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褐飞虱生物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广泛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次大陆、澳大利亚北部和南太平洋群岛,在东亚季风区表现随气流远距离季节性迁飞,是亚洲水稻的重要害虫。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褐飞虱的有效措施。但70年代以来,由于褐飞虱新的生物型的出现,使抗虫品种丧失了原有的抗性,给稻作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褐飞虱的生物型是指具有不同致害性的褐飞虱群体,当它们为害具有不同抗虫基因的水稻品种时,表现出不同的致害反应。本文根据至1996年的研究结果,按生物型的发生、生物型的鉴定方法、生物型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稻褐飞虱生物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在浙江,如温州地区虽然大面积推广抗褐飞虱的杂交稻汕优6号已经5年,但是田间种群仍以生物型1占优势。 我们把田间褐飞虱罩在具有Bphl抗虫基因的品种 Mudgo 上连续饲养 11代,即可育成褐飞虱生物型2,既可以适应 Mudgo,也可适应具有 bph2基因的品种 ASD7和 IR36。在台湾省用同样方法育成的生物型 2也可以适应ASD7,因此我们的生物型 2与台湾省的生物型 2相类似;但是后者不适应 CR94-13(IR36的亲本),故两者又有所不同。菲律宾的生物型2对 ASD7和IR36均不能适应,故与我们的不同。 把田间褐飞虱在抗虫品种ASD7上连续饲养,结果很容易育成褐飞虱生物型3。甚至在 ASD7上所饲养的第1代5龄若虫即能为害具有bph2抗虫基因的品种 ASD7,甚至 IR36。这表明本地田间种群由生物型1能很快向生物型3转变。 由于褐飞虱在浙江基本上不能越冬,并根据本地自然种群的生物型鉴定结果,推测本省南部的虫源可能由台湾和福建迁入,而中部和北部虫源可能主要来自两广以至中印半岛。故本地自然种群可能混杂有生物型1、2甚至3的个体。  相似文献   

3.
作物品种有抗虫性是18世纪开始发现的,19世纪开始利用,至本世纪上半叶虽有不少抗虫事例的报道,但真正以培育抗虫品种作为防治害虫的方法,从50年代以后才有发展。 1917年日本报道,稻螟对不同水稻品种的感虫性有差异,秈稻比粳稻更易受螟害。 1974—1975年美国报道,由于采用玉米、大麦、高粱和苜蓿的抗虫品种,约节省杀虫剂2,900万公斤。占每年使用杀虫剂7,700万公斤(有效成分)的30.7%。因此,利用农作物抗虫性作为防治害虫的手段,在生产实践中越来越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 目前,许多国家除了广泛收集作物品种进行筛选、鉴定、寻找抗源外,对不同作物的抗虫特性、抗虫机制、抗虫性遗传方式、抗虫育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辣椒品种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抗性机制。【方法】对Q型烟粉虱为害辣椒后不同抗性品种的保护酶活性和次生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Q型烟粉虱取食辣椒后,不同品种叶片SOD、POD活性及总酚、总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成虫取食后,6个品种辣椒的SOD活性均升高,除了感虫品种港上红尖椒外,其余5个品种的SOD活性均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抗虫品种(苏椒5号和新研988椒王)、中等抗虫品种(萧新九号和湘辛三号)的POD活性明显增强,而感虫品种(港上红尖椒和大禹牛角王)的POD活性明显降低。从SOD、POD活性变化值来看,抗虫品种最大,中等抗虫品种次之,敏感品种最小。Q型烟粉虱为害辣椒后,大多数品种叶片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显著升高。总酚含量以抗虫品种苏椒5号明显高于其他品种。从总黄酮含量变化值来看,抗虫品种反而较敏感品种较小。【结论】供试6个不同品种对Q型烟粉虱的抗性强弱与辣椒叶片SOD、POD活性、总酚含量有关,而与总黄酮含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原为我国东南部稻区偶发性害虫,六十年代数量上升,七十年代经常大发生,成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作为综合防治的一个环节,研究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的抗性,筛选鉴定抗虫亲本材料,选育抗虫栽培品种是有现实意义的。Das(1974a)首先报道了稻纵卷叶螟在不同品种稻叶上取食量的差异,其后Das(1974b)、Velusamy(1975)、K.Saivaraj(1979)先后进行了抗稻纵卷叶螟品种的田间筛选。 作者从1977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三年来鉴定了380个水稻品种的田间抗性。现将初步进展小结如下,以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水稻品种的来源 供试品种中将近一半是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具有各种抗性基因的杂交后代,其余是从亚洲、欧洲、美洲引进的定型品种及湖南省推广的晚稻良种、地方品种。其产地的分布见表1。 二、鉴定方法 鉴定在湖南农学院农场进行。湖南省稻纵卷叶螟一般一年发生五代,以早稻上的第二代  相似文献   

6.
褐飞虱生物型特异性蛋白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褐飞虱生物型特异性蛋白质研究方继朝,杜正文,夏礼如,孙建中(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褐飞虱是我国及东南业水稻重人害虫。利用抗虱基因、培育推广抗虫品种是综合治理褐飞虱的优先策略,在水稻牛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褐飞虱的牛物型...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次伟  冯炳灿 《昆虫知识》1994,31(4):196-198
白背飞虱在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上的分布、趋性、发育和繁殖力是不同的。它喜欢在杂交稻(汕优6号)上生活和繁殖,取食后成虫寿命最长,取食量、产卵趋性、产卵量、田间虫量均最大,种群增长快;在粳稻上却相反;常规灿稻和糯稻介于二者之间。在同一类型品种中,抗虫品种比感虫品种在上述特性方面差异明显。说明抗虫育种和种植抗虫品种是对该害虫综合治理的一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在抗虫品种上并非完全不取食,亦并非完全不能完成生长发育,经在抗虫品种上连续多代强迫饲养,其致害性将发生明显的变化,逐渐从不能致害转化为能适应这种抗虫品种。致害性的转化是渐变的,在世代间似有遗传积累。由于抗虫品种抗虫机制及其遗传背景的差异,褐飞虱在不同的抗虫品种上致害性转化的进程和速率亦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辽宁地区水稻品种对本地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的抗性水平及其抗虫机制,本研究利用改进的苗期集团鉴定法,以IR36为抗虫对照品种、武育粳3号为感虫对照品种,对42份辽宁地区主栽水稻品种和研究待推广品种进行了水稻苗期对灰飞虱抗性鉴定,并从中选取20份不同抗性水平的品种进行了排趋性和抗生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从42份水稻材料中仅筛选出1份抗虫材料辽优5218,中抗品种11份,其余均为感虫或高感品种。在不同水稻类型中,杂交稻的抗虫性普遍较常规稻强,而从水稻株型上看,抗性品种大多为披散型。抗虫机制研究发现,抗虫品种辽优5218和中抗品种港育129兼具排趋性和抗生性,是非常理想的抗性种质资源,中抗品种港源8号和粳优558具有很强的排趋性,也是较为理想的抗性资源,为抗性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材料。但大部分省内主栽主推品种不具备对灰飞虱的抗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稻褐飞虱的DNA遗传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生物型差异的研究,过去主要局限于形态学、生物学和细胞学比较及同功酶的多态性分析,对种群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仅仅是进行经典的遗传分析。本文应用RAPD技术对褐飞虱种群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探讨褐飞虱是否存在明显的生物型分化。1 材料与方法11 虫源试虫采自中国水稻研究所养虫室。分别用品种TN1(无抗虫基因)、Mudgo(携带抗虫基因Bph1)和ASD7(携带抗虫基因bph2)强迫饲养30代以上。以寄主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区分三个不同来源的种群,即T种群、M种群和A种群。采集…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抗性的物理及生化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亓翔  许路  吴进才 《昆虫学报》2008,51(12):1265-1270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连年大发生,为在其治理中培育和推广抗虫品种,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和生化测定研究了5个常用水稻栽培品种扬辐粳8号、扬稻6号、扬粳9538、淮稻9号和宁梗1号叶片中的硅含量、硅颗粒大小、蜡质含量等物理指标和一些生化指标与抗虫性的关系,并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幼虫危害不同水稻品种后其体内生化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抗虫品种宁梗1号、淮稻9号叶片表面的硅含量显著高于感虫品种,硅颗粒大小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宁粳1号叶片蜡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由此表明叶片表面硅和蜡质含量与抗性有关。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后,抗虫品种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感虫品种,但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感虫品种。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不同品种后,其体内一些酶的活性明显不同,取食抗虫品种的幼虫体内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品种的幼虫,SOD活性显著低于取食感虫品种的幼虫, 表明抗虫品种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有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物保护界非常关心的是,在许多新的生物杀虫剂的核心部分及设计遗传工程抗虫植物中普遍使用苏云金芽孢杆菌(Bt)毒素将导致农民希望控制的害虫产生抗毒素群体。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特别是在以高滴度喷洒毒素的地区,对Bt 产生了田间抗性。预测那些起初有效抗虫的高水平表达Bt 毒素的植物,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将由于抗Bt 害虫的进化而失效。这方面的努力主要集中于寻求防止抗性扩散的方法,特别是通过降低选择性压力。例如,可将遗传工  相似文献   

13.
国外水稻抗虫性的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三、抗性的遗传 对品种抗性遗传的研究,不仅能为当前的抗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也是解决害虫“生物型”问题的钥匙。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品种对褐稻虱抗性的遗传,发现Mudgo、Co22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所控制,而ASD7的抗性则由一对隐性基因所控制。这些基因分别被定为Bph,和bph_2,二者紧密连锁,从未发现有重组现象。以后又发现一对控制品种RathuHeenati抗性的显性基因与Bph_1独立分离,被定为Bph_3。控制品种Babawee的抗性是另一个与bph_2独立分离的隐性基因,这一基因被定为bph_4,随后还发现Bph_3和bph_4也是连锁的。Ptb21和Ptb33各有一对未知的显性抗虫基因和一对隐性抗虫基因。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的致害性变异和为害特征(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采自广西、云南和浙江的不同地理种群的褐飞虱致害性变异和为害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致害性测定结果表明,1989年后浙江种群褐飞虱仍表现为生物型2的致害特性;而广西种群在1991年后不仅能致害含 BPh1基因的IR26和 MUdgo而且还能致害含 bph2基因的ASD7,1997年广西和云南种群均能致害抗虫品种IR26、Mudgo、ASD7和R.H,表明这两个种群产生了不同与生物型1、2和3的致害性更强的新的生物型。自由选择试验结果表明,浙江种群的若虫和成虫对不同抗虫品种的取食选择性有明显的差异,成虫嗜食IR26品种而若虫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别。云南种群若虫嗜食ASD7,而成虫则嗜食TN1。室内试验表明,浙江种群的若虫历期最长,而在广西种群中取食ASD7的若虫历期明显比取食TN1的长。取食IR26的浙江种群的若虫存活率比取食TN1和ASD7的高,而在抗虫品种ASD7和IR26上云南种群的若虫存活率明显高于浙江和广西种群。研究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的褐飞虱的致害性与其为害特性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一种单食性水稻害虫,根据其对水稻品种的危害,可分为生物型1、2、3、4等类型.它对亚洲各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实践证明,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和分布、生物类型,着重介绍抗稻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和利用现状,并对今后开展抗稻褐飞虱基因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小麦蚜虫是我国重要的害虫类群,应用麦类作物品种抗虫性能有效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减少天敌杀伤,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本文从经典的抗蚜三机制,物理抗性、化学抗性、诱导抗性,蚜虫地理种群(或生物型)与抗蚜性的关系,抗性遗传,抗蚜小麦品种和非寄主抗性的合理应用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小麦抗蚜机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共生菌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不同虫源和致害性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体内共生菌数量动态及其对褐飞虱在抗虫品种上的取食选择、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氨基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田间种群的致害性与其体内共生菌数量有关。广西南宁种群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显著地高于浙江杭州和龙游两个虫源的雌成虫体内共生菌数量,而已纯化的3个不同致害性生物型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取食抗性品种能显著减少生物型Ⅰ雌成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缺乏共生菌时,生物型Ⅰ、Ⅱ若虫对水稻品种TN1和ASD7的选择性增大,而对Mudgo的取食选择性下降。尽管缺共生菌的3个生物型在已适应的和不适应的感虫和抗虫品种上的若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均下降,若虫历期明显延长,但在已适应品种上的变化程度明显小于在不适应的抗虫品种上的变化程度。共生菌还明显影响成虫体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这些结果证明体内共生菌的数量和质量在褐飞虱对水稻致害性的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转基因抗虫作物自 1996年被批准商业化种植以来 ,它的抗虫性和经济效益已得到了普遍肯定 ,同时 ,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如转基因抗虫作物的长期种植 ,是否会导致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是否会影响有益昆虫 ,包括重要经济昆虫、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以及重要蝶类的种类及种群数量 ,已成为转基因抗虫作物生态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一些研究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作物在对靶标害虫有效控制的同时 ,一些对杀虫蛋白不敏感的非靶标害虫有加重危害的趋势 ,由于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 ,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客观上也使非靶标害虫种群数量上升 ,这对转基因抗虫作物害虫综合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靶标害虫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害虫天敌种群数量 ,靶标害虫取食转基因抗虫作物后发育迟缓 ,也间接影响了天敌昆虫的生长发育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花粉或花蜜是一些重要经济昆虫如蜜蜂、熊蜂和一些寄生蜂 ,甚至捕食性天敌的食物来源 ,或花粉飘落到一些鳞翅目昆虫如家蚕或重要蝶类昆虫的寄主植物上 ,直接或间接对这些昆虫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大多数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昆虫 ,特别是对有益昆虫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也有研究报道认为对某些有益昆虫有一定的不良影响。这为深入开展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作物抗虫性的利用是农业防治的一个重要方向。应用抗虫性品种有效地压低甚至消灭害虫的为害,国内外都不乏其例。例如南大2419小麦在国内对红吸浆虫具有明显的抗虫力。在美国,1944年以前小麦受到瘿蚊[Phytiphaga destr-uctor(Say)]为害的株害率经常在50—100%。1944年以后California州的农民采用了抗虫品种“Big club43”,至第3年(1946年)小麦瘿蚊虫口密度即大为下  相似文献   

20.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SPBH)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为探明水稻抗灰飞虱的生理基础,在不同灰飞虱虫口密度(0、5、10、20头/株)及不同为害时间(3 d、6 d)下,检测了抗感水稻品种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灰飞虱为害后,抗感水稻植株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感虫品种中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抗虫品种,且感虫品种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不同虫口密度及不同为害时间下,均存在显著差异。当灰飞虱以20头/株为害6 d后,武育粳3号、Kinmaze、DV85和Mudgo中叶绿素下降幅度分别为46.0%、46.0%、2.3%和2.1%,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55.5%、46.3%、9.2%和11.7%,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22.3%、29.5%、8.5%和6.7%。抗感水稻中过氧化物酶活性随虫量增大和为害时间延长而显著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则随虫量增加和为害时间延长而降低,但抗虫植株中保护性酶活性对虫害胁迫的响应明显早于感虫材料。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随着灰飞虱虫量增大及为害时间延长而上升,其中,游离脯氨酸在抗虫材料中的上升幅度高于感虫品种,丙二醛含量则在感虫品种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抗虫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