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黑莓杂交后代单株主要生长及结果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莓(Rubus spp.)6个品种9个杂交组合(‘Chester’בKiowa’、‘Kiowa’בNavaho’、‘Triple Crown’בKiowa’、‘Kiowa’בHull’、‘Triple Crown’בChester’、‘Arapaho’בHull’、‘Navaho’בKiowa’、‘Hull’בKiowa’和‘Kiowa’בKiowa’)的131株后代实生苗的主要生长性状(包括刺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分枝数量、主枝和侧枝的直径以及自然株高)和结实性状(包括结果株数、单株果穗数量、每穗果实数量和单株果实数量)进行了观测,并对这些性状的变异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获得的131株杂交后代单株中,有92株具刺植株和121株结果植株,具刺和结果植株的数量分别占后代总株数的70.23%和92.37%.131株杂交后代刺密度、分枝数量、主枝直径、侧枝直径和自然株高的平均值分别为1.51 cm-1、15.43、1.31 cm、0.74 cm和61.07 cm,变异系数分别为78.81%、52.69%、25.19%、20.27%和38.91%;121株杂交后代结果单株的果穗数量、每穗果实数量和单株果实数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7.05、4.92和145.98,变异系数分别为67.63%、50.83%和91.20%;在不同杂交组合间后代单株的这些指标变异均较大,且与亲本相比,杂交后代的枝蔓生长量和结果数量退化明显且分离严重.杂交后代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平均值为45.36,变异系数仅为1.46%,变异幅度较小且与亲本的差异不明显,说明黑莓叶片叶绿素含量性状的遗传力较高且分离小.在无刺品种‘Triple Crown’与具刺品种‘Kiowa’杂交组合的40株杂交后代单株中具刺单株比例达到90%,且其他具刺亲本杂交组合的后代也多数具刺,表明黑莓的刺性状为显性遗传且具有数量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2.
杨军  游小妹  陈常颂 《西北植物学报》2023,43(12):1981-1993
为研究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背景,分析不同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差异,本研究利用24对EST-SSR标记对82个茶树自然杂交后代和34个福建主要栽培品种进行分子标记,分析了茶树自然杂交后代的亲缘关系、群体遗传多样性、亲本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24对SSR标记共检测到157个多态性位点,平均等位位点数为6.542个,Nei’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588,Shannon’s 信息指数平均为1.182,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77和 0.591。(2)遗传距离聚类将个供试样品划分为4类,群体1主要为‘丹桂’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群体2主要为‘丹桂’、‘黄观音’自然杂交后代与福建省乌龙茶品种;群体3主要为‘白鸡冠’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群体4主要为福建省绿茶品种。(3)‘丹桂’、‘白鸡冠’、‘黄观音’自然杂交后代群体与福建主要栽培品种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79、0.117、0.107。(4)群体1亚群b内‘丹桂’自然杂交后代模拟亲本准确率为77.8%,模拟父本主要为福建乌龙茶品种,与群体2(亚群a)的遗传相似度、遗传分化系数、基因流分别为0.899、0.043、5.480。(5)AMOVA分析结果显示,有88.52%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部的个体间,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  相似文献   

3.
76株薄壳山核桃实生单株的果实品质差异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京地区种植的76株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Wangenh.)K.Koch〕实生单株的8项果实性状和种仁中5种脂肪酸含量的差异以及各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筛选出单项性状优良的单株;在此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对供试76株单株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8项果实性状(包括坚果质量、种仁鲜质量、坚果壳厚度、坚果纵径、坚果横径、果形指数、出仁率和含油率)以及种仁中5种脂肪酸(包括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均有较大变异,变异系数为663%~2899%,其中,出仁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亚麻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8项果实性状的变异系数总体上小于5种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部分果实性状间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少数果实性状间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而5种脂肪酸含量间均极显著正相关,但脂肪酸含量与果实性状间总体上无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8项果实性状中,与坚果大小有关的性状较为重要;而5种脂肪酸含量均同等重要.对果实性状和脂肪酸含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的决定指标包括含油率以及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第2主成分的决定指标包括坚果质量、种仁鲜质量、坚果壳厚度和坚果横径,说明薄壳山核桃果实评价的首要指标为种仁中脂肪酸含量,其次为果实大小.在利用坚果质量、种仁鲜质量、坚果壳厚度、出仁率、含油率、果形指数、油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个单项指标优选单株的基础上,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71号单株的综合得分较高,其种仁鲜质量、含油率以及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较高,可作为优良品种选育的首选候选单株.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在薄壳山核桃不同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选育工作中,将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单项性状筛选法的有效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实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马铃薯品种‘剑川红’植株1个浆果中的天然实生种子产生的70个单株以及B20[CIP010(♀)×CIP004(♂)]杂交组合后代100个实生苗单株为材料,采用12对SSR引物对自交种和杂交实生群体的遗传差异性进行分析,旨在从后代群体中找到与母本(亲本)在分子水平上表现一致的植株,为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剑川红’自交群体的多态性比率为81.6%,比杂交组合B20实生群体的多态性比率72.8%略高,说明2个群体的多态性比率均较高。(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自交后代和杂交后代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均较高,变化范围均在0.74~0.96之间,说明2个群体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分离,但分离的程度较小,绝大多数条带表现一致。(3)在所有供试材料中,同一浆果中均未发现与‘剑川红’母株在分子水平上表现完全一致的单株。研究认为,在分子水平上寻找完全不分离的实生群体难度非常大,需进一步评价与母株(亲本)在分子水平上相似株系的田间表现,从而确定是否可以通过相近或极相近株系来恢复种源。  相似文献   

5.
月季F1代群体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月季(Rosa spp.)品种‘云蒸霞蔚’和‘太阳城’正交获得的184株F1代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遗传分析、相关性分析对花部形态性状以及叶片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杂交群体表型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7.33%~68.08%,其中花瓣数量在群体中的变异程度最高;杂交后代各个性状上均发生分离变异,出现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且离散程度较高。表型性状的遗传特点与关联分析,为挖掘控制表型性状的优良基因及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培育出矮化、早实、丰产、优质等综合性状优于绿岭的核桃新品种,以绿岭核桃为亲本与辽宁1号、绿早进行杂交,测定了正反交组合374个杂交单株的13个性状,并对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表型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7%以上,最高达72.40%;而果实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除可溶性蛋白质之外,均在20%以下。青皮率和脂肪含量的遗传传递力在4个杂交组合中均大于97%,其遗传受加性效应影响较大。果实相关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在90%以上,说明其在遗传上是比较稳定的,可以在早代进行选择。从杂交后代中初选21个优株,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和优株选择。结果表明,以性状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74.3%,确定了4个反映核桃主要性状的主成分;通过计算各单株的综合评价值,在供试的21个优株中,选出了3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其结果与单株的实际表型相近;并发现短结果枝率、矮化指数和节间长度3个指标能够反映出核桃的矮化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7.
南方高丛蓝浆果‘南月’实生后代果实特性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南方高丛蓝浆果(Vaccinium corymbosum hybrids)品种‘南月’(‘Southmoon’)实生后代的单果质量、果实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单果种子数、果色、口感以及蒂痕类型等果实特征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月’实生后代的单果质量为0.64~2.15g,果实横径为10.0~16.4mm;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1%-15.8%,其中有37%的单株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0%以上;单果种子数为3~93粒,有18%的单株单果种子数小于25粒;果实颜色以蓝紫色和黑蓝紫色为主,比例分别为50%和42%;果实口感以中等和好2个等级为主,比例分别为50%和40%。在对果实的主要特征和经济性状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21个‘南月’实生后代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8.
甜瓜果实糖含量相关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糖栽培亲本自交系‘0246’为母本,低糖野生亲本自交系‘Y101’为父本,通过杂交得到了含135个单株的甜瓜远缘F2群体,分别测定甜瓜果实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将三者之和作为总糖含量,进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QTL分析。结果表明:(1)构建的甜瓜果实遗传图谱包含14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长度726.30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2.74cM。(2)检测到与总糖含量和果糖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各1个,分别命名为Ts3.1和Fru4.1,贡献率分别为14.89%和13.02%,分布于第3、4连锁群,LOD值分别为3.60和3.10。2个QTL位点均为正向加性遗传,分别对增加总糖和果糖含量表现为增效累加效应。研究结果为开展甜瓜糖含量相关基因精细定位和克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国光’苹果(Malus domestica‘Rails’)为母本,以10个观赏海棠品种(Malus spp.)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对杂交后代实生群体的萌芽期进行了观察,并根据9株2年即开花单株的童期性状对观赏海棠的花期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观赏海棠杂交后代的萌芽期(3月12日以后)均晚于父本,93.89%的杂交后代萌芽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与母本相近或稍晚于母本。在观赏海棠杂交后代花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面积、株高、地径等指标以及童期的萌芽期和展叶期等7个性状中,萌芽期和展叶期与花期的灰色关联度最大。因此,在童期利用叶片萌芽期对观赏海棠的花期进行预测极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早实核桃叶片性状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核桃叶片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杂交后代性状早期选择提供依据,以2个正反交组合374个杂交单株7年生实生树为试材,测定了各正反交单株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形指数和比叶重等。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6%以上,比叶重的变异系数最高,在15%以上;叶形指数的遗传传递力在4个杂交组合中均大于100%;叶宽和叶形指数较其他3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高,均在79%以上;叶面积的次数分布呈连续性变异,不同杂交组合正反交后代叶面积大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55~60 cm2,小叶型、中间型和大叶型植株在杂交后代群体中所占比率分别为13%~15%、74%~80%和10%以下;在绿岭、辽宁1号的正反交组合中,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形指数和比叶重分别为12.52 cm、6.72 cm、55.27 cm2、1.88、53.18 g/m2和12.86 cm、6.71 cm、56.43 cm2、1.91、59.09 g/m2,反交后代的叶面积和比叶重2个性状均极显著大于正交后代;在绿岭、绿早的正反交组合中,各性状的值分别为12.63 cm、6.73 cm、57.25 cm2、1.94、63.54 g/m2和12.58 cm、6.80 cm、57.59 cm2、1.88、62.28 g/m2,正反交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比叶重性状均没有显著差异,正交后代的叶形指数显著大于反交后代。  相似文献   

11.
以大豆为外源DNA供体,用浸种及幼苗期浇灌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直接将大豆总DNA导入受体水稻,经常规栽培获得水稻后代种子。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行水稻后代种子糙米的粗蛋白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三组经大豆DNA溶液处理获得的水稻后代种子糙米粗蛋白平均含量分别为16.42%、16.80%和19.87%,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统计分析都达到极显著的差异(P < 0.01);在氨基酸含量测定中,有些材料的总氨基酸(除色氨酸以外)含量高达17.20%、16.86%和16.09%,其中赖氨酸的含量分别为0.60%、0.60%和0.57%,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提高,统计分析差异也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本试验结果充分说明,利用大豆总DNA的导入方法有可能达到迅速有效地提高稻米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谷子籽粒蛋白质、脂肪、千粒重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华北夏谷区、东北春谷区、西北高原早熟春谷区、西北高原中晚熟春谷区等4个主要谷子生态区的270个品种为材料,包括育成品种220份和地方品种50份,测定了籽粒千粒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270份谷子品种平均蛋白质含量(11.18±1.14)%,脂肪含量(4.00±0.42)%,千粒重(2.87±0.28)g。育成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地方品种蛋白质含量,而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的脂肪含量、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不同生态区品种之间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差异显著,但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西北早熟春谷区品种蛋白质含量平均最高、千粒重最大,华北夏谷区品种蛋白质含量平均最低、千粒重最小;蛋白质含量和千粒重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和生育期显著负相关。本研究报道了近30年来我国谷子主产区谷子品种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和千粒重的差异,对于谷子品质育种具有借鉴意义;研究认为谷子籽粒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和千粒重应作为品质育种的重要指标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迁飞种群与居留种群后代发生再猖獗的生理生化差异,探讨再猖獗的机制,比较研究了在两个水稻品种(TN1和协优963)上施用杀虫剂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迁飞虫和本地虫后代3龄、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可溶性糖和粗脂肪含量以及迁飞成虫与其后代成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施药以及未施药处理(对照)TN1水稻品种上的迁飞后代3龄、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本地虫。与可溶性糖含量相比,施药以及对照TN1水稻品种上的迁飞后代3龄、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本地虫。协优963上3龄、5龄若虫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与TN1上相同。对照水稻上迁飞成虫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本地种群,迁飞与本地3龄、5龄若虫间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杀虫剂处理后的水稻上迁飞后代5龄若虫和成虫体内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本地虫。方差分析结果也显示,可溶性糖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化在虫源和杀虫剂,虫源和杀虫剂浓度以及杀虫剂类型和浓度方面有显著交互作用。两种水稻品种上,迁飞当代成虫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其后代成虫。在经3种杀虫剂处理后,TN1上施用三唑磷后成虫体内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施用溴氰菊酯和吡虫啉的处理,而协优963上施用溴氰菊酯和吡虫啉显著高于施用三唑磷的处理。本研究结果对深入阐明农药诱导褐飞虱再猖獗的机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橡籽仁可利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京白种鸡作鸡作试验动,以玉米、稻谷作对照,采用鸡真代谢能(TME)法研究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橡胶籽仁的可利用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橡籽仁1kg含量总能(GE)16.53MJ,表观代谢能(AME)11.13MJ,真代谢能(TME)11.66MJ,,含粗蛋白(CP)10.63%,CP的表观利用率(CPAA)45.55%,真利用率(CPTA)49.83%,17种氨基酸(AA)总含量9.23%,必需氨基酸(E  相似文献   

15.
野生和人工培养的蜜环菌菌索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小卫  沈业寿 《生物学杂志》2004,21(2):23-24,52
对野生和人工培养的蜜环菌菌索主要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人工培养的蜜环菌菌索蛋白质、脂肪、多糖含量均高于野生菌索,二者的氨基酸组成相似,但人工培养的菌索氨基酸总量高于野生菌索。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日本臭菘资源,对日本臭菘各组织的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日本臭菘花、叶和根的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16.23%、19.45%、12.46%;日本臭菘花、叶、根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5.32%、27.10%、17.78%。结果表明,日本臭菘叶中的粗蛋白总含量和氨基酸含量最高,根中的粗蛋白含量和氨基酸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发酵青蒿叶和叶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扩大青蒿原料的应用途径,延伸青蒿产业链,对青蒿叶和叶渣进行发酵研究.拟开发可用于动物保健的青蒿来源的产品.采用微生物发酵青蒿及青蒿叶渣,检测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植物乳杆菌等菌株发酵青蒿叶和叶渣后其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素以及青蒿素、青蒿乙素、双氢青蒿酸、青蒿酸含量变化.青蒿叶发酵产物及功效成分含量与对照组比较,...  相似文献   

18.
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是岷山山系大熊猫的主食竹,其可食性在大熊猫食物营养质量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海拔梯度上温差对大熊猫主食竹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的影响,以自然生长在岷山山系核心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2600、2850、3100 m)的缺苞箭竹为对象,对其笋、秆和叶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海拔缺苞箭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表现为叶笋秆,且笋、秆和叶的营养成分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2)粗蛋白和氨基酸总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而对粗脂肪和粗纤维的影响不显著(P0.05);(3)除笋中苏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秆中丝氨酸、蛋氨酸以及叶中半胱氨酸外,海拔对其余氨基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4)海拔对粗蛋白/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有显著影响(P0.05),在笋和秆中表现为海拔3100 m最高,而海拔对纤维素/粗纤维、粗脂肪/粗纤维的影响不显著(P0.05)。缺苞箭竹叶、笋的营养成分含量明显高于秆;高海拔有利于缺苞箭竹各器官粗蛋白和氨基酸的积累,不利于粗纤维的积累,这可能使大熊猫的取食选择发生改变,更倾向于取食高海拔的笋和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豆(Glycine max)品种及种质资源主要品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2003年中国19个主要大豆种植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大豆品种与种质资源的蛋白、脂肪含量和部分大豆品种水溶性蛋白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种质资源的蛋白含量和蛋脂总量总体上与品种持平.品种脂肪含量总体上明显高于种质资源脂肪含量,说明当前中国种植的大豆中高脂肪的品种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 北方、黄淮海、南方三大生态区大豆品种和种质资源蛋白含量呈现自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而脂肪含量呈现递减趋势.生态、气象因子对大豆蛋白含量的影响大于对脂肪含量的影响.大豆水溶性蛋白含量总体上较高,基本适合豆制食品加工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营养品质和口感品质是组成黍稷种质子粒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是组成营养品质的主要成分,赖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是组成口感品质的主要成分。通过对山西省有代表性的90份黍稷种质的粗蛋白、粗脂肪、赖氨酸和可溶性糖的测定,评价了参试黍稷种质资源的营养品质和口感品质。结果表明,黍稷种质资源的粗蛋白平均含量为11.88%,粗脂肪平均含量为3.69%,赖氨酸平均含量为0.19%,可溶性糖平均含量为2.04%。鉴定筛选出7份粗蛋白含量13.00%、粗脂肪含量4.00%以上的高营养品质种质;15份赖氨酸含量0.20%以上、可溶性糖含量2.00%以上的口感品质优的种质;3份粗蛋白含量13.00%以上、粗脂肪含量4.00%以上、赖氨酸含量0.20%以上和可溶性糖含量2.00%以上的营养品质和口感品质均优的种质。营养品质和口感品质与不同类型种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稷的营养品质好于黍,黍的口感品质好于稷,红粒种质营养品质和口感品质最好,白、褐、复色的种质居中,黄粒的最差;粒形和营养品质及口感品质相关不显著。研究结果为今后优质种质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