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早就精辟地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膳食养生方法: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其中的五谷为养,指的是稻(米)、黍(高粱)、麦  相似文献   

2.
1961年第4期《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刊载甄朔南同志《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古脊椎动物的一些记載》一文(以下简称甄文——笔者),引用古代文献,覈证现代科学知识,中西对比,古为今用,对研究我国古代化石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所引古代典籍十八种中,多为转引第二手资料(见本文后所列参考文献),并有脫文、衍文,而且割裂时代,误以后出为原始资料。茲就上文所涉及的古文献资料问题,提出讨论,就正甄朔南同志,及研究我  相似文献   

3.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改造自然界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我国古代科学文化。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以花卉作食品已有千百年历史,由于花中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及一些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因而具有各种特殊保健功效。在《食物本草》、《本草纲目》、《养生录》等古代书籍中,对各种花卉的医疗保健功能早就作了一定记载。随着我国医学技术及生化技术的发展,各种花卉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是举世闻名的中药,在我国古代用药中被列为上品,与鹿茸、阿胶称为中药的三宝,我国是世界上人参生产大国与消费大国,韩国产的高丽参在国际市场上以质量好负有盛名。我国虽然人参产量很大,但都是低端的产业和粗加工,人参产业产值不足韩国的1/4。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李时珍逝世390周年。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号濒湖,鄂东圻州(今湖北省圻春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最伟大的医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也是一位最伟大的科学史家。他的不朽巨著《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我国古代论述中药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而且它还远远超过了药典或一般本草学的范畴,对植物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在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勋陵 《生物多样性》2000,8(4):429-434
中国古代的先人们经过长期劳动实践和调查研究,很早就对生物物种、生态环境及遗传的多样性有了较多认识,并记述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他们还通过发展农牧业、合理利用和管理生物资源以及建立各种形式的保护地和园林等,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古脊椎动物的一些记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脊椎动物学作为一门科学虽然是比较晚近的事,但是我国很早就对古脊椎动物方面的材料进行了观察和利用,因此在古代文献中也积累了一些有关的资料。我国历代典籍浩繁,要想系统地写出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史,还是一件比较艰巨的工作。这篇短文只是初步地提供一些文字记载的资料,附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便引起专家们的共同注意。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明镇教授、贾兰坡教授审阅原稿,谨向他们致以由衷地谢意。  相似文献   

9.
庞军  杨扬  唐宏亮  雷龙鸣  黄锦军  陈家兴  何育风  甘炜  刘振威 《蛇志》2007,19(2):168-168,F0003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导引术、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理论的独特健身方法。因太极拳运动的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从而使其在诸多的养生方法中脱颖而出,成为倍受欢迎的运动项目。现笔者就太极拳运动如何体现中医养生之道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从《天工开物》中选择了若干与高中生物学相关的资料,进行案例阐述、概念对应、分析与应用等,整合教学资源,对提升教师、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案例的发掘对教师开发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教学资源,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自周代以来的古代宫廷食材选用和加工制作的管理理念,分析了古代宫廷饮食安全的监管措施,以史为鉴提出加强现代食品安全监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俊会 《生物学杂志》2011,28(3):109-111
在微生物学课堂上渗透人文教育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途径之一。微生物学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这些内容包括古代典籍、历史事件、科学家传记、微生物学发展史、新闻热点等。合理应用这些素材可以提升课堂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正>自古以来,羊与我们中华民族就有着非常深的渊源。羊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家畜之一,在我国古代是六畜之一。早在8 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7 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了陶塑羊的形象。商周时代,不少青铜器上都有羊的形象,在湖南的宁乡、湘潭、衡阳等地出土了四羊方尊等众多以羊为造型的商代青铜尊。在古代典籍中时常将"羊"与"吉祥"放在一起,如《春秋说题辞》说:"羊者,祥也。"《杂五行书》说:"悬羊头门上除盗贼。"《瑞应图》说:"钟律调和则玉羊见。"《春秋繁露》记:"凡贽卿用羔,羔饮其母必跪,类  相似文献   

14.
正《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典籍是中国古代寻找和利用天然药物的智慧结晶,而青篙素研究成果获诺贝尔奖成为中医药学伟大宝库现代应用的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本草基因组协同创新团队将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应用于传统中医药,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行医十分重视“食疗”、“药膳”的作用。《金匮要略》中记载“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又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法。进一步阐明了饮食在疾病的发生、康复和转归中的作用。笔者以中医有关饮食的理论为指导思...  相似文献   

16.
雷帅  郭怡 《人类学学报》2022,41(3):501-513
饮食在人类文化的起源与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牙齿作为饮食信息的主要载体,从不同角度为复原古代人类饮食谱系提供了可能。作为人类咀嚼行为、饮食结构及生业模式的直接反映,口腔疾病和牙齿表面微观痕迹的体质人类学分析显得尤其重要。牙齿中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的检测,对于揭示古代人类的迁徙与流动、生命在不同阶段的摄食行为与营养状况、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在回顾考古遗址中出土人类牙齿的重要性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基础上,结合牙齿的生长发育特征,绘制了不同牙位各生长序列所匹配的人类年龄图谱,并参照此图谱,提出了全新的牙本质连续切片取样方法。本文构想从体质人类学与碳、氮等稳定同位素分析的角度出发,以牙本质的连续切片、肢骨及肋骨等人体组织为关联式地研究材料,在探索古人类个体生命史的基础上展望“代际考古”。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 ,《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自古被称为“奇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 ,一般认为 ,它却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等方面的诸多内容 ,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一部上古世界文化大观。由于它保存有上古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 ,因此 ,它是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当前 ,对于《山海经》中一些记载的研究 ,更呈现出一种多学科共同攻关的态势 ,并与国外高新科技频频接轨。比如 :“是谁第一个到达美洲?”…  相似文献   

18.
重楼,又称七叶一枝花,是延龄草科(Trillia-ceae)重楼属(Paris)(亦有学者将其置于百合科内)植物的泛称。本属植物形态独特,都是一株植物一个茎,茎上只长一轮叶,在此轮叶上再生出一轮叶状萼片,形如楼台重叠,故有重楼之称,又因为本属植物多数个体的一轮叶为七片(一般为4—16片),在这一轮叶之上再长出一枝花,因此又称七叶一枝花。重楼属植物是一类极具药用价值的植物,我国人民对此属植物药用价值的认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中草药典籍中,常称之为重楼、重台、重楼金线、重楼一枝箭、虫蒌、三层草、蚤休、蚩休…  相似文献   

19.
粥俗称稀饭,是我国人民一种独特的传统饮食方法,而选用适当的中药和适量的米粟同煮为粥,称作药粥。它即可滋补身体,又能防病治病,不仅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在民间也颇为流传,而且还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药粥的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作用在我国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汉代大医家张仲景在名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就有用粥疗疾的记载,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都是米药合用的典范。唐朝药王孙思邈在临床医疗中也有用药粥治疗的习惯,在他的《千金方》中就有应用“牛乳粥…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春节悄然而至,新的一年与老朋友们谈点什么呢?我想,这一年还是从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角度谈谈"二十四节气养生"吧。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有三个月,分别叫孟月、仲月、季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这样一年共二十四个节气。一年打头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第二个节气是雨水,这两个节气构成孟月。孟月里天气变化是不同的,因此,养生方法也有差异。中医强调"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只有掌握其变化特点,才能做到"因时养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