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陈维  汪忠 《生物学通报》2006,41(12):41-44
学习生物科学史能够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本文结合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教学实践,从创设持续的问题情境、体验探究过程与方法、研究知识的深入发展、尝试部分探究和全程探究几个方面探讨了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模式,即“创设情境-体验过程-模拟探究-部分探究-全程探究”。通过教学实验研究,从探究活动主要步骤的完成人数和Chi-Square Test的统计结果可知,生物科学史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伯海英(厦门教育学院361003)生物课是学生进人中学后第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自然学科。在课堂上充分应用启发性原则,并渗透创造性教育内容于其中,对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科学研究精神,必定是一个好的开端,也将打下一个好基础。“问题情景...  相似文献   

3.
将新课程标准中注重生物科学史学习的教学建议贯穿于“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教学中,利用生物科学史创设情境,以有效的问题串提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4.
科学史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事业3个维度揭示了科学本质,是开展科学本质教育的良好载体。从科学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出发,在还科学史原貌的基础上,剖析其反映的“科学知识的稳定性和发展性”“科学探究的实证性和创造性”“科学事业的技术依托性”等科学本质教育价值,并建议在科学史教学中准确把握科学发展原貌,有的放矢地呈现科学史,从而更好地实现其科学本质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加强概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概念需要大量事实支撑,是知识的核心。而科学史详实地记录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同时也呈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引导学生构建概念。从4个方面简述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利用生物科学史引导学生构建概念。  相似文献   

6.
杜敏华 《生物学杂志》2001,18(2):42-42,44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伯格 (Sternbery)于 1 991年提出了创造力的投资理论。这一理论的要旨是 ,人的创造就如市场上的投资一样 ,是将人的能力和精力投入新的高质量的思想中 ,实现花最小的代价 ,创造最有价值产品的目的。那么 ,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斯坦伯格认为 ,创造力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这六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创造力的投资理论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实施创造教学。具体地说 ,创造教学应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活动的元认知能力斯坦伯格认为 ,智力是创造力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试论生物学创造教育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依靠创造性教学,因为创造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改造、突破和发展。具体表现在:①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创造性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②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创造性教学以开发智力和创造力为主;③传统教学注重交给学生现成的、唯一答案,创造性教学强调引导学生探索新的、众多答案以及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④传统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创造性教学则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基于以上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剖析比较,现提出如下基本策略,以期对开展生物…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的本质,逐渐认识到科学范式的转化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的变化,善于用发展、动态的眼光看待科学;对科学史的教学,采用HPS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助于科学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创造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开拓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功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特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的灭蝗历史为主线,以设计监测校园蝗虫种群密度的方案为驱动性任务,将“科学史“与“思政”元素融合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科学历史中学习科学方法,提升科学思维,并培养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1.
在实施生物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探究实验中所含的创造性因素.创造性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创新能力是每个教师肩负的重任。下面仅以人教版8年级上册探究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为例来谈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刨新精神,最本质的应该是思维上的创新,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如何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如何协调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性、计划性与学生的主观现实性相统一 ?笔者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形成自觉的主体意识 ,产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 ,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力不断提高的途径 ,来实践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教育理念。本文就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对学生自主性能力的培养作初步探讨。1 运用发现式教学模式引导自主性学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结果1)导言 :怎样可知血液的成分 ?初涉课题 ,…  相似文献   

14.
侯伟 《生物学通报》2012,47(9):31-34
依托科学史经典实验,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设计成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物教学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国际教育评估组织最近对 2 1个国家的调查 ,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最强的 ,但其创造力却位于倒数第五。近年来 ,类似的现象和问题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教育的反思 ,专家们呼吁 :我们国家需要的不是“知识的容器”、“解题的机器” ,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专家们认为 :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 ,应当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下面就有关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问题谈几点体会。1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著名的创造学家韦斯伯格说 :“实质上是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是营造一个全新的、宽松愉悦的、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  相似文献   

16.
刘真 《生物学通报》2000,35(3):32-33
以新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高中生物新教材 ,认真领会教学大纲中有关学生要“树立创新意识”,“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 ,进一步形成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某些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在教材编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如何深化高中生物教材和教学改革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摆在教材编者和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谈一谈笔者的初步思考。1 深刻领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可以从以下 4个方面认识。1 )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看 …  相似文献   

17.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本质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科学史的教育价值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6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对科学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持肯定态度.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其教育价值并不容易.笔者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为例,论述如何实现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在高中各学科的教学中,应选择适当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ATDE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入手,对其实施步骤、相关策略及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高中《生物》(实验修订本)第4章第1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中,蕴含丰富的科学史及经典实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把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者转变为研究者,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得到科学方法训练,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变经典实验为探究过程,为学生创造“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景1.1通过实验观察引出新课题,利用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在本节课前,我提前几天准备了一些刚刚萌发的水稻种子,选出长势相同的分为3组,分别置于①、②、③、④、⑤5个黑纸盒中。①完全不透光;②单…  相似文献   

20.
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郑春和 《生物学通报》2004,39(11):27-30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因此,生物科学史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