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桃蛀野螟Dio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是一种分布广、食性杂的农、林、果害虫。我国、朝鲜、日本、大洋洲、南亚和东南亚都有分布。在浙江省长兴、金华、余杭和安吉县的马尾松林时有发生,而且有时成灾。 1982—1983年,我们对为害马尾松pinusmassoniana Lamb的桃蛀野螟进行了部分生物学观察,现就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讨论。 一、桃蛀野螟为害马尾松的特点 1.以老幼虫群聚松梢虫苞内越冬1982年4月下旬,1983年5月初,在金华和龙泉县观察和采集被害的马尾松松梢,发现幼虫并不蛀入  相似文献   

2.
在广泛利用马蜂防治棉铃虫的同时,发现麻雀、蜘蛛、蚂蚁、胡蜂巢螟等是它的天敌,而以胡蜂巢螟危害最重,蜂巢被害率一般在40%左右,重考达80%以上,严重影响了蜂群的壮大。为了解决生产上的需要,我们于1975、1976年,对胡蜂巢螟进行了初步的观察。 胡蜂巢螟(Hypsopygia mauritialis Boisd)又叫马蜂窝螟、巢虫、巢蛾。属鳞翅目,螟蛾科。 在虞城县一年发生四代,以幼虫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化蛹,下旬羽化成虫。成虫体长7—8毫米,翅展16—18毫米,休色鲜艳,雌虫大于雄虫。羽化后一天开始交尾产卵,卵期4—5天。幼虫灰白色,体长16毫米,体形较细长,行动灵敏。蛹长6—10毫米,棕褐色或淡褐色。幼虫期11—12天,蛹期10—11天,共历  相似文献   

3.
柚木野螟Eutectona machaeralis 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草螟科Crambidae,是危害柚木Tectona grandis的一种主要食叶害虫,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主要观察了柚木野螟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并对其虫龄进行了划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柚木野螟属于全变态昆虫,各个时期形态和体色均不同。卵初产时为近透明球体,后变浅黄色;幼虫体色变化为乳白色→淡绿色→黄褐色;蛹体色变化为黄绿色→茶褐色→黑褐色;雄成虫腹部细长,末端尖,静止时从背面可见腹部末端,而雌成虫腹面粗短,末端钝,静止时从背面很少看到腹部末端。观察可知,在光暗周期L∶D=14∶10、室温26℃±1℃、相对湿度75%-80%的实验室环境条件下,柚木野螟交尾后产卵前期为3.2 d,产卵期为4.4 d,孵化期为4 d;幼虫期为10-13 d。通过测量柚木野螟各龄幼虫头壳宽度并计算得到Crosby指数,可知幼虫不同阶段头壳宽度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得到的Crosby指数小于10%,所以可依据头壳宽度将柚木野螟幼虫划分为5个龄期,1龄幼虫2-3 d,2龄幼虫2 d,3龄幼虫2 d,4龄幼虫2 d,5龄幼虫3 d;预蛹期1-2 d,蛹期6 d,一个世代大约24.5 d。  相似文献   

4.
记述中国扇野螟属三条扇野螟Pleuroptya chlorophanta、枇杷扇野螟P.balteata、四斑扇野螟P.quadrimaculalis、淡黄扇野螟P.sabinusalis等4种老熟幼虫的的形态特征且提供幼虫的形态特征图,并给出基于幼虫的生物学习性。  相似文献   

5.
竹片蛇,因其头体部扁平似竹片俗称竹片蛇或裹脚蛇(图1见封二)。上唇鳞2—2—3;体鳞排列明显斜行;鳞式19—17—15;背鳞起棱;腹鳞145—165,尾下鳞58—70对;雄性体长550毫米,尾长150毫米;雌性体长570毫米,尾140毫米,颈背有黑色箭形斑纹。经鉴定为斜鳞蛇中华亚种(Pseudoxenodon macrops sinensis Boulenger),分布于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河南等省。无毒蛇。以蛙类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单爪鳃(虫犮)属Hoplia Illiger4新种。模式标本除注明者外,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边单爪(虫犮)Hoplia iridescenis 新种(图1) 体长:8—9毫米,体宽:4.5毫米。卵圆形,体略扁平。头、胸、腹黑色,鞘翅棕  相似文献   

7.
豆荚野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豆荚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是豆科作物害虫,主要为害绿豆、菜豆、扁豆(当地称茶豆角)、大豆、花生、柽麻等。掘调查,绿豆植株被害率100%,花蕾最高脱落率达80%,可降低产量67%。为了摸清豆荚野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我们于1982—1984年作了如下的研究。 一、生活史及习性 1.生活史 豆荚野螟在我区一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出现于5月上旬,其幼虫在菜豆或其他豆科植物上为害;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旬,主要为害菜豆、四季豆;7月上旬,第二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桑螟Diaphania pyloalis幼虫不同饲养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测定了室内同一条件下5个幼虫密度(130, 650, 1 300, 1 950和2 600头/m2)下桑螟生长发育和繁殖指标,包括发育历期、幼虫存活率、化蛹率、成虫羽化率、蛹重、产卵期、单雌产卵量等。【结果】幼虫密度对桑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幼虫密度偏低或偏高都不利于桑螟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以1 300和1 950头/m2 2种幼虫密度下的桑螟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状态均最佳且两密度下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1 300头/m2密度下,桑螟的幼虫历期、蛹历期和成虫历期分别为11.32, 6.33和5.31 d; 1 950头/m2密度下,桑螟的幼虫历期、蛹历期和成虫历期分别为11.50, 6.00和5.47 d。1 300头/m2幼虫密度下,桑螟化蛹率、成虫羽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分别为86.67%, 100%和86.67%, 1 950头/m2<...  相似文献   

9.
幼虫聚集取食是一些鳞翅目昆虫提高幼虫生长和存活的手段。通过对聚集取食的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幼虫在室内条件下进行饲养,探究黄野螟幼虫的群体数量大小(分别为30、60、90头幼虫)对幼虫体长、发育速度、达末龄(5龄)时的存活率的影响。分析发现在排除天敌捕食和食物缺乏的前提下,从3龄开始,大群体(90头)的体长显著大于小群体(30头),大群体的幼虫发育速度显著快于小群体,大群体对幼虫前4个龄期时的成活率没有显著提高,尽管大群体的存活率在均值上高于小群体,但是幼虫总体存活率在不同群体中差异不显著。黄野螟幼虫的聚集取食对幼虫的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显著促进了幼虫的生长,加快了幼虫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整理鉴定采自新疆的蚋科幼虫和蛹标本中,发现克蚋属2个国内新纪录。兹将形态简述于下。1奥氏克蚋Cnephia ovtshinnikovi(Rubzov,1940)成熟幼虫体长6—7毫米。体淡黄色。上颚梳齿5个。亚颏齿9个,中央的一个齿发达,凸出前缘鳞外。蛹体长(呼吸丝除外)约4毫米。茧呈靴形,有颈领,无窗孔。蛹体藏于茧内。呼吸丝10条。1981年7月采自昭苏县,3蛹,剥出成虫1♀。2头幼虫。孳生在山间小河流水中石块上。国外:苏联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2吉尔雅诺瓦克蚋Cnephia kirjanovae Rubzov,1956成熟幼虫体长7—8毫米。体色灰褐色,上颚梳齿11个。亚颏齿9个…  相似文献   

11.
<正> 两色茧蜂Odontobracon bicolor(Enderlein)属茧蜂科,是双条杉天牛幼虫的一种寄生天敌。 雌蜂体长10—15毫米。头、胸、并胸腹节及前足转节为橙红色,其余各部为蓝黑色。触角丝状,54节密被纤毛。复眼近圆形,单眼三角形排列。翅有4个小钩。产卵管长7—12毫米。雄蜂体长6—11毫米。卵长2毫米,乳白色,孵化时透明无色。幼虫乳白色,体内遍布透明液泡。蛹为离蛹,长20—25毫米,淡黄色。 在日平均温度28.5℃,相对湿度88%时,完成一个世代需要21—28天,其卵期1—2天,幼虫期4—6天,蛹期16—20天。成蜂寿命17—88天。  相似文献   

12.
一、越冬习性考查 1.越冬场所调查: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Dudgeon)幼虫越冬场所主要是在稻根内,几年来的田间调查资料指出:以中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大;晚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小。此外,中、晚稻稻草内也有幼虫越冬,但密度很小,约占0.06%株。作者曾先后在百色专区的百色、田东、靖西、睦边、东兰、田林等县实地解剖观察高粱稈、玉米稈、小米稈、甘蔗宿根等均尚来发现有越冬幼虫。 2.虫口密度与稻田的关系:1)与稻田耕作制度有关。中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最多,每苗平均有效越冬幼虫4,745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37.5%,二化螟次之,占30.39%,大螟较少,占25.2%,三化螟最少,占6.88%。晚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较少,每亩平均有效越冬幼虫540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14.06%,二化螟也少,占13.14%,大螟最少,占  相似文献   

13.
宽尾凤蝶白斑亚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宽尾凤蝶白斑亚种Agehana elwesi cava-leriei Le Cerf,属鳞翅目凤蝶科,为祖国的珍奇种类。它的成虫体大、色美、尾突特殊;它的幼虫主要取食檫树Sassafras tsumu Hemsl.和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的叶片。本种凤蝶在我地区的各县都有零星分布。为了摸清它们的发生情况,笔者对其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分述如后。 形态特征 卵 圆形,直径1.8毫米,淡黄色,光滑(图:1)。 幼虫 一龄幼虫 体色浅黄、黄褐色相间;头宽0.9毫米,体长3—8毫米;每节上有肉棘4根,前胸上两根最长。 二龄幼虫 体色黑灰、浅黄、白色相间,似鸟粪;头宽1.5毫米,体长8—13毫米;前胸上的  相似文献   

14.
在整理鉴定蚋科幼虫和蛹标本中,发现真蚋属3个国内新纪录。形态简述于下。1 溪流真蚋Eusimulium fluviatile(Radz.1948) 幼虫体长约7毫米。体青灰色,腹节3—8节背板有暗色斑。头浅棕黄色。亚颏齿9个。上顎梳齿6个。锯齿2个。后环钩60—62排,每排10—12个小钩。蛹体长(呼吸丝除  相似文献   

15.
洪若豪 《昆虫学报》1965,(5):480-488
茉莉叶螟是福建茉莉的重要害虫之一。在福州一年发生10个重迭世代,完成一代需时18—167天。以幼虫在树丛叶片间越冬,3月底或4月初出现成虫。雌蛾产卵块在叶片上或粘结一团悬掛于虫丝上,最多产卵201粒,卵期2.5—10天。幼虫吐丝缀枝叶,躲匿其中食害叶片、花蕾和小枝,引起树枝枯死不能萌芽开花。幼虫期9—140天。幼虫在树丛间化蛹,悬挂于被害枝叶的虫丝上,蛹期4一23天。天敌以大腿小峰(Brachymeria obscurate Walker.)、姬蜂(Xanthopimpla punctata Fabricius)、寄生蝇(Nemorillamaculosa Meig.)及一种细菌的寄生率较高。 本文还作了茉莉叶螟的形态描述,并提出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16.
1974年11月16日于我院农场发现台湾稻螟1、2龄幼虫侵人小麦(秋播波塔姆品种)秆内,在剑叶节上方咬断穗轴,造成白穗。侵入孔呈方形或长方形,一般一白穗有幼虫一头,也有一穗两三头的。在0.14亩麦田内调查,受蛾类幼虫为害的白穗共52穗,其中台湾稻螟为害的有48穗,大螟为害的4穗。1975年1月  相似文献   

17.
野螟亚科幼虫体光滑,幼虫趾钩有单序、双序、三序环或缺环。前胸L毛多为2根,中、后胸为3根;中、后胸的SV仅1根,腹部L1和L2接近。本文详细记述了韩国野螟亚科Pleuroptya ruralis(Scopoli),Pleuroptya harutai(Inoue)和Botyodes diniasalis(Walker)老熟幼虫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所有标本均保存在韩国江原大学山林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正> 甜菜白带野螟(即甜菜叶螟)Hymenia rec-urvalis Fabricius在山东省春夏播甜菜上普遍发生为害,而且逐年加重,重者大片甜菜叶片被吃光仅剩下叶脉,导致甜菜含糖降低1—3度,产量减少10—20%。 甜菜白带野螟是我国中部地区甜菜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等省区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9.
记述了绢须野螟属Palpita Hubner 18种,分别为端突绢须野螟P annulifer Inoue;半环绢须野螟P.kiminensis Kirti et Rose,中国新纪录种;钩镰绢须野螟P.indannulata Inoue,中国新纪录种;小锥绢须野螟P homalia Inoue;弯囊绢须野螟P.hypohomalia Inoue;双突绢须野螟P.inusitata (Butler);细微绢须野螟P.minuscula Inoue,1996;弯刺绢须野螟P.curvdispina sp.nov.,该种与细微绢须野螟P.minuscula Inoue近似,但新种个体大,阳茎内端部角状器粗而弯可以与之相区别;尤金绢须野螟P.munroei Inoue;角斑绢须野螟P fraterna(Moore);小绢须野螟P.parvifraterna Inoue;端刺绢须野螟P.perunionalis Inoue,中国新纪录种;短叉绢须野螟P.pajnii Kirti et Rose;方突绢须野螟P warrenalis(Swinhoe);曲纹绢须野螟P.curvilinea(Janse);白腊绢须野螟P.nigropunctalis(Bremer);尖角绢须野螟P asiaticalis Inoue;宽钝绢须野螟P.sejunctalis Inoue.编制了中国绢须野螟属分种检索表,并提供了新种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豆野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豆野螟Maruea testulalisGeyer(1832)是我国豆类蔬菜,特别是长豇豆Vigna sesguipedalis的主要害虫。在杭州,一年发生七代,以预蛹越冬。以1—3代为害为主。一龄幼虫头宽0.197毫米,Dyar常数为1.653。随虫龄增加,取食场所从花器转向豆荚。产卵前期为3—4天,羽化后6—8天卵量最集中。幼虫、蛹发育历期与日平均温度间的对数回归方程为Y1=3.5825—1.7766x,Yp=3.8118-2.0800x。卵期2—4天。田间为害以6—8月为主;灯下威虫有7月和9—10月两个高峰。有分距姬蜂Cremastus sp.和稻苞虫寄蝇Pseudoperiehaeta insidiosa二种天敌。应用80%敌敌畏800倍等农药,在百花虫数达40头上下、二龄幼虫约占50%时,兼喷植株、落地花,能达到降低花、荚被害率,提高鲜荚产量、品质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