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i-HSCT)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输注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整理海军总医院儿科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1例接受hi-HSCT联合hUC-MSC输注治疗的SA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进行观察,总结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以及治疗体会。 结果患儿全部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1个月复查嵌合体均为70% ~ 100%供者嵌合。白细胞植入时间8 ~ 21 d,中位时间为12 d;血小板植入时间10 ~ 24 d,中位时间为15 d。11例患儿中,2例发生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发生Ⅲ度急性GVHD,均经相关治疗后好转;1例发生局限性慢性GVHD,经相关治疗后好转;2例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发生率为18.18%。患儿移植期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纳差和发热等症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8例(72.73%)发生口腔黏膜炎,2例(18.18%)发生肺部感染,9例(81.82%)发生病毒感染,2例(18.18%)发生腹泻,均经综合治疗后好转。11例患儿随访时间12 ~ 2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截止末次随访时1例因广泛性慢性GVHD接受持续治疗,2例接受免疫抑制剂减量治疗,其余4例均停用免疫抑制剂;1例患儿因家属自行停用环孢素A发生排异死亡。 结论hi-HSCT联合hUC-MSC输注治疗儿童SAA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pstein-Barr病毒(EBV)血症的危险因素、利妥昔单抗的干预效果及EBV相关疾病的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3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完成allo-HSCT的257例AA患儿,根据是否发生EBV血症分为:EBV血症组(141例,单纯EBV血症组125例和EBV相关疾病组16例)和非EBV血症组(116例)。采用Cox回归分析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累积生存率,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257例患儿行allo-HSCT后发生EBV血症为141例,发生率为54.86﹪(141/257),其中原发感染为5.67﹪(8/257),再激活为94.33﹪(133/141)。EBV血症的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44 d(13~568 d),单纯EBV血症的移植相关死亡率为6.40﹪(8/125);EBV相关疾病的病死率为56.25﹪(9/16)。(2)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EBV血症的有效率为88.73﹪(63/71)。(3)与单纯EBV血症组比较,EBV相关疾病组患儿生存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01)。(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全身照射治疗(TBI)预处理的患儿,发生EBV感染的风险是不使用TBI预处理的患儿1.717倍(95﹪的CI:1.160~2.542);患儿移植物中CD34阳性细胞≥3×10^6个/kg是<3×10^6个/kg患儿的1.775倍(95﹪的CI:1.089~2.894)。结论移植后EBV血症的发生和TBI的应用、输注CD34阳性细胞数大于3×10^6个/kg密切相关,EBV血症进展为EBV疾病后移植相关死亡率升高,对高危患儿应积极予以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细胞总数为(2~6)× 107个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和腰穿鞘内注射途径移植到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1例HSP患者体内.术后随访1年余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双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不需借助拐杖或他人帮助可独立行走,并且步态平稳,移植后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明显的不良反应.随访1年余该患者的症状持续缓解无复发.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HSP近期疗效明显,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治疗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已确诊的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采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次为一疗程,移植途径采用静脉输注(1次)加蛛网膜下腔注射(3次)的方法,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均需完善神经系统体检、实验室检查、FIM评分、肌电图等。结果:移植治疗后患儿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FIM评分提高,实验室检查肌酶下降,肌电图提示重收缩每10.0ms所检肌运动单位较前增加。随访10月患儿未出现副反应。结论: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是有效安全的,可以改善患儿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利用非肥胖糖尿病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型(NOD/SCID)小鼠模型, 比较了新鲜及培养后的CD34+和CD34-细胞在体内植入及重建造血能力。从新鲜脐血及培养后的单个核细胞(MNC)中分离出CD34+和CD34-细胞, 经尾静脉输注入经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 6周后处死存活的小鼠, 取其骨髓、脾脏和外周血细胞, 分别进行细胞表型分析、造血集落形成单位和人特异性基因的检测。经检测, 输注CD34+细胞和混合细胞的小鼠, 其体内CD45+细胞及人源各系血细胞的含量相近, 两者均远远高于输注CD34-细胞的小鼠。输注培养后CD34-细胞的小鼠饲养6周后全部死亡,输注培养后CD34+细胞的小鼠存活率约为66.7%, 而输注培养后混合细胞的小鼠全部存活, 且在两组存活的小鼠体内均能检测到CD45+细胞及人源各系血细胞。结果表明: 无论是新鲜还是培养后的CD34+细胞均具有在NOD/SCID小鼠体内植入和重建造血能力, 而CD34-细胞不具有该能力, 但CD34-细胞与CD34+细胞同时输注有助于提高小鼠的存活率, 说明其对CD34+细胞在小鼠体内发挥植入和造血重建能力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激素耐药胃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胃肠道aGVHD 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一线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反应分为激素敏感组(13例)和激素耐药组(7例)。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移植前微小残留病灶、移植类型、供者年龄、供受者关系、供受者ABO血型、输注单个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CD3+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植入时间、CMV及EB病毒感染、胃肠道aGVHD发生的时间等与激素耐药胃肠道aGVHD的关系。观察激素耐药患者治疗后的转归,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激素耐药及敏感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20例胃肠道aGVHD患者中7例存在激素耐药。胃肠道GVHD发生时间<1个月,激素耐药的风险增加(OR=13.500,95﹪CI=1.197~152.211,P=0.035),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移植前MRD、移植类型、供者年龄、供受者关系、供受者ABO血型、输注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CD3+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CMV和EB病毒感染均不影响激素耐药(P>0.05)。7例激素耐药胃肠道aGVHD患者均接受二线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治疗后5例有效,2例无效死亡。与激素敏感组比较,激素耐药组患者1年总生存率(64﹪比52﹪)降低及无进展生存率(28﹪比32﹪)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胃肠道aGVHD激素耐药可能与其发生时间相关,发生时间越早,越容易出现激素耐药。  相似文献   

7.
利用非肥胖糖尿病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型(NOD/SCID)小鼠模型,比较了新鲜及培养后的CD34 和CD34-细胞在体内植入及重建造血能力.从新鲜脐血及培养后的单个核细胞(MNC)中分离出CD34 和CD34-细胞,经尾静脉输注入经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6周后处死存活的小鼠,取其骨髓、脾脏和外周血细胞,分别进行细胞表型分析、造血集落形成单位和人特异性基因的检测.经检测,输注CD34' 细胞和混合细胞的小鼠,其体内CD45 细胞及人源各系血细胞的含量相近,两者均远远高于输注CD34-细胞的小鼠.输注培养后CD34-细胞的小鼠饲养6周后全部死亡,输注培养后CD34 细胞的小鼠存活率约为66.7%,而输注培养后混合细胞的小鼠全部存活,且在两组存活的小鼠体内均能检测到CD45 细胞及人源各系血细胞.结果表明:无论是新鲜还是培养后的CD34 细胞均具有在NOD/SCID小鼠体内植入和重建造血能力,而CD34-细胞不具有该能力,但CD34-细胞与CD34 细胞同时输注有助于提高小鼠的存活率,说明其对CD34 细胞在小鼠体内发挥植入和造血重建能力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的临床研究。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足月生产的脐带血,分离纯化脐血干细胞,通过肝动脉途径,将纯化的脐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肝脏内,于移植后2周、4周、8周进行肝功能、凝血指标检测,并于4周及8周行腹部B超及胃镜检查,观察患者移植后不同时间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60例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的肝硬化患者术中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食欲不振、乏力、腹水等减轻甚至消失;血清学检测: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8周复查胃镜,食道静脉曲张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提高白蛋白水平及改善凝血功能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可作为肝移植治疗的过渡或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9.
杜玲  杨华强  罗国君 《生物磁学》2011,(9):1764-1766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治疗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已确诊的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采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次为一疗程,移植途径采用静脉输注(1次)加蛛网膜下腔注射(3次)的方法,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均需完善神经系统体检、实验室检查、FIM评分、肌电图等。结果:移植治疗后患儿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FIM评分提高,实验室检查肌酶下降,肌电图提示重收缩每10.0ms所检肌运动单位较前增加。随访10月患儿未出现副反应。结论: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是有效安全的,可以改善患儿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骨髓干细胞的动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5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术前,连续2 d给予G-CSF 4μg/(kg·d)动员骨髓干细胞。抽取骨髓的当日化验血常规、肝肾功等指标;从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150-200 ml,分离收集骨髓单个核细胞并计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并计数,观察应用G-CSF期间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患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CSF皮下注射后,外周血白细胞由术前(3.31±0.96)×10^9/L升至(11.35±1.92)×10^9/L(P〈0.01),骨髓单个核细胞数(1.91±0.83)×10^9/kg,CD34+细胞为(2.02±1.29)×10^7/kg;患者皮下注射后,发热率17.6﹪,体温最高38℃,停药后降至正常;腹部胀痛3例,四肢皮肤散发皮疹2例,均未给予特殊处理,2-3 d后恢复正常。结论给予G-CSF皮下注射后提取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是一种临床确切有效的、安全的干细胞动员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多种非恶性病的有效方法。脐带血干细胞(UCB)具有免疫原性低、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合耐受性好、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发生率低以及获取相对快捷等特点,可作为非恶性血液疾病患者allo-HSCT的来源。本文简要综述脐血干细胞移植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遗传性骨髓衰竭、遗传代谢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非恶性血液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亲缘供者外周血红细胞参数对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自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程序(AutoPBSC程序)与单个核细胞采集程序(MNC程序)的影响及经验分析。 方法选取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小红细胞亲缘供者31例45次采集为小红细胞组,选取同期非小红细胞亲缘供者51例60次采集为非小红细胞组,分别应用AutoPBSC程序和MNC程序,比较两组采集情况及采集产品相关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2组计量资料的差异。 结果与小红细胞AutoPBSC程序组比较,小红细胞MNC程序组血小板(PLT)降低率[(25.88±15.83)﹪比(36.64±10.22)﹪]、采集效率[32.65﹪(23.60﹪,73.82﹪)比63.74﹪ (59.83﹪,68.55﹪)]、采集物体积[(158.83±34.39)比(222.91±63.9)mL]、MNC总数[(218.04±117.57)×108/L比(350.24±127.64)×108/L]、CD34+细胞总数[113.83×106/L (79.25×106/L,154.10×106/L)比233.26×106/L (177.18×106/L,392.51×106/L)]、MNC计数[(4.04±2.61)×108/kg比(5.54±2.22)×108/ kg]、CD34+计数[1.84×106/kg (1.16×106/kg,4.41×106/kg)比3.64×106/kg (2.49×106/kg,6.37×106/kg)]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非小红细胞AutoPBSC程序组比较,非小红细胞组MNC程序组采集物体积[(162.83±51.74)比(242.56±43.25)m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红细胞体积偏小时,应用MNC程序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比应用AutoPBSC程序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维持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将UC-MSC与脐带血CD34+造血干细胞按照造血支持能力常用的方案共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和IL-4组,IL-4处理组加入IL-4(20 ng/ml)培养14 d。收集细胞并计数,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CD34的细胞比例。取3×103个细胞,加入到半固体培养基,培养14 d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比较各种集落的形成,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中巨噬细胞和粒细胞表面特异性蛋白CD11b、CD14和CD15的表达。对两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统计学分析。 结果加入IL-4后,共培养体系中细胞数量(1.31±0.05)×105个/孔与对照组(2.80±0.28)×105?个/孔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31,P < 0.05),并且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其中的CD34+细胞比例也有降低。3×103个IL-4组得到的细胞形成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能力(9.33±1.53)?个/孔较对照组(17.67±0.58)个/孔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84,P?< 0.001);形成粒-巨噬集落形成单位的能力(15.67±3.22)个/孔较对照组(29.33±4.04)?个/?孔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58,P < 0.05);形成总集落单位的能力(39.33±9.07)个/?孔较对照组(62.67±6.66)?个/?孔也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59,P < 0.05)。IL-4组得到的细胞分化出的细胞总数(3.67±1.71)×105个/孔与对照组(9.50± 3.13)×105个/孔相比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83,P < 0.05),而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分化成的细胞中CD14+细胞比例也下降。 结论IL-4可以降低UC-MSC对造血干细胞分化潜能的维持能力,提示在Ⅱ型辅助T细胞相关体液免疫疾病中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时,也需要兼顾机体造血相关功能。  相似文献   

14.
无关供者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脐带血作为造血干细胞的一大来源,已逐渐获得医学界的认可,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展开,对脐带血的使用也趋于标准化。我们通过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治愈情况对骨髓移植与脐带血移植进行了比较,提供了移植用脐带血的择优选取办法及移植的最低细胞剂量,对双份脐带血的选择给出建议,同时对非亲缘脐血与骨髓共输注临床使用情况和嵌合体检测做了介绍与评价。可以看出,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时,脐带血移植是一个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engraftment of human cord blood and foetal bone marrow stem cells after in utero transplantation via the intracoelomic route in the sheep. Here, we performed transplantation in 14 single and 1 twin sheep foetuses at 40–47 days of development, using a novel schedule for injection. (i) Single injection of CD34+ human cord blood stem cells via the coelomic route (from 10 to 50 × 104) in seven single foetuses. (ii) Single injection of CD34+ foetal bone marrow stem cells via the intracoelomic route with further numbers of cells (20 × 105 and 8 × 105, respectively) in three single and in one twin foetuses. (iii) Double fractioned injection (20–30 × 106) via the coelomic route and 20 × 106 postnatally, intravenously, shortly after birth of CD3-depleted cord blood stem cells in four single foetuses. In the first group, three single foetuses showed human/sheep chimaerism at 1, 8 and 14 months after birth. In the second group, the twin foetuses showed human/sheep chimaerism at 1 month after birth. In the third group, only two out of four single foetuses that underwent transplantation showed chimaerism at 1 month. While foetal bone marrow stem cells showed good short-term engraftment (1 month after birth), cord blood stem cells were able to persist longer in the ovine recipients (at 1, 8 and 14 months after birth).  相似文献   

16.
非亲缘脐带血移植是治疗造血系统疾病的重要移植方式之一,但脐带血移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造血干细胞(HSCs)数量不足,特别是成人患者受到脐带血干细胞数量的限制,导致造血及免疫恢复延迟,非复发死亡率升高。体外扩增脐带血HSCs(UCB-HSCs)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研究发现可以通过模拟骨髓造血龛(niche)这一生态位使HSCs在体外进行自我更新增殖,而间充质干细胞(MSCs)正是造血龛的重要的组成细胞之一。本文将探讨MSCs在UCB-HSCs体外扩增中的应用。重点以MSCs促造血的特点、机制,促进脐带血干细胞增殖的各种策略以及其临床应用和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脐带血移植的应用进展及脐带血库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脐带血(umbilical cord blood)作为公认的造血干细胞重要来源之一,已经被广泛地用于治疗儿童和成人的良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实体瘤、缺血性下肢血管病和组织再生等。相对于骨髓移植和外周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移植(UCBT)在细胞收集使用、干细胞增殖能力以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的数据显示,因为HLA配型等原因而无法进行骨髓移植的患者应该尽早进行UCBT。此外,UCBT的增多促进了脐带血库的快速建设。本文针对UCBT和脐带血库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构建间充质干细胞(MSC)与乳腺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共培养模型,探讨MSC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含荧光基因第三代自身失活慢病毒载体感染人类脐带分离提取的MSC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以单独培养的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分别设立对照,2种乳腺癌细胞分别与MSC共培养,检测乳腺癌细胞在MSC作用下增生能力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结果MSC在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第3天共培养组乳腺癌MDA-MB-231细胞数高于单独MDA-MB-231培养组[(5.50±0.71)×10^3个比(1.63±0.41)×10^3个],培养至第7天,两组间MDA-MB-231细胞数差异进一步增大[(81.25±7.40)×10^3个比(26.25±4.15)×10^3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共培养后MSC促进乳腺癌细胞表达干细胞特有标记物CD90,MCF-7从共培养第2天CD90表达率(1.38±0.30)﹪升高至第9天(92.45±2.04)﹪。在共培养中MSC围绕肿瘤细胞集落方式生长,在形态上变长,并发现一种新型混合细胞(hybrid融合细胞)同时表达绿色和红色荧光,且对化疗药物更敏感。结论MSC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伴随MSC形态学改变和hybrid融合细胞出现,乳腺癌细胞获得MSC特有CD90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脂肪干细胞(ADSC)移植治疗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AH)大鼠的适宜细胞数和干预时间。 方法(1)MCT的建模时效和量效:雄性SD大鼠4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20 mg/kg、30 mg/kg、40 mg/kg MCT组分别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MCT 20 mg/kg、30 mg/kg、40 mg/kg,4和8周后,右心室插管法检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称重法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2)ADSC的治疗量效作用:雄性SD大鼠分别予腹腔注射MCT(30只)和生理盐水(30只),1周后通过颈静脉注射分别移植0.5×106、1.0×106、3.0×106、5.0×106ADSC,其他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移植3周后检测mPAP和RVHI。(3)ADSC的治疗时效作用:雄性SD大鼠30只,分别注射40 mg/kg MCT(24只)和生理盐水(6只)。MCT腹腔注射1 d,1、2周后分别移植1.0×106个ADSC。MCT注射4周后检测mPAP和RVHI。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或双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 结果(1)腹腔注射4周后,30 mg/ kg或40 mg/kg MCT组mPAP和RVHI均升高[mPAP值(24.89±3.31)mmHg,(27.19±2.11)mmHg比(15.80±0.4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RVHI值0.42±0.06,0.47±0.04比0.25±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8周后,20 mg/kg或30 mg/ kg MCT组mPAP和RVHI均恢复正常,而40 mg/kg MCT组大鼠全部死亡。(2)40 mg/ kg MCT诱导的PAH大鼠mPAP和RVHI均升高。移植1.0×106个ADSC可降低PAH大鼠的mPAP[(17.24±0.66)mmHg比(27.19±1.73)mmHg,P < 0.05]。移植0.5×106、3.0×106、5.0× 106个ADSC不能降低PAH大鼠的mPAP和RVHI。(3)MCT腹腔注射1周和2周后,移植1.0×106个ADSC可降低PAH大鼠的mPAP。 结论40 mg/kg MCT造模4周可建立稳定的PAH大鼠模型;造模1或2周后移植1.0×106个ADSC能有效降低PAH大鼠的mP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