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西部保存记录了渐新世以来较为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为生物地层学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笔者以5口钻井为依托,根据经典钙质超微化石分带、国际年代地层表(2012,2015)以及ODP184航次等建立的西太平洋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和微体古生物分析成果,识别出NP24—NN16共14个钙质超微化石带,重新厘定了研究区的生物事件年龄,建立了珠江口盆地西部渐新世以来钙质超微化石年代地层格架。并讨论了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归属问题,将Sphenolithus ciperoensis,Zygrhablithus bijugatus,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的末现面以及Helicosphaera carteri,Cyclicargolithus abisectus的初现面作为古近系与新近系界线的标志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2.
甘肃玉门非海相第四系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玉门非海相第四系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由来钟石兰,勾韵娴,廖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孙镇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00)赵福寿,胡令善(甘肃酒泉地质矿产调查队,酒泉735000)甘肃玉门花海子一带晚新生代地层分布区内,...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PY30井早中新世―更新世地层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490-690m和1 040-1 170m井段化石丰度和分异度均较高,700-1 035m和1 179-1 809m化石丰度中等,井段下部1 818-3 478m化石稀少,种类单调。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的存在,对该井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划分。在490—3 478m地层中识别出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更新世,据此建立了该井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框架,探讨了下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上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上新统以及上新统与更新统界线划分的钙质超微化石标志。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异度及特征性环境指示种丰度的变化,划分了8个沉积环境演化阶段,从而讨论了早中新世至更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Albian-Campanian的钙质超微化石为例,介绍了一种描述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运用计算机绘制化石种的分布图(包括平面图和立体图两种),并运用这一方法对该时间段的近200个种进行了具体研究,归纳出六种分布类型,即:广布型,南半球分布型,北半球分布型,赤道海域缺失型,赤道海域分布型,迁移型。并且对每个种在这一时间段中的分布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5.
江苏海门王浩钻孔全新世钙质超微化石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研究了海门王浩地区WZK010、WZK214、WZK3003钻孔中的全新世钙质超微化石组合,优势种G.oceanica在组合中平均占97%,依据化石的种数,丰度和保存状况,自下而上划分3个亚组合,第I亚组合,深度74-47m,由G.oceanica,H.carterii,H.wallich ii,S.lamina,U.sibogae组成,丰度较高,保存较好,代表前三角洲-浅海环境,第Ⅱ亚组合,  相似文献   

6.
苏北盆地阜宁组钙质超微化石由来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苏北盆地4个钻孔300余块心样品进行了分析,在阜宁组的8块样品中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计3属1种及3个比较种,化石属种单调,保存较 ,受到严重的溶蚀或增生,结合这些种类的分布时代和产出层位,很难排除苏北盆地阜宁组钙质超微化石再沉积的属性。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海相始新统钙质超微化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Albian-Campanian的钙质超微化石为例,介绍了一种描述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新方法──运用计算机绘制化石种的分布图(包括平面图和立体图两种),并运用这一方法对该时间段的近200个种进行了具体研究,归纳出六种分布类型,即:广布型,南半球分布型,北半球分布型,赤道海域缺失型,赤道海域分布型,迁移型。并且对每个种在这一时间段中的分布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9.
有关钙质超微化石 Florisphaera profunda的古海洋学意义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lorisphaera profunda是古海洋学研究中应用最广的一种钙质超微化石。利用F.profunda百分含量可以研究海水上层结构变化、海水初级生产力的演变并进而推断古气候变化及其机制。这一方法在世界诸大洋第四纪古海洋、古气候研究中都已有成功的先例。本文综述了利用F.profunda百分含量研究古海洋、古气候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其主要应用实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藏南部海相白垩系含有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文中着重研究岗巴地区两个剖面(即部面A,B)Albian-Santonian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根据标志种的存在,识别出5个初现面事件,相应地建立6个钙质超微化石带,自下至上是Prediscosphaera cretacea带,Eiffellithus turriseiffei带,Lithraphidites acutum带,Gartnerago o  相似文献   

11.
从微体化石群看我国沿海早第三纪含油盆地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沿海3个含油盆地-珠江口、北部湾和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湖相生油岩中的微体化石群进行比较分析。3个盆地中以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湖相化石群最为丰富,数量多,分异度高,而且化石群以地方性属种比例高、咸水类型多,存在“海源陆生生物化石”为特征;北部湾盆地,在涠洲组和流沙港组发现较多的介形类化石及个别腹足类和轮藻化石;而珠江口下经三系湖相地层中,微体化石罕见,只在个别层位发现贝壳碎片。据化石群特征,推测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是封闭型的咸水湖泊,而且部分沉积时期,可能是以Cl^-和Na^ 为主的咸水湖泊;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是湖水矿化度低、硬度、pH值也低的淡水湖泊;而北部湾盆地早第三纪可能仍属淡水湖泊,但有一定的矿化度。  相似文献   

12.
云南开远小龙潭盆地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云南开远小龙潭盆地上第三系各层位孢粉研究表明∶被子植物在盆地沉积时期始终居优势地位,且类型丰富,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草本植物花粉在盆地的上部层位含量有所增加,出现多种菊科类型,而部分被子植物花粉的含量消减或消失. 据此划出两个孢粉亚带,其中A 亚带的地质时代可能是中新世中晚期,B亚带为上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大陆架琼东南盆地西南部新近纪沟鞭藻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的低纬度晚第三纪(新近纪)丰富多样的海相沟鞭藻类,产自南海北部大陆架琼东南盆地西南部的两钻孔(主要是Ya2112井,少量为Ya2111井),经鉴定达40余种。文中仅对其中的31种4亚种进行了照相和对15种2亚种和1新种(Impletosphaeridiumcapillaresp.nov.)在我国进行了首次描述;在新近系建立2个沟鞭藻组合:即Hystrichosphaeropsisobscura组合(下部)和ReticulatosphaeraactinocoronataPolysphaeridiumzoharyi组合(上部),并讨论了它们的组合特征及其地质时代,认为其下部的组合时代为中新世,上部的组合时代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新近纪犀科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近年来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中新世地层内新发现的犀科化石 ,经研究有 3属 3种 ,即Ac erorhinustsaidamensis,Hispanotheriummatritense和Dicerorhinusringstromi,其中后两个种是在这一地区的初次报道。新材料虽较破碎 ,但其发现扩大了H .matritense和D .ringstromi的地理分布范围。更重要的是 ,柴达木动物群原来被确定为晚中新世早期 ,其主要依据是安琪马动物群的残余分子与三趾马动物群共生 ,而此次的发现证明这一地区确实有含H .matritense的中中新世动物群存在。D .ringstromi的发现还证明柴达木盆地有相当于保德动物群时代的晚中新世晚期沉积。  相似文献   

15.
记山西榆社晚新生代鹿科化石两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山西榆社盆地晚新生代鹿科化石中的两个新种:Eucladoceros proboulei sp.nov.和Procapreolus jinensis sp.nov.,并列出了已鉴定完毕的所有产于榆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鹿类动物化石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南方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南方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研究历来是第三纪孢粉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该文通过综合近20年来的研究进展,对本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时空变化作了初步分析和归纳,并将中国南方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纵向变化分成四个阶段,横向上划分为不同的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微体生物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珠江三角洲是主要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在珠江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三角洲,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微体生物是珠江河口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记录中的重要组分,是重建第四纪环境变化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样品取自PD孔岩心,钻孔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113°28′35″E, 22°53′41″N),孔深16.7 m。代表约25 100年以来的沉积。PD孔中见有孔虫6属10种,其中以Ammonia beccani为优势种。根据地层分布特征,可识别3个有孔虫层位。介形类共7属9种,丰度较低,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代表,在5个层位相对富集。根据微体生物分布特征,并结合有机碳、氮以及磁化率数据,PD孔晚第四纪沉积可划分为6个沉积环境阶段。A.三角洲前缘阶段(-16.7~-13.5 m;25 100~24 000 aB.P.):岩性为粗砂、砂至砂质粉砂。主要含Ammonia属的4个种(A.beccarii、A.sp.、A.tepida、A.annectens),丰度均较低,其中Ammonia beccarii为优势种。不见适应于正常浅海的Elphidium属。介形类以滨岸类型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出现少量双壳类。代表河口附近水深10 m以内软泥底质、受河流影响大、水体动荡的半咸水环境。有机碳含量和磁化率较低,同样指示低海平面时期的沉积。B.河口湾阶段(-13.5~-10.6 m;24 000~22 400 aB.P.):岩性为粘土质粉砂至粘土。前一阶段出现的Ammonia 4个种的丰度比较高,且出现浅海底栖分子Elphidium advenum和E.hispidulum,以及浮游有孔虫分子Globigerinoides sp.。介形类出现Bicornucythere leizhouensis、B.bisanensis、Alocopocythere goujoni、Pistocythereis bradyformis等适应水深较大的分子,而滨岸浅水分子较少。有机碳含量和磁化率相对升高。代表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的沉积。C.三角洲平原阶段(-10.6~-9.2 m;22 400~21 700 aB.P.):底部为一薄层花斑状风化粘土,表明曾短期露出水面。向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深灰色粉沙质粘土。不含微体生物和双壳类,反映不稳定的环境条件。由于海平面降低,磁化率表现为持续低值。有机碳和C/N比值很高,表明有丰富的陆源有机质输入,海洋影响较小。D.陆地风化阶段(-9.2~-7.4 m;21 700~3 700 aB.P.):岩性为1.6 m厚的杂色粘土,不含任何生物化石,有机碳含量极低,是长期强烈风化作用的产物,对应于末次冰盛期。E.潮坪沉积阶段(-7.4~-2.5 m;3 700~2 600 aB.P.):互层状深灰色粉沙质粘土、灰色粉沙和细沙,含广盐性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和Arenoparrella asiatica,以及少量介形类,如Sinocytheridea impressa。典型的半咸水双壳类Potamocorbula amurensis较为丰富,另外还见藤壶和虫管碎片,指示盐度频繁波动的潮间带环境。F.上三角洲平原阶段(2 600 aB.P.以来):未见任何有孔虫和双壳类,顶部见少量陆相介形类Cypria yanchengensis,磁化率变化频繁,C/N比值较高,表明陆相影响不断增强,且环境条件不稳定。研究区晚第四纪古环境的演化是由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的。上述沉积环境变化序列表现出两次海进一海退旋回,分别对应阶段A至阶段D和阶段E至阶段F,相应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两次海平面上升事件。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DY03孔颗石藻及沉积环境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上海奉贤DY03孔的颗石藻化石。钻孔60.8-2m深度产颗石藻化石,涵盖上更新统的川沙组、南汇组,全新统的娄塘组、上海组和青浦组。颗石藻化石赋存于灰色泥、泥质粉砂或粉细砂中,但化石种类贫乏。群落面貌以Gephyrocapsa oceanica占绝对数量,Braarudosphaera bigelowii,Helicosphaera hyalina和Heli-cosphaera wallichii等偶现,属典型的单种类组合。研究依据颗石藻定量统计,划分出两个海相层:第一海相层,孔深61-40m,属上更新统川沙组和南汇组,颗石藻丰度低,属种单一,代表了海侵过程中的潮上带环境;第二海相层,孔深24.8-2.0m,属全新统娄塘组、上海组和青浦组,颗石藻化石丰度较高,并有数个属种共生,反映当时的滨岸潮上带-河口滨海-浅海近岸海湾的环境演化过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之强度和范围都超过晚更新世发生的海侵。此外,本文仔细讨论了Gephyrocapsa oceanica的生态特征,显示其为一个盐度适应能力较强、分布广泛的暖水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