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趋势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以云南横断山区的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重要山脉的7个山系作为样区,进行小型兽类的垂直分布调查并参考有关资料,采用不同山系样区各垂直带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作为指标,对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的地理分布趋势、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呈递减的趋势。与此趋势变化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影响,其次是水湿条件,另外还与小型兽类的密度,物种丰富度、地理环境(坡向)和垂直带的影响等因素有关。此外,对横断山区不同区域小兽物种密度高峰问题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薛兆文  王学文  高洁  郭新弧   《广西植物》1983,(3):205-209
<正> 近年来我们从事于安徽唇形科植物的研究。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和标本的采集,在目前已鉴定的标本中,确认为安徽省地理分布新记录的有三个属(Schnabclia Hand. -Mazz., Bostrychanthera Benth., Kinostemon Kudo) 9个种(其中包括前三个属中的三个种)。将为研究安徽植物区系和资源植物提供点资料。现整理初报如下。文后附这些新记录的植物于安徽的分布图(图1)和部分种的照片(图2)  相似文献   

3.
文本报道了分布在横断山区域的节肢蕨属(Arthromeris)植物,已知12种,1变种;其中新种2个。讨论了该属在本区的地理水平和垂直分布,并初步探讨了在这一地区分布的种类和亚洲分布的种类之间的地理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5.
根据云南横断山区具代表性的7个山系共9个样区山地蚤类及其宿主动物的垂直分布调查结果,并参考以往的部分调查资料,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不同山系样区各垂直带蚤类物种多样性的平均值作为指标,就云南横断山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趋势和规律,与宿主动物和重要环境因素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显示,蚤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趋势是由西北→南→东→北呈递减的趋势。与变化趋势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是水湿条件,其次是经度的影响。另外还与蚤类的丰富度、地理环境、垂直带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等因素有关。研究认为,形成蚤类与宿主动物间多样性地理分布趋势上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其中水湿条件就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还发现,横断山蚤类在我国蚤类区系中是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它充分地反映了横断山区栖息地异质性对物种数的重要影响,并说明栖息地异质性对物种—面积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依据云南大学植物标本馆蕨类植物标本室(PYU)和国内主要标本馆保存的莲座蕨科植物标本,以及多年来积累的研究资料,建立该科植物在云南的产地GIS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分析云南莲座蕨科植物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和特有性,及其在云贵高原及横断山区的地理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如下:① 云南莲座蕨科植物种类丰富,分布海拔范围为100~2400m;② 滇东南是莲座蕨科植物分布的多样性和特有性中心,其多样性由滇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③ 云南有莲座蕨科2个属分布,即莲座蕨属(Angiopteris)和原始莲座蕨属(Archangiopteris),其中原始莲座蕨属的物种多样性较低而特有性较高。初步分析了该科植物中5个广布种和1个高山峡谷种分布格局的成因,以及5个特有种的发生史,推断广布种的分布格局形成于第四纪冰期之前,高山峡谷种的分布格局形成于第三纪之后,而特有种的主要成因可能是自然杂交和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7.
8.
由于栖息地质量下降,近年来齿突蟾属物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明确齿突蟾属物种空间分布,是监测、管理、保护齿突蟾属物种的基础。横断山区可能是齿突蟾属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但齿突蟾属在横断山区的地理分布格局尚不明确。利用优化后Maxent模型,首次预测西藏齿突蟾Scutiger boulengeri、刺胸齿突蟾Scutiger mammatus、胸腺齿突蟾Scutiger glandulatus、圆疣齿突蟾Scutiger tuberculatus、贡山齿突蟾Scutiger gongshanensis 5种高海拔齿突蟾属物种在横断山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5种齿突蟾属物种在横断山南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存在差异,西藏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的北部,圆疣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东北部的四川省境内,贡山齿突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南的西南部,刺胸齿突蟾和胸腺齿突蟾的潜在分布格局较为相似,在横断山南的中部、西北部地区都有较多分布,但胸腺齿突蟾潜在分布区更为碎片化。另外,横断山南北部地区的齿突蟾属丰富度明显高于南部地区。环境变量贡献率和刀切法结果显示温度因子和降水因子是决定横断山南齿突蟾属潜在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冷季降水量对西藏齿突蟾、贡山齿突蟾、圆疣齿突蟾潜在分布有重要影响,但它们对最冷季降水量的偏好存在差异。此外,研究也显示,通过评估潜在的Maxent参数组合,选择最佳的Maxent模型是有效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参加编写横断山区维管束植物志(虎耳草科)的过程中,鉴定了中国科学院青藏综合考察队在横断山区几年来采集的大量标本和我所历年来保存的蜡叶标本,发现了一些新种、新变种和新变型,即日东虎儿草Saxifraga riagdomensis Ku,sp.nov.,卵瓣虎耳草S.ovatipetala Ku,sp.nov;假聚伞虎耳草S.cymiformis Ku,sp.nov;反萼虎耳草S.reflexa Ku,sp.nov;小金虎耳草S.xiaojinensis Ku,sp.nov;宽瓣虎耳草S.latipetala Ku,sp.nov;巴郎山虎耳草S.ba-longshanensis Ku,sp.nov;长毛虎耳草S.rupestris Ku,sp.nov;少叶虎耳草S.oligophylla Ku,sp.nov;贡山虎耳草S.gongshanensis Ku,sp.nov;康定虎耳草S.kangdingensis Ku,sp.nov;长瓣虎耳草S.longipetala Ku,sp.nov;匙叶虎耳草S.spathulifolia Ku,sp.nov;察隅虎耳草S.zayuensis Ku,sp.nov;左贡虎耳草S.zogangensis Ku,sp.nov;少花虎耳草S.pauciflora Ku,sp.nov;汶川虎耳草S.wenchuanensis Ku,sp.nov.?卵瓣虎耳草S.obovctipe-tala Ku,sp.nov;理县虎耳草S.lixianensis Ku,sp.nov;双花虎耳草S.biflora Ku,sp.nov;棒蕊虎耳草S.clavistamineoidesKu,sp.nov.。  相似文献   

10.
该文首次报道了唇形科5种植物在广西的新记录——簇序属(Craniotome Reichenb.)及簇序草[Craniotome furcata(Link)Kuntze]、西南水苏[Stachys kouyangensis(Vaniot)Dunn]、海南深红鸡脚参[Orthosiphon rubicundus(D.Don)Benth.var.hainanensis Sun ex C.Y.Wu]、黄花香薷[Elsholtzia flava(Benth.)Benth.]、滨海白绒草[Leucas chinensis(Retz.)R.Br.]。引证标本均存放于广西中医药研究院标本馆(GX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