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山古称"黟山",因交通闭塞,游人罕至,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秦汉时期,会稽太守陈业隐居黄山。《水经注》载:"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黄山宗教传人始于秦汉,盛于唐宋,衰于明清。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敕改"黟山"为黄山,黄山乃渐为世人所识,山上寺庙宫观才日渐增多,香火日盛。随着名士隐居、宗教传人,开发建设也随之开始。纵观历史,从明末清初开始至今,黄山开发建设大体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西次三经》于山之后载 :“西水行百里 ,至于翼望之山 ,无草木 ,多金玉。有兽恶 ,其状如 ,一目而三尾 ,名曰 ,其音如夺百声 ,是可以御凶 ,服之已瘅”。为何物?兹为考释名实。经文说到的地理分布、栖息环境、形状生态、以及食疗作用。次第按序 ,诠释引证 ,演绎衍归。地理动物分布 ,自有区系 ,着眼动物地理 ,先行考释翼望之山的地理。翼望之山在《五藏山经》中两见 ,除《西次三经》之外 ,尚见于《中次十一经》。山名翼望 ,何意?翼字有多义 ,这里仅取与地理地貌有关的诠释。翼与音同义通 ,有水流湍急之义。参考《中次…  相似文献   

3.
道教有"避谷食气"的思想,所谓避谷即为不食五谷,可以长生。《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记载:"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陡登山,提一斛许重,终日不倦。"这对我们而言是  相似文献   

4.
单纯性肥胖症指因机体内热量的输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体重超出正常范围的病症。中医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其民华食而脂肥。"《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说是甘美而多肥也。"说明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先天禀赋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松针,为松科松属植物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和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的针叶。 以松针入药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圣惠方》载:“治大风恶疮”;《简便方》载:“治阴囊湿疹”;《外科正宗》载:“治风湿顽癣”;《本草药性备要》载:“杀螨、干水、止痒、治疳疮、螨疥”;《本草汇言》载:“松针,去风湿疗顽癣之要药也”。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松针项下也记载其性味功能为:苦、涩、温。祛风活血,明目,安神,解毒,止痒。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松针含挥发油、黄酮类、糖类、树脂、叶绿素、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  相似文献   

6.
中国淡水三角涡虫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空气干燥法对安徽肥东龙泉山、安徽滁州琅?山、云南昆明海源寺龙潭和湖北恩施龙洞河4产地淡水三角涡虫的染色体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昆明海源寺龙潭的涡虫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有16条,24条和32条共3种类型,核型公式分别为2x=2n=16=16m,2x=3n=24=24m和2x=4n=32=32m。安徽肥东龙泉山、安徽滁州琅?山和湖北恩施龙洞河的涡虫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有16条和24条两种类型,核型公式分别为2x=2n=16=16m和2x=3n=24=24m。染色体组型分析初步鉴定上述4产地淡水三角涡虫均为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另外本文还对淡水三角涡虫的混倍体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黔南独山中泥盆统龙洞水段一些床板珊瑚和刺毛虫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记述了黔南独山中泥盆世早期的猴儿山组龙洞水段中的15个床板珊瑚新种及新变种和2个刺毛虫类的新种。通过对床板珊瑚、日射珊瑚和刺毛虫类组合的分析,确定龙洞水段的地质时代为中泥盆世早期。根据床板珊瑚在地层上分布的规律,又可以将它划分成上部的Parastriatopora jumuwanensis-Favosites clarus-Roemerolites dushanensis 组合和下部的Pachyfavo-sites nitella-Favosites multiplicatus-Pachycanalicula barrandei 组合。  相似文献   

8.
安徽东至华龙洞因发现距今约30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和大量动物化石及石制品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对华龙洞遗址的地质、地貌、沉积物特点及洞穴演化过程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华龙洞地处扬子陆块区西北缘,周边呈现低山—丘陵—湖泊平原地貌景观。与华龙洞遗址密切关联的岩溶洞穴,发育在上寒武统微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岩系内,中更新以来的地壳运动和岩溶发育是其形成的主要营力。华龙洞遗址是一处坍塌的洞穴,其发育大致经历发育初期(中更新世早期甚至更早)—稳定发育期(中更新世中期)—坍塌埋藏期(中更新世中晚期)等三个阶段,岩溶发育和洞外溪谷的侵蚀使得原始洞穴和堆积物一起在重力作用下坍塌。洞穴坍塌沉积物主要包括围岩岩块与碎屑、各种岩溶沉积物和文化遗物,胶结坚硬,不规则地埋藏于裂隙和巨石之间。古人类在遗址的活动时间处在距今约30万年前的稳定发育期,石制品和骨骼表面痕迹证据表明,华龙洞古人类具备依据不同原料的特点采取砸击法与锤击法并用的技术策略;石片边缘的使用痕迹和动物骨骼表面痕迹显示,古人类在遗址可能进行过肢解动物的行为。本研究对揭示长江下游中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演化与适应生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6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发现了1枚人类下颌第二臼齿和2件可以拼接在一起的额骨碎片化石。根据华龙洞动物群组成及地层情况,初步确定华龙洞化石层的时代为更新世中期。本文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和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并与相关古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华龙洞人额骨和下颌臼齿都呈现出一系列常见于东亚直立人的特征。华龙洞额骨曲度较小,具有粗壮的颞线和较厚的骨壁。此外,华龙洞额骨还具有额中缝结构和扩大的额窦。华龙洞下颌第二臼齿总体显得比较粗壮。齿冠咬合面具有第五尖、第六尖和第七尖。齿冠尺寸明显大于早期现代人、现代人类和欧洲更新世中期人类,位于直立人变异范围。结合对华龙洞人类额骨和牙齿形态对比所揭示的形态特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可能代表着生活在更新世中期的直立人。  相似文献   

10.
正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裴文中、徐仁、郑作新和周明镇四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发表于1980年第二期《大自然》杂志上的文章题目。悠悠40载,而今老调重谈。政协委员赵进东院士在2019年"两会"上再提议案。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也力推建设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工作。国家自然博物馆不仅是展示中国壮美且历史悠久的自然风光、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场所,还是可使国民将一腔爱国热情投入到对壮美山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食用的水果我国古代的水果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本土所产,二是由异域传入。桃是自上古以来就被先民们重视的本土水果,它有非常好的适应性,无论东西南北皆可生长。《山海经》的《北山经》里的边春之山、《东山经》里的岐山、《中山经》的夸父之山和卑山,都有桃生长。而边春之山,大概在今天的昆仑附近,岐山则在今天的山西,卑山在河南。《尚书》也说:"(武王)乃偃武修文,归马于  相似文献   

12.
正杜鹃花在古代有很多别名,它又叫羊踯躅,也叫黄杜鹃。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就记载"羊踯躅,羊食其野,踯躅而死"。差不多同时期的崔豹著《古今注》也写道:"羊踯躅,黄花,羊食即死,见即踯躅不前进。"《名医别录》中还说它又叫玉支、花黄,可用来人药,三月采花阴干,可治邪气、蛊毒等。又《本草纲目》记载,杜鹃花的别名还有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等。在《徐霞客游记》中,它还有山  相似文献   

13.
作者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丛书《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昆虫》的脉翅目(Neuroptere)论文中,曾发表有栉角蛉科(Dilaridae)2新种,其中小栉角蛉Dilar pumilus Yang(:197—198,图  相似文献   

14.
天目山——柳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朋友,你见过世界上最大的柳杉群落吗?你知道它在哪里?它就在天目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考察过天目山,他在《水经注》中写道:“浙江水出吴兴郡于潜镇北天目山……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对开山老殿一带的柳杉作了较早的记载。 据《西天目祖山志》记载:开山老殿建于公元1279年。建殿后,僧人们曾多次修筑道路并在两旁植树,因此天目山路旁的大树多为僧人所植,这也可以算是我国较早的行道树吧!它们井然有序、威武挺拔地排列在山路两旁,好似一支庞大的仪仗队在此迎宾。只有天目山开山老殿附近的柳杉多为野生的,它们混生在其他原始林木中,大者需数人合抱,树龄达千年。  相似文献   

15.
过去没有固定的山林和耕地,过山瑶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他们在《过山榜》里这样形容自己:"盘古子孙,拔座青山陡岭,牵牛不上打马不行,百鸟飞不过……"后来人们叫他们:东方吉普赛人在车八岭保护区的核心区,在莽莽大山的包围之中,有个过山瑶聚居的村落,它有个美丽而极富传说色彩的名字——仙人洞。按规定保护区核心区不允许有人居住,但仙人洞却是个例外,这里面有何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16.
<正>"北大荒"一词,最早见于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典籍之一—《山海经》。《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山(即长白山),有肃慎氏之国。"这里的"大荒北",只是一个地域的历史名词,泛指今天的长白山以北广大地区,后泛指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我国东北原始大荒原。历史发展到今天,狭义的北大荒,就是指现在的黑龙江垦区。  相似文献   

17.
张邦启 《化石》2019,(1):28-31
<正>2015年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遗址出土20余件古人类化石,其中1件直立人头骨化石将被命名为"东至人"(通称,非学名)。这是继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安徽和县、江苏南京之后,成为我国第五处发现较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地点。结合近些年来东至华龙洞遗址考古一系列重要发现及科研成果,本文从遗址位置、化石类型、人属特征以及遗址地层发育、气候环境、动植物分布等角度,探析东至华龙洞遗址出土直立人头骨等人类化石的主要特色及重大学术价  相似文献   

18.
娇雀蜡嘴     
<正>黑尾蜡嘴,别名黑尾、包头、皂儿、小蜡嘴、小桑嘴,属雀形目,雀科。体长17~21厘米,嘴大,喙短且厚,呈圆锥状,色黄如蜡,故名蜡嘴。清代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动物》载:"《山堂肆考》,蜡嘴生于象山,似雀而大,嘴如黄蜡。"2000年8月1日,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荣成市,是我国野生山茶分布的最北界。据清乾隆七年修《登洲府志·山川》载:“苏门岛(即现属荣成市的苏山岛)在(文登)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海中,……隆冬耐冬花极盛”。又据清·道光《荣成县志·山川》载:“海驴岛,城东北海中,……耐冬花繁盛,又曰冬华岛”。  相似文献   

20.
黑喉石(即鸟)繁殖期种群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喉石(即鸟)(Saxicola torquata przewals-kii)在贵阳地区为夏候鸟。我们于1983年3—7月,在贵阳市东南郊的龙洞堡,对这种鸟繁殖期的种群生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如下。一、工作地点及工作方法1.工作地点的自然环境本研究是在贵阳市东南郊,距市中心12km的龙洞堡进行。该地区的地貌为高原丘陵。由于地近城镇,多被开垦为菜地或农田,仅在村寨周围、河流两岸有少量人工林,山坡及路边荒地全为刺梨-黄背茅灌草丛。龙洞堡地区海拔1,100m,年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