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柚木野螟(Pyransta machaeralisWalker)是柚木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沟南岛一年发生11—12代,无冬蛰现象,7—8月是虫口高峰期。幼虫在柚木叶上结疏网,取食叶肉留下叶脉,且具一圆形“逃跑孔”是该虫为害的主要特征。幼虫五龄。化蛹场所主要在柚木叶上。成虫羽化后需行补充营养才能交尾、产卵。成虫白天隐藏在林内地被物杂草上,夜间活动。一雌蛾最多可产卵500粒,平均217粒。卵散产于叶背面。已发现18种寄生和捕食性天敌。用1.5%1605+3%666混合粉剂每亩2—3斤喷粉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豆荚野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豆荚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是豆科作物害虫,主要为害绿豆、菜豆、扁豆(当地称茶豆角)、大豆、花生、柽麻等。掘调查,绿豆植株被害率100%,花蕾最高脱落率达80%,可降低产量67%。为了摸清豆荚野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我们于1982—1984年作了如下的研究。 一、生活史及习性 1.生活史 豆荚野螟在我区一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出现于5月上旬,其幼虫在菜豆或其他豆科植物上为害;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旬,主要为害菜豆、四季豆;7月上旬,第二  相似文献   

3.
1992-1994年在平潭县对甘薯蠹野螟的生物学进行观察。该虫在平潭县一年发生5代,以幼虫在越冬薯茎内越冬。旬平均温度28-30℃,卵期6.20天,幼虫期24.6天,蛹期12.3天,雌成虫寿命4.4天,雄成虫寿命6.7天。并对各虫期的生活习性和田间清长规律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4.
大螟生物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在我区历来为害较轻,1970—1976年灯下蛾量[包括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均在2%以下,1977—1978年随着杂交稻的推广,增加了混栽面积,大螟的灯下蛾量也分别增为6.5%和4.3%,为害逐年加重。为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探索防治措施,现将我们饲养观察的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丰林森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南坡,是珍贵的天然红松林分布中心。历年来,红松球果被害虫危害十分严重,特别是被红松球果螟(Dioryctriaabietella Schiff.)为害的被害率极高。据1972-1973两年初步调查,共查球果1,957个,被害果为1, 579个,被害率为80%。在一个球果中最多有虫33头,最少有一头,平均8.1头。每头幼虫一生平均为害种子3-5粒,最多达7粒,每一球果平均有115粒种子。球果被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被害,一种是部分被害,未被害部分种子完好,这样大大降低了红松种子产量和质量,使更新所需种子供不应求。为了寻求对这一害虫有效而经济的防治措施,我们于1972—1973两年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广泛利用马蜂防治棉铃虫的同时,发现麻雀、蜘蛛、蚂蚁、胡蜂巢螟等是它的天敌,而以胡蜂巢螟危害最重,蜂巢被害率一般在40%左右,重考达80%以上,严重影响了蜂群的壮大。为了解决生产上的需要,我们于1975、1976年,对胡蜂巢螟进行了初步的观察。 胡蜂巢螟(Hypsopygia mauritialis Boisd)又叫马蜂窝螟、巢虫、巢蛾。属鳞翅目,螟蛾科。 在虞城县一年发生四代,以幼虫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化蛹,下旬羽化成虫。成虫体长7—8毫米,翅展16—18毫米,休色鲜艳,雌虫大于雄虫。羽化后一天开始交尾产卵,卵期4—5天。幼虫灰白色,体长16毫米,体形较细长,行动灵敏。蛹长6—10毫米,棕褐色或淡褐色。幼虫期11—12天,蛹期10—11天,共历  相似文献   

7.
萍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水螟亚科。目前发现有褐萍螟 Nymphula tunbata(Butlen)和黑萍螟Nymphulaemxalis(Swin.)二种。浙江省各地都有发现,6、7月份发生最多,受害严重的萍母田,每亩虫口密度可达20多万头,短期内可使大量萍体毁灭。因此及时消灭萍  相似文献   

8.
黑带野螟属全世界已知4种,在中国都有分布,其中2种也分布在锡金和印度。记述了采自湖北和四川的l新种,凹缘黑带野螟Parbattia excavata Zhang,Li et Wang,sp.nov.(图l-3),新种与阿里黑带野螟Parbattia arisana Munros et Mutuura相似,其主要区别如下:新种体棕褐色,抱器瓣腹缘末端凹刻宽而深,抱器内突延伸到凹刻处的突起强烈骨化,长而弯;阿里黑带野螟体色大部分黑褐色,抱器瓣腹缘末端凹刻窄而浅,抱器内突延伸到凹刻处的突起中等骨化,短而直。本文还首次报道了中国新纪录种锯齿黑带野螟Parbattia serrata Munros et Mutuura的雌性个体。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为害紫苏等药用植物的重要害虫紫苏野螟的各虫态形态特征,并对其寄主范围、为害特点、习、性、生活史以及防冶意见等作了报道。该虫在北京一年发生2~3代,以结茧幼虫在田间残株落叶或土缝内越冬。  相似文献   

10.
黑带野螟属全世界已知4种,在中国都有分布,其中2种也分布在锡金和印度.记述了采自湖北和四川的1新种,凹缘黑带野螟Parbattia excavata Zhang,Li et Wang,sp.nov.(图1~3),新种与阿里黑带野螟Parbattia arisanaMunroe et Mutuura相似,其主要区别如下:新种体棕褐色,抱器瓣腹缘末端凹刻宽而深,抱器内突延伸到凹刻处的突起强烈骨化,长而弯;阿里黑带野螟体色大部分黑褐色,抱器瓣腹缘末端凹刻窄而浅,抱器内突延伸到凹刻处的突起中等骨化,短而直.本文还首次报道了中国新纪录种锯齿黑带野螟Parbattia serrata Munroe et Mutuura的雌性个体.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1.
翎翅野螟属Epiparbattia只包括模式种,分布在中国南部和印度。本文记述了采自云南和贵州的1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绢须野螟属Palpita Hubner 18种,分别为端突绢须野螟P annulifer Inoue;半环绢须野螟P.kiminensis Kirti et Rose,中国新纪录种;钩镰绢须野螟P.indannulata Inoue,中国新纪录种;小锥绢须野螟P homalia Inoue;弯囊绢须野螟P.hypohomalia Inoue;双突绢须野螟P.inusitata (Butler);细微绢须野螟P.minuscula Inoue,1996;弯刺绢须野螟P.curvdispina sp.nov.,该种与细微绢须野螟P.minuscula Inoue近似,但新种个体大,阳茎内端部角状器粗而弯可以与之相区别;尤金绢须野螟P.munroei Inoue;角斑绢须野螟P fraterna(Moore);小绢须野螟P.parvifraterna Inoue;端刺绢须野螟P.perunionalis Inoue,中国新纪录种;短叉绢须野螟P.pajnii Kirti et Rose;方突绢须野螟P warrenalis(Swinhoe);曲纹绢须野螟P.curvilinea(Janse);白腊绢须野螟P.nigropunctalis(Bremer);尖角绢须野螟P asiaticalis Inoue;宽钝绢须野螟P.sejunctalis Inoue.编制了中国绢须野螟属分种检索表,并提供了新种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柚木野螟Eutectona machaeralis主要取食危害珍贵树种柚木。本研究旨在观察研究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分析其复眼结构特征,为更好了解该物种复杂的视觉行为与感光、趋光机制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运用光学显微镜以及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结果】柚木野螟成虫复眼着生于头部触角基部,呈椭球形,属对称性复眼。雌、雄成虫复眼分别有2 300~2 755和1 950~2 316个小眼。小眼呈正六边形,表面密被角膜乳突,间隙偶有感觉毛。每个小眼由1个角膜、4个晶锥细胞、1对初级色素细胞,6个次级色素细胞、不同水平面分布的12个视网膜细胞和基膜等组成。沿小眼纵轴11个视网膜细胞的向心侧细胞膜特化成细丝状微绒毛,形成放射状排列的视小杆,组合呈融合型视杆;第12个视网膜细胞位于小眼基部。基膜上方,视网膜细胞和次级色素细胞末端膨大,以轴突形式穿过基底膜。【结论】柚木野螟复眼为典型的重叠像眼,雌、雄成虫小眼排列方式及内部结构无明显差异,但雌、雄虫小眼数量和大小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4.
记述中国长距野螟属2新纪录种:红翅长距野螟Hyalobathra miniosalis(Guenée,1854)和单色长距野螟Hyalobathra unicolor(Warren,1895)。提供了成虫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和南开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5.
稗草螟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稗草螟Polyocha gensanalis(South)属鳞翅目螟蛾科拟卷螟亚科,是主要为害稗草的一种益虫。据知其生物学特性国内外报道很少。从1974年开始,笔者已注意观察,近几年,对稗草螟的形态特性、分类地位,年生活史和生活习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现将主要结果整理如下,可能为研究生物除草的同志提供一点材料。 一、生 活 史 1.发生情况 一年发生二代,以老熟幼虫  相似文献   

16.
脊野螟属全世界已记录3种1亚种,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中国已知3种。本文记述了采自甘肃文县的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生物系昆虫标本室。尖突脊野螟,新种Proteurrhypara cuspidata sp.nov.(图1-2)翅展36.5-38.0mm。正模♂,甘肃省文县,海拔1950-2000m,2001-07-05,李后魂,王新谱采;副模3♂♂,2001-07-04-05,其他采集资料同正模。新种与眼斑脊野螟P.ocellalis(Warren)近似,但个体比后者大,雄性外生殖器的近三角形爪形突可以与之区别。  相似文献   

17.
<正> 桃蛀野螟Dio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是一种分布广、食性杂的农、林、果害虫。我国、朝鲜、日本、大洋洲、南亚和东南亚都有分布。在浙江省长兴、金华、余杭和安吉县的马尾松林时有发生,而且有时成灾。 1982—1983年,我们对为害马尾松pinusmassoniana Lamb的桃蛀野螟进行了部分生物学观察,现就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讨论。 一、桃蛀野螟为害马尾松的特点 1.以老幼虫群聚松梢虫苞内越冬1982年4月下旬,1983年5月初,在金华和龙泉县观察和采集被害的马尾松松梢,发现幼虫并不蛀入  相似文献   

18.
沟胫野螟属全世界已记录2 种,其中中国记载1 种。本文列出了该属中国名录并提供了分种检索表,记述了采自云南1 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DBNU)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ZCAS)。 黄斑沟胫野螟Mutuuraia flavimacularis, 新种 (图1,2) 翅展32.0 mm。新种与紫菀沟胫野螟Mutuuraia terrealis (Treitschke) 相似,但可以通过以下特征加以区别前翅中室圆斑和中室端脉斑之间有黄色方形斑;阳茎基环两背臂粗而短;抱器背末端宽圆。 正模 ♂,云南丽江,海拔2800 m,1984-Ⅶ-17,刘大军采(IZCAS)。副模1♂,1984-Ⅶ-15,其他采集资料同正模(DBNU)。  相似文献   

19.
水稻穗期大螟危害习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成玉  李昌华  程建华 《昆虫知识》2010,47(5):1011-1016
于2009年常规中稻的蜡熟前期、中期和黄熟期、枯熟期,分别取样观察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的钻蛀危害习性。结果发现:单株螟害的蛀孔数一般为2~3个,多的达5个,而且表现白穗株>枯穗株>虫伤株。螟害株的蛀孔部位随着稻穗趋向成熟和大螟虫龄的增大,逐渐由稻株的中上部节间向中下部节间转移。其中,白穗株与枯穗株有70%以上的蛀孔分别分布于稻株由上向下的第1~3与3~5节间上;在水稻的这4个生长时期中,虫伤株有90%左右的蛀孔分别分布于稻株由上向下的第1~3、1~4和2~5、3~5节间上,全株虫量有85%以上依次分布于第1~3、2~4和3~5、3~5节间上,单株虫量4个时期最高分别为18、6、3、2头,同一节间内的4个时期最高虫量分别为12、5、1、1头;单个节间有多头螟虫时,80%以上为1~3龄幼虫。随着稻穗趋向成熟,白穗株和枯穗株上的虫量均逐渐下降,而虫伤株上的虫量则相对稳定或有上升的趋势;至枯熟期后,虫伤株的有虫株率和有虫孔率均稳定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潮汕地区栽培甘蔗历史较长,蔗螟种类较多,终年为害,受害严重,过去常见的有条螟或称斑点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Shell.)、黄螟(Eucosma schistaceana Snell.)、大螟或称紫螟(Sesamia inferens Walk.)。 1956年6月间,作者曾在揭阳县发现台湾稻螟,分布于水稻。为害情况不轻于三化螟,1957年4月发现本种寄生于甘蔗,且一些地区稍重于其他蔗螟,损失也大,现将2年来初步观察结果,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