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麦长管蚜体色变化的主导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体色变化生态主导因素,田间红色麦长管蚜种群对不同抗蚜性寄主的反应和自然条件下,不同体色麦长管蚜的生殖力以及后代种群体色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麦长管蚜种群中红体色蚜虫所占比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28,29,30,31℃时,红体色蚜虫所占比例分别为6.66%,38.30%,70.60%和65.24%。麦长管蚜体色变化过程中,温度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与光周期和寄主营养的关系甚微。红体色麦长管蚜在不同抗蚜性的品种上其种群消长情况存在差异。田间红绿体色麦长管蚜经2代观测,平均蚜量比值分别为9.96和15.85,生殖力差异不显著。在小麦抽穗期到乳熟期红体色麦长管蚜个体比例随着田间条件的改变逐代升高(分别由第1代的17.55%和14.70%增至第2代的29.80%和42.2%)。  相似文献   

2.
麦长管蚜为害迟熟连作晚稻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0年以来,浙江各地常有蚜虫为害迟熟晚稻。有的年份为害十分严重,仅次于第五代褐稻虱。在1974年晚稻被害期间,经我们调查,系麦长管蚜(Macrosiphum granarium Kirby)危害。 (一)发生为害情况 麦长管蚜为害晚稻,几年来在宁波地区、台州地区、丽水地区、金华地区、绍兴地区、杭州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为害。 麦长管蚜为害晚稻,主要集中在迟熟连作晚稻(包  相似文献   

3.
蚜虫信息素     
<正> 一、群集信息素 蚜虫常在寄主植物一定部位群集着。这是由于幼蚜有随母取食习性造成的。蚜属Aphis、短棒蚜属Brevicorync、毛蚜属Chaitophorus、长足大蚜属Cinara和缢管蚜属Rhopalosiphum等蚜虫群集习性尤为突出;另方面,无网长管蚜属Acyrthosiphum、长管蚜属Macrosiphum、瘤蚜属Myzus、伪毛蚜属Sipha和彩斑蚜属Therioaphis等蚜虫则表现有较大外向性,很少集成大群。 群集生活方式的形成可能与蚂蚁共生方式有关。这既便于蚂蚁采集蚜蜜,又便于靠它来驱逐天敌。和通常的观念相反,蚜虫群集在一  相似文献   

4.
麦蚜是京郊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不仅危害麦苗正常发育,还传播麦类黄矮病,往在造成严重减产。三年来,我们对麦蚜的发生规律和防治,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 一、麦蚜种类和发生特点 京郊为害麦类作物的蚜虫主要有四种: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麦无网长管蚜 Acyrthosi-phum dirhodum(Walker)、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inum(Rond.)、禾谷缢管蚜Rhopalasiphum padi(Linnaeus)。田间检索表简列如下:  相似文献   

5.
麦长管蚜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绍友  李定旭 《昆虫知识》1990,27(3):132-134
<正>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是我国小麦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不仅直接吸食小麦植株,还能传播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小麦黄矮病的流行,其损失更大。因此,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不少人对该种蚜虫的发生规律、危害损失及防治都进行了研究,但对麦长管蚜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研究尚未见到正式报道。为此,我们于1987年冬季在西  相似文献   

6.
江永成 《昆虫学报》1974,(4):497-499
松蚜Cinara pinea Mordviko是马尾松、黑松等松属Pinus树种1—5年生枝干上的重要害虫。松蚜腹部有一对呈碟状的腹管。成虫和若蚜的腹管常有橙红色液体排出(附图),约1—2分钟后即凝固,并能粘附在腹管的端末30—60分钟,有的甚至达数小时。成虫腹管排出物直径0.4—0.5毫米左右,千粒重为42—45毫克。当蚜体受到某种刺激后,腹管也能排出上述物质。 蚜虫的腹管是昆虫身体上一种很特殊的构造。在昆虫分类上可以根据腹管的有无把蚜虫和其他昆虫区别开来;其形状和大小也很不一致,所以在形态学和分类学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16,19,22,25,28和31℃恒温条件下以花卉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饲养大戟长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Thomas),测得该蚜虫的各龄历期和产仔前期,得出全若虫期的历期。依据有效积温法则计算的1~4龄若蚜和全若虫期的发育起点分别是12.5,7.8,10.3,4.1和9.3℃,有效积温分别是14.6,43.9,29.9,31.9和117.2日.度。大戟长管蚜适合生长发育的温度是19~28℃,最适合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8.
三种玉米蚜虫种群的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重庆市郊区1998~1999年春玉米上3种蚜虫种群的数量动态、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在春玉米上的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3种蚜虫混合种群的种群数量消长呈现出5月中下旬和6月下旬两个高峰;在生态位宽度上,Livens生态位宽度指数(Bi)分析表明,麦长管蚜表现出时间上的高度分化,玉米蚜表现出空间上的高度聚集特性,而禾谷缢管蚜的分化并不明显;在生态位重叠上,玉米蚜和禾谷缢管蚜的HturlbeIt生态位重叠指数(Lij)最高,玉米蚜和麦长管蚜次之,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最小.在春玉米上发生的3种蚜虫中,玉米蚜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麦长管蚜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是我国小麦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不仅直接吸食小麦汁液,还能传播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小麦黄矮病的流行,其损失则更大。因此,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不少人对该种蚜虫的发生规律、危害损失及防治都进行了研究。笔者在1987年在对该种蚜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温度对其实验种群增大影响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马铃薯长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 (Thomas)是2种主要的马铃薯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对这两种马铃薯蚜虫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测定了5个温度(10, 15, 20, 25和30℃)下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指标,并组建了4个恒温条件下(10,15,20和25℃)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在10~25℃范围内,2种蚜虫的若蚜期、世代历期、成蚜寿命和产蚜期等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30℃高温抑制了其发育、存活和繁殖。2种蚜虫的平均世代历期(T)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分别从10℃的30.08 d和35.35 d缩短至25℃的14.28 d和12.95 d。桃蚜的净增殖率(R0)在15℃时最高(86.00),其次为20℃(73.75),再次为25℃(62.49),最低为10℃(51.00);马铃薯长管蚜的R0在15℃最高(58.97),其次为10℃(51.98),再次为20℃(48.94),最低为25℃(12.36)。桃蚜的内禀增长率(rm)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从最小10℃的0.1307增大到25℃的0.2896;马铃薯长管蚜的rm在20℃时最大(0.2182),其次为25℃(0.1942),再次为15℃(0.1485),最小为10℃(0.1118)。在相同的温度下,桃蚜的发育速率、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高于马铃薯长管蚜。【结论】温度对2种马铃薯蚜虫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有显著的影响,桃蚜在马铃薯上的种群增长能力强于马铃薯长管蚜。这一结果为马铃薯蚜虫预测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并解释了桃蚜在马铃薯上发生数量多于马铃薯长管蚜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