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McCoy于1910年发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土拉尔地区(Tulare country)在击青和自毙的松鼠中有一种类似鼠疫损害的病症。McCoy和Chapin把引起这种病的细菌命名为上拉杆菌。 Francis(1919)在乌塔( Utah)地区调查野兔热病时发现一个被鹿蝇叮咬颈部而受感染的牧场工人的血液可使豚鼠引起鼠疫状疾病。随后,Francis陆续报导自美州长耳大野兔分离到土拉杆菌,本病由鹿蝇和兔虱叮咬感染传播,并报导了细菌培养用的新培养基和血清学诊断方法。 根据Bergey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Francisella菌属包括两个种:F.tularensis和F.noviciba。 土拉杆菌为革兰氏阴性、不运动、无芽胞或荚膜。琼脂培养基表面生长呈多型性,有球形、卵园形、杆状、豆粒状、哑钤状等  相似文献   

2.
大肠杆菌表达的戊型肝炎病毒(HEV)衣壳蛋白ORF2片段HEV 239重组蛋白颗粒,经铝佐剂吸附后,分别以5μg、10μg和20μg剂量免疫恒河猴,28天时以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3周后分别以不同病毒滴度的基因Ⅰ型或基因Ⅳ型HEV静脉攻击.结果,加强后3周,3个免疫剂量组猴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27175、1∶34409、1∶41607,以世界卫生组织参比血清定量,则分别为1098IU/ml,1357IU/ml、1724IU/ml.每个剂量免疫组及对照组各有3只猴接受107病毒滴度基因Ⅰ型HEV感染,对照组3只猴均被成功感染,2只出现肝炎;20μg免疫组3只猴均未被感染;10μg和5μg免疫组各有2只猴未被感染,另1只猴出现短暂感染,免疫猴均未出现肝炎.3个剂量免疫组及对照组另外3只猴,接受104病毒滴度基因Ⅰ型HEV感染,对照组3只猴均被感染,1只出现肝炎;而免疫猴均未被感染,也未出现肝炎.3只10μg免疫猴和3只对照猴分别接受107病毒滴度基因Ⅳ型HEV感染,对照组均被感染并出现肝炎,而免疫组均未出现肝炎,有2只未被感染,另1只被短暂感染.另有3只10μg免疫猴和3只对照猴分别接受104病毒滴度基因Ⅳ型HEV感染,对照组均被感染,而免疫组均未被感染.这些结果表明:HEV239疫苗可以完全预防HEV导致的肝炎,并保护大多数恒河猴不被HEV感染.另外,疫苗对基因Ⅳ型HEV的保护性与基因Ⅰ型HEV相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在银屑病合并多发鲍恩病患者皮损中的检出状况.方法:对病理确诊的一例银屑病合并多发鲍恩病的多个皮损分别进行DNA提取,采用巢式PCR方法进行HPV的DNA检测.结果:面部银屑病皮损有两种类型HPV检出,分别为HPV3型和23型,大腿部银屑病皮损中除了HPV3型和HPV23型被检出以外,尚有HPV38型,75型,82型,FA1型和FA2型等多种HPV类型被检出,阴茎部位鲍恩病皮损中有两种类型检出,分别是66型和82型.结论:银屑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导致HPV不显性感染,而反复多发的鲍恩病可能与多种类型的HP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以下简称"鼠疫菌")是烈性传染病鼠疫的病原菌,以鼠蚤作为传播媒介。鼠疫菌在其传播媒介鼠蚤的前胃中形成生物被膜从而促进其在宿主间传播。鼠疫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受第二信使分子环二鸟苷酸(c-di-GMP)的正向调控。鼠疫菌中c-di-GMP由二鸟苷酸环化酶(DGC)HmsT和HmsD合成,由磷酸二酯酶(PDE)HmsP降解。文中主要介绍影响鼠疫菌环二鸟苷酸代谢及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因子,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正鼠疫(plague),也叫黑死病,是由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流行于鼠、旱獭等动物,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因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都将其列为A(甲)类传染病(仅两种,另一种是霍乱)。临床以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等较为常见,人们一度谈鼠色变,可怕之处或许在于它的高病死率及易传播性。清代诗人师道南曾写道:"四面八方横死鼠,俨然像虎阻人行,人皆惊恐绕道行。老鼠死后不几日,人死就如墙  相似文献   

6.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Y. pestis)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鼠疫在世界范围内出现过3次大流行,均引起致命的瘟疫。由于自然疫源面积不断扩大和人口流动愈加频繁,我国的鼠疫防治形势依旧严峻。本文就鼠疫耶尔森菌的毒力因子、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胞内繁殖、宿主内播散等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有助于揭示鼠疫独特的致病和传播机制,为精准防治鼠疫提供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家兔皮下接种钩端螺旋体后的免疫细胞粘着现象(Immunoeytoadherence ICA)。感染钩端螺旋体的家兔血液淋巴细胞用波摩那型抗原包被的绵羊红细胞进行ICA检测,发现结合抗原的细胞的增加先于特异性抗体的出现,并伴随着最初的抗体反应。大肠杆菌和鼠疫杆菌感染的家兔淋巴细胞并不出现钩端螺旋体免疫细胞粘着现象,而不同血清型钓端螺旋体间存在交叉反应,说明此现象具有属的特异性,因此ICA试验可望作为观察本病早期免疫反应和早期诊断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猪肾虫病是我国南方常见而重要的猪病之一,其幼虫侵入猪体,破坏肝脏,影响仔猪生长发育,母猪受侵后影响繁殖,造成猪体衰弱,严重时,引起死亡。 猪肾虫病在世界上,主要是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也仅限于南方各省,其发育过程不需要中间宿主,是土源性蠕虫病之一,其侵袭性幼虫可以经口通过消化道感染猪只,也可以通过皮肤接触侵袭猪体,在感染方式上是具有二种途径都可能的一种内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9.
人类疱疹病毒6型及其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 virus type 6,HHV-6)是1986年从淋巴增殖异常患者及艾滋病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首先分离到的一种具有疱疹病毒形态和嗜淋巴细胞的新病毒。人类感染HHV-6十分普遍,多为隐性感染。可在60%~80%儿童及成人血清中查到HHV-6抗体。HHV-6是婴儿急疹(玫瑰疹)的病原体,并证实与淋巴增殖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人的感染等有关。随着器官移植的发展和艾滋病病人的增多,HHV-6感染变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肺鼠疫是一种进展迅速的支气管肺炎,涉及病灶局部的细菌生长、中性粒细胞趋化和肺泡坏死。吸入鼠疫杆耶尔森菌后的短时间内,炎症细胞因子通过Toll/白细胞介素-1 (IL-1)衔接分子髓样分化因子88 (MyD88)表达,促进了原发性肺部感染。作者之前的研究表明,缺乏102 kb染色体着色位点(pgm)的鼠疫耶尔森菌不能引起肺部炎症损伤,而野生型(WT)菌株则诱发了毒性MyD88肺部炎症反应。在本研究中作者探究了pgm参与肺鼠疫期间加剧炎症反应的作用,发现对肺部pgm-鼠疫杆菌感染的早期MyD88依赖性和非依赖性细胞因子反应与pgm+感染期间发生的反应相似但又不同。研究还发现尽管存在铁螯合剂乳铁蛋白和转铁蛋白,但MyD88对铁离子饥饿的pgm-鼠疫菌的生长是必要的。然而,在没有MyD88的情况下,尽管还会诱导中性粒细胞募集,但不发生过度炎症反应,且肺部疾病是轻微的。相反,由于缺少血清γ干扰素(IFN-γ),因此在没有MyD88的情况下,其在血液和组织中生长迅速。研究进一步发现髓系细胞中My D88的表达对于控制菌血症很重要,但对控制原发性肺部感染不重要。综合数据表明髓系和非髓系My D88的作用不同,并说明pgm的表达对于扭转肺部炎症反应以引起肺鼠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鼠疫菌的研究多围绕致病机制、疫苗效果评价及鼠疫治疗方案选择展开,而合理有效的鼠疫动物模型正是这些实验研究的基础与前提。研究者构建了包括小鼠、豚鼠及非人灵长类模型在内的多种动物模型,而这些模型也为人类认识、防御及治疗鼠疫菌提供了帮助,特别是一些经典动物模型沿用至今。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动物模型由于存在某种问题而逐渐被淘汰。本文就鼠疫菌动物模型构建以来,不同模型的优势与不足及其应用展开综述,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用U检验和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2003~2004年云南洱海(中国滇西北著名的淡水湖泊)周边251只大足鼠体表寄生螨进行了调查.调查点是我国11大鼠疫自然疫源地之一,也是我国恙虫病和出血热的流行地区.大足鼠已经被鉴定为鼠疫、汉坦病毒、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储存宿主.我们的研究发现大足鼠携带好几种与人兽共患病有关的螨类.为了丰富大足鼠体表寄生螨的研究,在此,对大足鼠的体表寄生螨群落和体表寄生螨医学和兽医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描述.有191只大足鼠寄生有体表寄生螨,侵染率为76%.采集到的体表寄生螨有35种,包括15种恙螨和20种革螨.其中6种以前已经被证明是人类疾病的主要媒介.因此大足鼠很显然成为流行性出血热和恙虫病等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13.
大绒鼠是中国滇西北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它也是横断山脉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用U 检验和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2003~2004年云南洱海(中国滇西北著名的淡水湖泊)周边916只大绒鼠体表寄生虫进行了调查.调查点位于我国十一大鼠疫自然疫源地之一,此地也是我国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地区.在此,将大绒鼠的体表寄生虫群落和体表寄生虫医学和兽医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描述.有756只大绒鼠寄生有体表寄生虫,侵染率为83%.采集到的体表寄生虫有86种,包括51种恙螨, 23种革螨, 7种蚤和5种吸虱.其中17种以前已经被证明是人类疾病的主要媒介.因此大绒鼠很可能成为鼠疫、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14.
种植疫苗     
1994年9月20日,烈性传染病肺鼠疫突然降临印度苏拉特市。几天中,43人死亡,数百人被送进医院。对鼠疫曾灭绝人寰的恐怖,使几十位病人溜出医院,参与苏市40万人大逃亡。孟买市先成疫区,加尔各答接着受害。10月,疫情扩展至印度8个邦,各大医院收治鼠疫病人已逾3500名。消息传出,15家航空公司中断印度航班,各国对来自印度的车船、货物和人员特别检疫隔离,全印外贸、旅游业严重受挫,经济损失以千万美元计。  相似文献   

15.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其发病率居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首。戊型肝炎通常呈急性感染病程,2008年以来陆续发现器官移植病人等免疫抑制患者感染HEV后可能迁延为慢性化。在无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器官移植病人感染HEV后迁延为慢性感染的比例超过60%,其中10%的病人慢性感染HEV后可能出现肝纤维化,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导致死亡。本文简要综述器官移植病人HEV慢性化感染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树枝状角膜炎(又称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它是由人1型疱疹病毒感染侵犯角膜而引起的一种眼病,对视力的危害十分严重,往往造成斑翳甚至失明。为了探讨对此病的有效疗法,我们用1型疱疹病毒sm44株的兔肾细胞培养物,人工感染家兔角膜(划痕法)。发现没有免疫的正常家兔经人工感染病毒后,病毒沿划痕处生长,引起角膜浸润、水肿、溃疡、分泌物增多等典  相似文献   

17.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人类病毒学研究所的Rober'tGdll。最近研究了人体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两种神秘物质。首先,让一组患血友病的病人反复的暴露在含HIV的血液物下,由于一种免疫系统蛋白质的水平提高了,因此抗病毒感染。第二,在孕妇的尿中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可能抗HIV和卡波西肉瘤(与艾兹病有关的癌症)感染。正如前面所推测的,它不是人戎毛促性腺激素(hCG)。在!980-1985年科学家试验了128个血友病病人,使他们反复接触HW因子Vlll。结果只有3个感染了HIV。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被感染的人逐渐增加,到1985年有114人被感染,…  相似文献   

18.
<正> 著者根据莫斯科市T区卫生防疫站,1967-1977年间经细菌学确诊的菌痢病人登记资料,分析了宋氏痢疾再感染率与菌株生化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菌痢的病后免疫问 题。 在确诊的12832例宋氏菌痢病人中,发现了461例宋氏、志贺氏菌(同种)再感染病例( 35.9±1.6‰),其中同生化型(同种)142例(11.1±0.9‰),异生化型(异型)319例( 24.8±1.3‰),同型与异型再感染  相似文献   

19.
烧伤后肠通透性改变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使用气液相色谱法测定烧伤动物模型猪和烧伤患者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烧伤猪感染组在出现内毒素血症的同时,尿中乳果糖/甘露醇的分泌比率升高,提示烧伤后内源性感染与肠通透性改变密切相关。而烧伤病人乳果糖/甘露醇的分泌比率无明显改变,这些病人也未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20.
鲑鱼隐鞭虫病的病原为Cryptobiasalmositica。据报道,北美西海岸的所有大西洋鲑(Oncorhynchusspp.)均有该虫的寄生。该病除了通常情况下经河流中的水蛭传播外,在特定的条件下可直接经鱼类传播。鲑隐鞭虫病的临床症状包括贫血、食欲减退、脾脏肿大、全身性水肿、腹水性腹胀。被感染的鱼类需要付出巨大的能量代价,表现出明显的新陈代谢及游泳功能的衰退。鱼体对缺氧相当敏感,免疫系统也受到抑制。鱼类对隐鞭虫病的感染严重程度和死亡率可因鱼种而存在差异。预防感染的有效策略包括选育抗隐鞭虫的新品种,“抗隐鞭虫感染”在遗传上是孟德尔显性遗传。在抗隐鞭虫的鱼体内,虫体可被宿主免疫系统的“补体旁路途径”所裂解。在“隐鞭虫耐受性鱼”(处于感染状态但未发病)的血液中存在一种天然的抗蛋白酶———α2巨球蛋白,可以中和分泌的金属蛋白酶(毒力因子)。因此,繁殖转基因“隐鞭虫耐受性”鲑鱼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而无需通过疫苗和药物来治疗隐鞭虫病。康复后的鱼体具有对该病的免疫保护力,因而,利用这一特点采取疫苗免疫也是防治隐鞭虫病的另一种策略。我们所研制的致弱疫苗单一剂量免疫鱼体可获得至少两年的免疫保护。免疫保护机制包括产生“抗体结合补体”、强化吞噬作用及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氯化氮氨菲啶是防治隐鞭虫病的有效药物,它通过溶解虫体而杀灭寄生虫,也可在线粒体中富集,显著影响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并造成线粒体的损伤。通过药物与抗体连接可以显著增强药效,这种利用“免疫化学疗法”控制鲑隐鞭虫病的策略,其优点在于减小了药物剂量,因而大大降低了化学治疗所引起的副作用。对于食用性鱼类而言,减少药物在鱼体的富集符合食品安全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