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19年8月28日至9月12日,我们参加了新疆和田地区政府组织的"和田绿洲气候环境变迁——克里雅河沙漠段全流域自然与人居环境科学考察队",对克里雅河上游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我们沿河溯源而上,进入昆仑山区.在高山的考察中,我们观察和记录了高山垫状植物.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11月3日至15日,和田地区政府组织的"和田绿洲气候环境变迁——克里雅河沙漠段全流域自然与人居环境科学考察队"第二次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继续开展克里雅河下游地区的考察。在克里雅河下游的最后一个绿洲——达里雅布依考察时,看到当地人正在采收肉苁蓉。肉苁蓉,当地人称之为大芸。在2~3米高的柽柳(红柳)堆外侧挖有30~40厘米深的沟,可以看到接近柽柳根部的大芸的肉质茎。肉质茎呈现为棒槌状,淡褐色,15~20厘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10月至11月,由新疆和田地委和行署全面规划、精心组织和实施的"和田绿洲气候环境变迁——克里雅河沙漠段全流域自然与人居环境科学考察"活动,历时31天,总行程约438公里。考察队对该流域历史时期的河流变迁、自然环境改变、历史动植物遗存,以及人类活动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考察和采集样本,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标本,以及获取各类信息上万条。螺类样本的主要发现地有两个:一个是克里雅河沙漠段圆沙古城遗址的城堡围墙下方,  相似文献   

4.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委和行署的支持下,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和田绿洲气候环境变迁——克里雅河沙漠段全流域自然与人居环境科学考察"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顺利进行.2018年的第一个考察行程聚焦于沿克里雅河下游及该河的古河道,具体是:首先从于田县出发,沿河一路考察直至达里雅布依绿...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0月至11月,由新疆和田地委和行署实施的"和田绿洲气候环境变迁——克里雅河沙漠段全流域自然与人居环境科学考察"活动,历时31天,行程400多公里。科考队员肩负历史的责任与重托,在沙漠中徒步行走,一边考察,一边采集样本。在考察途中,大家在不同的地方都发现了一种虫子。首先是在细沙的表面看到它们行走后留  相似文献   

6.
<正>现代考察沙漠多采用越野车、沙漠车,甚至直升飞机,为什么会有一批人选择徒步穿越中国最大、世界排名第十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科学考察呢?这批人就是2018年10月至11月,由新疆和田地委和行署全面规划、精心组织和实施的"和田绿洲气候环境变迁——克里雅河沙漠段全流域自然与人居环境科学考察"队。历时31天,行程400余公里,他们一边徒步、一边考察、一边采集样本,对该流域历史时期的河流变迁、自然环境改变、历史动植物遗存,以  相似文献   

7.
2007年7月5日,穿过云雾笼罩的湍流河谷.经过明媚如画的杉树林,我们考察队的四辆越野车行驶在318国道上。  相似文献   

8.
薛祚紘教授于1990年12月2日~1992年4月6日参加我国第七次南极考察队,克服重重困难,对考察队越冬队员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生理和心理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特请他撰写了这篇文章,介绍了南极考察的方方面面,还提供了一组照片(封三),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正>2023年9月11日至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组织了“拜城县乌孙古道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变迁综合考察”项目。在本次活动中,考察队自拜城县黑英山乡喀拉塔格山麓的博孜克日格沟沟口向北行进,发现了多个点位的单体岩画和河岸岩壁上的5幅岩画。岩画的表达内容、凿刻和压磨技法均有着鲜明的特色,反映出不同先人、不同风格和使用不同工具的个性特征。本次黑英山岩画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化石》2013,(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詹姆斯·克拉克教授共同领导的中-美联合考察队2000年以来一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尤其是对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和将军庙地区广泛出露的石树沟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已报道龟鳖类、鳄形动物、似哺乳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翼龙和恐龙6个类群的15个新属种.2006年,考察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五彩湾地区石树沟组中部新发现了兽脚类恐龙一新属种,5月3日出版的英国《古生物分类学杂志》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受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1979年4月12—25日在北京召开《西藏昆虫》一书的编审会。 出席会议的有西北农学院、江苏农学院、安徽农学院、南开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江西共大、上海昆虫所、广东昆虫所、林业部林科院、宁夏农科所、五九一七○部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动物研究所、科学出版社等15个单位,40余  相似文献   

12.
陕西蓝田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蓝田地区”(包括蓝田、临潼、渭南、长安、华县以及西安市等邻接的地带)的第四系,不仅发育好,时代全,而且成因类型也多样复杂。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蓝田考察队(以下简称蓝田考察队)最近的分层,共包括七个地层单元的堆积物,其中有六个地层单元中含脊椎动物化石。蓝田考察队经过三年来的调查与发掘,发现了35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采集了相当数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1964年协作单位采  相似文献   

13.
去墨脱的路上1982年9月1日,我们生物越冬考察组一行5人,在波密县藏族民工的配合下,与中国科学院南迦巴瓦峰登山综合科学考察队其他队友分别,踏上了进军墨脱进行越冬考察的征程。经过4天沿路行军考察,于9月4日到达了与喜马拉雅山南迦巴瓦峰隔江相邻的岗日嘎...  相似文献   

14.
正公元前2000至公元前200年,西域历史相继进入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随着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各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绿洲地区发展养畜业和农业,出现了聚落而居的"城郭诸国"。草原地区部落以畜牧业为主,出现了游牧"行国"区域政权。西域手工制作、贸易往来得到了发展,社会组织和文化形态丰富多样。分布在新疆和田地区的克里雅河,发源于  相似文献   

15.
1978年11月至1979年1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学院等单位组成考察队,在队长潘清华教授主持下,前往滇西南的沧源、耿马、盈江等地考察,唐玉平、宋耀、王全等同志采获的四个种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的泥盆纪菊石仅1属1种,系1979年我所青藏科学考察队采自西藏南部聂拉木县亚来村(原称亚里村)西山的凉泉组上部;石炭纪菊石,共描述3属5种,系1980年我所与西藏地质局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的藏北地层考察队采自西藏北部申扎县城北25公里的德日昂玛山西坡的永珠桥组中部。菊石的标本不多,但在西藏境内的出现对于地层划分和对比及菊石群的地理分布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由国家海洋局牵头,有关部委参与组织的北极科学考察队,以"雪龙号"考察船为平台,从1 999~201 4年共实施了六次北极科考:第1次:1 999年7月1日~9月9日,历时71天,航程约14180海里。第2次:2003年7月1 5日~9月26日,历时74天,航程约12600海里。第3次:2008年6月29日~9月24日,历时74天,航程约12000海里。  相似文献   

18.
1977年7月28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考察队,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背崩海拔1,200米的山林中获得一雌性蜥蝎标本,经鉴定为喉褶蜥 Ptyctolaemus gularis Peters。现将主要形态特征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9.
桂西南缘兽类区系概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的动物专业,于1958年9月至12月,在广西僮族自治区西南缘的睦边、靖西、龙津、宁明、上思、邕宁等六县作了动物资源的普查工作。本文系根据此次考察所得,就其中兽类区系部分,作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20.
川西高原老第三纪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2年在对横断山区北段综合考察中,由植物研究所组成的古植物专业组,在四川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协同下,于6月从四川省理塘县热鲁村出露的一套由砾岩、砂岩、粉砂岩组成的热鲁组中段采集到一批以桉属(Eucalyptus)为主的化石植物。这是继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于1974至1976年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和冈底斯山发现桉属化石以来,在川西高原的再次发现。共采到植物化石标本84号,其中79号为叶子印痕化石,5号为花、果印痕化石。经初步鉴定结果,共计有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