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脂质作为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细胞内物质运输、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脂质组学通过对生物体内的脂质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了解其相互作用以及与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主要介绍了脂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样品前处理方法、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同时,综述了脂质组学技术在神经毒性、肝脏毒性、免疫毒性以及内分泌干扰毒性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化合物毒性作用机制提供思路和参考。最后,提出未来应利用脂质组学技术开展不同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研究,通过脂质组学筛选获得相关脂质生物标志物,为联合毒性作用的风险预警和相关毒性作用机制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潘扬  罗芳  鲁长虎 《生态学报》2014,34(10):2490-2497
在种子植物-动物的互惠关系中,植物果实成熟后需要吸引种子传播者取食果实,传播其种子至适宜萌发的生境,同时又要防御种子捕食者过度消耗种子。果实内的次生物质(如:配糖生物碱、大黄素、辣椒素)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依赖脊椎动物传播的肉质果中往往含有与植物茎、叶内相同的次生物质,其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含氮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未成熟果实内富含次生物质(如:单宁、大黄素),主要保护未成熟种子不被潜在的捕食者和食果动物取食,这些次生物质的含量通常随果实成熟而降低;其它次生物质(如: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果实成熟而增多,可能起到吸引食果动物的作用。在对脊椎动物捕食的抵御中,果实内不同类型的次生物质促使成熟果实对所有脊椎动物都有毒性(专毒性)或者仅对种子捕食者有毒性(泛毒性)。肉质果内的次生物质对植物-食果动物相互关系的调控作用,还可以通过调节动物取食频次和数量、抑制和促进种子萌发、改变种子在肠道的滞留时间、吸引传播者等生态作用而实现。某种次生物质往往集多种生态作用于一身。目前对肉质果内次生物质与脊椎动物相互关系的探讨还不够深入。未来研究需要综合考虑植物次生物质与果实生理生化、形态学等特征对食果者的综合调控机理;次生物质在种子传播后的调控作用对植物种群或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的影响;从动植物协同进化角度探讨植物次生物质的产生、防御和吸引策略与脊椎动物对果实的选择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等。开展脊椎动物传播肉质果实中次生物质的研究,对完善种子传播机制、植物繁殖和更新格局,丰富动植物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简单来讲,遗传毒性是指某种物质(如药物研发中的先导化合物)能直接或间接杀伤细胞DNA的性质。例如,化合物中的铅含量可以致动物组织DNA的损伤。许多抗癌冶疗的不良反应也是遗传毒性药物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所致。因此,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要求美国的制药行业,针对药物产品业制定遗传毒性检测标准,以保证新药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穗花杉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中国特有种子植物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的叶分离出八种结晶性化合物,经 鉴定其中五种是已知成分,分别为A-homo-5-cholest-6-en-3-one、cyclobalanone、nonacosan-10-ol、r-sitosterol和β-sitosterol。另外三个为新的化合物,其分子结构待研究确定后发表。  相似文献   

5.
萜类是海洋天然产物中最多的化合物,相当多的海洋萜类中含有卤素,这些卤代萜类大多是结构新颖、生理功能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文从国内外关于海洋萜类文献上搜集了有关海洋含卤萜类物质75种,并从其来源、结构类型及生物活性几方面进行了综述。这些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海藻、海兔、海绵以及软珊瑚等海洋生物体。结构类型主要是倍半萜、二萜、单萜,三萜很少。大多含卤萜类具有细胞毒性,抗病毒、抗肿瘤及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6.
天然菌降解甲基芳烃化合物,另一些细菌分解氯代芳烃。这两类菌群分解毒性物质都不完全,而且分解氯的菌还产生副产物,对甲基降解菌有毒性作用。最近瑞士科学家K.Timmis筛选了一株菌,能处  相似文献   

7.
在人体内若干汞化合物能杀灭一些寄生虫及细菌,但其毒性较高,其中二价汞的毒性远高于一价汞化合物,有机汞化合物由于较难离解成汞离子而毒性也因之较低。鱼类的寄生虫或细菌是否可以用汞化合物抑制,是否有兴趣的。鱼病治疗中不必如治疗人类疾病时要用到静脉或肌肉注射,汞化合物毒性的顾虑可能也因之较少。  相似文献   

8.
机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的有毒物质随血液进入肝脏后,大多经肝细胞的作用,使其毒性降低,甚至生成无毒的化合物,或转化为可溶性的物质利于排泄,最后经尿或胆汁排出体外,这些变化过程称为肝脏的解毒作用。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具有脂溶性结构特点的物质因在通过肾小管时大部分又被重吸收,故不易排出;具有水溶性结构特点的物质则能比较顺利地通过肾小管随尿排泄。脂溶性物质极性低,解离度小,而水溶性物质则是极性高,解离度大。各种毒物进入组织后,有一部分进行代谢转变,一方面增强其极性或水溶性,从而影响其分布,并易于随尿  相似文献   

9.
用SOS显色法检测金属化合物的遗传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中孚  冯霄 《遗传》1989,11(6):15-17
用SOS显色法对12种金属化合物的遗传毒性进行了检测,发现多种金属化合物具有遗传毒性,在 SOS显色法中呈阳性反应,其中已知具有致癌作用的镍和钻化合物在Ames沙门氏菌/微粒体测试法 检测中呈阴性结果,镍化合物在枯草杆菌的Rec测试法中也呈阴性。uvrA基因的存在对SOS显色法 检测某些金属化合物的遗传毒性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菌株对卤虫Artemia salina的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找能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毒的抗癌药物极具挑战性。具有细胞毒性的植物或者真菌可能含有抗肿瘤的化合物。卤虫无节幼体的致死性可作为筛选抗肿瘤化合物的试验。本研究运用从不同农作物种子分离的8株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培养滤液来测试卤虫的细胞毒性效果。结果表明,5株菌株(TS、S-29、B-17、C-10和W-5)对卤虫显示高毒性;3株菌株(SR、T-9和L-25)显示低毒性,且毒性随着培养滤液的稀释而减弱。5株菌株(TS、B-17、SR、T-9和L-25)按照1∶10稀释能导致30%以上的死亡率。NaOH中和后的滤液毒性略微降低,表明培养滤液的pH值可能影响毒性。这些菌株冻干的滤液相对于未冻干的滤液毒性较低。只在3株温和毒性的菌株中得到正己烷可溶萃取物;氯仿可溶萃取物的量极微而不能作进一步处理。各菌株的毒性效果各不相同。从镰刀菌(F. solani)分离的化合物可开发为毒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植物毒蛋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介绍了植物毒蛋白特别是像蓖麻毒素和相思子毒素等高毒性毒蛋白的研究情况,从植物学分布、分离纯化、分子结构、毒性、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等方面做了扼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2.
二口恶口英(dioxin)是含氯的化合物的俗称。其全称为多氯二苯并———对———二口恶口英,呈无色针状晶体。对二口恶口英化合物的测定研究,根据其分子中氯原子的不同位置和数目能产生200多种异构体,但它的许多化学性质至今仍未完全确定,在750℃以上高温下才会快速分解。目前通过检测出的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口恶口英为二口恶口英中毒性最强的有毒化合物,其毒性是氰化钠的130倍,砒霜的900倍。研究确定二口恶口英是一种具有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内分泌毒性的化合物。它可经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内。…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草鱼CIK细胞和MTT法测定镉和铬毒性试验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主要养殖鱼类草鱼的肾脏细胞系CIK为靶细胞,从MTT法的细胞接种浓度、MTT 浓度及温育时间等几个重要参数,研究了对CIK细胞应用MTT法进行化合物毒性测定的条件,并根据最适条件,测定了氯化镉(CdCl2) 和重铬酸钾(K2Cr2O6) 对草鱼CIK细胞的毒性,建立了一种利用鱼类细胞系(草鱼CIK细胞) 进行化合物毒性测定的方法。由于每种细胞系各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有毒物质不同的敏感性,因此该测定方法的建立,在水产养殖环境毒理的领域中,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薇  赵文芳 《昆虫知识》1994,31(3):181-182
有机磷杀虫剂引起动物迟发性神经毒性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在生产上必须对所使用的农药评价它对人及非靶标生物可能发生的危险及应用后的潜在影响。迟发性神经毒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Johnson[1~3]用母鸡鸡脑作材料,研究有机磷化合物的迟发性神经毒性问题,发现只有当鸡脑中水解苯基乙酸苯酯或戊酸苯酯的神经毒性酯酶被抑制时,才出现迟发性神经毒性的综合症状。而在急性或慢性中感时,该酶不受抑制。因此可通过测定神经毒性酯酶是否受抑制来作为有机磷化合物近发性神经毒性的部分测定指标。我们基本上按Johnson的方法[2]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我们已知以高纯度油酸为原料合成的聚山梨酵酯80的毒性低于传统产品。即使不存在专利物质的化合物,只要提高其纯度,也能制成附加值较高的商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有机磷化合物的生物膜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磷化合物对生物膜的毒性效应可能在其非胆碱能毒性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有机磷化合物的生物膜毒性效应的基础以及其对生物膜的生物化学性质和生物物理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脂肪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食物中脂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达到控制和治疗肥胖的目的。植物来源的天然产物化合物具有来源广泛、结构多样、特异性高、毒性低等特点,因而从植物中筛选安全有效的脂肪酶抑制剂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脂肪酶活性测定方法以及植物来源的不同结构类型的脂肪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早在上世纪后叶已经有人注意到蓖麻籽中具有使红细胞凝集的物质,而且有毒性。Ehrlich 利用了蓖麻籽中的毒素进行了免疫学基本原理的研究。许多工作者对蓖麻中这两种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在,已经知道这两种活性物质都是蛋白质,分子量分别为12万和6万,二者都兼有血凝活性和毒性。分子量大的蛋白质血凝  相似文献   

19.
世界范围内的蓝藻水华持续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健康,化感物质凭借其环境安全和对微藻有特异毒性等特征可以短期抑制蓝藻水华的暴发和生长。文章分别概括了酚类化合物、含氮化合物、脂肪酸/酯类、萜类化合物四类化感物质及其衍生物对蓝藻的杀藻效果、潜在机制及特异作用靶点,并依据高效抑藻化感物质(EC50<10 mg/L)的经济成本进一步预估其实际应用潜能。结果表明,单独胁迫下的各类化感物质具不同抑藻特性:脂肪酸/酯类的性价比最优,能以较少剂量对蓝藻产生极强毒性,对蓝藻多样的作用靶点是其具有极强抑制效果的关键,可在0.015—52.95 mg/L浓度范围内将目标蓝藻抑制50%;酚类化合物总数最多、活性普遍较高,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0.05—162.53 mg/L,可通过抑制光合作用、破坏细胞氧化应激平衡和损害细胞壁/膜结构等多种机制抑制蓝藻生长,但高效杀藻酚类化合物的理论成本差异较大,性价比次于脂肪酸位于第二位;含氮化合物对蓝藻生长存在特异性和均匀高效的杀藻作用, EC50集中于0.3—8.14 mg/L,主要通过破坏...  相似文献   

20.
植物化感物质活性变化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综述了化感物质活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其功能机理。化感物质活性在自然过程中,由于温度、光周期、水和土壤等的不同而变化,在功能过程中随其初始浓度、化合物结构和混合程度不同而变化,在植物体内由于组织器官和成熟程度不同而变化,而研究技术和操作过程也影响化感物质的活性。文章还讨论了未来化感作用研究的发展方向。未来化感作用研究将集焦于如下五方面(1)更有效地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鉴定和提纯化感物质;(2)化感作用在分子结构水平的功能定位;(3)应用化感作用解释植物种间相互作用;(4)化感作用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的驱动力作用;(5)化感作用在进化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