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踝按蚊(Anopheles leucophyrus Donitz)及其变种分布于北纬25度以南地区,在印度尼西亚,印度阿萨姆,缅甸等地均有记载,并经调查证明有自然感染,认为是这些地区的传疟媒介。在我国云南、台湾及广东省所属的海南岛亦有分布,以往对这个蚊种的生活习性了解得很少,解放后由于党的重视,在海南岛大力开展疟疾研究和防治工作,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该蚊种对传播当地的疟疾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86年—1988年对昆明按蚊(Anopheles kunmingensis Dong et Wang.)在云南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传疟作用等进行了研究。从地理分布、种群数量、嗜血习性、栖息习性、季节消长、自然感染率以及防治试验证实,昆明按蚊是云南省北纬24°以北,海拔1600米以上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用常规的化学杀虫剂滞留喷洒,可有效地控制该蚊的密度及有关疟疾流行病学指数。  相似文献   

3.
4.
宜宾地区的按蚊记录,何琦、刘吟龙(1943)曾报道有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潘氏按蚊3种。建国以来,我们又先后发现嗜人按蚊、贵阳按蚊,八代按蚊,林氏按蚊、多斑按蚊、巨型按蚊西姆拉亚种、傅氏按蚊等七种。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孳生地都主要是稻田,但后者多孳生在有水草和遮荫条件较好,水源清凉的稻田或沟渠内,它对生境的选择较中华按蚊严格,故多有狭区性分布特点。微小按蚊、潘氏按蚊、林氏按蚊孳生于山溪缓流。中华按蚊嗜吸牛血,兼吸人血,以成虫在牛房越冬为主,冬季在牛房有吸血活动,嗜人按蚊主吸人血,栖于人房,以卵越冬。微小按蚊,潘氏按蚊、…  相似文献   

5.
6.
广西按蚊种类及其生态习性与传病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士贤 《昆虫学报》1980,(1):102-103
广西壮族自治区蚊类的调查,解放前,除少数学者如冯兰洲氏(1936)在龙胜等地的按蚊调查外,均无这方面的记录。解放后,在开展大规模除害灭病的同时,对蚊类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摸清了广西按蚊的种类及其生态习性与传病关系,为除害灭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 Theobald, 1910. 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1年作者等随孟庆华教授在贵州册亨进行蚊类调查时,从采得的按蚊标本中,经初步鉴定者有微小按蚊及瓦容按蚊(Anopheles varuna Iyengar,1924)。惟后者一直未采得幼虫,因而对瓦容按蚊的鉴定甚为怀疑,孟教授当时曾主张以纯培养解决,惜因时间仓促及实验室的条件所限,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8.
<正> 1983年4月至1984年3月在滇西地区对微小按蚊(广义)Anopheles (Cellia)minimusTheobald进行了调查,该按蚊在芒市的密度最高。其季节消长,无论在人房还是牛棚,从8月开始,虫口密度明显上升,9和10月为高峰,11月急剧下降。牛棚微小按蚊的虫口密度约高于人房的3.5倍。室外居民点附近的土穴,4月份微小按蚊开始出现,6月较多,12月和翌年1—3月消失。 通过调查(表1),胃血沉淀试验说明该地  相似文献   

9.
1986—1987年对实验室驯化的中华按蚊Anophelessinensis、多斑按蚊A.maculatus和斯氏按蚊A.stephensi的产卵习性作了比较详细的观察,现报道于下:材料和方法斯氏按蚊系1976年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转引保种于本所实验室。多斑按蚊是本实验室驯化繁殖传代的蚊媒。中华按蚊来源于本所丝虫室(引自上海昆虫研究所)参照曹仲华等(1985)方法饲养。至幼虫化蛹后,捞入盛水的蛹缸内,放入蚊笼,羽化为成蚊,用10%葡萄糖液棉球,饲喂2天以后,逐日喂豚鼠血,待卵巢发育成熟,在同一蚊笼内放两个产卵器,一个是小酒杯,内装半杯清水,另一个是平皿,…  相似文献   

10.
张世傑 《昆虫学报》1958,(3):266-271
1937年,冯兰洲和秦耀庭氏最先在东北黑龙江省的黑河及龙镇两地发现此蚊;当时他们根据一头由幼虫经蛹羽化出来的雄蚊的外生殖器,初步鉴定为 Anopheles maculipen-nis atroparvus,并指出:A.m.atroparvus在欧洲是疟疾的重要传播媒介,而东北某些局部地区的疟疾流行,可能与此蚊的存在有关。1940年,浅田和大野氏在内蒙的库库诺尔湖畔发现了此蚊,但究系什么亚种,他们未作出鉴定。秦耀庭氏于1956年8月报告最近三年来在北安、伊图里河、牙克石等地亦发现五斑按蚊并鉴定为A.m.atroparvus。  相似文献   

11.
许漱壁  谭jing宪 《昆虫学报》1991,34(3):380-382
细胞遗传学是蚊类、特别是按蚊复合种团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十分有用的方法之一(White,1984;Green等,1984)。采用细胞遗传学方法,结合生化、生活习性、生态和形态分类等技术,已经发现了许多按蚊近似物种的存在(Kitzmiller,1976;Coluzzi等,1979;Stegniy,1981),明确鉴别各按蚊近似种,对于制定有效的媒介控制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比较同属赫坎按蚊种团(Anopheles hyrcanusgroup)的两种近似种——赫坎按蚊(An.hyrcanus)和中华按蚊(An.sinensis)的唾腺多线染色体、有丝分裂染色体,确定它们在遗传学上的亲缘关系,为赫坎按蚊种团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2.
海南草地的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海南草地的类型及其分布。据优势种的差异,划分出27个群落。用主分量分析 (PCA)法,对27个群落进行排序,把它们分为高草、中草、矮草及季节性积水草地4大类型。绝大部分群落都是次生的,甚至西部台地类似于萨王纳的早中生性草地,也是次生的。但薄果草群落则是原生性草地,是由特殊的土壤条件决定的。 PCA表明,土壤肥力及水分条件是影响不同类型分布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3.
据前人报告:中华按蚊在多数地区仅由成虫越冬;个别地区发现幼虫也能越冬。为了进一步探究其越冬方式,作者等于1956年2—3月及同年11月—1957年4月在嘉兴县东栅乡进行了本项观察。主要对成虫、幼虫的越冬情况作了较详细的调查,此外也初步探查了卵有无越冬可能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子实体单生,鲜时坚韧的胶质,不透光,耳状,1-2×2.5-3.5cm,厚2-3.1mm,基部发达,呈黄褐色,不孕面有短柔毛和许多短的裂缝,栗褐色,干时棕黑色;子实层有粗条状隆起密集的结节,紫红色,干后紫黑色。柔毛层:毛长30-80(-100)μm,粗4-5.5μm,无色到褐黄色,不成簇,具狭窄的腔,顶园,易截断,基部明显膨大或再突然收缩成细而长的根状;致密层:20-50μm  相似文献   

15.
冯鲁柏 《昆虫学报》1964,(4):581-586
1.中华按蚊不同类型在长江下游各省极为普遍。贵州虽深居内地我们也发现中华按蚊有宽卵型、中间卵型、窄卵型与最窄卵型,把贵阳按蚊包括在内,共有5个类型。 2.从成虫的形态来看五个类型,可依腿基节白鳞片丛的有无分为二大类。基节外侧面有白磷片丛的一类,除这个特点外,个体比较大,腹部腹板的三角形白斑极明显,第七腹节腹板上的棕色鳞丛大。贵阳按蚊、宽卵型中华按蚊、中间型中华按蚊属于这一类。腿基节上无白色鳞片丛的一类,除这个特点外,个体较小,腹部腹板的三角形白斑不明显,第七腹节腹板上的棕色鳞丛小。窄卵型及最窄卵型中华按蚊属于这一类。 3.经比较后认为我俩的中华按蚊各类型与马来亚的、日本的和菲律宾的类型有所不同,它们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尚需进一步研究。 4.对贵州五个类型的雌成虫作了简单的描述,并列了一个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中华按蚊是我国平原地区的传疟媒介,研究中华按蚊的生态学,对于疟疾的流行病学及预防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理年龄及生殖营养环的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按蚊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分析其传疟的作用,作为防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华按蚊在实验室内的自然交配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我们在上海曾对宝山县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进行了室内饲养,通过自然交配繁殖了8代。1975年又对重庆郊区的中华按蚊同样地进行了室内累代饲育。近几年来文献上报道:未经驯化的中华按蚊,在实验室内常规饲养条件下,不易发生自然交配(Oguma和Kanda,1976;潘家复和韩罗珍,1979)。这一报道与我们的经验很不一致。为了弄清引起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以便改进饲养工作,我们特别对第一代中华按蚊在实验室内自然交配的某些规律,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山蛭生态分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解决山蛭危害问题,我们对海南岛山蛭分类生态做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 有关山蛭密度的调查方法并无借鉴。考虑到山蛭是在地面杂草上活动,是不均匀的点状分布。水平分布的调查方法是,在山蛭最多的林段内采用慢步行走20分钟,同时用120cm长的小木棍边走边打动周围的杂草、诱山蛭活动,把所看到的山蛭分成体、亚成体、幼体计数记录。在水平分布的基础上,选择四大林区(黎母山、吊罗山、尖峰岭、坝王岭、顺序下同)进行山蛭垂直分布的调查研究。在四个调查点都选择山  相似文献   

19.
我国赫坎按蚊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报告作者等在1962—1965年对我国代表性地区赫坎按蚊类群的初步研究结果。通过对不同地区各种按蚊生活史各期,包括卵、幼虫、蛹皮和成虫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我国的赫坎按蚊类群至少包括9种按蚊,即赫坎按蚊、八代按蚊、拟中华按蚊、中华按蚊、贵阳按蚊、印度按蚊、带足按蚊、雷氏按蚊嗜人新亚种和江苏按蚊新种。文内对各种按蚊的形态作了简要的描述,提出了它们的主要鉴别特征、个体变异及地理变异,并试列出本类群内各种按蚊的成虫、蛹、幼虫及卵的检索表,以供现场的调查与防治工作参考应用。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并综合有关文献报道,本文扼要地叙述了我国赫坎按蚊类群各种按蚊的地理分布、主要习性和它们对丝虫病和疟疾传播的关系。为我国两种重要蚊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腰果角盲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腰果角盲蝽(Helopeltis sp.)为我国腰果树的新害虫,在海南岛严重为害腰果树嫩梢、花枝、嫩叶、幼坚果及果梨.据1982年调查,坚果被害率最高可达100%,其中被害至干枯的达7%.腰果角盲蝽广布于海南岛,除为害腰果树外还为害可可、胡椒、芒果、番石榴、茶树等多种经济作物.此虫年发生12代,一代需16—80天.建议对腰果植株进行合理修枝、及时除去带卵枝条及在梢期、花期和座果期各喷药一次对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