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西南桦人工林与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今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对在退化生态系统上进行人工造林对地带性植被群落学特征的影响研究尚较欠缺。本文根据组成群落的植物生态学特征能对其生态环境做出准确的反应这一规则,通过样地调查法分析了林龄为12年的西南桦(Betula alnoides)人工群落的区系组成和基本的群落学特征,并与当地的地带性植被——山地雨林的区系组成和群落学特征进行了比较,从而探讨人工造林对当地天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天然群落相比,人类活动(人工种植西南桦林)对生态系统的植物物种的生活型谱、物种叶型谱、区系成分、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群落学特征影响不大;即使在这些方面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可能也是小环境的异质性造成的。但是人工种植西南桦林对群落的季相外貌、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以及生物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虽然人工造林可以缩短植被自然恢复的时间以及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但与地带性植被相比,还是有较大的生态学差异。建议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必要适当发展一定面积的人工林,但规模应适度。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群落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4块样地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在2500m^2的样地中,共计有维管束植物105~178种,分属于46~61科、80~130属。区系成分可分为11个类型,4块样地均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约90%),其中又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23.40%~32.88%)和泛热带分布(25.20%~36.67%)的成分占优势。群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中又以中(约50%)、小高位芽植物(21.30%~27.78%)占优势;在叶片特征上,群落以中叶(72.66%~82.54%)、单叶(75%~86.96%)、纸质(58.73%~62.22%)、全缘(76.67%~83.33%)、非尾尖(约90%)为主。低海拔带上山地雨林的热带区系成分以及藤本植物、中叶和全缘叶植物所占的比例高于高海拔带上的山地雨林,而小高位芽植物比例则低于后者,体现出较强的热带雨林性质。西双版纳的山地雨林与本地区的沟谷雨林、低丘雨林相比表现为热带区系成分、藤本植物、大高位芽植物以及巨叶、大叶植物较少,而温带成分、小高位芽植物、小叶植物较为丰富,体现出向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3.
云南澜沧地区热带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500m2的固定样地上,共计有维管束植物100~105种,分属于45~47科、70~74属;胸径≥2cm的树种丰富度为69~74,ShannonWiener指数为3.5954~3.626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426~0.8491。群落植物区系成分可分为10个类型,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占83.17%~84.69%,其中又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成分占优势,分别占33.67%~36.63%和24.75%~26.53%。群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中又以中、小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分别占50.00%~52.78%和22.12%~22.22%;在叶片生态学特征上,群落以中叶(66.67%~75%)、单叶(83.65%~85.19%)、纸质(61.11%~65.38%)、全缘(72.12%~72.22%)、非尾尖(86.11%~88.48%)为主。与西双版纳季节雨林相比,澜沧地区热带山地雨林体现出明显地向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特征,如区系组成中的热带成分偏低而温带成分偏高,大高位芽植物以及大叶、复叶、全缘叶比例较低,而小高位芽植物以及小叶、单叶、非全缘叶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勐宋山区热带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首次报道了云南西双版纳勐宋的热带山地雨林群落 ,该群落植物区系组成特殊 ,森林上层乔木组成中以古老的单室茱萸科 (Mastixiaceae)和紫树科 (Nyssaceae)植物为优势 ,亦富有木兰科 (Magnoliaceae)的长蕊木兰、云南拟单性木兰 ,红花木莲等系统发育上较原始的植物以及一些典型东南亚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的代表植物。通过对该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调查研究 ,认为该热带山地雨林可区分为沟谷和山坡 2个类型。沟谷群落类型以八蕊单室茱萸和大萼楠为乔木层优势种 ,可定义为八蕊单室茱萸—大萼楠林。山坡群落类型以云南拟单性木兰和云南裸花为优势 ,可定义为云南拟单性木兰—云南裸花林。 相似文献
5.
滇东南岩溶山地3种人工林群落林下植物群落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样地法比较了川滇桤木(Alnusferdinandi-coburgii)、墨西哥柏(Cupressuslusitanica)、银荆(Acaciadealbata)3个人工林群落林下植物和次生灌丛的群落学特征。结果发现,3个群落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次为地面芽植物;在高位芽植物中又都以小高位芽植物比例较高;其叶型谱以中型叶为主。生活型谱和叶型谱都与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相似。从3种人工林的群落学特征看,以川滇桤木林的水热条件最好;川滇桤木林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说明川滇桤木林林下植物种类成分复杂,生境优越,群落破坏后恢复能力最强,最有利于向顶极演替发展。 相似文献
6.
海南贪岛霸王岭山地雨林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2.75ha永久样地的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南岛霸王岭山地雨林的区系组成和群落的外貌、水平结构及垂直结构。在区系组成方面,山地雨林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关系密切,其群落外貌富有热带雨林的特征。应用年龄结构曲线来分析群落和种群的发展趋势,表明该群落是一稳定发展的群落,其乔木层可分为3层:第一层高22.5-25m,集二层高15-22.5m,第三层高5-15m。 相似文献
7.
8.
本研究用象限法对海南岛尖峰岭地区一个山地雨林林分作了群落学调查,并将所得结果与78.5%面积取样比的记数样地法调查结果及实测结果进行比较。56个点的象限法调查所得密度、平均胸高断面积、优势度、组成种数量及组成种重要值序是令人满意的,而所花费时间最多为记数样地法的40%。但对该林分来说,样点数不能依照象限法的设计者Cottam和Curtis的结论来确定,即平均距离调查所需的点数即为群落调查所需的样点数,而要依据平均胸高断面积调查所需的点数来确定。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下鸟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 2 0 0 0年 5月到 2 0 0 2年 3月 ,用网捕法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 (包括原始林和次生林 )林下鸟群落进行研究。共张网 3 992 .7网· h,捕到林下鸟 3 12只 40种 ,隶属于 6个目 11个科。林下鸟群落虽然以小于 2 5g重的雀形目鸟类占优势 ,但许多个体较大的非雀形目鸟类也到林下活动 ,最大个体重达 3 70 g,大于 10 0 g重的个体占整个林下鸟生物量的比例较大。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的林下鸟以食虫鸟为主 ,食虫鸟占整个林下鸟种数的 70 .0 %、鸟数量的 77.56% ;食果鸟虽然占第 2位 ,但其所占比例较小。林下鸟的种类组成和密度存在季节变化。留鸟是林下鸟最重要的成分 ,留鸟占鸟类种类的比例超过 85% ,留鸟的捕获数量占整个捕获鸟类数量的比例超过 90 % ;迁徙鸟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少 ,对林下鸟群落的季节变化影响不大。原始林与演替 40 a后的次生林林下鸟平均网捕率相近但林下鸟群落种类组成不同 ,其种的相似性仅为 0 .3 5。 相似文献
10.
11.
Wu Bang-xing 《植物学报(英文版)》1991,33(3)
Following a sequence of field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 for many years, the above and underground stratification of the seasonal rainforest is hereby discuss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seven above-ground strata and also seven underground strata corresponding respectively to the environmental gradient of climate and soil in the seasonal rain-forest. Different ecophysiological features, above-ground canopies, and the morphology of underground root systems are formed because of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gradient. The young shrubs and herbs (including epiphytes) exist in the layer where they are poorly illuminated, but with Little change of tempereture and humidity. Above the young tree and shrub layer is a layer of environmental gradieni with strong sunshine, and variabl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Rapid flow and energy transfor as well as circulation and storage of substances occur in the soil at 0–100 cm in depth where is an active bio-activity functional absorption of the fine roots. Under the above-mentioned layer, there is less exchange of energy and substances becaus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layer roots is mainly to fix the plant. Measurement of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soil indicate that rainy season is the best season for the flow of substance and energy transfer and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rain-forest during the year. The highest growth speed of rainforest occurs in August and the lowest in January. In addi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rain-forest, some noteworthy problem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economic forest after deforestation of the seasonal rain-forest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森林转型是指森林覆盖率由净减少到净增加的过程。中国森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转型期,然而,中国热带地区的总森林覆盖率虽呈增长趋势,但依旧存在着天然林大量被毁的现象。鉴于天然林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加入森林类型分类的内容,以西双版纳为例探讨其森林转型的真实特征。结果表明:森林转型理论单纯以“总森林”覆盖率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其他森林类型的动态变化,甚至掩盖了“天然林”的真实动态变化。西双版纳的森林转型主要是人工种植林的扩张所致,只是树木数量统计上的转型。事实上,自1988年以来,西双版纳的天然林一直在锐减。所以建议未来关于森林转型的研究应将“森林”区分成不同的森林类型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3.
Forest transition is a process of overall forest cover from net loss to net gain over time. Forest transition especially the process after turning point from deforestation to reforestation has inspired lots of researches for its potential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services. China has undergone forest transition since the 1980s. However, in tropical China, deforestation was still existed, while the overall forest cover increased greatly. To investigate this issue, we conducted this research by classifying overall forest into natural forest and plantation in Xishuangbanna, which has undergone forest transition and deforestation and overall forest cover increasing. We found that natural forest continues decreasing while overall forest cover increasing and plantation expansion in forest transition. The forest transition in Xishuangbanna was found to be a tree cover transition, which was mainly contributed by large plantation expansion. In Xishuangbanna, deforestation is still undergoing after its overall forest cover transition occurred in 1988. The general overall forest definition used by forest transition will not be able to recognize deforestation when natural forests are displaced by plantations because the overall forest cover remains unchanged or even increasing. We therefore recommended to classify forest types in forest transition researches. 相似文献
14.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森林转型特征(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转型是指森林覆盖率由净减少到净增加的过程。中国森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转型期,然而,中国热带地区的总森林覆盖率虽呈增长趋势,但依旧存在着天然林大量被毁的现象。鉴于天然林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加入森林类型分类的内容,以西双版纳为例探讨其森林转型的真实特征。结果表明:森林转型理论单纯以"总森林"覆盖率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其他森林类型的动态变化,甚至掩盖了"天然林"的真实动态变化。西双版纳的森林转型主要是人工种植林的扩张所致,只是树木数量统计上的转型。事实上,自1988年以来,西双版纳的天然林一直在锐减。所以建议未来关于森林转型的研究应将"森林"区分成不同的森林类型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地区热带雨林土壤酸杆菌(Acidobacteria)群体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酸杆菌(Acidobacteria)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许多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提取土壤的总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特异引物扩增酸杆菌16SrRNA基因,构建酸杆菌门细菌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随机克隆进行筛选、测序,对该生态环境下酸杆菌菌群种类和组成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热带森林土壤的酸杆菌有5个类群:分别为Gp1、Gp2、Gp3、Gp5和1个未知分类的酸杆菌种。其中Gp1是该土壤环境下酸杆菌门的绝对优势菌群,约占整个酸杆菌群的50%-80%,其次是Gp2,占12%-25%,不同采样点酸杆菌类群的分布趋势是一致的。研究表明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土壤中的酸杆菌类群具有适应其土壤环境的广泛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营养元素在植物不同器官及不同营养元素在同一器官中的含量与储量特征,不仅反映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而且还反映了植物在一定的生境下从土壤中吸收和蓄积矿质养分的能力。为了阐明我国南亚热带不同珍优乡土阔叶造林树种营养元素含量与储量特征,该文通过植物样品采集、实验室测试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位于广西凭祥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红椎和西南桦的5种营养元素(N、P、K、Ca和Mg)含量与储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椎与西南桦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总含量排序均为树叶细根树枝中根粗根干皮根蔸干材,林木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均以N和K最高,Ca和Mg其次,P最低;2树种叶片的N、P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器官,且叶片N∶P表征2树种均是P制约型植物。除根蔸之外,2树种各器官中营养元素总储量的分配为干材树枝干皮树叶粗根细根中根。红椎的营养元素利用效率略高于西南桦。该研究揭示了红椎和西南桦的营养需求,为调节和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以及科学制定林地养分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树种多样性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西双版纳20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直径≥1cm的树种资料,分析了该样地树种香农多样性指数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及其方差和变异系数在7个取样尺度(5m×5m、10m×10m、20m×20m、25m×25m、50m×50m、100m×100m、200m×250m)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香农指数-面积曲线在尺度100m×100m有一个峰值,而辛普森指数-面积曲线在尺度为20m×20m有一个峰值。(2)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的方差随尺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香农指数的方差在尺度100m×100m上最小,辛普森指数在尺度20m×20m方差最小,表明香农多样性指数在100m×100m的尺度上所获得的多样性信息比较可靠,而辛普森指数在20m×20m的尺度上所获得信息比较可靠。(3)多样性指数的方差和变异系数远大于随机模型拟合的数值,说明样地内树种不是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