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气候变化下西南地区植物功能型地理分布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为研究区,基于中国植被图划分植物功能型,筛选影响各植物功能型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进而通过最大熵模型结合未来气候情景(2050年)预测西南地区植物功能型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根据植物冠层特征(针叶/阔叶、常绿/落叶)及对水分和温度的需求,结合研究区实际植被数据,筛选得到15类植物功能型,包含6类乔木、6类灌木和3类草本功能型;(2)影响西南地区热带乔木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最冷月最低温度和年降水量(贡献率达90.3%),亚热带植物功能型分布主要受到温度变化影响(贡献率达41.7%),温带植物功能型则受降水因子的影响最大(贡献率约40.1%),高寒草甸草和高寒常绿阔叶灌木主要受温度和海拔因子影响,高寒落叶阔叶灌木受降水因子影响大;(3)随CO_2排放量增加,未来西南各植物功能型分布呈现不同变化,其中,热带常绿阔叶乔木适宜区逐渐扩大;亚热带落叶木本类植物功能型的高适宜区面积2050年(RCP8.5)增至10.3%,呈东移趋势;亚热带常绿木本和草本类植物功能型适宜区广(占研究区总面积86.5%),未来气候下分布呈不规则波动;温带植物功能型(除温带灌木类外)适宜区面积减小至2050年(RCP8.5)的13.6%;温带常绿针叶灌木适宜区面积增大,2050年(RCP2.6)高适宜区向西移动且面积增至当前的8.25倍;高寒类植物功能型适宜区面积则呈缩小趋势,高适宜区东移。  相似文献   

2.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平原向高山峡谷区的过渡地带,区内自然生态条件变化剧烈,在仅约50公里的水平范围内,海拔高度就从平坝地区的592米直升至境内最高峰光光山4582米,垂直高差达3990米;在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具有平原、丘陵、中低山直至高山的各种地貌。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区内保存着7个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自下而上分别为:⑴中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⑵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⑶山地常绿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⑷亚高山暗针叶林带;⑸亚高山、高山灌丛带;⑹亚高山、高山草甸带;…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特点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苏省地跨南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三个生物气候带,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前两个类型也分别见于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三个地带性植被类型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与组成特点,分别列表概述。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是落叶林与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在北亚热带地区,林内落叶树的种类与数量往往超过常绿树,落叶层片占优势地位。江苏境内的常绿阔叶林,因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征,林内落叶阔叶树的种类往往超过常绿阔叶树,但后者的多度与盖度均占显著优势地位,常绿层片为主,所以外貌为常绿阔叶林。 江苏没有高山,东西间狭窄,故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均未显示。但南北间宽广,跨纬度4?以上,从北向南气候梯度变化明显,所以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孢粉记录定量重建大尺度古植被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瑜  倪健 《植物生态学报》2008,32(5):1201-1212
 古植被定量重建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 生物群区化(Biomisation)方法以特征植物功能型来定义生物群区, 通过一种标准化数量方法计算孢粉谱的相似得分, 以此把孢粉谱转变为生物群区类型, 是进行古植被定量重建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文在前人综述文章的基础上, 简述了生物群区化方法定量重建古植被格局的发展历史、具体步骤及存在问题, 重点描述了以此方法为基础重建的全新世中期(MH)和末次盛冰期(LGM)的全球古植被分布格局, 以及中国的古植被定量重建工作和古植被格局变化。目前的研究表明, 全新世中期北极森林界线在某些地区有轻微的北移迹象, 北部的温带森林带通常向北远距离迁移, 欧洲的温带落叶林也大范围向地中海地区(向南)和向北扩展, 在北美内陆, 草原侵入到森林生物群区, 但中亚地区却没有此现象, 中国大陆的森林生物群区扩张, 典型撒哈尔植被(如干草原、干旱疏林灌丛和热带干旱森林)进入撒哈拉地区, 而非洲热带雨林却呈减少趋势; 末次盛冰期苔原和草原扩张, 在欧亚大陆北部逐渐混合, 北半球的森林生物群区向南迁移, 北方常绿森林(泰加林)和温带落叶林呈碎片状, 而欧洲和东亚的草原却大范围扩张, 非洲的热带湿润森林(比如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有所减少, 在北美洲的西南地区, 荒漠和草原被开阔针叶疏林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基于西南地区1982-2006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数据,使用ANUS-PLIN、ArcGIS和SPSS软件分析了该区6种灌丛类型NDVI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5年来,3种高海拔亚高山灌丛(亚高山常绿针叶灌丛、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亚高山革质常绿阔叶灌丛)年均NDVI显著增大,其他3种中低海拔灌丛(温带落叶灌丛、亚热带热带旱生肉质多刺灌丛和亚热带热带常绿落叶阔叶灌丛)增加不显著;除亚热带热带旱生肉质灌丛外,其他5种灌丛年均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亚高山常绿针叶灌丛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其他5种灌丛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温带落叶灌丛减少显著.3种亚高山灌丛月NDVI与温度和降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且与前一个月的温度、降水相关性最大,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位于中低海拔的其他3种灌丛NDVI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性明显降低.在高海拔亚高山区,气候变暖导致了年均NDVI增加,温度是3种亚高山灌丛NDVI年际变化的驱动因子;在中低海拔,温度的显著上升没有引起NDVI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神农架自然遗产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特点和代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充分认识并掌握我国自然遗产地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代表性,对正确评估自然遗产地的价值进而制定相关保护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群落调查数据、全球1 km~2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比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从植被垂直带谱的地带性、完整性及不同垂直带群落物种更替等角度,分析论证了神农架自然遗产地植被垂直带谱的代表性。结果显示:神农架自然遗产地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发育有常绿阔叶林带(遗产地南坡)、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及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其北坡保存的地带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北半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最典型代表。神农架自然遗产地拥有的植被垂直带谱是"全球生物地理区划"中东方落叶林生物地理省最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在东方落叶林生物地理省具有唯一性和代表性,在较小的水平距离范围内浓缩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生态系统特征,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山地生态系统垂直分异规律及其生态学过程的杰出范例,具有突出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7.
KIRA指标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干燥指数公式对中国的659个气象站资料进行了计算及分区统计,并绘制了Kira的各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图。其中中国各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温暖指数范围为:热带雨林季雨林:200~240℃月;亚热带南部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北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别为170~200℃月和120~170℃月;暖温带落叶阔叶林:80~120℃月;东北针阔叶混交林:50~80℃月;北方针叶林与山地寒温针叶林分别为30~50℃月和30~55℃月;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分别为40~80℃月和64~90℃月。高寒草原、高寒草甸与高寒荒漠分别为5~23℃月、7~21℃月和0~3℃月。分析结果表明:温暖指数及干燥度指数与中国植被主要类型及其分布格局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8.
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钟山自然保护区计有种子植物101科273属514种,落叶栎林分布面积最广。随海拔升高,植被依次呈现出4个分布带:沟谷落叶阔叶林、沟谷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山地苔藓矮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该区主要有4个分布区类型: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其中热带分布占总属数的75.21%,表明本保护区的植物分布具有热带性质。其天然植被类型可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含暖性针叶林、暖性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和草丛,2个植被亚型含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山顶阔叶矮林,以及33个群系。  相似文献   

9.
拉萨河谷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及物种丰富度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拉萨河谷区域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30个样地、90个植物样方,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进行群落的分类分析,运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进行群落的排序分析,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进行转换后的物种丰富度(TSR)与海拔、覆盖度、纬度、经度的关系分析。TWINSPAN分类将拉萨河谷的植物群落分为8组,即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根茎苔草草甸和丛生嵩草草甸、常绿针叶灌丛草甸和落叶阔叶灌丛草甸、落叶阔叶灌丛草原、丛生禾草荒漠、落叶阔叶灌丛荒漠、小半灌木荒漠,很好地反映了群落的间断性;DCA排序的样方排序结果与TWINSPAN数量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很好地反映了群落的连续性及其生境的异质性,DCA排序结果表明,湿度是拉萨河谷植物分布的主导因素;GAM拟合模型显示,TSR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为低-高-低-高-低的双峰格局。  相似文献   

10.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叶片热值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苗  宋广艳  赵宁  何念鹏  侯继华 《生态学报》2015,35(23):7709-7717
植物干重热值(GCV)是衡量植物生命活动及组成成分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植物光合作用中固定太阳辐射的能力。利用氧弹量热仪测定了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常见的276种常见植物叶片的干重热值,探讨了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热值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生活型、乔木类型间植物热值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发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叶片热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7.83 k J/g(n=191)和17.21k J/g(n=85),整体表现为亚热带植物暖温带植物。不同地带性植被的植物叶片热值在不同生活型间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表现为:乔木(19.09 k J/g)灌木(17.87 k J/g)草本(16.65 k J/g);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表现为:乔木(18.41 k J/g)灌木(17.94 k J/g)草本(16.53 k J/g);不同乔木类型间均呈现常绿乔木落叶乔木、针叶乔木阔叶乔木的趋势。落叶阔叶乔木表现为亚热带暖温带,而常绿针叶乔木则呈现亚热带暖温带的趋势。此外,我们对于两个分布区域内的4种针叶树种叶片热值进行了比较,发现华北落叶松(19.32 k J/g,暖温带)杉木(19.40 k J/g,亚热带)马尾松(19.82 k J/g,亚热带)油松(20.95 k J/g,暖温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物热值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For a plant selection model with frequency-independent viabilities, fertilities and selfing rates, it is shown that apart from global fixation, for certain parameter combinations a protected polymorphism and facultative fixation (either allele may become fixed according to initial frequencies) may both occur. Facultative fixation requires different selling rates for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type. Protection of the polymorphism requires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ale and female function.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roblem of purely genetically caused population extinction is discussed.
For general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regular segregation, the chance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ly recessive gene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a completely dominant gene. It is proven that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spite a fitness advantage, may be considerably endangered by drift effects if random mating prevails. The recessive gene may reach the same effectivity in establishment as a dominant gene, only if the recessive homozygote mates exclusively with its own type during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杆状病毒是一类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大小为80~180kb.  相似文献   

18.
Zhang  Qingmeng  Ahmed  Niaz  Gao  George F.  Zhang  Fengmin 《中国病毒学》2020,35(6):868-874
In this article,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 Dr. Wu Lien-Teh'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lague epidemic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iest public health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140th anniversary of Dr. Wu Lien-Teh's birth. We hope tha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worldwide pandemic of COVID-19, facilita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system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glob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