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温度对亚东璃眼蜱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亚东璃眼蜱的卵、饱食的幼虫和若虫分放在四个等级的温度、相对湿度90%和黑暗的条件下,观察温度对各期发育的影响.在20°、25°、30°和35℃条件下,卵期发育的平均日数分别为71.87±0.05、31.55±0.03、21.02±0.03和16.47±0.03天;幼虫蜕化期分别为25.02±0.05、13.01±0.03、8.75±0.02和6.40±0.02天;若虫蜕化期分别为47.32±0.22、24.2±0.13、14.36±0.08和10.78±0.06天.在各种温度条件下若虫蜕化为成虫的时间,雄虫比雌虫长.卵期发育的积温为321.77日度,而幼虫和若虫蜕化期分别为129.97和212.39日度.卵期发育的温度低阈为15.07℃,而幼虫和若虫蜕化期分别为14.88和15.58℃.  相似文献   

2.
金泽革蜱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在阶 《昆虫学报》1987,(3):285-290
金泽革蜱是分布于东洋区的三寄主蜱, 成虫活跃于夏季到晚秋, 其发育历期随季节而不同.雌虫在兔休上吸血时间, 七、八月为16—20天, 十一月只需9天.产卵前期在夏季饱食的雌虫为13—27天;十一月饱食者产生滞育, 至少需244天.产卵期持续31—43天(七、八月), 总产卵量为1749—8995粒.雌虫产卵显与饱血雌虫体重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989, p<0.001).金泽革蜱的产卵力(饱食后每毫克体重产卵数)为7.631.卵期为55—79天(九、十月), 幼虫在兔体上吸血4—6天, 饱食后经18—29天脱皮为若虫, 若虫寿命可达124天.  相似文献   

3.
厩真厉螨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厩真厉螨的生活史分五期:卵、幼虫、一期若虫、二期若虫和成虫。产卵极少且无生活力,以卵胎生为主,产幼虫或一期若虫。整个成虫期均有交配行为,未见孤雌生殖。该螨幼虫期有效积温常数11.53日度,发育起点6.27℃;一期若虫有效积温常数38.87日度,发育起点9.36℃;二期若虫有效积温常数48.14日度,发育起点7.92℃。最适温度在20—25℃间。  相似文献   

4.
硬蜱一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验室内饲养17种硬蜱,分析和比较了它们生长发育的一些特性.硬蜱成虫、幼虫和若虫的吸血时间受温度影响不大.同一种成虫在不同寄主上吸血时间略有差别.雌虫吸血时间的长短与其生理年龄和与雄虫交配的早晚有关.雄虫较雌虫吸血时间稍长.产卵前期、产卵期、孵化期及饱食幼虫和若虫的蜕化期在不同月份有较大差异,受温度影响很大.其中,产卵前期是生活史中变异范围最大者,有些种类还具有产卵延迟的滞育现象.  相似文献   

5.
扶桑绵粉蚧寄生性天敌班氏跳小蜂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玲  刘慧  肖铁光  周社文 《昆虫知识》2011,48(6):1734-1737
本文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重要天敌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膜翅目:跳小蜂科)的雌雄形态特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在长沙地区的理论发生代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班氏跳小蜂是扶桑绵粉蚧若虫-成虫期寄生蜂;在28℃下,班氏跳小蜂一代的历期为17.8d;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42、15.29、14.89、15.18℃,发生一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62℃;成虫、卵、幼虫和蛹的有效积温分别为87.92、9.74、68.41、75.84日·度,发生一代的有效积温为249.92日·度;由此预测班氏跳小蜂在长沙地区一年可发生9代。  相似文献   

6.
核桃扁叶甲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观察测定5个恒温条件下,核桃扁叶甲Gastrolina depressa Baly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6~32℃温度范围内,核桃扁叶甲均能完成发育,其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期、幼虫期、蛹期、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12.2,14.3和11.1℃,有效积温分别为43.2,77.2,36.0和104.7日.度;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0℃,有效积温为260.5日.度。持续过高温度不适合核桃扁叶甲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不同温度下绿盲蝽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门兴元  于毅  张安盛  李丽莉  张君亭  戈峰 《昆虫学报》2008,51(11):1216-1219
组建了5个不同温度(17, 20, 23, 26和29℃)下绿盲蝽Lygus lucorum实验种群的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7~29℃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绿盲蝽的发育速率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在实验温度范围内,若虫期、产卵前期、卵期和世代历期分别为10.04~27.63,8.33~19.33,6.74~15.00,25.11~61.96 d。绿盲蝽的若虫、产卵前期和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5,7.28和6.28℃,有效积温分别为210.25、191.83和160.12日度,完成整个世代需要的有效积温为555.04日度。在实验温度范围内,23℃时绿盲蝽的世代存活率最高(82.3%),雌成虫的产卵历期最长(41.67 d),单雌繁殖若虫数最多(35.42头/雌),种群趋势指数也最高(14.58); 在较低的温度(17℃)和较高的温度(29℃)下,绿盲蝽的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仅为8.44和9.06,均不利于其种群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韦昌华  陆永跃  曾玲 《昆虫知识》2011,48(6):1738-1743
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研究了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Bezzi)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除雌虫产卵前期表现出26℃最短、随着温度升高或者降低均延长的规律外,卵、幼虫和蛹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总体呈现变短的趋势。该虫卵、幼虫、蛹、雌虫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5.25、9.24、10.35、20.14℃和21.24、91.06、180.85、135.66日·度,建立了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条件下长角血蜱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刘敬泽  姜在阶 《昆虫学报》1998,41(3):280-283
实验室条件[(27±1)℃;75%RH;6L:18D]下,长角血蜱完成其生活史需135.8d:卵的孵化期为38.5d:幼虫吸血前期、吸血期和蜕皮前期分别为5.3d,3.8d和13.9d;若虫吸血前期、吸血期和蜕皮前期分别为7.2d,5.4d和16.9d;成虫吸血前期、吸血期、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分别为7.6d,9.4d,7.8d和20.0d。雌虫饱食体重与产卵量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9496,P<0.001)。雌虫的生殖效率指数REI=11.06,生殖适合度指 数RFI=7.19。生活周期在不同季节无明显变化。雄虫吸血期受雌虫吸引而成功地交配,这一过程是在吸引性信息素的作用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刺槐叶瘿蚊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刺槐叶瘿蚊的卵、幼虫、蛹、成虫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4.51,6.15,4.79和14.17℃,有效积温分别为62.20,281.42,124.45和55.48日.度;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01℃,有效积温为506.93日.度;刺槐叶瘿蚊在秦皇岛年发生代数的预测值为5.12~5.76代。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14.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