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铁皮石斛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但其资源有限,因此对其充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α-L-鼠李糖苷酶辅助提取铁皮石斛多糖,通过对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及加酶量三个因素进行优化,提高铁皮石斛多糖提取率;结果显示,在酶解温度为40℃、酶解时间为1 h、加酶量为2.5%时,多糖提取率为38.4%,而不加酶处理多糖提取率仅为21.7%,酶法处理大大增加了铁皮石斛的多糖提取率。同时,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分析比较α-L-鼠李糖苷酶对铁皮石斛挥发性成分的影响;GC-MS分析表明,铁皮石斛加酶处理前后共发现3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均为己醛、1-辛烯-3-醇、异薄荷醇和3-辛烯-2-酮,并且醛类化合物在加酶处理前后的样品中相对含量均最高,且加酶处理后产生6种新的挥发性成分。该研究结果表明α-L-鼠李糖苷酶的使用可显著增加对铁皮石斛多糖提取率,并为铁皮石斛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稻杆作为一种农业废弃物,其综合利用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在本研究中,发现稻秆中可溶性多糖可以促进纤维素酶的生产,预处理对稻秆中可溶性多糖的促进作用影响巨大。糖组分分析表明碱制备多糖和水制备多糖的单糖组分有较大的差异。葡萄糖均是两种多糖的主要成分,但水制备多糖的葡萄糖含量较高,而碱制备多糖中的木糖含量是水制备的多糖中的5倍。碱制备多糖对纤维素酶的提高并不显著,尤其β-葡萄糖苷酶,而水制备多糖可显著提高β-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表明,通过耦合水热提取可溶性多糖工艺和碱处理工艺,滤纸酶活相比碱预处理提高了1. 2倍,β-葡萄糖苷酶活提高了2. 5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杏鲍菇下脚料为材料,比较了碎块、细粉和超细粉末三种粉碎程度对杏鲍菇粗多糖提取及其理化性质和刺激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细粉和超细粉末体积平均粒径分别为83.548μm和17.553μm,其中超细粉末均匀性好。与碎块相比,两种处理都可以显著提高杏鲍菇粗多糖的得率,其得率分别是碎块的3.04倍和4.14倍,粗多糖中多糖和β-葡聚糖含量也明显提高。HPSEC-MALLS-VS-RI联用分析多糖分子量分布结果显示,三种处理所得粗多糖均主要含有3个组分,其中组分1和组分2分子量都在100万道尔顿以上,为高分子量组分,粉碎处理可以使粗多糖中高分子量组分所占比例增加,且粉碎后各组分的分子量大于碎块相应组分的分子量。单糖组成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粉碎程度所得多糖的单糖种类相同,但单糖组成摩尔比差异较大,葡萄糖所占摩尔比随粉碎程度增加明显增大。三种粉碎程度所得粗多糖均具有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但总体上超细粉碎方式所得多糖的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以一年生东北红豆杉扦插苗为材料,采用Hoagland营养液添加赤霉素及其合成抑制剂烯效唑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对东北红豆杉紫杉醇(taxol)及其前体巴卡亭Ⅲ(baccatinⅢ)与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10-DAB)含量变化的影响,同时比较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酶(SOD)活性变化,分析了紫杉醇合成旁路途径物质及抑制剂对紫杉醇代谢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和烯效唑(S3307)处理对东北红豆杉POD、SOD及PAL活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整个处理过程中叶片中紫杉醇含量均为对照的1.28~6.44倍,茎中紫杉醇、baccatinⅢ及叶片中10-DAB含量在第6天均高于相应对照;赤霉素与烯效唑对紫杉醇及其前体合成的作用途径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李双明  孙蕊  骆浩  孙愫  王莹  付玉杰 《植物研究》2007,27(4):500-503
分别采用254、365 nm两种波长的紫外光对东北红豆杉鲜叶进行辐射,研究了波长、辐射时间以及样品处理方式对东北红豆杉鲜叶中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鲜叶经匀浆处理后接受紫外辐射,两种波长的紫外光都可以使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的含量增加,但不同波长对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含量提高的趋势却不相同。365 nm的紫外光辐射2 h时使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含量均提高到了最大值,两种物质含量分别提高了44.6%和53.0%,而254 nm的紫外光在辐射8 h时才达到最大值,两种物质含量分别提高了39.2%和24.3%。可以选取365 nm的紫外光对东北红豆杉鲜叶水匀浆体系进行辐射,快速高效地提高鲜叶内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灵芝子实体、菌丝体及孢子粉中多糖成分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灵芝子实体、菌丝体和孢子粉3种材料中多糖成分的差异,分别运用苯酚硫酸法进行多糖含量测定,运用离子色谱分析其酸水解后单糖组成,并运用HPLC分析各多糖图谱及经α-淀粉酶和β-1,3-葡聚糖酶处理后HPLC图谱的变化,结果发现,灵芝菌丝体中多糖含量最高,达到3.81%,孢子粉多糖含量为1.8%,灵芝子实体中多糖含量最低,仅为0.59%;水解后的单糖组成及摩尔比也有差异,子实体的单糖主要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菌丝体和孢子粉的单糖主要为葡萄糖;HPLC图谱显示3种多糖出峰位置和分子量也不同,酶解效果表明多糖结构也相差较大。各样品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的产量的影响上,菌丝体与子实体多糖都表现出了很好的活性,而孢子粉多糖却呈现出较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灵芝子实体、菌丝体和孢子粉3种材料的多糖成分差异大,在医药保健品使用中应区分使用。  相似文献   

7.
黑曲霉纤维素酶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定的黑曲霉纤维素酶各组分均为糖蛋白,但含糖量和组成各不相同,含糖量分别为:β-葡萄糖苷酶11.3%,内切β-葡聚糖酶11.8%,β-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CBH—17.2%、CBH-Ⅱ5.8%。各酶组分的氨基酸组成有一定的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即都含有较多的酸性氨基酸(Asp、Glu),碱性氨基酸(His、Arg)含量较低。分析酶组分间的相似性时发现,β-葡聚精纤维二糖水解酶的CBH-Ⅰ组分与内切β-葡聚糖酶在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上较为相似,而同属于β-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的两个组分CBHⅠ和CBH—Ⅱ在氨基酸的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黑河下游湿地土壤有机氮组分剖面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野外调查,用Bremner法研究了黑河下游湿地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氮组分,结果表明:在0—50 cm土层,5种土壤有机氮均以酸解性氮为主,占全氮的71.04%—81.79%。泥炭土、沼泽土、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所含的酸解氮、非酸解氮和酸解氮组分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含量的剖面分布总体上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而风沙土却相反,上述有机氮组分呈升高趋势。5种土壤酸解氮及其组分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占全氮比例的剖面分布总体上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而非酸解氮却呈升高趋势。5种土壤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及占全氮比例均在剖面分布上无明显特征。在0—30 cm各相同土层内,5种土壤酸解氮各组分含量及占全氮比例的大小顺序均为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未知态氮氨基糖态氮;而在30—50 cm土层,5种土壤酸解氮各组分含量及占全氮比例的大小顺序均无明显特征。此外,黑河下游湿地土壤干化、沙化过程中,表层0—10 cm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变化明显,其中土壤氨态氮对生态环境变化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香菇多糖是从香菇中纯化提取出来,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种高分子葡聚糖。本研究以香菇新808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浓度外源海藻糖处理下的香菇菌丝生长速率、生物量、多糖含量、菌丝胞内外酶的活性及多糖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本研究发现在2.5mg/mL浓度海藻糖处理下,香菇菌丝生物量和多糖含量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提高,菌丝生长速率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参与调控菌丝多糖合成的胞外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漆酶、纤维素酶、锰过氧化物酶和半纤维素酶)及胞内酶(葡萄糖激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的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升高;多糖合成关键酶基因LENED_003770、 LENED_004424、 LENED_005589、 LENED_010922和LENED_012941的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均显著上调,而LENED_009143基因表达量则明显下调。表明适宜浓度的外源海藻糖能有效提高香菇菌丝多糖合成量,有利于香菇多糖合成积累。  相似文献   

10.
对桑树木屑代料栽培瓦尼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子实体分级醇沉粗多糖组分的多糖含量、总酚含量、重均分子量分布、红外光谱、单糖组成、抗氧化活性和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各醇沉粗多糖组分的组成特征与活性进行了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醇沉组分粗多糖的组成特征及活性差异较大,其中,各分级醇沉粗多糖组分的多糖含量随着醇沉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0%醇沉多糖组分的总酚含量较高,50%醇沉多糖组分中的总酚含量较低;粗多糖重均分子量随着醇沉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红外光谱结果表明,70%醇沉组分的多糖羟基振动峰不显著,与其分子量分布较低相关;就单糖组成而言,在50%醇沉组分中,果糖及甘露糖含量较高,而在20%和70%醇沉组分中含量较高的单糖是葡萄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子实体粗多糖组分中的总酚含量与DPPH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个粗多糖组分均能激活RAW 264.7细胞释放NO,促进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光胁迫下南方红豆杉叶片中叶绿体色素含量和紫杉醇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在光胁迫下均减少,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逐渐上升,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先上升后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前两周与对照相比降低,2周后高于对照;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值高于对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其趋势先降低后上升。光胁迫处理后,南方红豆杉叶片中紫杉醇含量与对照相比,在第1周时略有下降,而后随胁迫时间的延长,紫杉醇含量在第2周开始迅速大量积累,而在处理3周时达到较高值,已增加到1.5倍,这对提高人工种植的南方红豆杉中紫杉醇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定量PCR技术探讨紫杉醇生物合成的限速步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次生代谢产物牛物合成受到发育和诱导的调控,本实验研究了组织分化和诱导处理对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影响,并采用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紫杉醇生物合成不同阶段关键酶基因的动态表达特征。结果表明。紫杉醇主要分布在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树皮和根皮组织中,针叶内含量很少,催化紫杉醇功能官能团连接的关键酶摹因也主要定位在树皮和根皮组织巾;茉莉酸甲酯(MJ)和真菌诱导子F5分别提高了中国红豆杉悬浮培养细胞HG-1紫杉醇得率8倍和10倍,同时有效诱导紫杉醇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发现催化紫杉醇侧链连接的基因与紫杉醇生物合成早正相关。结果表明。紫杉醇生物合成的限速步骤是催化功能官能团连接的步骤。  相似文献   

13.
红豆杉内生真菌产紫杉醇相关基因BAPT的鉴定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几种红豆杉中先后分离了30余种内生真菌,深入研究了三种能够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形态学观察及18srDNA鉴定它们分属于Fusarium(属)和Pestalotiopsis(属),三个菌株均可以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产生紫杉醇,经两周培养产量可分别达到8.5,31.5,31.1μg/L。(其中Pestalotiopsis1分离于南方红豆杉,Fusarium1分离于东北红豆杉,Pestalotiopsis2分离于中国红豆杉)。对这些内生真菌产紫杉醇的初步机理作了研究。BAPT(C-13phenylpropanoidsidechain-CoAacyltransferase)是红豆杉中紫杉醇合成途径里支链合成的关键酶之一,我们根据其保守区序列设计了引物,首次在能产生紫杉醇的上述三种红豆杉内生真菌中克隆得到了BAPT基因片段,而分离的其它真菌并没有得到扩增。序列分析表明,来自内生真菌的BAPT基因片段序列与红豆杉BAPT基因片段序列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98.9%)。推测红豆杉内生真菌之所以能够合成紫杉醇,相关基因可能直接源于其宿主植物,即其遗传学起源是基因转移而不是共进化。这同时也建立了一种快速经济的鉴定产紫杉醇真菌的辅助方法。内生真菌的遗传稳定性及改良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红豆杉一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药用植物红豆杉 (Taxuschinensis (Pilg.)Rehd .)的内生真菌———粘帚霉属真菌 (Gliocladiumsp .,简称F菌 )菌丝体中分离到 3个化合物 ,根据光谱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 ,(2 0S ,2 2S)_4a_同_2 2_羟基_4_氧杂麦角甾_7,2 4 (2 8)_二烯_3_酮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 4 ,8,12 ,16_四甲基_1,5 ,9,13_四氧杂环十六烷_2 ,6 ,10 ,14_四酮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到 ,6 ,9_环氧麦角甾_7,2 2_二烯_3_羟基为首次从F菌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15.
Spores and oligosaccharide of a strain of Aspergillus niger, which had been isolated from the inner bark of Taxus chinensis, were used to treat T. chinensis leaves. The spores decreased the dry weight and chlorophyll content of the leaves, but increased their malondialdehyde content; oligosaccharide induced similar but more moderate changes. The changes in soluble protein, phenolic content, and peroxidase and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activity were also analysed. Oligosaccharid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ll these, whereas the spores had contrary effects. Results indicate that oligosaccharide, but not the fungal spores, elicited a defence reaction in T. chinensis.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t effects on T. chinensis leaves in vitro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南方红豆杉无性系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研究了元宝山南方红豆杉克隆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结果表明,种群S1~S6级个体均存在,S1、S2级个体占总个体数的64%.从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图看,结构呈较规则的金字塔形;南方红豆杉无性系幼树幼苗的贮备较为丰富,种群的年龄结构呈较规则的金字塔形,存活曲线近于倒J形;种群大小级动态指数Vpi=38.26%,考虑外部干扰时,Vpi′:6.38%>0,表现为稳定型种群.南方红豆杉种群更新的主要途径是无性繁殖,种群的数量动态主要受克隆内部调节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生存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幼树幼苗的生存状态不稳定,死亡的可能性很大,而成年个体的生存状态则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7.
部分裸子植物假种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对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罗汉松科植物假种皮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把红豆杉科植物分为两类,即具规则型网状纹饰的红豆杉属和具无规则型网状纹饰的白豆杉属、穗花杉属和榧树属。在后三属中,穗花杉属的穗花杉和白豆杉属的纹饰特征更为相近,同属厚网脊亚型。而云南穗花杉和榧树属的特征相近,属薄网脊亚型。假种皮表面纹饰特征显示不宜将红豆杉(T.chinensis)再分为两个独立的种,认为设立红豆杉和变种南方红豆杉(T.chinensisvar.mairei)的处理方式更加合理。三尖杉科(属)蓖子三尖杉(C.oliveri)假种皮纹饰的网脊、网底分化程度、细胞大小、单位面积细胞数和本届的其它植物差异很大,为建立蓖子三尖杉组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假种皮的微形态特征还支持把宽叶粗榧(C.sinensisvar.latifolia)上升为种C.latifolia的观点。罗汉松科假种皮纹饰类型的观察结果表明罗汉松属和陆均松属是自然分类群。尽管罗汉松属竹相组假种皮纹饰的网脊变异范围相对较大,但是变异范围仍在属内,不支持将其独立为新科的观点。假种皮的表面纹饰特征还表明三尖杉科和红豆杉科之间的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过量Cd对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hinensis)幼苗内源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及外源脯氨酸在不结球白菜Cd积累中的作用。100μmol?L-1 Cd处理明显增加不结球白菜叶片脯氨酸(Pro)的含量,并且随着Cd胁迫时间的延长,其含量也显著上升。100μmol?L-1 Cd处理明显降低脯氨酸脱氢酶(PDH)活性,而增加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的活性。1~5 mmol?L-1外源Pro处理显著降低不结球白菜幼苗地上部Cd含量,对根系Cd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外源Pro处理并不能缓解过量Cd对不结球白菜幼苗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外源Pro处理下,不结球白菜叶片中Pro含量与其地上部干重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特有植物夏蜡梅营养器官的总鞣质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夏蜡梅各营养器官均含有总鞣质,但以叶片的含量最高,根次之,一年生枝、二年生枝、茎等器官的含量很低。(2)夏蜡梅叶片的含量阳坡植株显著高于阴坡,根的含量则反之。(3)夏蜡梅7个样地叶片的总鞣质含量在1.1066%~2.0060%之间,平均为1.6906%,其中临安5个样地含量较低,大雷山2个样地较高,差异显著。(4)通径分析显示,夏蜡梅叶片总鞣质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氮含量和C/N比。  相似文献   

20.
南方红豆杉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var.mairei)植株分离到内生真菌63株,其中24株经鉴定分属于19个种(属).真子囊菌纲的2个属2株,半知菌纲的14个属22株.真子囊菌纲的无毛毛壳属(Achaetomiumsp.)的1株为新发现种.半知菌纲的葡萄孢属(Botrytissp.)1株和无孢菌群(Mycelia sterlia)2株的培养液,经浓缩萃取,薄层层析检测,Rf值分别为0.404、0.404、0.401,与紫杉醇对照品Rf值一致,为南方红豆杉产紫杉醇内生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