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红树林植物露兜树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露兜树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及其β-胡萝卜素。露兜树中至少含有17种氨基酸。旨在为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问:几天前在北京的花卉市场内见到一种很有特色的大型企栽观叶植物,销售人员称它为:“时来运转”。但不知它的中名、学名叫什么,应该如何养护与繁殖?答:“时来运转”的植物中名为红刺露兜树,(又名有用露兜树),学名:Pandan。"tills,是露兜树科露兜树属观赏植物,原产马达加斯加岛。其带状叶片尖锐向上且排列层叠有序,似螺旋状阶梯着生于茎顶部。因而人们根据它这种奇异的形态,给它起了个好听吉祥的名字“时来运转”。红刺露兜树在我国南方热带地区可露地栽培(见左图),并且能观赏其放射状生出斜插入土中的支柱根群。在原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提取方式对香露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以采自海南兴隆的香露兜成熟鲜叶为研究对象,采用100%甲醇蒸馏法、75%乙醇蒸馏法、100%乙醇蒸馏法、75%乙醇超声波辅助法、100%乙醇超声波辅助法、75%乙醇浸提法和100%乙醇浸提法7种不同方式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各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分析(CA)对其组成和含量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种不同提取方式共鉴定出5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由酯类、醇类、酮类、烯烃类、吡咯类物质组成,100%甲醇蒸馏法未检测出关键特征香气物质2-乙酰-1-吡咯啉(2-AP),其余6种方式提取物均有检出,含量变幅为1.21~37.48μg/g;7种香露兜提取物相关性系数平均值为34.80%±7.20%,PCA分析将7种提取方式分为3组:75%、100%乙醇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75%、100%乙醇浸提法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叶绿醇、角鲨烯、3-羟基-2-丁酮、棕榈酸乙酯、羟基丙酮、3-甲基-2-(5H)-呋喃酮和2-AP,75%和100%乙醇蒸馏提取法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硬脂酸甲酯、2-AP、(E)-7-四癸醇和棕榈酸甲酯,100%甲醇蒸馏提取法主要挥发性成分为(Z)-十六烯酸甲酯、苯乙烯、十四酸甲酯、十五碳酸甲酯。由此说明,香露兜7种不同方式提取物3个组间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这为香露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辐射效应对香露兜叶提取物的影响,本研究中利用超声波萃取技术进行香露兜叶的萃取,再以总多酚、总类黄酮、DPPH自由基清除率、亚铁离子螯合等非酵素系统进行香露兜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评估。以过氧化氢诱发氧化压力的毒性效应测试香露兜叶提取物细胞内抗氧化的能力,再以5.5戈雷(Gy)的辐射剂量照射,用MTT分析方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评估香露兜叶提取物对辐射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香露兜叶总多酚含量为(139.89±0.43) GAE mg/g,总类黄酮含量为(44.24±0.61) RE mg/g,DPPH与亚铁离子螯合的IC50分别为(5.87±0.02) mg/mL和(15.3±0.07) mg/mL。在H2O2对细胞伤害的实验中,香露兜叶提取物对于肝癌细胞(HepG2)有显著(p0.05)的毒杀作用,且细胞存活率会随着提取物浓度增加而增高杀死细胞的比率。萃取液浓度分别为25 g/mL、250 g/mL、1 000 g/mL和1 500 g/mL时,经过72 h培养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4.7%、50.4%、37.5%和30.6%。低浓度香露兜提取物对于HepG2细胞有辐射增敏作用,以浓度为25 g/mL的香露兜提取物合并5.5 Gy的辐射剂量照射,发现其存活率由单独以5.5 Gy辐射剂量照射的54.58%降至12.11%。综合以上的结果,香露兜叶提取物具有不错的抗氧化能力,并且有不错的辐射效应影响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河南栽培罗勒(Ocimum basilicum L.)和丁香罗勒(Ocimum gratissimum L.)成龄叶香气成分的差异。方法:于2015年7月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随机采取长势健壮、无病虫害的河南栽培罗勒和丁香罗勒的成龄叶(自下而上第5、6片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检测;根据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河南栽培罗勒中检出24种香气物质,丁香罗勒中有26种。其中,1,3-二甲氧基苯、石竹烯、乙苯等是2种罗勒共有的主要香气成分。香叶醛、β-蒎烯、薄荷二烯是河南罗勒的主要特有香味成分;蒿脑、桉树脑及异龙脑是丁香罗勒的特有成分。结论:河南栽培罗勒和丁香罗勒种的叶片中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一百多年前,植物解剖学家就已知道有的单子叶植物茎尖中具初生加厚分生组织(Pri-mary thickening meristem)。后来通过对棕榈科(Arecaceae)、露兜树科(Pandanaceae)、芭蕉科(Musaceae)及龙舌兰科(Agavaceae)中乔木状植物和对百合科(Liliaceae)中小的鳞茎状或根茎状植物的研究,逐渐认识到具莲座型  相似文献   

7.
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为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横断山脉澜沧江至伊洛瓦底江流域,即从云南的西部及西南部至缅甸北部.在其分布区,大理茶亦被称为野生大茶树,常用于加工制作茶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GC及GC/MS联用技术,首次对大理茶的鲜幼叶和鲜幼叶及老叶分别制成的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共鉴定出91个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大理茶鲜幼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棕榈酸(30.52%),亚油酸(19.82%),植醇(8.75%)和亚麻酸乙酯(2.54%)等有机酸及其酯和二萜类,而制成绿茶后,其主要香气成分则为芳樟醇(28.43%),脱氢芳樟醇(1.13%),α-松油醇(11.68%),橙花醇(4.92%)和香叶醇(12.34%)等单萜醇类成分.从大理茶鲜叶到由其制成的绿茶,香气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28种原鲜叶中未检测到的香气成分,其中,(Z,Z,Z)-9,12,15-十八烷三烯-1-醇的含量分别达到1.21%(幼叶绿茶)和11.2%(老叶绿茶),是大理茶制作的绿茶的特征香气成分.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大理茶鲜叶及其制成的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均弱于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测定技术,对尾叶紫薇(W1)与紫薇品种‘多花粉’(C)杂交各世代(F1、F2、BC1)个体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尾叶紫薇与F1代个体的挥发物成分均有25种,‘多花粉’的挥发物成分有10种,F2代及BC1代个体的挥发物成分均有26种。(2)月桂烯是尾叶紫薇与杂交子代共有的挥发物成分,但相对百分含量在亲本及各世代中均不高,分别为0.69%(W1)、3.16%(F1)、0.51%(F2)、0.75%(BC1)。(3)亲本及子代的香气成分和相对百分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尾叶紫薇、‘多花粉’与杂交子代(F1、F2、BC1)具有较高相对百分含量的挥发物成分分别为异香叶醇(26.21%)、1,1-二甲基-3-亚甲基-乙烯基环己烷(50.34%)、α-法尼烯(11.37%)、1,3,3-三甲基-2-乙烯基-环己烯(14.67%)及反-α-香柠檬烯(16.19%)。(4)尾叶紫薇、‘多花粉’与F1的主要挥发物成分为来源于脂氧合酶途径的脂肪酸衍生物,F2及BC1子代的主要挥发物成分为来源于甲羟戊酸(MVA)途径和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的萜烯类化合物。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紫薇香气成分的遗传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桂林地区不同桂花的花香成分差异,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桂林地区12种桂花的花瓣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49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萜稀类31种、脂肪酸及其衍生物10种、苯基类4种和含氮化合物4种。其中,萜稀类化合物在4个品种群甚至12个品种中均属于比例最高的,总相对含量为82.28%~94.83%。所检测的桂花均含有反-β-罗勒烯等6种花香成分,但不同品种所含成分不同或相对含量不同,如‘龙怀金桂’含有β-紫罗酮且含量最高(为34.89%),而‘橡叶朱砂’却缺少β-紫罗酮。各品种主要的香气成分及其含量也不完全相同,如‘龙怀金桂’的主要香气成分是β-紫罗酮等5种,‘月塘金桂’是β-紫罗酮等8种,‘橡叶朱砂’为顺-氧化芳樟醇等6种。共鉴定出11种香气活性物质,其中10种属于萜稀类。‘龙怀金桂’香气活性物质总含量最高(为82.99%),且紫罗酮类和罗勒烯类活性物质的含量也最高;‘橡叶朱砂’和‘天香台阁’含有芳樟醇类活性物质最高(在60%左右)。综上认为,萜稀类化合物为桂林地区桂花的主要香气成分,不同桂花品种既含有共同的香气成分也含有不同的成分;‘龙怀金桂’适合开发罗勒烯类和紫罗酮类物质产品,‘橡叶朱砂’和‘天香台阁’适合开发芳樟醇类物质产品。  相似文献   

10.
大理茶 ( Camellia taliensis) 为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横断山脉澜沧江至伊洛瓦底江流域,即从云南的西部及西南部至缅甸北部。在其分布区,大理茶亦被称为野生大茶树,常用于加工制作茶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GC 及 GC/MS 联用技术,首次对大理茶的鲜幼叶和鲜幼叶及老叶分别制成的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共鉴定出 91 个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大理茶鲜幼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棕榈酸 ( 30. 52%) ,亚油酸 ( 19. 82%) ,植醇 ( 8. 75%) 和亚麻酸乙酯 ( 2. 54%) 等有机酸及其酯和二萜类,而制成绿茶后,其主要香气成分则为芳樟醇 ( 28. 43%) ,脱氢芳樟醇 ( 1. 13%) ,α-松油醇( 11. 68%) ,橙花醇 ( 4. 92%) 和香叶醇 ( 12. 34%) 等单萜醇类成分。从大理茶鲜叶到由其制成的绿茶,香气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 28 种原鲜叶中未检测到的香气成分,其中,( Z,Z,Z) -9,12,15-十八烷三烯-1-醇的含量分别达到 1. 21% ( 幼叶绿茶) 和 11. 2% ( 老叶绿茶) ,是大理茶制作的绿茶的特征香气成分。DPPH 和 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大理茶鲜叶及其制成的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均弱于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成熟度对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香气成分的影响,并测定成熟印度块菌的关键香气成分。将3种不同成熟度的印度块菌,以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为香气富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未成熟印度块菌中仅检测出4种香气成分,中度成熟阶段检测出8种,成熟阶段检测出13种,而且成熟阶段检测出的香气成分大多都是前人报道过对块菌香气有贡献的成分;通过计算成熟块菌各香气组分的香气活度值(OAV),可知二甲基硫醚、2,3-丁二酮、3-甲基正丁醛、2-甲基正丁醛、己醛、1-辛烯-3-醇这6种物质是印度块菌的关键香气成分(OAV>1)。  相似文献   

12.
菊花不同花期及花序不同部位香气成分和挥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切花菊品种‘神马’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测定菊花不同花期及花序不同部位的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并利用生物显微镜观察花瓣的表皮细胞和横切面组织细胞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菊花花蕾期共检测到香气成分24种,始花期31种,盛花期43种,终花期22种;随着花朵的开放和凋谢,酮类、萜烯类和醇类化合物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盛花期含量达到最高,而酯类、醛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则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盛花期,在舌状花中共检测到香气成分种类31种,在管状花中共检测到50种;舌状花对菊花香气的贡献比管状花大;菊花舌状花由内轮向外轮香气成分种类变化不大,但是同类香气成分含量的变化出现由内轮向外轮逐渐减少的趋势。(3)异环柠檬醛、桉叶醇、α-蒎烯、β-金合欢烯和石竹烯等化合物可能为菊花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4)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舌状花的香气可能是通过表皮细胞间隙释放的,上表皮是菊花释放香气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3.
‘伦晚脐橙’成熟果实及其留树保鲜果实的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测定了‘伦晚脐橙’成熟果实和留树保鲜果实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成熟采收(3月30日)后的果实中香气物质有28种,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97.69%,主要成分为烃类、醛类、醇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而留在树上保鲜(5月7日)的果实中香气成分仅检测到15种,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87.11%,特征香气成分D-柠檬烯和β-月桂烯明显减少,且未检测到醇类和酮类化合物,但巴伦西亚桔烯的相对含量剧增,相对含量高达20.27%,成为主要香气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商熟期及完熟期的红芒6号芒果果实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香气成分,以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进行鉴定。共检出22种香气成分,其中商熟期14种,完熟期10种,主要为萜烯类、醛类、酸类等。两个阶段都具有的成分是α-桂叶烯、α-蛇麻烯等;商熟期主要的香气成分是( )-2-蒈烯;完熟期的主要香气成分是δ-3-蒈烯。  相似文献   

15.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分析毛药山茶花香气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了毛药山茶鲜花的香气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50种香气成分,鉴定出19种,占总香气含量的71.72%。毛药山茶花香气成分主要为芳香族化合物、倍半萜、烷烃、烯烃和脂肪酸酯,其中倍半萜在总香气中的比例最高,为46.31%,其次为烷烃,为19.79%。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种桉树叶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不同品种的桉树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气质联用成分分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桉树叶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在被鉴定的成分中,桉叶油素和4-松油烯醇为窿缘桉、尾巨桉、粗皮桉、尾叶桉、大叶桉五种桉树叶片的共有成分;柠檬桉叶的主要挥发成分为(L)-香茅醛和乙酸香茅酯。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桉树叶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其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滇产大花甘松和蜀产中华甘松精油的化学成分。利用气相色谱、光谱数据、化学降解和衍生物的制备,从大花甘松精油中鉴定了五种成分:甘松醇(Ⅰ)(69.4%),△~(9,10)-马兜铃烯(Ⅶ)(0.2%),△~(1,10)-马兜铃烯(Ⅷ)(2%),β-橄榄烯(Ⅸ)(2.9%)和1,2,9,10-四去氢马兜铃烯(Ⅳ)(2.9%)。中华甘松精油中上述五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Ⅰ(8%),Ⅶ(2.1%),Ⅷ(8.6%),Ⅸ(32.8%),Ⅳ(13.1%)。根据植物的形态、地理分布和精油中马兜铃烷型倍半萜化合物的含量和转换关系看来,甘松香属几种植物中似乎可认为大花甘松为其原始种,并由大花甘松进化到中华甘松和匙叶甘松。 甘松酯(Ⅵ)具浓郁持久的木香香气,甘松酮(Ⅲ)具独特的檀香香气和能与玫瑰、铃兰协调的特点。该二化合物特别适于调制檀香型、玫瑰檀香型和馥奇型等香精,并具有良好的定香作用,是一类有价值的香料。  相似文献   

18.
苏蔚  宋以刚  祁敏  杜芳 《应用生态学报》2021,32(7):2309-2315
以壳斗科栎属白栎组的5个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叶片几何形态学分析(GMMs)。选取了20个天然种群,共采集182个个体,887张叶片,对每张叶片采用几何形态学的标点法,数字化叶形态特征,使5个种的叶形态差异可视化。结果表明: 广义普氏分析可以有效地排除叶片位置和大小对叶片形状的影响。基于个体水平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槲树分别与槲栎和枹栎2个种的叶片形态差异明显,基于个体水平的典型变量分析表明,叶片的对称组分可以将槲栎与其他4个种准确区分。叶片非对称组分的多变量分析表明,5个种彼此间区别不明显。基于叶片水平的分析表明: 区分度较高的两组是槲栎vs.槲树(99.5% vs. 100%)和槲树vs.枹栎(99.0% vs. 100%),可以通过叶形准确区分;区分度略低的两组是白栎vs.枹栎(90.5% vs. 86.8%)和槲树vs.蒙古栎(85.1% vs. 82.9%)。本研究为存在频繁杂交渐渗的物种间叶型鉴定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植物叶片形成露水的室内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叶片在空气中形成露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水分来源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本文借助人工智能气候室和叶片温度自控系统,对影响露水形成的环境温湿度、叶片温度和叶片倾角进行调节,研究了叶倾角、环境温湿度、露点-叶温差对叶片露水累积速率和叶片露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叶片露水累积速率和叶片最大露水量均随叶倾角的增加而减小,但随着环境温度、湿度和露点-叶温差的增加而增大.叶片处于水平状态时,叶片露水在达到最大露水量前呈线性快速递增,露水达到最大露水量(0.80 mm)后处于稳定值;当叶片有倾角时,叶片露水达到一定值就会发生叶片露水滑落现象,使得叶片露水量呈现锯齿形变化,且露水累积速率明显变慢.  相似文献   

20.
从蒙古香蒲Typha davidiana,宽叶香蒲T.latifolia和长苞香蒲T.angustata花粉中分别分离得到几个相同的黄酮类化合物。三个为甙元,五个为黄酮醇甙;用薄层层析分析了五种香蒲花粉(包括上述三种)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各种花粉黄酮成分基本一致。 从化学上把香蒲属和黑三棱属及可能相关的16个科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香蒲属与露兜树科相差很远;与帚灯草科,须叶藤科,谷精草科相似;与黑三棱属非常相似;因此建议把香蒲属和黑三棱属同归于一科——香蒲科,成立香蒲目。该目可能与帚灯草目接近。这些结果与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血清学、胚胎学、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