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及其内寄生蜂的双重效应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以含1%转基因(Cry1A+CpTI)抗虫棉“中抗310”棉叶粉的人工饲料为基础,建立一套抗虫棉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棉铃虫幼虫内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和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的三级营养关系的研究系统,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及内寄生蜂的双重效应,分析比较了6种状态的棉铃虫生长发育动态,以及寄生蜂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被寄生,抗虫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都非常显著;寄生取食抗虫棉饲料的棉铃虫的寄生蜂,其出茧率和茧重都显著下降,对于中红侧沟茧蜂,出茧率和茧重分别下降了26.1%和1.0 mg;对于棉铃虫齿唇姬蜂,分别下降了17.9%和5.1 mg。解剖寄主发现,两种寄生蜂在取食抗虫棉饲料的寄主体内发育缓慢并出现部分畸形幼蜂。棉铃虫幼虫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和血淋巴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取食抗虫棉饲料后,棉铃虫血淋巴总蛋白含量低于相应的对照,推测寄主血淋巴蛋白含量降低是导致寄生蜂生长缓慢、发育不正常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科学施药, 合理保护和利用天敌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进行综合防治, 本研究在室内测定和比较了复配杀虫剂BtA和7种常用杀虫剂(阿维菌素、 Bt、 β-氯氰菊酯、辛硫磷、定虫隆、氰戊菊酯和丁硫克百威)对棉铃虫的杀虫效果及对其天敌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蛹和雌成虫的触杀毒性。采用浸叶法测定杀虫剂在室内72 h内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杀虫效果, 结果表明: 与其他杀虫剂相比, BtA对棉铃虫幼虫具有更高的毒性和致死效应 (LC50=0.7364 mg/mL)。将棉铃虫3龄幼虫接到用浓度4 mg/mL上述杀虫剂分别处理过的大白菜上24, 48和72 h, 发现其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72 h后, BtA和其他杀虫剂对棉铃虫幼虫的杀虫效果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BtA施药后, 随着时间的延长, 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也在增加。另外, 通过杀虫剂对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蛹和雌成虫的触杀毒性的生物测定发现: 与β-氯氰菊酯、 氰戊菊酯和丁硫克百威相比, BtA对中红侧沟茧蜂蛹和雌成虫的毒性较低, 对其蛹和雌成虫致死率分别仅为13.82%和7.33%。本研究证明BtA对鳞翅目害虫具有中等毒性, 而对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则具有较低毒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在玉米和露地辣椒田释放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防治效果。【方法】在田间棉铃虫卵孵化盛期释放人工繁育的中红侧沟茧蜂,调查对棉铃虫幼虫的寄生率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中红侧沟茧蜂释放1次和2次对玉米田3代棉铃虫幼虫寄生率分别达到51.22%和60.35%,防治效果分别为68.42%和77.63%;在辣椒田中红侧沟茧蜂对2代棉铃虫幼虫的寄生率为65.68%-73.30%,防治效果可达到80%以上。【结论】田间释放中红侧沟茧蜂对棉铃虫进行生物防治可作为玉米和辣椒田棉铃虫综防体系的一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是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物防控的重要因子,通过温室内对未被寄生和被中红侧沟茧蜂寄生棉铃虫幼虫在棉花植株上的行为观察,分析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对棉铃虫在棉花植株上行为活动及分布位置的影响。【方法】采用"固定时间间隔扫描抽样"观察法,监测寄生后1-10 d被寄生与未被寄生棉铃虫幼虫在棉花植株上的取食和空间位移等行为的变化。【结果】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可以极显著降低棉铃虫幼虫在棉花植株上的取食行为比例(P0.01);被寄生棉铃虫幼虫在棉株上的空间位移比例于寄生后的1-2 d极显著高于未被寄生棉铃虫(P0.01),而在发育后期极显著低于未被寄生棉铃虫幼虫(P0.01);被寄生棉铃虫幼虫在棉铃上的分布比例显著降低而在花上的分布比例显著升高(P0.05);棉铃虫发育后期,被寄生棉铃虫在棉叶背面的分布比例极显著高于未被寄生棉铃虫(P0.01)。【结论】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对棉铃虫幼虫的取食、活动和栖境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明确杀虫蛋白Vip3Aa11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及其寄生性天敌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的影响。【方法】首先利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用含100μg/g Vip3Aa11蛋白的人工饲料饲喂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7 d后观察记录亚洲玉米螟的死亡情况和体重。然后用含100μg/g Vip3Aa11蛋白的人工饲料饲喂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以含6μg/g印楝素的人工饲料作为阳性对照,10 d后记录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死亡和被寄生情况,并在茧蜂化蛹结茧及羽化后分别记录茧重以及单个寄主的出蜂量,以此评价Vip3Aa11蛋白对腰带长体茧蜂的间接影响。再者,用含100μg/g Vip3Aa11蛋白的20%蜂蜜水饲喂腰带长体茧蜂成虫,以含100μg/g印楝素的20%蜂蜜水作为阳性对照,观察记录腰带长体茧蜂成蜂的死亡情况;不同处理的腰带长体茧蜂寄生亚洲玉米螟10 d后记录亚洲玉米螟的死亡和被寄生情况,并在子代茧蜂化蛹结茧及羽化后记录茧重及单个寄主的出蜂量,以此评价Vip3Aa11蛋白对腰带长体茧蜂的直接影响。【结果】生物测定结果显示,100μg/g的Vip3Aa11蛋白处理7 d后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平均死亡率为50.7%,平均体重抑制率为77.1%。间接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后的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含有Vip3Aa11蛋白的人工饲料后死亡率明显升高,腰带长体茧蜂茧重和单头出蜂量大幅度下降,而寄生率及羽化后的成虫寿命没有受到不利影响。直接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腰带长体茧蜂取食含有100μg/g Vip3Aa11蛋白的蜂蜜水对腰带长体茧蜂成虫寿命和寄生率、亚洲玉米螟幼虫死亡率以及腰带长体茧蜂子代的茧重、单头出蜂量和成虫寿命均没有产生不利影响。【结论】本研究利用生测体系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评价了Vip3Aa11蛋白对腰带长体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腰带长体茧蜂对高于Bt作物中表达的Vip3Aa11蛋白浓度不敏感,Vip3Aa11蛋白不会对腰带长体茧蜂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造成的间接影响可能主要是由于寄主自身质量的下降而引起。  相似文献   

6.
赵建周  卢美光 《昆虫学报》1998,41(4):354-358
以我国培育的转Bt基因棉花(简称Bt棉)为材料,系统测定了Bt棉叶片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不同龄期幼虫的杀虫活性和抑制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Bt棉的杀虫活性随着龄期的增大而趋于降低,其中处理3d只对1龄幼虫有较高效果;从1~4龄开始连续取食Bt棉后均不能化蛹,5龄幼虫则能正常化蛹。3龄幼虫取食Bt棉叶3d后的体重与初始体重之比为0.94,而取食常规棉叶的相应比值为5.48,对幼虫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在28℃条件下用Bt棉饲养棉铃虫1~3龄幼虫3d,对幼虫的致死率显著高于25℃处理,对3龄幼虫抑制生长的作用也显著提高。研究结果可为确定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监测与治理技术以及Bt棉的田间应用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植食性昆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幼虫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Zn2+,测定了连续3代取食含不同Zn2+浓度饲料幼虫的血淋巴中Zn2+含量,并研究了被Zn2+胁迫的斜纹夜蛾幼虫对寄生性天敌双斑侧沟茧蜂Microplitis bicoloratus Chen生存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血淋巴中Zn2+含量随饲料中Zn2+浓度和幼虫取食世代数的增加而增加;Zn2+胁迫斜纹夜蛾幼虫对双斑侧沟茧蜂的寄生率、从寄生到结茧的时间、蛹期长短、成虫羽化率和成虫寿命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第2代的寄生率和第1代的羽化率受影响最大,均随着Zn2+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因此,寄主饲料中高浓度的Zn2+能通过食物链影响双斑侧沟茧蜂的生存和发育。  相似文献   

8.
Bt毒蛋白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幼虫取食不同浓度Bt毒蛋白的人工饲料后 ,随着Bt毒蛋白浓度的升高 ,幼虫的体重增长量和蛹重下降 ,死亡率明显上升。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也呈升高趋势。在棉铃虫中肠内蛋白酶中 ,类胰凝乳蛋白酶的活力随Bt蛋白浓度增大而显著升高 ;类胰蛋白酶活性在Bt蛋白浓度为 2 0 μg g时达到最高 ,随后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幼虫及其为害棉株的趋性行为, 可为高效应用中红侧沟茧蜂控制棉铃虫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实验室内以中红侧沟茧蜂雌蜂、1~5龄棉铃虫幼虫及其为害棉花植株(去虫或未去虫)为试验材料, 采用“Y”型昆虫嗅觉仪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雌蜂对1~5龄棉铃虫幼虫及其为害棉株的趋性行为反应。结果表明: 中红侧沟茧蜂对3龄、4龄和5龄棉铃虫幼虫均没有明显的趋向行为反应, 1龄和2龄棉铃虫幼虫对中红侧沟茧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此外, 1~5龄棉铃虫幼虫为害后去虫棉株与健康棉株均对中红侧沟茧蜂有吸引作用。在未去虫的处理中, 虫害诱导棉株比健康植株更能吸引中红侧沟茧蜂, 与健康植株差异显著, 而且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为害处理间差异较大, 对中红侧沟茧蜂引诱作用的相对顺序为: 5龄为害植株>2龄和4龄为害植株>1龄和3龄为害植株 (2龄和4龄为害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1龄和3龄为害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中红侧沟茧蜂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由Bt棉花和玉米构成的华北农田景观, 探讨不同寄主作物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越冬抗寒的影响。【方法】2013年在河北廊坊科研中试基地的作物田中将棉铃虫幼虫接到Bt棉和玉米上, 比较取食不同作物后棉铃虫的化蛹率、存活率和越冬蛹羽化率;在室内控制条件下分别用棉蕾和鲜玉米粒饲喂棉铃虫幼虫。 测定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的鲜重、干重、以及脂肪、糖原和低分子物质含量等指标, 比较取食不同作物后棉铃虫的抗寒能力。【结果】取食玉米的棉铃虫滞育蛹干重(117.5 mg)、脂肪含量(457.2 μg/mg DW)以及海藻糖浓度(86.45 μg/g)均显著高于取食Bt棉的棉铃虫滞育蛹干重(56.6 mg)、脂肪含量(239.6 μg/mg DW)以及海藻糖浓度(13.87 μg/g);取食玉米的棉铃虫冰点(-10.2℃)显著低于取食Bt棉的棉铃虫冰点(-6.5℃)。【结论】结果表明取食玉米更加有利于棉铃虫越冬。 据历史数据, 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这将提高棉铃虫成功越冬比率, 对棉铃虫种群扩张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注重玉米上棉铃虫的防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玉米Zea mays L.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幼虫体表挥发性成分中对中红侧沟茧蜂 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具有生境与寄主定位作用的信息化合物,从化学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玉米-棉铃虫-中红侧沟茧蜂三重营养关系,解释中红侧沟茧蜂寻找寄主的过程中的信息识别机制,为害虫的综合防治的“推-拉”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利用触角电位仪(EAG)、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气质联用仪(GC-MS)及“Y”型嗅觉仪确定玉米和棉铃虫幼虫体表提取物的信息化合物。在室内利用玉米以及棉铃虫幼虫体表挥发物标准品化合物以及模拟混合物,使用“Y”型嗅觉仪进行中红侧沟茧蜂成虫行为反应试验。【结果】玉米挥发物中有11种化学成分,棉铃虫幼虫体表挥发物中有6种化学成分对中红侧沟茧蜂的触角具有电生理活性,其中4种成分在两种挥发物中都存在。室内行为反应试验发现:与正己烷对照相比,玉米的模拟组分对雌、雄蜂均表现出显著(P<0.05)的诱引作用;棉铃虫1龄幼虫体表模拟组分对雌蜂具有极显著的诱引作用(P<0.01),对雄蜂具有显著的诱引作用(P<0.05);棉铃虫2龄幼虫体表模拟组分对雌蜂具有显著的诱引作用(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了玉米以及棉铃虫幼虫体表挥发物中分别存在11种(庚醛、2-己醇、1-己醇、1-辛烯-3-醇、壬醛、葵醛、苯甲醛、反式-2-壬烯-1-醇、己酸、苯基乙醇、月桂醇)和6种(2-己醇、己酸乙酯、1-己醇、壬醛、辛酸乙酯、癸醛)中红侧沟茧蜂生境及寄主定位的化学信息物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实验室汰选的对Cry1Ab产生107倍抗性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种群与敏感种群3龄幼虫取食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玉米心叶后,杀虫蛋白在幼虫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Cry1Ab杀虫蛋白在抗性种群幼虫中的组织分布情况与敏感种群相近,主要存在于中肠组织和血淋巴中。抗、感种群中均以含有内含物的中肠组织中含量最高,分别为277.2 ng/g 和104.9 ng/g;其次为血淋巴,分别为93.7 ng/g 和69.5 ng/g;不含内含物的中肠组织中52.7 ng/g 和40.1 ng/g;在丝腺和马氏管组织的含量很低,丝腺中分别为8.5 ng/g和11.7ng/g,而马氏管中分别为6.7 ng/g和6.5 ng/g。脂肪体、生殖器官中未检测到杀虫蛋白。抗性种群中肠组织(含有内含物和不含内含物)中Cry1Ab的含量显著高于敏感种群。幼虫期取食过Bt玉米的亚洲玉米螟发育的蛹、成虫及其卵中均不含杀虫蛋白,说明Bt杀虫蛋白不会通过幼虫取食向蛹、成虫及卵传递。  相似文献   

13.
研究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取食4种植物后对马尼拉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anila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利用该蜂开展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人工气候箱内(26℃±1℃、RH 65%±5%、L∶D=12∶12)研究了斜纹夜蛾取食豇豆Vigna unguiculata、芋艿Colocasia esculenta、烟草Nicotiana tabacum和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4种植物对马尼拉侧沟茧蜂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尼拉侧沟茧蜂寄生取食豇豆的夜蛾幼虫,其幼虫期最短,化蛹率、羽化率和累计存活率最高,性比最低,寿命最长;寄生取食烟草的夜蛾幼虫,其幼虫期最长,化蛹率、羽化率和累计存活率最低,蛹重最轻,蛹期最长;从取食芥蓝的斜纹夜蛾幼虫体内育出的雌蜂产卵量最高,但成蜂寿命最短;斜纹夜蛾取食4种植物对雌蜂个体大小无显著影响,但取食烟草的夜蛾幼虫体内育出的雄蜂个体最小。马尼拉侧沟茧蜂寄生取食不同植物的斜纹夜蛾幼虫,马尼拉侧沟茧蜂的发育和繁殖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不同种寄生蜂在同一小生境中可能寄生同一共享寄主。本研究旨在为认识寄生蜂种间互作关系,并为科学评价寄生性天敌控害效应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以单寄生性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Wesmael)和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Halidy)及其寄主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低龄幼虫为材料,以寄生顺序和间隔时间为因素进行种间寄生竞争效应实验,观察比较两种蜂的存活和斑痣悬茧蜂子代的发育历期、体型大小和寿命等发育参数。【结果】不同寄生顺序和间隔时间组合处理下斑痣悬茧蜂子代蜂存活率始终高于中红侧沟茧蜂,且先寄生的斑痣悬茧蜂子代存活率高于后寄生的蜂,提前24 h寄生的斑痣悬茧蜂子代存活率可高达96.7%。当斑痣悬茧蜂先于中红侧沟茧蜂寄生时,其子代幼虫发育历期比单独寄生(对照)时显著延长;当后于中红侧沟茧蜂寄生时,其子代幼虫发育历期与单独寄生时无显著差异。各竞争处理下,斑痣悬茧蜂子代成虫寿命均长于单独寄生的子代成虫;子代成虫后足胫节长度与单独寄生相比明显缩短。【结论】结果说明,斑痣悬茧蜂在黏虫低龄幼虫体内与中红侧沟茧蜂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但竞争对斑痣悬茧蜂子代生长发育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紫茎泽兰乙醇提取物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乙醇提取物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给棉铃虫幼虫饲喂含紫茎泽兰提取物浓度分别为0.088、0.44、2.2和11 g/kg的饲料时,棉铃虫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而羽化率和蛹重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在棉铃虫成虫产卵实验中,0.08、0.4和2 g/L紫茎泽兰提取物对产卵有一定引诱作用,而10 g/L则对产卵有驱避作用。取食浓度分别为0.08、0.4、2和10 g/L紫茎泽兰提取物的棉铃虫卵孵化率降低。表明取食紫茎泽兰提取物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寄主抗药性对菜蛾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敏感品系SP作寄主饲育的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 SC品系分别寄生于小菜蛾的SP品系(SC-SP组合)或抗性RP品系(SC-RP组合),还以小菜蛾RP品系作寄主饲育的菜蛾绒茧蜂RC品系分别寄生于小菜蛾的SP品系(RC-SP组合)或RP品系(RC-RP组合),均在幼虫中期施用氰戊菊酯,考察了药剂对该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不施用杀虫剂时,SC-RP组合中蜂的结茧率为45.8%,显著低于其它组合, 所结茧长0.76 mm,育出雌蜂前翅和后足胫节长分别为3.28 mm和2.33 mm,也分别小于其它各组合的结果,表明寄主抗药性对该蜂有不利影响;施用杀虫剂后,RC-RP、SC-RP组合中,蜂的结茧率分别为95.5%和37.8%,显著高于SC-SP和RC-SP组合中蜂的结茧率(22.5%,25.8%),表明寄主抗性能保护其体内的幼蜂少受杀虫剂的影响;RC-SP组合在受到和未受到杀虫剂作用时茧的羽化率分别为95.2%和93.6%,无显著差异,卵+幼虫及雌蛹的发育历期在处理和对照间也无显著差异,表明用抗性寄主饲育的菜蛾绒茧蜂在寄生敏感寄主时仍表现一定的耐药性,有利于该蜂抗药性的发展,即寄主 寄生蜂之间在抗药性方面存在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17.
董文霞  王睿  张钟宁 《昆虫学报》2000,43(-1):119-125
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 是棉铃虫 Helicoverpa amigera (Hübner)的主要寄生蜂之一。在寻找害虫的过程中,害虫的寄主植物释放出的气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雌蜂对棉花中17种气味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比较了雌雄茧蜂对6种气味反应的差别,并且测定了雌蜂对4种气味物质的剂量 反应。结果表明,在所测的气味物质中,中红侧沟茧蜂对脂肪族化合物的反应最强,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居中,而对萜类化合物的反应较弱。对所测的气味物质的反应,雌雄茧蜂之间的差异不显著。雌蜂对正己醛、苯乙酮、正壬醇的反应阈值为25 μL, 对苯甲醛的反应阈值为250 μL,在所测的浓度范围内,对4种化合物的反应均未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18.
Cry1Ac毒蛋白对粘虫生长发育、繁殖及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善军  罗礼智  胡毅  张蕾 《昆虫学报》2010,53(12):1360-1366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转基因作物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鳞翅目: 夜蛾科)的影响, 在室内用生测法研究了粘虫初孵幼虫连续取食含不同浓度的Cry1Ac毒蛋白的人工饲料后, 其生长发育、繁殖及飞行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 取食0(对照), 3, 6, 12, 24, 48和96 μg/g Cry1Ac毒蛋白人工饲料6 d后的幼虫头宽、 体长、 18 d后的体重随着毒蛋白浓度的升高显著降低, 幼虫发育历期显著延长, 死亡率显著升高。取食含毒蛋白浓度>12 μg/g饲料的幼虫不能正常化蛹; 取食含0, 3和6 μg/g毒蛋白饲料的幼虫能正常化蛹、 羽化, 化蛹率随着毒蛋白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 蛹历期显著延长; 取食含0, 3和6 μg/g毒蛋白饲料的幼虫羽化的成虫繁殖能力有显著差异, 产卵前期随毒蛋白浓度的升高显著延长, 产卵量显著降低; 而1日龄成虫飞行能力(飞行距离、 时间和速度)则随毒蛋白浓度的升高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 Cry1Ac毒蛋白对粘虫的生长发育、 繁殖及飞行具有显著影响, 从而为完善转Bt作物的生态安全性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菜蛾绒茧蜂幼虫体内多杀菌素残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施用于寄主幼虫的多杀菌素可否传递到在其体内发育的寄生蜂幼虫。以对多杀菌素高抗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作为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的寄主,待绒茧蜂发育到1龄幼虫时,将浓度为50 mg/L的多杀菌素点滴到寄主幼虫背板上,随后让寄主幼虫取食经50 mg/L多杀菌素处理过的甘蓝叶片,寄主幼虫和其体内的蜂幼虫再发育3天后,将寄主幼虫解剖取出蜂幼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经多杀菌素处理的小菜蛾幼虫体液以及绒茧蜂幼虫匀浆液进行检测,结果多杀菌素的2个活性成分spinosyn A和spinosyn D均被检测到,两者的多杀菌素残留浓度分别是2.79 mg/L和0.94 mg/L。这表明,通过寄主幼虫体壁接触和取食进入其体内的多杀菌素,可通过寄生蜂幼虫体壁浸透、蜂幼虫对寄主血淋巴的取食,或这两种途经一起进入蜂幼虫的体内,对蜂幼虫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转Bt基因玉米对甜菜夜蛾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测定了2种转Cry1Ab基因的Bt玉米MON810和Bt11不同组织对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初孵幼虫以及心叶对4龄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在田间比较了甜菜夜蛾幼虫取食Bt 和非Bt玉米雌穗的存活和为害情况。结果表明,转Cry1Ab基因的Bt玉米的不同组织对甜菜夜蛾初孵幼虫都具有明显的杀虫活性,取食Bt玉米心叶、苞叶、籽粒时甜菜夜蛾均在幼虫期死亡; 取食MON810和Bt11雄穗的初孵幼虫化蛹率分别为5.2%和2.1%,羽化率为2.1%和1.0%;取食MON810和Bt11花丝的初孵幼虫化蛹率分别为1.0%和2.1%,但不能羽化。4龄幼虫取食MON810玉米心叶的化蛹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取食Bt11的化蛹率与对照差异显著; 取食两种Bt玉米心叶的4龄幼虫化蛹后的雌、雄蛹重和羽化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但蛹期和平均单雌产卵量差异不显著,虽然对照组羽化的成虫平均产卵量高于Bt玉米组。田间接种初孵幼虫10 天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在MON810和Bt11玉米花丝上幼虫存活率分别为1.3%和0.3%, 而对照组分别为12.9%和16.2%;MON810和Bt11玉米雌穗被害率分别为18.3%和5.0%,而对照组分别为93.3%和9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