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香蕉皮提取物对便秘小鼠肠动力的干预作用。本研究采用混合抗生素溶液构建便秘小鼠模型。用香蕉皮提取物溶液对便秘小鼠进行干预,并测定其对便秘小鼠的肠道菌群、肠神经递质水平和肠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香蕉皮提取物组小鼠的粪便含水量增加了137.5%、小肠推进率增加了3.4倍、首粒黑便排出时长减少了73.7%(P<0.05),且基本恢复到空白组小鼠水平。便秘模型小鼠菌群紊乱,部分有益菌缺失,经低浓度香蕉皮提取物干预后,属水平上Trabulsiella(特布尔西菌属)和Unclassified-f-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增加了6倍,肠道Bacteroides(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减少了94.4%。在神经递质中,低浓度香蕉皮提取物组小鼠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的浓度显著增加了6.1%、17.6%、63.7%、52.6%。以上结果表明,香蕉皮提取物可调节肠道菌群和肠神经递质水平提高便秘小鼠肠动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双歧杆菌发酵乳型制剂治疗小儿急性腹泻48例和便秘35例,并比较了腹泻患儿治疗前后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的比值变化。结果表明:肠益生对腹泻有很好的疗效,并促进肠道菌群的恢复,治疗前后B/E值得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腹痛,伴随排便频率与大便性状的改变。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其主要亚型,主要表现是腹痛和腹泻。目前IBS-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大量的研究提示可能与胃肠道动力紊乱、黏膜通透性和肠上皮屏障功能改变、内脏高敏感性增加、"脑-肠-菌"轴失调、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激活、精神心理因素异常等有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与IBS-D的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干预成为缓解IBS-D相关症状的手段之一。本研究就近十余年来肠道菌群情况与IBS-D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肿瘤患者放化疗后不良反应较多,尤其是胃肠道反应.放化疗对胃肠道的损伤主要包括:严重损伤肠粘膜,造成肠黏膜免疫功能紊乱,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腹泻或便秘.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可用于防治放化疗对胃肠道的损伤,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便秘小鼠的通便作用,探讨其通便机制。方法:采用复方地芬诺酯制造小鼠便秘模型,观察葛根素对便秘模型小鼠的首次排便时间,12h内排便粒数,粪便性状及重量的影响;采用肠段称重法,观察葛根素对大肠水分吸收的影响;采用PowerLab信号处理系统,观察葛根素对大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结果:①三个剂量组与便秘模型组相比,小鼠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12h内粪便粒数、重量明显增加(P<0.05),并呈剂量效应。②低、中剂量组与便秘模型组相比,大肠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高剂量组以上指标不但明显高于便秘模型组(P<0.05),而且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③与单纯给予复方地芬诺酯相比,葛根素进一步降低了小鼠大肠平滑肌收缩幅度、频率和曲线下面积,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葛根素具有通便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葛根素增加肠道水分促肠运动的作用大于它对肠道运动的直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是全身代谢最活跃的器官之一,也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菌库。人体胃肠道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群,其与宿主健康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会引起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近年来,关于后生元的研究越来越多,其对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与益生菌类似甚至效果更佳。本文重点介绍了当前后生元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中改善胃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后生元在胃肠道中的作用及其在增强上皮屏障、调节免疫系统、肠道菌群和神经系统4个方面的潜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属于微生态制剂,临床上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漫性腹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腹泻及便秘。其药效成份是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种健康人体肠道正常生理性细菌,可在人体肠道中生长繁殖。其药理作用是通过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对人具有潜在危害的细菌,从而达到治疗腹泻及便秘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生素对所致腹泻大鼠肠道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及乳酸杆菌制剂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细菌培养法动态测定抗生素所致腹泻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和结肠组织的移位细菌量;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肠黏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应用抗生素可致大鼠腹泻,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组织受损,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大肠埃希菌攻击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黏膜损伤程度,促发细菌移位发生。乳酸杆菌可扶正肠菌群结构,修复损伤的肠黏膜,抑制肠细菌移位发生。结论阐明了抗生素、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细菌移位间的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关系。微生态制剂在维持机体微生态平衡、修复肠黏膜方面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益生菌促进胃肠道健康的机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体胃肠道内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影响着宿主的健康.益生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对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和促进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等具有重要作用;对肠道菌群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肠胃炎、腹泻、便秘、肠绞痛、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肠道疾病具有良好的应用.本文对益生菌与胃肠道健康的影响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0.
孙丽薇  耿倩  郑国华 《微生物学报》2024,64(5):1364-1377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胃肠道疾病以及肌肉骨骼系统性疾病的发病与康复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等多种途径调节大脑神经或肌肉骨骼系统功能;反之,肠道、大脑或肌肉骨骼系统也可通过炎症、代谢或线粒体通路作用于肠道系统,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形成肠道菌群与肠-脑、肠-肌、 肠-脑-肌之间的双向信号交流机制,从而影响机体健康。因此,本综述总结了肠道菌群如何通过代谢产物、肠道通透性和免疫-神经通路建立起肠-脑-肌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促进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和改善肌肉健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引言 引起腹泻、痢疾、伤寒的肠道细菌性感染是整个世界的主要的卫生问题,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的儿童来说,威协严重;这些感染对来自发达国家的参观不发达地区的旅游者也是潜在的危险。最主要的肠道致病菌有:(ⅰ)肠毒原性大肠艾希氏菌(ETEC),它引起旅游者和不发达国家中的婴儿腹泻;(ⅱ)O_1群霍乱弧菌,引起地方性或流行性霍乱;(ⅲ)肠弯曲菌,是幼儿腹泻及旅游者腹泻的一个主要原因;(ⅳ)痢疾杆菌,引起水泻及痢疾(具血性及粘液性便);(ⅴ)伤寒沙门氏菌,系伤寒的病原,为最常见的肠热病(一种网状内皮系统及肠淋巴组织的伴有持续性发热和菌血症的综合性感染);  相似文献   

12.
以色列的威布伦特(Vibrant)公司研制的振动胶囊,可以用来治疗便秘。用电池带动的胶囊被吞下肚后,它在经过肠道时会不停振动、摇晃和翻滚,对肌肉产生刺激,促使肠道重新开始自然蠕动,从而缓解便秘症状。一次性振动胶囊没有任何副作用,即将进行人体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肠球菌致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治疗医院肠道菌群失调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肠球菌致腹泻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2例肠球菌致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多发于婴幼儿(占86.5%);感染的肠球菌以屎肠球菌居多(占67.3%);所有患者均使用过抗菌药物,主要是第3代头孢菌素和复合抗生素,累计使用种类多,且多为联合用药。结论肠球菌致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主要危险因素是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临床医生应重视早期病原学检查,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注重对粪便标本中条件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及时分析腹泻原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儿童慢性腹泻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腹泻的病因,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41例慢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常见致病因素依次为过敏因素46.2%(24/52)、肠道内感染28.4%(40/141)、乳糖不耐受28.3%(26/92)。共109例明确病因诊断,55.1%(60/109)为多因素共同致病,以肠道内感染合并继发乳糖不耐受,过敏合并继发乳糖不耐受,免疫缺陷合并肠道内感染多见。前4位主要病因诊断为感染性腹泻(24.1%)、过敏性腹泻(17.0%)、乳糖不耐受(7.1%)、炎症性肠病(6.4%)。结论除肠道内感染外,过敏因素、乳糖不耐受等也是儿童慢性腹泻常见致病因素。儿童慢性腹泻常由多因素共同致病,主要病因除感染性腹泻外,过敏性腹泻、乳糖不耐受、炎症性肠病等也是常见病因。儿童慢性腹泻重在病因诊断,针对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5.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失调症,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便秘时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改变,有害细菌或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加和有益菌数量减少。四磨汤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中药胃动力剂,能缓解便秘患者的症状和身心压力,且对便秘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恢复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从便秘时肠道的微生态改变、单味药和整方的角度探讨四磨汤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属于微生态制剂,临床上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慢性腹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腹泻及便秘。其药效成分是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3种健康人体肠道正常生理性细菌,可在人体肠道中生长繁殖。其药理作用是通过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对人具有潜在危害的细菌,从而达到治疗腹泻及便秘的目的。“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商品名为金双歧。金双歧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获得医护工作者及患者的一致好评。现将金双歧…  相似文献   

17.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失调症,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便秘时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改变,有害细菌或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加和有益菌数量减少.四磨汤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中药胃动力剂,能缓解便秘患者的症状和身心压力,且对便秘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恢复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从便秘时肠道的微生态改变、单味药和整方的角度探讨四磨汤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益生菌作为促进人体健康的微生物制剂,具有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和促进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等重要作用,因此,适当的饮用益生菌产品对肠道菌群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肠胃炎、腹泻、便秘、肠绞痛、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胃肠道疾病具有良好的应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联合专家委员会在2001年首次明确了益生菌的科学定义,即益生菌是指当摄取足够数量时,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活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成年ICR小鼠对人轮状病毒感染的敏感性及感染后的临床特征。方法在实验条件下,分别用人源轮状病毒感染普通ICR小鼠及阿莫西林干预后的成鼠,观察小鼠的临床反应和排毒情况。结果成年ICR小鼠被人源轮状病毒感染后会出现明显的肠外症状,但无临床腹泻发生,在感染后连续6d的动物大便中检测到和感染病毒一致的轮状病毒基因带。结论成年ICR小鼠被人源轮状病毒感染后会出现明显的肠外症状,但无腹泻发生,即使在先前用抗生素扰乱肠道菌群后也无腹泻症状。模型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轮状病毒感染的肠外症状及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赵娟  王晓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26-1329, 1339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分型及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52例符合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依照罗马Ⅲ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腹泻型组(62例)、便秘型组(56例)、混合型组(34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ICAM 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ICAM 1关系,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各亚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亚型IBS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患者血清ICAM 1、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低;腹泻型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高(均P<0.05)。肠道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是IBS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肠道菌群可影响IBS患者分型,且肠道中部分菌群与ICAM 1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