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异色瓢虫防治球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兴安岭南坡带岭林区及苗圃的幼苗、人工幼林受红松、落叶松球蚜危害较重。为了保护食蚜蝇、食蚜  相似文献   

2.
本文节译自苏联鲁布卓夫奢L柑橘害虫及其天敌一书。该书1954年由苏联科学院出版。为了使本文完整起见,原文略有改动,题目也是由译者附加的。应用澳洲瓢虫防治吹绵介壳虫是生物方法防治害虫获得成效的卓越典范,自1888年以後澳洲瓢虫远涉重洋,输送遍及全世界柑橘栽培区。然而澳洲瓢虫防治吹绵介壳虫何以获得这样大的成效?二者的消长关系如何?本文意旨正是说明这方面的问题。同样情形,我国在1933年自台湾输入黑腹红瓢虫及繁殖自温州采得的大红瓢虫防治黄岩柑橘区吹绵介壳虫,20年来成效虽著,但其间亦有涨落起伏的情况,本文也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阳是一个集中产棉县,每年在防治棉蚜上都要投很多劳力和农药。由于长期连续使用有机磷农药,棉蚜产生了较强的抗药力,使药效降低,防治次数增多,虽然进行了大力防治,但年年棉蚜仍有程度不同的为害。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县广大贫下中农,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有很好的效果,既经济又安全,是多快好省地发展棉花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在  相似文献   

4.
人工释放异色瓢虫防治黄瓜蚜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是1960—1962年分别在吉林省四平农校及怀德县的工作结果。早春在杨树、铁叶子、车前子、杏树、梨树、海棠、白菜、豌豆、红花及小麦等十余种有蚜虫的植物上,均可采到越冬后的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我们收集异色瓢虫释放到蚜虫为害的黄瓜上,进行防治试验,获得相当成效。兹简报于下。 异色瓢虫在公主岭地区,5月下旬开始出现第一代卵及幼虫,6月上旬出现蛹及成虫。在此时期可以大量收集,充分利用。我们用指形管收集成虫及幼虫,用剪刀采集卵块及蛹,分别放在采集箱的小室中,以免互相残杀。在6月上旬,平均每天每人可采到数百头。采回的瓢虫,进行饥饿处理。在室温下不给任何饲料,成虫经过3—5天,幼虫经过2天,死亡很少。饥饿后  相似文献   

5.
日本丽瓢虫CallicariasuperbajaponicaSicard成虫和幼虫在四川省峨眉县专食白蜡树卷叶绵蚜ProciphilusfraxiniF.和女贞卷叶绵蚜P.liguistrifoliae(TsengetTao),是这两种害虫的重要天敌。笔者于1979—1980年曾对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作过一些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1.5毫米,宽约9.5—9.9毫米。卵圆形,背面半球形隆起,光滑无毛。头部褐黄色,具稀疏的粗点刻;复眼黑色,肾形;触角11节,褐黄色;唇基宽带形。前胸背板褐黄色,近基部有两个椭圆形黑斑;小盾片黑色,短三角形;鞘翅褐黄色,各有7个黑斑,鞘翅缘折黄色,近基部…  相似文献   

6.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我们于1972年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组织了“三结合”的生物防治实验小组,经过二年来的反复实践和大面积放蜂试验,取得了利用澳洲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显著效果(见表1、2)。广大社员群众一致认为,利用寄生蜂防治害虫,不但花工少、成本低、效果大,而且可以避免使用化学农药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今后必须大力提倡,积极推广。 我们对利用澳洲赤眼蜂的技术问题,初步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 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属鞘翅目瓢虫科龟纹瓢虫属,主要捕食蚜虫。由于它分布较广,盛夏亦能繁殖,在田间取食季节较长,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天敌资源,在温度较高的江南地区是瓢虫的优势种之一。为了加以利用,两年来我们对它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木本油料植物——油茶常受到油茶绵介壳虫的危害,同时引起毁灭性病害——煤病的发生。因此,消灭油茶绵介壳虫就成为当前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除了应用药剂防治外,笔者在湖南、江西、浙江等省调查,曾发现一种极有效的天敌;据在江西宜春,浙江衢县调查,能使油茶绵介壳虫的繁殖基数降低到80%以下,是一种生物防除很有希望的益虫,经我  相似文献   

9.
龟纹瓢虫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是鄂东地区棉蚜天敌的优势种群,具有耐高温、抗低温、耐饥、适应性强的特点,同时对农药有一定的抗性。主要在棉田活动,对伏蚜、秋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980—1981年,作者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红基盘瓢虫和红星盘瓢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组建了红基盘瓢虫和红星盘瓢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应用Morris模式探讨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计算了两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及其它有关的生态学统计量。在实验室条件(平均温度29.5±1.5℃和相对湿度70.0±4.9%)下,红基盘瓢虫和红基盘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γ)均相近,而两者的种群趋势指数(I)、净繁殖率(R_0)和世代平均历期(T)差异较大。红基盘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0.0841,种群数量以每8.2天增长一倍的速率发展;红星盘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_m=0.0887,种群以每7.8天增长一倍的速率发展。生殖力减退是影响两瓢虫实验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在盛夏进行两瓢虫的大量繁殖并应用于橄榄星室木虱的防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kuwanae)的产卵雌虫对矢尖蚧(Unaspisyanonensis)的捕食量显著大于雄性成虫。在25℃下,雌成虫日平均捕食矢尖蚧雌成蚧42.7头,而雄成虫的日捕食量仅为22.3头。但48h饥饿处理可消除此差异。要使雌成虫产卵,每天必须至少捕食15头矢尖蚧的雌成蚧。红点唇瓢虫成虫对矢尖蚧各虫态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根据对雌成蚧的功能反应,在16-35℃范围内最大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7℃下则急剧下降。温度并不改变功能反应的类型。由红点唇*虫成虫对雌成钛的捕食作用,估算得最低临界攻击温度、最佳攻击温度和最高临界攻击温度分别为10.58℃、31.53℃和3820℃。捕食空间增大或捕食者数量的增加都会使攻击率下降;但是捕食者密度变大时,捕食空间的影响将大大变小。红点唇瓢虫成虫对矢尖蚧的雄蛹表现出最大的猎物选择性。它们对矢尖蚧各虫态的捕食选择性依次为:雄蛹、2龄雄蚧、2龄雌蚧和1龄若虫。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prey consumption of ovipositing female adults of the ladybeetle Chilocorus kuwanae on the scale Unaspis yanonensis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adults. At 25°C one female adult ladybeetle, on average, would consume 42. 7 female scale adult per day while one male adult only destroyed 22. 3 female scale adults. However, after a deprivation of the prey for 48 h, this difference was eliminated. A C. kuwanae female adult had to prey on at least 15 U. vanonensis female adults in order to lay eggs. The funcional responses of the beetle adults to densitie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scale followed Holling's type 1. The functional responses to female scale ad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ximum prey consumption went up with 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from 16°C to 35°C, and dropped sharply at 37°C. However, temperature did not alter the type of the functional response. Rased on the predation of C. kuwanae adults on U. yanonensis female adults, the minimum critical, optimal and maximum critical temperatures for their attack were estimated to be 10. 6°C, 31. 5°C and 38. 2°C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 in predation space or in predator density could result in a reduction in the attack rat-e, but with the increase of predator density, the effect of predation space became much smaller. C. kuwanae adults preferred male pupae to other stages of the scale, and their preference for various stages of the prey was in the order of male pupae, 2nd-instar male nymphs, 2nd-instar female nymphs, adult females and kinstar nymphs.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生物驻极体鱼鳞片进行了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得出了决定生物驻极体的极化储存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水分子,鱼鳞片中骨胶元的有序排列也是形成生物驻极体极化储存的重要因素。并在AFM观察中发现了青鱼鳞片中的粒状结构的现象,据分析,这较大可能是由于胶原蛋白分予交联形成“结”现象结果,而且该“结”的数量随鱼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高粱芒蝇生活习性及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祥林 《昆虫学报》1977,(2):177-182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近几年来,我州大力推广杂交高粱,作为粮食超《纲要》的一项重要措施。 高粱芒蝇(Atherigona soccata Rondani),在我州又叫高梁秆蝇。主要为害高梁幼苗,特别是杂交高粱,造成大量枯心,有的地块甚至成片毁灭,以致改种。对杂交高粱的制种,影  相似文献   

15.
应用植物碱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伟大革命群众运动推动下,为了进一步促进生产的发展,确保农林生产丰收,寻求安全、经济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新方法、新途径,我们开展了应用植物碱防治害虫的探索。 多数植物碱能有抑制细胞分裂,促使细胞衰老和杀死生殖细胞的作用,1974年美国已报道喜树碱对家蝇是一种很高效的化学不育剂,用0.1%的纯喜树碱处理雄家蝇,与正常的雌家蝇交尾,所产的卵  相似文献   

16.
油松鳞叶中细胞核穿壁现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技术对油松衰老鳞叶中细胞核穿壁运动进行了观察研究。首次,细胞核内的染色质逐渐收缩集中,形成染色深的球状体,以后,细胞核逐渐与细胞壁接近。接着紧贴细胞壁的细胞核通过细胞壁上的通道或胞间连丝转移到相邻的细胞内,此外,还发现有多种其它的转移方式存在。研究结果表明细胞核的穿壁运动现象同时存在于连子植物和裸植物中,电镜观察进一步证明细胞壁道在细胞核穿壁之前已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方育卿 《昆虫学报》1976,(3):318-324
点尾尺蛾(Euctenurapteryx nigrociliaria Leech)是粗榧科(Cephalotaxaceae)植物的一种毁灭性害虫。粗榧科植物,在我国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四川、云南等省都有分布,多生于山坡、沟谷或混生于杂木林中。在庐山分布的有粗榧(Cephalotaxus harringtonia vat.sinensis Rehd.)和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庐山植物园还自国外引进了扫状粗榧(Cephalotaxus harringtonia f. fastigiata Rehd.)。这三种都是常绿的小乔木或灌木,材质坚韧,富有弹性,当地农民喜用它来做扁担、犁头柄等小农具;种子含油量较高,制造油漆、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34种天蛾雌雄外生殖器主要部分的基本构造和变异类型。根据比较观察的结果,作者认为在各亚科之间,雄史的钩形突、抱器、抱器鳞和抱器桥等有所不同,而抱器腹突,阳茎端上的突起,交配囊以及交配囊体上的标记等在各个种间的差别亦相当显著,可做为鉴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将对昆虫有胃毒作用的鱼藤Derris hancei Hemsl根粉碎后与植物淀粉、糖、脂肪和香料配制成的1~1.5mm的颗粒诱饵对伊大头蚁Pheidole yeensis Forel进行毒杀试验,结果表明含10%的毒饵、72h毒杀效果达100%.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从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 根中分离得皂甙A和皂甙C.根据熔点、比旋光度及元素分析、红外、核磁证明皂甙A与 S. Shibata等从同属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中分离得到Ginsenoside-Rg1 (6, 20-di-O-β-D-glucosyl-20S-Protopanxatriol)是同一化合物;皂甙C与 Ginsenoside- Rb2(20S- Proto-panaxadiol-3-[0-β-D-glucopyranosy1 (l→2 )-β-D-glucopyranoside]-20-[O-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是同一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