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白头鹎的一些生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据记载白头鹎Pycnontus sinensis的分布区,北至山东南部郯城(东经118°17′—118°40′、北纬34°251—34°57′)……。1984—1988年作者在山东省泰山(东经117°5′—117°24′、北纬36°5′—36°75′)、徂徕山(东经117°16′—117°20′、北纬36°02′—36°07′)的连续观察和冬季采到的标本,得知此鸟在上述两地为留鸟。常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一带活动,多停落在树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领角鸮(Otus bakkamoena)的繁殖习性资料,国内未见专题论述。1986年4—6月,作者在山东省徂徕山对其繁殖习性做了系统观察。1990年4—6月又在泰山做了补充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巢窝 领角鸮繁殖期不自行营巢,产卵于石墙洞和树洞内。1986年在徂徕山观察到一窝,产卵于大口井之石壁洞内。井口直径48.9cm,井周石壁厚1.6m。洞口距水面0.8m,距石壁上缘2.4m。洞口纵径65cm,横径64cm,洞深96cm。卵周无铺垫物。此处原系白鹡鸽(Motacilla alba)的巢,已产卵6枚。4月下旬被领角鸮侵占,但未损其巢,卵。1990年在泰山见到一窝,产卵于胸围13.9m古老银杏树(Ginkgo biloba)洞内。有两个洞口南向者口径9×15(cm),朝西向者28×10.5(cm),洞深31.2cm。  相似文献   

3.
四种同域分布洞巢鸟的巢址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巢鸟集团是中国东北地区温带次生林内鸟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巢址特征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鸟类群落动态的内在机制。作者于2008年4-7月,对吉林大岗林场4种主要洞巢鸟的巢址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多尺度(巢树、巢址和活动区)比较分析,进而探讨了初级洞巢鸟与次级洞巢鸟的关系。共发现160个繁殖巢,其中初级洞巢鸟58巢,包括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24巢和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21巢;次级洞巢鸟102巢,包括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38巢和普通?(Sitta europaea)45巢。初级洞巢鸟对巢树无显著选择性,而次级洞巢鸟对巢树有显著选择性,以白皮柳(Salix pierrotii)为主。灰头绿啄木鸟的洞口主要朝南,而其他3种洞巢鸟对洞口朝向没有显著的选择性。初级洞巢鸟巢址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巢树和巢址尺度上,而次级洞巢鸟在3个尺度上均有显著差异。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区分大斑啄木鸟和灰头绿啄木鸟洞巢的关键因子为洞口直径和洞巢内径,即洞巢的大小;区分白眉姬鹟和普通?洞巢的关键因子为巢树树冠高度和洞口深度。也就是说,初级洞巢鸟之间以及次级洞巢鸟之间巢址特征的最主要差异均在巢树尺度上。判别分析表明,普通?倾向于选择灰头绿啄木鸟提供的洞巢,而白眉姬鹟偏好于大斑啄木鸟提供的洞巢。由于啄木鸟所凿洞巢的大小不同,导致了次级洞巢鸟对其巢址的差异性选择。因此,洞巢的大小是影响同域分布的洞巢鸟巢址利用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1963——1965年在泰山作鸟类调查时,观察到鸟类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为此于1979——1981年,1984及1985年的1—2月进行补充采集,同时对泰山鸟类的垂直分布作了观察,现将结果列述于下:一、泰山的自然环境及垂直带的划分泰山处于山东半岛西部,位于东经117°5′—117°24′,北纬36°5′—36°75′。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的城北,海拔1545米。山势陡峻,河谷深切。山的南麓有黄前、安林、大河等中、小型水库,芝田河沿山的东部南下。主峰距山下水平距离7公里,山上风向主要是西南风,山下多是东南风。气候有显著差异。泰安市(山下)年平均气温12.8℃,平均…  相似文献   

5.
次级洞巢鸟对次生林天然树洞的利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海涛  高玮 《动物学研究》2002,23(2):136-140
1996年 3~ 7月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混交林中的 5种次级洞巢鸟的巢位选择进行了研究 ,所涉及的 5种次级洞巢鸟为大山雀 (Parusmajor)、沼泽山雀 (Paruspalustris)、普通 (Sittaeuropacea)、白眉姬 (Ficedulazanthopygia)、灰椋鸟 (Sturnuscineraceus)。研究表明 :5种次级洞巢鸟在位巢选择中 ,对洞口横径、洞口纵径、洞内径、洞深和洞口方向的选择具有共性。利用的洞口 ,方向在 180°~ 2 2 5°和 315°~ 36 0°分布最少 ;而未利用的洞口 ,方向在这 2个区间的分布恰好相反。利用和未利用的巢洞特征因子差异显著。人为堵塞后又打开的巢洞会迅速被再利用 ,结果说明次生林中天然树洞资源成为次级洞巢鸟巢位选择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
谭雁 《生命世界》1992,19(4):4-5
陇西山自然保护区位干福建省将乐县西南部,界于东经117°13′—117°21′、北纬26°30′——26°36′之间,地处武夷山脉向东延伸的支脉,总面积约为63.5平方公里。区内平均海拔约800米,主峰十字坳海拔1620米。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境内多山,云雾多,湿度大,植物种类丰富,区系成分复杂。1988年划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中国科  相似文献   

7.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黑啄木鸟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1984、1986年的4~9月,在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黑啄木鸟(Dryocopusmarti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以下初步观察。一、工作方法数量统计:每年统计黑啄木鸟在繁殖前(4月)和繁殖后(8月)相对数量。共统计182个小时。每小时行程2公里,左右视野各50米。每次统计的时间、路线基本一致。样地鸟巢统计:每年5月,在调查区选定样地10~15公顷,统计其巢数,计算每公顷的营巢密度。卵和雏鸟的测定:黑啄木鸟在树洞中产卵和育雏。可在其洞口向下适当处,凿一专供测定卵和雏鸟的窗口(不破坏巢内主要结构部位)。每次测定后,将窗口用凿下来的原木块堵塞,并…  相似文献   

8.
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五种鸟的巢位特征及繁殖成功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海涛  高玮  万冬梅  刘多  邓文洪 《生态学报》2003,23(7):1377-1385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林中的大山雀 ( Parusmajor)、沼泽山雀 ( Paruspalustris)、普通跓( Sitta europacea)、白眉姬? ( Ficedula zanthopygia)和灰椋鸟 ( Sturnus cineraceus) 5种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次级洞巢鸟进行了巢位选择和繁殖成功率研究。本研究中共发现 1 41巢。五种鸟对树洞类型的选择存在种间差异 ,普通跓不利用裂洞 ,沼泽山雀不利用啄洞 ,其它 3种鸟对 3种洞均有利用 ,但有一定的倾向性。对 5种鸟 9个巢位变量的比较中 ,只有洞口方向差异不显著 ( p >0 .0 5 ) ,其它 8个变量均差异显著 ( p<0 .0 5 ) ,该结果说明 5种次级洞巢鸟对巢位的选择具有其各自的需求。洞口横径、洞口纵径、洞处树直径、洞内径、巢距地高是巢位选择重要变量 ,它们决定不同种类对树洞的利用。巢损失多数出现在产卵之前和孵化阶段 ,44个繁殖失败的巢中有 35个在这两个阶段损失。大山雀的巢成功率最低 ,灰椋鸟的巢成功率最高。 5种鸟的孵化率都超过 90 %。人为破坏和动物捕食是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 ,占总数的 61 .4%。洞巢鸟巢位选择中的重要变量影响繁殖成功。普通跓繁殖是否成功受洞口横径和巢高影响 ,沼泽山雀受洞口纵径、树胸径和洞内径影响 ,大山雀受洞口横径、巢高和洞内径影响 ,灰椋鸟受洞内径和洞深影  相似文献   

9.
1979年9月—1982年12月,著者在山东省泰安市进行了灰喜鹊(Cyanopica cyana)的越冬习性观察。于灰喜鹊的宿营地一岱庙;每日往返路径—山东省林校树木园;觅食及活动场所—泰山林场一分场、梳洗河、革命烈士陵园、普照寺等地做观察点。每日在灰喜鹊开始鸣叫或飞动时,用ZF—2型照度计,测其觉醒时的光亮度。30秒内连测3次,以其平均值为灰喜鹊觉醒亮度。一、栖宿活动场所的环境条件岱庙在泰山(位于东经117°5′—117°24′,北纬36°5′—36°15′)南麓的泰安市内,总面积96439平方米,四周为高墙,内有八个大院。其中最大的天贶殿殿前院内有较多侧…  相似文献   

10.
用人工巢木招引两种啄木鸟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5年在平邑县浚河林区的林地内,设置人工巢木进行招引试验,先后招引了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和黑枕绿啄木鸟(Picuscanus),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唐山地区的蝗虫种类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地理概貌 唐山地区位于河北省东部,东经117°31′—119°19′,北纬38°55′—40°28′。全地区包括10个县3个区和芦台、汉沽两个农场,耕地面积890万亩,境内以小麦、水稻、玉米、高梁、甘  相似文献   

12.
(一)基本特征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地区,位于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1°57′之间。地处我国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地带,又是东部低山丘陵区向西部高山区过渡区域。神农架系大巴山之余脉,最高的无名峰  相似文献   

13.
全世界计有24种海雀。在中国发现的三种海雀(角嘴海雀Cerohinca monocerata、斑海雀Brachyramphus marmoratus和扁嘴海雀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中,只有扁嘴海雀在中国繁殖。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记载,该海雀仅繁殖在青岛附近的大公岛、千里岩和灵山岛等地。由于扁嘴海雀的繁殖地远离大陆,地形险要,其繁殖生态还有不少问题尚待研究。著者于1979—1981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外黄海中部的前三岛地区(包括在北纬34°59′—35°10′,东经119°48′—119°55′的牛山岛、平山岛、达埝山岛等邻岛),对扁嘴海雀的繁殖习性做了较全面的观察。现简报如…  相似文献   

14.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有计划地保护和利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1980年7~9月和1984年3~9月,对本区鸟类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吕梁山系北部,东经111°50′~112°5′,北纬38°35′~38°45′。主峰芦芽山海拔2772米。本区山峦重叠,沟谷交错,森林密布。主要树种有云杉(Picea spp.)、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rechtii)及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gensis)等。年均温3~5℃,1月均温零下15~21℃,7月均温15℃左右。年降水量500~700毫米。无霜期…  相似文献   

15.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紫啸鸫的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紫啸鸫 (Myiophoneuscaeruleus)为山地溪边生活的鸟类。 1 997~ 1 999年的 5至 9月作者在芦芽山保护区对紫啸鸫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自然概况及工作方法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北端 ,地处宁武、五寨、岢岚三县交界 ,东经 1 1 1°50′~ 1 1 2°5′3 0″,北纬 3 8°3 5′4 0″~ 3 8°4 5′之间。境内森林繁茂 ,灌木丛生 ;总面积 3 2 . 1 8万亩 ,主峰芦芽山海拔 2772m ;年均温 4~ 7°C ,年降水 50 0~ 70 0mm ,无霜期 90~ 1 3 5天。工作过程中 ,我们事先选定三条调查路线 ,(圪洞…  相似文献   

16.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而庞泉沟为保护褐马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动物,除划定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之外,开展就地人工饲养繁殖,为进一步研究褐马鸡的生态和生物学以及人工驯化提供科学依据,并可探讨放还大自然的途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具有一定意义。有关褐马鸡就地人工饲养,张兆海(1983)曾有报道,但尚未解决繁殖问题。我们于1984~1986年就地人工饲养繁殖连续三年成功。现报道如下:一、笼舍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吕梁山中段,地处东经111°22′—111°33′,北纬37°45′—37°55′,海拔16…  相似文献   

17.
八哥的繁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88年3—7月在陕西省汉中地区勉县铜钱坝乡陈家湾村(东经106°29′,北纬33°06′),对八哥的营巢、产卵、孵化和幼雏的生长发育——包括体重、体长、翅长、嘴峰、跗蹠以及飞羽和尾羽的生长等进行了初步观察。八哥树洞营巢,窝卵数为6,孵化期18天,育雏期约25天。飞羽及复羽的生长约需17—20天。  相似文献   

18.
一枞阳县位于安徽中南部,紧靠长江北岸,东经117°04′—117°44′,北纬30°39′—31°05′之间,无霜期251天,年降雨量1323.6毫米,总面积1,808.1平方公里,水田462,664亩,旱地197,135亩,境内有白荡、陈瑶、菜子三个重点湖泊。解放初期湖泊水面为51.9万亩,占总水面84.8%。1958年开始围湖造田,水面大大减少,自然生态也发生相应变化(见表1)。这些变化在人多、田少、征购任务重的情况下,为解决粮食供需矛盾起了一定作用。据统计,六十年代中期圩田生产粮食9,000多万斤,人均增粮140斤,七十  相似文献   

19.
白颊长臂猿(Hylobatesleucogenys)自Ogilby(1840)以泰国标本订名后,曾被视为独立种(Elliot,1912;Allen,1938)。1951年,Ellerman&Morrison-Scott将其合并为黑长臂猿的一个亚种,马世来、王应祥(1986)将H.leucogenus与H.concolor进行详细比较后,又将白颊长臂猿分为独立种。白颊长臂猿在西双版纳的分布,早在六十年代就有记载(寿振黄1959;高耀亭1962),但就其资源的数量问题,直到1983—1984年才开展全面考察,为保护濒危动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栖息环境白颊长臂猿在我国分布于东经101°06′—10l°50′,北纬20°07′—22°09′的热带阔叶林间。…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闽北崇安、建阳和光泽三县交界处,北与江西省毗邻,处于北纬27°41′—54′,东经117°31′—49′之间,面积约5万公顷,1979年正式划为国家重点保护区之一。它是一片群峰密布的静谧山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以我国申亚热带地区著名的“基因库”而闻名于世界。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植被垂直带分异明显,自山顶至山麓包括山顶灌丛草甸,山地矮曲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