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香菇人工栽培历史悠久;在今天纯种人工栽培同样是食用菌生产的主要方向。经查上海栽培香菇“菌种”内生长不正常的菌丝体制剂中有直径为20nm,长度多为100—200nm的类似棒状病毒颗粒。在接种后14—20天,生长缓慢的菌丝体中有直径为28、36、40nm三种不同大小的类似球状病毒颗粒,未见棒状颗粒。在香菇子实体的制剂中同样见到与菌丝体中一样的球状颗粒以及大小为15—16nm×100—300nm的较细的棒状颗粒。病香菇菌褶超薄切片中显示棒状颗粒结晶及球状颗粒的聚集;在液泡中有直径为15—16nm的棒状颗粒。  相似文献   

2.
一种含有单链RNA的香菇球状病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生长不正常的香菇(Lentinus edodes(Berk.)Sing)菌株中分离到一种等轴对称含单链RNA的病毒颗粒。病毒颗粒在电镜下直径为33~34nm,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病毒外壳蛋白分子量为22000道尔顿。病毒核酸径DNase1和SI酶解试验及热变性紫外吸收曲线试验证明为单链RNA,在1.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病毒核酸呈现一条带,分子量为2.38×10~6道尔顿。  相似文献   

3.
香菇病毒HKB(Lentinula edodes mycovirus HKB,LeV)是一种具有潜隐性特点的真菌病毒,广泛存在于香菇菌株中。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出LeV,根据LeV病毒基因组序列(AB.429556.2)的信息,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对25个香菇菌株进行RTPCR检测,在20个香菇菌株中分别扩增出LeV病毒基因组特有的条带,在5个香菇菌株中未能扩增出条带。通过对25个香菇菌株进行dsRNA提取检测,结果也表明不存在扩增片段的菌株提取不到dsRNA,存在扩增片段的菌株能够提取得到dsRNA。因此建立的RT-PCR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到香菇dsRNA病毒LeV,能够对香菇的质量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香菇菌多糖防治由病毒引起马铃薯退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是全营养粮食和蔬菜作物,在我国人民食物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已达到320万公顷,但是产量很低,平均亩产只有1000kg左右。造成低产的原因很多,马铃薯病毒危害引起的退化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微生物的培养液可作为抗病毒剂,如酵母菌培养液、多头绒  相似文献   

5.
用灭活的近裸香菇(Lentinus subnudus Berk.)双核菌株原生质体与香菇[L. edodes(Berk) Sing.] 双核菌株原生质体融合,在35℃的条件下选得融合子。融合频率为0—4.3x10-5。融合子与双亲有明显的拮抗性。融合子的菌丝形态、氨基酸含量,子实体的形态,以及酸性磷酸酶同功酶的测定都与双亲不同。  相似文献   

6.
【背景】病毒是食用菌生产上较重要的一类潜在隐患。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中国香菇(Lentinula edodes)种质资源中最常见的病毒有2种,分别为L. edodes partitivirus 1 (LePV1)和L. edodes mycovirus HKB (LeV-HKB)病毒,这2种病毒能单一或复合感染香菇。【目的】建立香菇种质主要病毒的快速检测技术,提高香菇病毒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方法】依据香菇β-actin基因及病毒LePV1和LeV-HKB编码依赖RNA的RNA复制酶(RdRp)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以复合感染了这2种香菇病毒的菌丝体为材料,对影响RT-PCR反应的主要因素模板浓度、引物浓度、dNTPs浓度、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等进行优化筛选,建立同时检测LeV-HKB病毒(LeV-HKB相关病毒)和LePV1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技术。【结果】模板浓度、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对多重RT-PCR检测结果均有较大影响,而引物浓度和dNTPs浓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较小。所建立的多重RT-PCR技术在香菇核心种质病毒检测中表现为扩增目标条带清晰分明,检测结果与单重RT-PCR检测结果一致。对两种病毒的多重RT-PCR产物进行了序列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序列与目标基因序列相似性在99%以上。【结论】所建立的多重RT-PCR检测体系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与适用性,为室内和田间香菇病毒早期检测、病害流行的监测提供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香菇病毒基因组部分cDNA序列及病毒RT-PCR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从香菇菌丝体和子实体中分离到一种大小约20nm×(100-200)nm的杆形病毒颗粒,病毒基因组是大小约8.0kb的dsRNA。对病毒基因组部分cDNA序列进行克隆,完成1457bp的核酸序列测定(Accession No:GQ372842),该序列含1个不完整ORF,编码314个氨基酸残基,推测为病毒RNA聚合酶部分序列。病毒基因组部分cDNA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知核酸序列无明显同源性,表明它可能是新发现食用真菌病毒。为了对实验室和野外的香菇病毒进行快速检测,我们根据得到的病毒基因组部分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方便、有效检测香菇病毒的RT-PCR方法,对感染病毒异常菌丝体中的病毒成功地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8.
香菇病毒病通常具有潜隐性特征,携带病毒的香菇菌株往往并不表现出明显症状,但一旦爆发常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本文采用RT-PCR检测技术,系统分析了中国香菇野生种质及栽培种质中两种主要病毒Lentinula edodes mycovirus HKB(LeV-HKB)和L. edodes partitivirus 1(LePV1)的携带情况。对来源于中国主要栽培省(市)的90个香菇栽培菌株的检测结果表明,有67.8%(61/90)的供试菌株单独或复合感染有LeV-HKB和LePV1中的1种或2种,LeV-HKB病毒携带率56.7%(51/90),明显高于LePV1 35.6%(32/90);栽培菌株两种病毒的复合感染率为24.4%(22/90)。对地理来源几乎覆盖整个中国的125个野生菌株的检测结果表明,有75.2%(94/125)的供试菌株至少感染了LeV-HKB和LePV1中的1种,8.8%(11/125)野生菌株同时感染了两种病毒,且野生菌株中LePV1病毒携带率70.4%(88/125)明显高于LeV-HKB 13.6%(17/125)。栽培菌株和野生菌株中LeV-HKB和LePV1病毒的存在与否与菌株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相关性,显示香菇病毒极可能通过担孢子在自然界广泛传播。本研究为开展香菇菌种病毒病快速检测,从源头控制香菇病毒病传播,追踪病毒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是引发急性胃肠炎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NoV易发生突变产生多种毒株,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由于缺乏成功的动物模型,抗NoV药物和疫苗的后续评价受到了限制,目前尚没有上市的疫苗用于NoV的预防。对NoV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病毒样颗粒(virus like particles,VLP)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和基于P颗粒疫苗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以期为NoV疫苗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香菇多糖提取分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DEAE—cellulose柱层析和Sephadex G-200柱层析从香菇子实体热水浸提的粗多糖中分离出两个多糖组分Lenl—A、Len2-A,经旋光度法、Sepharose 4B柱层析、红外光谱等方法检测确定为均一多糖组分,且均为α-构型的吡喃糖,苯酚硫酸法测得其糖质量分数分别为91.5%和92.3%,旋光度为+5.6°、+11.2°,相对分子质量为375×10^3、718×10^3。  相似文献   

12.
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且涉及病毒与细胞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病毒侵染机制研究对研制抗病毒药物以及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单颗粒示踪技术是可视化研究生物动态过程的重要工具,能够研究病毒在活细胞中的侵染行为,现已成为病毒侵染机制研究的有效手段。此文综述了单颗粒示踪技术中病毒标记物、标记方法、活细胞成像及分析进展,以流行性感冒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为例阐述了该技术在病毒侵染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此文旨在为病毒侵染机制研究介绍新的技术手段、推动病毒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香菇柄松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菇柄柄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探讨香菇柄松加工中主要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及辅料的最佳用量。结果表明:辅料添加量的最佳配比为:白砂糖5%、酱油6%、食盐1.5%;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为:预煮温度温度60℃、初烘温度70℃、初烘含水量30%~40%,打松时间3 min,复烘温度80℃。制得的产品含水量在18%以下,产品色泽浅黄褐色,外观呈松散的絮状,具有浓郁的香菇风味。  相似文献   

14.
为从目前来源广的培养料中筛选出栽培香菇最佳培养料,于1991年2月至7月开展此项研究,试验结果如下:试验材料和方法 1参试菌株林土04(代号A_1)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引进;Cr04(代号A_1)由福建三明真  相似文献   

15.
病毒寄生于宿主细胞中, 需要不断地适应和改变宿主的环境. 它们能够编码多种多功能蛋白质, 这些蛋白能与宿主蛋白发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以完成病毒的各种功能. 迄今, 尽管许多病毒的基因组已测序完成, 但由于受到病毒影响而发生相应改变的宿主蛋白组、宿主蛋白翻译后修饰, 以及蛋白酶剪接过程还未被完全阐明. 近年来新兴的高通量技术, 如基于质谱技术的定量或半定量蛋白组方法, 已被广泛应用于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中, 且有望在上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综述主要探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病毒颗粒蛋白质组学, 病毒结构蛋白质组学和病毒影响的宿主蛋白质组学等病毒蛋白质组学中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16.
【背景】LePV1为中国香菇种质资源中携带的主要病毒之一。在前期研究中,根据分子序列特征将LePV1带毒菌株群体分为两个分子类群(亚型I和亚型II),亚型I包含大部分带毒香菇菌株,而亚型II仅包含少数几个供试带毒香菇菌株,在地理上相距遥远的不同遗传背景香菇菌株中发现了同一LePV1分子类型。【目的】探究担孢子介导传播对香菇双分体病毒LePV1群体形成的影响。【方法】比较不同亚型菌株的有性担孢子后代带毒率差异,并采用单单杂交和单双杂交方式分析杂交对LePV1群体形成的影响等。【结果】亚型I中栽培菌株ZP51和野生菌株YS94的担孢子带毒率分别为70%和100%,亚型II中栽培菌株ZP28和野生菌株YS5的担孢子带毒率分别为45%和55%,暗示亚型I菌株担孢子传毒效率高于亚型II;当杂交配对的任一亲本携带LePV1时,无论是单单杂交还是单双杂交,获得的杂交子带毒率为100%。【结论】不同亚型担孢子病毒携带率的不同和杂交在香菇双分体病毒LePV1群体形成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LePV1不能在杂交不亲和的单核体之间传播,也不能在不亲和的单双杂交配对中进行传播;在杂交可亲和的单双杂交配对中,杂交成功的杂交子在与亲本双核体菌丝接触一段时间后,可以将病毒LePV1通过胞质传播传给亲本双核体菌丝体。该研究为明确香菇双分体病毒LePV1传播规律及LePV1群体形成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选择适宜辽宁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的香菇菌株,我们从省内和全国各地选择8个高产香菇菌株和本所选育的两株新菌株进行了品比试验。本试验从1992年秋开始到1993年春结束,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氯化铯密度梯度一步离心,直接从纯化包涵体抽提出均一、完整的AsGV(Agrotissegetum granulosis virus)DNA分子。电镜观察和限制性内切酶二种方法测得AsGV DNA基因组大小为112.Okb。  相似文献   

20.
从新疆分离的黄地老虎颗粒体病毒(AsGV)和惊纹鸣夜蛾颗粒体病毒(AeGV)除感染各自的分离寄主外,均能感染对方的分离寄主。用琼脂糖双扩散、对流免疫电泳,斑点-酶联免疫吸附和线免疫电泳等免疫学技术检测AsGV和AeGV的免疫学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二者间存在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并对线免疫电泳技术的效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