以及同源性.方法 63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经VITEK2 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用K-B法复核药敏结果,采用多重PCR扩增分析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其同源性.结果 63株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除多粘菌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对其他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63株菌株检测出OXA-51基因60株(95.2%),OXA-23基因58株(92.1%),两个基因同时存在的有58株(92.1%).PFGE结果显示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为5个克隆型,其中A、B两个为主型.结论 产OXA酶是台州地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之一,其中OXA-23是主要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产碳青霉烯酶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240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改良的Hodge试验检测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碳青霉烯酶,并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20.8%),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大于50%;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的检出率为64.0%。结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碳青霉烯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Hodge试验(MHT)及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检测肠杆菌科细菌金属碳青霉烯酶的应用价值。方法 VITEK 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筛选2015-2017年非重复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MHT及mCIM进行产碳青霉烯酶表型确证试验,PCR检测常见的金属碳青霉烯酶IMP-4、IMP-8、VIM-1、VIM-2、NDM基因。比较MHT及mCIM对肠杆菌科金属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效能。结果本实验共收集40株临床分离菌株,MHT阳性36株,阳性率90.0%。mCIM阳性39株,阳性率为97.5%。PCR产物测序Blast比对证实4株为产IMP酶菌株,5株产NDM型菌株,未检测到VIM基因。MHT试验检测IMP酶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11.1%、11.1%、100.0%,MHT检测NDM酶分别为40.0%、2.9%、5.6%、25.0%。mCIM检测IMP酶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100.0%、2.8%、10.3%、100.0%,mCIM检测NDM型分别为100.0%、2.9%、12.8%、100.0%。结论 MHT及mCIM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产金属碳青霉烯酶具有良好的灵敏度,但特异性偏低,应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检测,为感染控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的分布与其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瑞安市两家市级医院的100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应用PCR技术检测碳青霉烯酶的相关基因,应用ERIC-PCR法对筛选结果阳性菌株进行DNA同源性分析。结果 100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中,有50株携带OXA-51基因,26株携带OXA-23基因,同时携带OXA-51和OXA-23基因的有10株,未检出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对筛选出的58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得出的DNA指纹条带数为7条,其大小为200~2 000bp。根据片段数目和大小,分为A、B、C、D、E共5种基因型,分别有38、32、21、5、4个克隆株。结论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机制主要为携带OXA-23基因,克隆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来自住院患者血液标本分离出的1株菌株进行鉴定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基因型分析。方法利用DL-96II细菌测定系统进行菌株B1635-1的初步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PCR法扩增菌株B1635-1的16SrDNA基因序列;应用MEGA 5.0软件构建菌株B1635-1的系统发育树,确定其种属地位;采用PCR法克隆菌株B1635-1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结果 DL-96II细菌测定系统初步鉴定菌株B1645-1为解鸟氨酸克雷伯菌,并显示该菌株对除氨曲南以外的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磺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耐药,但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对菌株B1645-1的16S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最终鉴定该菌为解鸟氨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rnithinolytica)。菌株B1645-1扩增出编码碳青霉烯酶blaNDM-1基因,未扩增出编码碳青霉烯酶blaKPC、blaVIM、blaTME和blaSHV基因。结论首次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中成功分离获得一株携带blaNDM-1基因解鸟氨酸克雷伯菌株,产NDM-1型碳青霉烯酶是该株解鸟氨酸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主要原因,为临床鸟氨酸克雷伯菌的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鉴于肠杆菌科细菌耐药速率传播更快,警示相关部门应重视并加强对blaNDM-1基因携带菌的监测与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碳青霉烯酶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分布及其分子流行病学。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120株,采用改良Hodge试验及EDTA协同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的确认,用PCR方法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KPC、IMP、NDM、VIM、OXA-48),经电泳检测扩增产物后纯化测序。通过MLST及ERIC-PCR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20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中,95株CRKP菌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64株菌株EDTA协同试验阳性。经PCR及测序确认,83株主要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占69.2%;其次为IMP-4型金属酶,占28.3%(34/120),NDM-1型金属酶15株,占12.5%,未发现VIM和OXA-48碳青霉烯酶。ERICPCR及MLST分型显示出20个基因分型,其中ST395-A型和ST11-B型主要流行于产KPC-2型菌株中,占43.88%;ST263-B型和ST15-C型主要流行于产NDM-1菌株中,占13.27%;而ST11-B型主要分布于产IMP-4和KPC-2菌株中,占24.49%。结论我院碳青霉烯酶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存在多种碳青霉烯酶,主要以KPC-2为主,产不同种类碳青霉烯酶菌株存在不同的流行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resistant,CRKP)的耐药机制及耐药趋势,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3年分离的CRKP 178株,分别运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和K-B纸片法检测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改良Hodge试验确定是否产碳青霉烯酶以及EDTA抑制试验确定是否产金属酶,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耐药基因。结果临床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Kpn)中CRKP的比例从2008年0.1%升至2013年2.2%,呈明显上升趋势;药敏结果显示,其对碳青霉烯类高度耐药外,对头孢曲松、氨曲南、环丙沙星等多种抗菌药物呈现出多重耐药;改良Hodge试验阳性170株(阳性率为95.5%);EDTA双纸片协同试验阳性1株(阳性率为0.6%)。PCR共检出150株携带KPC-2酶基因(blaKPC-2),阳性率为84.3%(150/178),1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携带blaKPC-2和blaIMP-4,占0.6%(1/178)。结论台州医院分离的CRKP比例逐年升高,对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是分离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多家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的107株CRAB。应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PCR法检测7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包括OXA-23、OXA-24、OXA-51、OXA-58、IMP-1、IMP-4和VIM-2。结果 107株CRAB对除多粘菌素B、米诺环素外的其他所有常见的抗生素均为耐药。碳青霉烯酶基因OXA-51、OXA-23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107/107)和87.9%(94/107)。其他OXA-24、OXA-58、IMP-1、IMP-4和VIM-2基因均未检出。结论福州地区临床分离的CRAB耐药现象严重;表达OXA-23基因是CRAB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阴沟肠杆菌是肠杆菌科中常见的院内感染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力强,成为治疗产ESBLs和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但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出现很多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阴沟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 cloacae,CREL),本研究就其耐药机制,从产碳青霉烯酶和非产碳青霉烯酶两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KPC)的耐药基因分型及同源性分布情况。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29株KPC,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PCR检测碳青霉烯酶blaKPC、blaIMP-1、blaVIM-1、blaOXA-48及blaNDM-基因;阳性结果进行DNA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确定其基因型。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ERIC—PCR)对KPC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29株KPC中Hodge试验阳性27株,阳性率为93.1%(27/29)。PCR扩增和DNA测序显示28株为blaKPC-2,株为blaIMP-1,未检出blaVIM-2、blaOXA-48和blaNDM-1基因。同源性分析发现KPC主要存在两种型别:28株A1和1株A2。结论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是该院KPC的主要型别,A1型已在该院流行,应加强院感监测和预防。ERIC—PCR是一种简便、快捷的基因分型技术,适合同源性的初步分型筛查。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了解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及分子流行特点,分析其基因同源性,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医院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和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K-B法药敏予以补充;采用赛沛Xpert?Carba-R试剂盒检测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耐药基因;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技术检测菌株7个管家基因型别及其ST型别,使用eBURST软件对ST数据进行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共分离到63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和211株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随机选取30株作研究);耐药组对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含酶抑制剂类、四环素类耐药率显著高于敏感组;63株耐药株中,96.83%(61/63)产KPC酶,1.59%(1/63)产KPC酶和NDM酶,1.59%(1/63)未检测到5种碳青霉烯酶基因;耐碳青霉烯类组获得8个ST型别,包括ST11(54/63,85.71%)、ST15(2/63,3.17%)、ST392(2/63,3.17%)、ST45(1/63,1.59%)、ST147(1/63,1.59%),ST659(1/63,1.59%)、ST3228(1/63,1.59%)、STr1(1/63,1.59%),STr1为新发现型别,属于克隆复合体11;30株碳青霉烯敏感组获得25个ST型别,包括ST35(3/30,10.00%),ST659(3/30,10.00%),ST147(2/30,6.67%),ST485、 ST34、 ST395、ST370、ST2388、ST893、ST11、ST2176、ST221、ST86、ST380、ST65、ST920、ST268、ST25、ST2154、ST2229以及5个新ST型别(STs1,STs2,STs3,STs4,STs5)各1株,分别占3.33%,两组比较,耐药组ST型别集中而敏感组离散,差异明显。结论:医院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基因同源相关性,并呈现水平传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一线药物。随着应用的增加,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碳青霉烯酶是目前发现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准确快速检测这些耐药基因是控制其传播的关键。本研究对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了解余姚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类型。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12月耐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肠杆菌科细菌18株,进行Hodge试验确认。对于阳性试验菌株采用PCR法检测blaKPC、blaNDM-1、blaMH、blaGES、blaSME、blaNmcA和blaSHV-387种基因。结果 18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经改良Hodge试验确认阳性11株,占61.1%。经PCR检测显示11株均携带有blaKPC基因,其中肺炎克雷伯菌6株,大肠埃希菌3株,阴沟肠杆菌2株。结论 余姚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是blaKPC型碳青霉烯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余姚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类型。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12月耐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肠杆菌科细菌18株,进行Hodge试验确认。对于阳性试验菌株采用PCR法检测bla_(KPC)、bla_(NDM-1)、bla_(MH)、bla_(GES)、bla_(SME)、bla_(NmcA)和bla_(SHV-38)七种基因。结果 18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经改良Hodge试验确认阳性11株,占61.1%。经PCR检测显示11株均携带有bla_(KPC)基因,其中肺炎克雷伯菌6株,大肠埃希菌3株,阴沟肠杆菌2株。结论余姚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是bla_(KPC)型碳青霉烯酶。  相似文献   

18.
宁波地区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宁波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进行研究了解。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11月耐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或厄他培南(ETP)的肠杆菌科菌株进行Hodge试验确认,对于阳性试验菌株PCR同时检测blaKPC、blaNDM-1、blaIMI-1、blaGES、blaSME、blaNmcA和blaSHV-387种基因。结果共收集到肠杆菌科细菌256株,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16株,占6.1%;采用改良Hodge试验确认阳性10株,占62.5%株。PCR检测显示10株均携带有blaKPC,其中肺炎克雷伯菌6株,产气肠杆菌2株,阴沟肠杆菌2株。结论宁波地区产blaKPC型碳青霉烯酶是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关键因素,其编码基因位于可转移质粒进行传播使得目前的耐药情况越来越严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液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血液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危险因素。结果泌尿道插管、血型(A型)、使用氨基糖苷类及抗真菌类抗菌药物是血液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是:泌尿道插管;氨基糖苷类和抗真菌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并探讨插入序列与其耐药的关系,分析水平传播能力,为指导医院感染及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5年6月我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经VITEK-II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鉴定细菌并检测16SrRNA,Walkway-40/药敏测试系统进行药敏检测;多重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A、B、C、D类)相关耐药基因。检测上游插入序列ISAba1与OXA-23、OXA-51、ADC连锁表达,并分析ISAbal与耐药基因OXA-23、ADC的相关性。质粒接合试验验证OXA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水平转移。结果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与碳青霉烯类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CSAB)抗生素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1)。CRAB与CSAB产酶基因(OXA-23、ADC、TEM)检出率差异明显。50株CRAB中40株检测出ISAbal-OXA-23连锁基因,1株检测出ISAbal-OXA-51连锁基因。接合试验阳性株检测出OXA-23、OXA-24、OXA-51及插入序列。结论我院CRAB主要是产OXA-23、OXA-24、OXA-51、ADC、TEM型碳青霉烯酶,ISAbal常出现在OXA-23基因上游,ISAbal-OXA-23可能是CRAB重要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