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莱氏猛叩甲Tetrigus lewisi老熟幼虫分别对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和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末龄幼虫和蛹的捕食量的差异,评估莱氏猛叩甲的捕食能力,为松墨天牛M.alteratus的有效治理找到潜在的高效生物防治因子。【方法】于2014年11月在浙江富阳昌东村马鞍山砍下松墨天牛虫害木,通过林间野外调查,明确松墨天牛和莱氏猛叩甲的发生情况;将野外采集到的莱氏猛叩甲幼虫带回室内,分别饲喂黄粉虫和松墨天牛的末龄幼虫和蛹,每天记录捕食量,确定莱氏猛叩甲的捕食能力。【结果】野外调查中,我们在松墨天牛幼虫蛀食的坑道中发现了莱氏猛叩甲幼虫和松墨天牛幼虫被取食后的残体;在采集到1 094头松墨天牛幼虫的危害木内,共采得莱氏猛叩甲末龄幼虫36头,约为松墨天牛幼虫数量的3%。室内捕食实验表明,5 d内莱氏猛叩甲捕食黄粉虫幼虫总量为3.2头,平均每天捕食约0.6头,而捕食松墨天牛幼虫总量为8.0头,平均每天捕食约1.6头,莱氏猛叩甲对松墨天牛的总捕食量显著高于对黄粉虫幼虫的总捕食量(P0.0001);4 d内莱氏猛叩甲捕食黄粉虫蛹总量为5.6头,平均每天捕食约1.4头,而捕食松墨天牛蛹总量为7.8头,平均每天捕食约2.0头,莱氏猛叩甲对松墨天牛蛹的捕食量显著高于黄粉虫蛹(P=0.028)。回归分析还表明,莱氏猛叩甲幼虫的捕食量不受叩甲个体大小的影响。【结论】莱氏猛叩甲普遍分布在松墨天牛发生区,同时发现松墨天牛被取食后的残体,表明莱氏猛叩甲是松墨天牛的捕食性天敌。莱氏猛叩甲均能捕食黄粉虫和松墨天牛的幼虫和蛹;相比于捕食黄粉虫,莱氏猛叩甲对松墨天牛的幼虫和蛹具有更好的捕食效率,具有很好的生物防治前景,是未来松墨天牛治理潜在高效生物防治因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莱氏衣原体AIH089为材料,用DPH荧光偏振等技术研究红霉素和土霉素对莱氏衣原体膜流动性和Mg~(2+)-ATPase活性的影响,并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技术进一步分析膜蛋白的组成,发现红霉素和土霉素能使莱氏衣原体膜的流动性显著增加,使Mg~(2+)-ATPase活性显著降低。红霉素和土霉素对莱氏衣原体膜流动性和膜上Mg~(2+)-ATPase活性的影响与它们的抑菌能力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支原体是许多疾病的病原及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中常见的污染物。目前常用抗生素抑制其生长。本文以莱氏衣原体AIH089为材料,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红霉素和土霉素对莱氏衣原体膜脂流动性的影响,并用薄板层和气色谱技术分析膜上磷脂和脂肪酸的组成,发现红霉素和土霉素能使莱氏衣原体膜上心磷脂和硬脂酸的含量减少,使棕榈酸和油酸的含量增加,提高膜脂的流动性。改变膜脂组成,提高膜脂的流动性可能是这两种抗生素抑制莱氏衣原体生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对新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和田间流行性,因此具备深入开发的价值。【目的】优化莱氏绿僵菌SZCY固态发酵培养条件,测定所产分生孢子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毒力,为提高该菌株分生孢子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相对适宜的固态培养基,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该菌株的固态培养基和发酵参数,同时评价不同条件下该菌所产分生孢子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毒力。【结果】去颖稻谷(rice)为莱氏绿僵菌SZCY菌株固相产孢最佳载体。培养温度、光周期及酵母浸粉含量是影响莱氏绿僵菌SZCY固态发酵产孢量的主要因素。莱氏绿僵菌SZCY固态发酵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22.83℃、光周期18.68 h L:5.32 h D、酵母浸粉4.98 g/100 g,在此条件下,莱氏绿僵菌在去颖稻谷固态培养基上的产孢量为5.65×1010孢子/g,用其制备浓度为107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LT50为3....  相似文献   

5.
为了弄清楚莱氏野村菌田间自然发生流行规律,本研究于2012-2014年对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花椰菜上莱氏野村菌的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莱氏野村菌能感染银纹夜蛾Argyrogramma agnata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二者的田间被感染症状相似。在昆明市晋宁区花椰菜田间,莱氏野村菌于每年7-10月份在银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种群中发生流行,其中9月份为发生流行高峰期,而银纹夜蛾幼虫的田间自然感染率高于甜菜夜蛾。2012-2014年7月、8月、9月、10月银纹夜蛾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4. 38%、62. 53%、78. 49%和33. 67%,甜菜夜蛾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8. 39%、8. 65%、24. 49%和3. 47%。该菌对同种害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感染率不同,其中银纹夜蛾1-3龄幼虫的感染率高于4-5龄;而甜菜夜蛾4-5龄幼虫的感染率高于1-3龄。该研究将为莱氏野村菌开发利用及银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莱氏绿僵菌对斜纹夜蛾的致病力及生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 Nr5772菌株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及蛹的致病能力,研究莱氏绿僵菌侵染后在寄主体内的发育及对寄主的生理效应,探讨莱氏绿僵菌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莱氏绿僵菌孢子对斜纹夜蛾3-6龄幼虫及蛹的致死中浓度(LC_(50))和致死中时(LT_(50))。采用微量注射法接种莱氏绿僵菌虫菌体,在不同时间后采集斜纹夜蛾幼虫血淋巴,在显微镜下检查虫菌体的数量、形态及寄主血细胞数量,并用酶标仪测定寄主血淋巴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的活性。【结果】M.rileyi孢子对3龄斜纹夜蛾幼虫毒力最强,10 d后LC_(50)=3.12×10~6个孢子/mL,龄期越大,致病力越低;孢子浓度为5×10~9个/mL时,对3龄幼虫的致死速度最快,LT_(50)=4.55 d,致死速度随龄期的增大和浓度的降低逐渐减缓;M.rileyi孢子对蛹的致病力远低于对幼虫的致病力。注射接种虫菌体后,64 h内,虫菌体数量在寄主血腔中以幂函数的形式增长,寄主的血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在侵染初期(接种后44 h内),血淋巴PO活性正常;在侵染后期,虫菌体数量不再增加(55-64 h后),逐渐转化为菌丝体,并快速杀死寄主,PO活性受到抑制。【结论】莱氏绿僵菌Nr5772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应在害虫低龄期应用;莱氏绿僵菌在侵染初期对寄主血细胞和血淋巴PO无影响,后期则完全抑制PO活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夜蛾科害虫易对化学杀虫剂产生高抗性,但一些化学农药可以对部分虫生真菌的毒力作用效果起增幅作用,目前缺乏对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的该方面研究.[目的]探究对常用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具有较强耐药性的紫外线诱变莱氏野村菌突变菌株的生理特性,包括菌丝生长、产孢情况和产几丁质酶活性.[方法]在紫外线诱...  相似文献   

8.
松褐天牛的捕食性天敌莱氏猛叩甲的生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冀营  骆有庆  严晓素  蒋平  陈翼龙 《昆虫知识》2007,44(5):707-710,F0004
经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实验发现莱氏猛叩甲Tetrigus lewisi Candèze为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 Hope的捕食性天敌。且莱氏猛叩甲还可取食马尾松角胫象Shirahoshizoinsisiosus(Voss)和松幽天牛Asemumamuren Kraatz。室内试验表明,1头莱氏猛叩甲在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最多可取食17头松褐天牛。林间,该叩甲在马尾松衰弱木上的种群密度为平均3~4头/株,以树干3m以下分布较多。通过对其空间生态位的研究发现该虫与松褐天牛的空间生态位宽度相当,且这2种昆虫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的比例相似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树栖腹足类动物是红树林底栖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和分布受到红树植被的影响。因此,在红树林生态修复中,腹足类动物的恢复依赖于植被的发育。滨螺科(Littorinidae)锥滨螺属(Mainwaringia)动物是亚洲红树林的广布种,但针对其在红树林中的分布及种群特征的研究较少,对红树林植被恢复过程中锥滨螺属动物的恢复动态更是鲜有研究。调查了厦门下潭尾湿地秋茄(Kandelia obovata)红树林恢复初期,新记录种莱氏锥滨螺(Mainwaringia leithii)种群恢复的时间动态,并分析其与植被参数的关系。研究发现,红树林恢复初期,秋茄植被生长迅速,株高、冠幅、基径和覆盖度分别由0.5年生幼林的41.3 cm、25.0 cm、1.04 cm和25%增长为8年生样地的179.2 cm、76.7 cm、5.96 cm和95%。在秋茄胚轴种植6个月左右开始记录到莱氏锥滨螺的个体,其密度和生物量在1.5 a后达到最大(分别为136个/m2和1.86 g/m2),而后逐渐降低,种植3 a后秋茄林内莱氏锥滨螺仅零星分布。除8年生的样地,莱氏锥滨...  相似文献   

10.
莱氏野村菌寄生害虫规律和虫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氏野村菌Nomuraearilegi是一种微生物真菌 ,自 1 991年在江苏如皋农田发现寄生大豆造桥虫、菜青虫并造成害虫成批成片死亡。为了摸清该菌寄生规律和寄生种类 ,笔者于 91年至今对该菌寄生特点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如下 :1 致病流行时间和害虫虫种致病流行时间 :莱氏野村菌在江苏常年月在 8月中下旬 1 1月中旬流行寄生害虫 ,定期对大豆造桥虫、菜青虫和棉铃虫观察 ,注意到造桥虫、菜青虫、棉铃虫受染死亡高峰期是 9月上旬到 9月下旬 ,1 0月中旬随温度下降寄生率明显降低。其因 9月份在江苏降水适中、空气湿度大温度适宜 ,利于…  相似文献   

11.
 <正> 单葡萄糖甘油二酯(MGDG)和双葡萄糖甘油二酯(DGDG)是莱氏衣原体膜上主要的极性脂。糖脂的生理功能过去很少研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实验结果表明,MGDG在膜上容易形成六角形Ⅱ结构,而DGDG则形成脂双层结构。六角形Ⅱ结构的出现与生物膜的生理功能的关系是当前瞩目的研究内容。本文首次研究了外源脂肪酸和胆固酵对莱氏衣原体AIH089菌株膜上糖脂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C(VitaminC,简称Vc),又名L-抗坏血酸(L-Ascorbicacid),是人体必需的一种维生素,生理作用广泛,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上均有重要地位。目前维生素C的工业生产不论是用Reichstein-Grussner发明的“莱氏合成法”,还是我国发明的“二步发酵法”,都是以D-葡萄糖高压加氢所生成的D-山梨醇作为原料,先行生成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以下简称2-KLG),再制备得到维生素C的。近五十年来,各国学者在进行简化“莱氏法”研究的同时,对以D-葡萄糖直接作为原料生成2-KLG合成维生素C开展了一些颇具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在宁夏银川利用室内自然条件比较观察了莱氏脊漠甲Pterocoma reitteri Frivaldszky和洛氏脊漠甲Pterocoma loczyi Frivaldszky的生物学特性。莱氏脊漠甲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化蛹,羽化成虫7月上旬开始出现;洛氏脊漠甲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3月中、下旬出土活动,并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化蛹,羽化成虫6月上旬出现。2种脊漠甲的幼虫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均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相似文献   

14.
几种植物油对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从银纹夜蛾(鳞翅目:夜蛾科)[Argyrogramma agnata Staudinger(Lepidoptera:Noctuidae)]幼虫上分离得到的莱氏野村菌菌株Nr0815分生孢子,于不同温度下在8种植物油中萌发率和萌发速率的差异。【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Nr0815分生孢子在8种植物油中的吸光度,并用载玻片萌发法测定了72 h内不同温度下分生孢子在不同植物油中的萌发率以及不同观察时间段的萌发速率。【结果】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在供试植物油中分散良好。在10–30°C内,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在各植物油中均能正常萌发,其中在大豆油中累积萌发率均最高。从孢子萌发速率来看,23°C时除大豆油和菜籽油外,其他植物油中孢子的萌发速率在72 h内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在48–72 h时的萌发速率最大。10°C时的萌发速率最小,48 h后才开始萌发。从孢子萌发后芽管生长来看,23°C下孢子萌发后72 h时大豆油中的芽管长度最大,为(24.89±1.04)μm,葵花籽油中芽管最短,仅为(9.10±1.00)μm。【结论】明确了温度和植物油对莱氏野村菌孢子萌发的影响,也为该菌油剂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用小菜蛾对绿僵菌 (Metarhiziumanisopliae)的五个菌株和莱氏蛾霉 (Nomuraearileyi)的一个菌株作了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三个绿僵菌菌株对小菜娥表现出致病力 ,其中以FI12 4 8菌株的致病力最强。根据 9天的死亡率数据 ,其LC50 为 2 0 3× 10 4 个孢子 /ml,在 10 7个孢子 /ml的浓度下 ,LT50 为 4 97天。菌株FI16 3(莱氏蛾霉 )对小菜蛾表现出致病力 ,但罹病虫体没有长出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6.
记述分别采自云南和辽宁的中国襀翅目2新纪录 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博物馆.种,沙巴爪(蟥)Cerconychia sapa和莱氏皮(赜)Perlomyia levanidovae.  相似文献   

17.
黄姗  王中康  陈环  王萌  殷幼平 《菌物学报》2012,31(3):350-358
运用SMART RACE RT-PCR技术,从虫生真菌莱氏野村菌中克隆出完整的疏水蛋白基因Nrhyd编码区序列,以RT-qPCR技术,对莱氏野村菌Nrhyd基因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从mRNA转录水平上探讨了不同培养条件对Nrhyd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Nrhyd基因全长733bp,5′非翻译区132bp,3′非翻译区262bp,开放阅读框(ORF)339bp,编码111个氨基酸,前体蛋白理论分子量10.6kDa,理论等电点为6.19。液体摇瓶培养条件下,Nrhyd基因的表达受抑制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固体培养条件下,Nrhyd基因表达量随着分生孢子的产生而升高,到产孢量达到最大的第8天时,表达量最高,以后随着产孢量的下降,基因的表达量降低。因此推测,Nrhyd基因在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不同真菌疏水蛋白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Nrhyd基因与绿僵菌来源的同源基因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8.
在25℃条件下,冠突伪尾柱虫接合生殖全程历时10天左右。接合生殖过程中的核器演化包括:①数十枚老的大核逐步瓦解。电镜观察表明,老的大核是以一种类似于食物泡消化的方式被吸收的,并在此过程中伴有大量溶酶体出现。②仅8枚左右小核中的一枚参与新核器的发生。首先,位于胞口后部的一枚小核膨大并进行一次预备分裂,接着发生三次成熟分裂。每一接合体内形成一枚雄原核和一枚雌原核。雄原核互向对方迁移并与其雌原核融合成为合子核。合子核分裂两次,四枚子核之一发育为大核原基,另一枚发育为小核原基,其余两枚退化。预备分裂和前两次成熟分裂各自产生的两枚子核中,仅一枚进入下一次分裂,另一枚解体消失。在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降落伞”的形成和发展经历着复杂的结构变化,持续一小时以上。③大核原基经过长时间的发育,伴有多线染色体的形成和解体等一系列变化,方达成熟状态。成熟的大核原基以伸长断裂、分叉断裂和哑铃形缢缩三种方式进行分裂,小核原基亦随之分裂,逐步形成具60枚左右大核、8枚左右小核的正常营养体。其后,大核融合,开始配后第一次无性分裂。值得注意的是,大核原基发育到将成熟时,最初的迹象是染色质向大核原基中央集结成团,染色质团与核膜之间充满着匀质的核液。当中央染色质团伸长时,又将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三株铜绿微囊藻在不同条件下光合放氧对外源溶解无机碳的响应。当温度从20℃上升到30℃时,三株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放氧速率都显著增加。随着反应介质pH值从7.0上升到9.0,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放氧逐渐增强,其最大光合放氧速率显著增大。胞外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AZ)对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放氧无显著影响,而碳酸酐酶抑制剂乙氧苯丙噻唑磺胺(ethoxyzolamide,EZ)则抑制其光合放氧。通过酶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出这三株铜绿微囊藻的表观无机碳亲和力常数K0.5(DIC)均低于50Lmol/L,显示出铜绿微囊藻对外源无机碳的亲和力较高。在20-30℃范围内,温度的变化对微囊藻无机碳亲和力无显著影响,表明环境温度不影响其对外源无机碳利用的能力。当反应介质pH值升高,铜绿微囊藻FACHB905和PCC7806的K0.5(DIC)增大,而铜绿微囊藻FACHB469的K0.5(DIC)值却减小。在加入AZ和EZ后铜绿微囊藻的K0.5(DIC)值均无显著变化。本文还比较了铜绿微囊藻与莱氏衣藻在介质pH值变化和加入碳酸酐酶抑制剂条件下光合放氧的不同响应。结果表明,莱氏衣藻的光合放氧随反应介质pH值的升高而减弱,而AZ和EZ均抑制莱氏衣藻的光合放氧。当反应介质pH值升高以及加入AZ或EZ后,莱氏衣藻的K0.5(DIC)值均减小。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对细脚拟青霉、蝉拟青霉、玫烟色拟青霉、金龟子绿僵菌和莱氏野村菌在疏水表面产生附着胞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明确五种虫生真菌均可产生附着胞,细脚拟青霉和金龟子绿僵菌产生单附着胞和复合附着胞两种形态,均呈椭圆至长椭圆形,如遇到不适合浸染的部位,则重新产生芽管向前延伸直至找到适合入侵的部位。蝉拟青霉分生孢子多在顶端发芽成人字形,末端形成椭圆形附着胞,该拟青霉再生附着胞能力强。金龟子绿僵菌和莱氏野村菌附着胞表面有较厚的粘液层,而三种拟青霉附着胞表面均未见有粘液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