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松  林瀚智  姜鹏 《生物学杂志》2010,27(1):64-67,49
随着可供利用的陆生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系统生物学与整合生物技术的兴起,藻类学研究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312次香山科学会议——《藻类学的新前沿》上,与会专家围绕“系统生物学时代的藻类学研究”、“面向资源环境新需求的藻类生物技术”、“藻类学科和藻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藻类与环境”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国际藻类学术大会,是国际藻类学会发起举办的,自1982年开始,每三年举行一届。1994年6月26日至7月2日,第五届国际藻类学术大会在中国青岛市举行。参加的代表共450人,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代表138名。 第五届国际藻类学术大会以藻类学的基础研究为主要议题,共举行了52项学术活动,内容涉及海淡水大型和微型藻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生化、亚显微结构、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分子生物学、藻类培养和海藻栽培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将于今年7—8月间在青岛联合召开全国第一次藻类学专业学术讨论会。会议中除宣读论文以外,将讨论藻类学各分支学科(包括分类学、地理学、生态学、形态学、遗传学、生理学、化学等)的学术问题。同时,还将讨论以下专题报告:(1)我国藻类学现状及今后任务;(2)海带、紫菜及其他海藻的养殖和新品种的培育;(5)淡水藻类的培养及利用;(4)海藻化学及利用;(5)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就对种类繁多的藻类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并企图建立一个科学的自然系统。由于藻类植物多数个体小,缺乏易于区分的外部形态特征,给研究工作造成一定困难。现代藻类分类系统的建立,主要依据化学资料和解剖学资料。近年来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特别是电子显微镜的运用,解决了许多藻类分类学中的疑点,有力地推动了藻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硅藻约有16000种(据Hustedt估计),大多数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少数生活在土壤里。传统分类将其列为一纲即硅藻纲(Bacillariophyceae),隶属于金藻门(Chrysophyta)。近些年来许多藻类学家根据硅藻特殊的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将其单立一门即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下分两类即中心硅藻(Centricae)和羽纹藻类(Pennatae),在淡水硅藻群落中,羽纹硅藻类占优势。图1所示为常见的淡水羽纹硅藻类。  相似文献   

6.
微藻是指一类形态微小,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以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形式存在的藻类。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 活体微藻的保藏和共享服务是开展藻类科学研究和藻类产业发展的必要平台和基础。坐落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淡水藻种库(FACHB-Collection)正式成立于1973年, 1996年作为创会成员加入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 2019年成为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核心成员。该库保藏逾3400株微藻, 隶属于9门169属。年均为国内外用户提供2500株藻株, 并提供藻种鉴定、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和咨询。文章回顾了国际微藻种质资源库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介绍了国内微藻种质资源保藏情况, 着重介绍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淡水藻种库在库藏藻株多样性、共享服务、藻株无菌化、超低温保藏技术及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等方面的进展, 瞄准提升我国在藻类学研究和藻类产业研发的竞争力, 提出了藻种资源库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第五届国际藻类学大会反映的藻类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秦松,严小军,曾呈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第五届国际藻类学大会于1994年6月26日-7月2日在青岛召开。有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其中320名来自国外,142名来自中国大...  相似文献   

8.
螺旋藻的培养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评述了螺旋藻的培养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认为:螺旋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培养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工厂化生产日趋成熟,封闭式生物反应器的出现将加快螺旋藻产业的发展,螺旋藻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一步深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螺旋藻上的应用将促进藻类学的研究和藻类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纪念国际著名的藻类学家、我国藻类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饶钦止先生诞辰120周年。饶钦止先生1900年2月22日出生于重庆市,1920年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今四川大学)毕业,192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兼课,1931年晋升为副教授,1932—1935年先后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35年下半年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  相似文献   

10.
李乐农  郭宝江 《植物学报》1998,15(Z1):72-76
 本文评迷了螺旋藻的培养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认为:螺旋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培养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工厂化生产日趋成熟;封闭式生物反应器的出现将加快螺旋藻产业的发展;螺旋藻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一步深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螺旋藻上的应用将促进藻类学的研究和藻类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李雪  夏伟  范亚文  杨应增 《生态学报》2023,43(10):4098-4108
为了解扎龙湿地藻类群落结构的季节特征和演替规律,对扎龙湿地藻类群落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藻类优势度、生态位、MFG功能群划分、生态位重叠值及联结系数分析。结果表明:(1)在检出的8门311种藻类中,夏季种类丰富度最高,全年优势种为狭形纤维藻和啮蚀隐藻。(2)优势种种类和密度季节性差异较大,春季以金藻-绿藻种类为主,夏季以绿藻-隐藻种类为主,秋季以隐藻-绿藻种类为主。(3)生态位宽度值与MFG功能群划分结合分析表明,优势种可分为3个大类别,不同种类对资源利用情况的差异较大,各季节广生态位种能较好的反映扎龙湿地水体环境的季节变化趋势。(4)生态位重叠值在不同季节上有较大差异,Oik>0.6的占比分别为42.86%(春)、28.57%(夏)和25.00%(秋),表明春季优势种种间资源的竞争最为突出,种间竞争强于夏、秋两季。(5)种间联结性检验结果显示,扎龙湿地藻类优势种间总体联结上呈正关联关系,但是种间联结较为松散,种与种之间相对独立。研究表明,扎龙湿地藻类群落结构生态位测度均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较好反映出水环境季节变化特征,可用来指示湿地水体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山东大学植物学系主任李良庆教授于1952年12月8日因心脏病逝世。李教授为国内藻类学家,致力于中国淡水藻类的研究二十几年,他的逝世是我国科学界一个很大的损失。李教授历任前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员兼植物标本室主任,并在北大、清华、师大、辅仁等大学兼任植物学教授,1947年夏,来青岛任山东大学植物系教授,自1951年起,兼任该系系主任职。  相似文献   

13.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1):90-90
我国著名的藻类学家、湖沼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湖北大学教授毕列爵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12月22日6时19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8):I0003-I0003
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由著名藻类学家曾呈奎院士等一批享誉国际海洋生物领域的泰斗于1987年7月研究创建的,是我国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院级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海洋生物技术与开发的重要基地。以海带为代表的藻类养殖,以对虾为代表的海水池塘养殖和以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等我国海水养殖的三次产业化浪潮.正是在以该室为代表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922757藻类的分子生物学〔会,法〕/Dubacq,J.P。了B iofutur一1091,106一22~24〔译自DBA,1992,11(3),92一01222〕 1990年s月4~10日,在美国Durkam召开T第四届藻类学国际研讨会。两个重点议题是:叶绿体基因组对光合器官的调控作用和核基因组在这方面的功能;以及基因的演变。在此以前,对海藻的分子生物学还一直未研究。最近,利用单细胞藻成从一些大型藻制备原生质体已能克服在抽提和纯化DNA方面的困难,对藻类基因组的研究已铺开。藻类核的、线粒体的和叶绿体的DNA在大小、基因排列和碱基化学(甲基化频率和特异于某些组的碱基)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我们怀着无比崇敬和悲痛的心情,悼念我国藻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际著名的藻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饶钦止教授。饮誉世界的藻类学大师饶钦止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998年3月28日10时45分在武汉与世长辞,享年98岁。    相似文献   

17.
藻类种质资源是生物种质库重要的组成部分,超低温保藏技术具有省时、省力等常规保藏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已被广泛用于藻类种质资源长期保存。该文在阐述国内外藻类种质超低温保藏技术基本原理、技术流程、生理生化稳定性以及存活率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影响藻类超低温保藏存活率的关键因素,包括材料选择、适应性培养、保护剂的使用、解冻方法等,并就超低温保藏藻种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段舜山 《生态科学》2002,21(1):36-36
2002年伊始,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暨南大学水生生物学科已正式进入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行列。暨南大学水生生物学科创建于1964年。当时,由留美博士、国际知名藻类学家樊恭炬先生和留英博士、着名鱼类学家廖翔华教授领衔申请,高教部批准成立了水生生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9.
朱根海  王春生 《生态学报》1993,13(4):383-386
微小型藻类是南极磷虾及其它小型或较大型海洋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饵料,是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基础,在海洋生态系和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微小型浮游藻类的研究,将为我国开发南极磷虾资源和了解南大洋自然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Uribe;Koczynska和Ligowski;Brandini和Kutner等学者曾对南设得兰群岛北部及邻近水域的浮游植物(主要是浮游硅藻类)的分类和分布做过研究。本文根据我国第三次南极考  相似文献   

20.
植物分类学在化石珊瑚藻(珊瑚藻目,红藻门)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有人认为将化石藻类的分类归入现生藻类分类单元有利于珊瑚藻作为古环境的标志,便于理解该类群的演化。然而,这样分类可能很难,因为并不是所有现生藻类分类特征都能在化石种中保存下来。Sporolithacea科的钙化部分(独立或者聚集的孢子囊群)的出现,可以把它们与这个类群的另一个现生科Corallinaceae区别开,这个科在生殖窠中产生孢子囊。节片的有无,丝间细胞的联系类型,生殖窠中孢子囊释放的数目都是用来划分Coral1inaceae科的亚科的标准,在化石样品中也可以用合适的条件进行观察。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现生珊瑚藻类属的划分特征可以在化石藻类中鉴别出来,但在几种现生珊瑚藻没有钙化的生殖结构或发育特征。因此,它们生殖结构无法与相应的化石藻类进行对比,也不能进行化石藻类的分类。近年来的趋势认为生殖结构和发育特征是对现生珊瑚藻进行分类的优先鉴定标准,然而,某些特征的稳定性在属的划分上仍然存在争论。在许多情况下,现生藻类的分类标准特征都不能在化石中保存,对古生物化石的分类标准的最佳选择是在化石藻类中选择辅助的,并且可以识别的其它鉴定特征,或者应用非正式的比现生藻类代表定义更宽的属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