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疆荒漠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生态习性及其防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木文报告我国新疆南部荒漠地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hlebotomus major wui)的生态习性及其防制。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野生野栖蛉种。成蛉发生于5月初,消失于9月末,共有两个高峰期,预示一年至少繁殖两代。野外各种洞穴为其栖息场所。 该种白蛉在野外活动广泛,是贴地活动的蛉种,对人有较大的趋性,但并不善于在人房内吸血,而是典型的外嗜蛉种。主要活动时间系自黄昏开始至子夜前,最适温度在24—28℃之间。当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该蛉活动迟缓,数量减少;至16℃时,出洞活动终止。此蛉有明显的趋光习性,利用光诱可设计防蛉和杀蛉的方案。开垦改变原来生境面貌可导致白蛉孳生地的破坏,种植玉米,蔬菜地内已不见白蛉活动。  相似文献   

2.
我国特异蛉属白蛉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异蛉属(Idiophlebotomus Quate et Fairchild,1961)的白蛉在我国以往未有记载。这属白蛉是竖立毛类蛉种,主要特征是触角第Ⅲ节长度超过喙部长度的三倍或三倍以上,  相似文献   

3.
蚤类的幼虫形态,我国迄今已报告15种,其中蚤科Pulicidae 3种,多毛蚤科Hystrichopsyliidae 4种,细蚤科Leptopsyllidae 2种,蝠蚤科Ischnopsyllidae 1种,角叶蚤科Oeratophyllidae 5种。而角叶蚤科的黄鼠蚤属Citellophilus目前已报告2种,即方形黄鼠蚤指名亚种C.t.tesquorum(1961)和三鬃黄鼠蚤巴湖亚种C.trispinus balkhaschensis(叶瑞玉等,1982)。我们在探索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tesquorum sungaris的生物学特征中,对它的幼虫形态进行了研究,并与同属2个亚种的幼虫形态相比较。  相似文献   

4.
前额蚤灰獭亚种幼虫形态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肖柏林  李志仑 《昆虫学报》1993,36(3):375-378
本文对前额蚤灰獭亚种Frontopsylla frontalis baibacina Ji, 1979的幼虫形态进行了描述,并与同属似升额蚤介中亚种和无棘鬃额蚤的幼虫形态作了比较,其结果有共同点也有异点。  相似文献   

5.
冷延家 《昆虫学报》1977,(3):331-336
应氏白蛉及其亚种已报道的共有:应氏白蛉指名亚种[Sergentomyia iyengari iyengari(Sinton),1933]、应氏白蛉冬蛰亚种[S.iyengari hibernus(Raynal et Gaschen),1935]、应氏白蛉马来亚亚种[S.iyengari malayensis(Theodor),1938]和应氏白蛉海南亚种[S.iyengari hainanensis(Yao et Wu),1938]。我国,姚、吴(1938)在海南岛首次发现了应氏白蛉海南亚种的雌蛉,冷(1964)继续在海南岛发现其雄蛉。同时冷(1964)依所采到的雄雌蛉标本核对原始描述而将 Ravnal和 Gaschen(1935)在越南报  相似文献   

6.
棕形额蚤指名亚种幼虫形态及与同属蚤幼虫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漆一鸣  何晋侯 《昆虫学报》1997,40(4):388-392
我国已描述的蚤幼虫约有50余种或亚种,而额蚤属幼虫已有5种或亚种:似升额蚤介中亚种FrontopsyllaelatoidesintermediaCai,Wu&Zhang,1987[1,2],似升额蚤指名亚种FrontopsyllaelatoideselatoidesWagner,1928[3],升额蚤指名亚种Frontopsyllaelatae-lata(JordanetRothschild,1915)[4],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aspindermisLiu&Wu,1960[5]和前额蚤灰獭亚种FrontopsyllafrontalisbaibacinaJi,1979[2]。本文首次描述可疑的鼠疫媒介蚤种棕形额蚤指名亚种FrontopsyllaspadixSpadix(Jordan&Rothschild,1927)的幼虫形态,并与同…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北地区白蛉新记录和司蛉属一新种白蛉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从新疆、四川等地采集了一批白蛉标本。经分类鉴定,除该地区已有记录的蛉种外,还初次发现了司蛉属的孙氏白蛉雄蛉和一个新种(吐鲁番白蛉)以及白蛉属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描述了尚未报道的燕角叶蚤端突亚种Ceratophyllus farreni chaoi幼虫形态并与同属的禽角叶蚤欧亚亚种Ceratophyllus gallinae tribulis幼虫进行比较。 这两亚种的共同特征是:头部,1—3胸节,1—9腹节的毛序和感觉孔数目,肛柱形态,肛梳2列,第10腹节的感觉孔数目和腹面的刚毛数目。而其鉴别特征是:破卵器形态,大颚的齿数,1胸节至9腹节背板上前排感觉孔与前排鬃的位置,肛梳和肛柱的刚毛数目。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细描述了尚未报道的特新蚤指名亚种Neopsyllaspecialisspecialis幼虫形态。它与新蚤属已描述的5种或亚种幼虫的鉴别特征是:1-3胸节腹板上后排主鬃列长鬃外侧有2个小鬃;破卵器的长宽比例,大颚的齿数和齿形,前后头刚毛的数目和长度,肛梳刚毛和支柱毛的数目。作者观察到特新蚤指名亚种幼虫第10背板上有感器一对,并又观察了4科9种或亚种蚤幼虫和Bartkowska(1965,1972),Kirjakova(1968)的描述,认为该特征可能是多毛蚤科幼虫的鉴别恃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疆马鹿亚种头骨形态的地理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马鹿(Cervus elaphus)有3个亚种(塔里木亚种C.e.yarkandensis、天山亚种C.e.songarieus和阿勒泰亚种C.e.sibirieus)。本文报道新疆马鹿3个亚种头骨形态学特征描述和14项形态学指标测定。被测定的指标主要有颅全长(GLC)、颜面长(FL)、鼻骨全长(GLN)、前头长(MFL)、眼窝长(OFW)、基底全长(CBL)、口盖最大幅(GPB)、前臼齿间距离(Pm—P)、眼间最小幅(ZB)、筋突起高(CH)、关筋突起高(LH)、牙齿间隙裂高(DH)、前下颚骨高(HMP2)、后下颚骨高(HMM,),采用主成分分析并在这3个亚种之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阿勒泰亚种的头骨长度和高度值比塔里木亚种大,宽度值比塔里木亚种小;2)天山亚种的头骨大小一般处在塔里木亚种和阿勒泰亚种的中间,但三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3)阿勒泰亚种和天山亚种的头骨形态测量数据比较接近,塔里木亚种的头骨形态比较特殊(塔里木亚种的头骨短而宽,明显区别于其他两亚种的特征)。在新疆导致马鹿3个亚种头骨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有栖息地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差异。阿勒泰亚种和天山亚种栖息在大陆性气候寒冷区的针叶林中,冬天气候比较寒冷;塔里木亚种栖息在大陆性气候温热区的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中,气候干旱炎热。因此,阿勒泰和天山亚种在适应寒冷的气候并适应生软食物的食性过程中头骨变成长细,而塔里木亚种长期适应干旱炎热并适应生硬食物的食性使头骨变的短而宽。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广翅目Megaloptera幼虫和蛹的分类鉴定,本文运用幼虫分子数据和成虫形态特征对2种斑鱼蛉属Neochauliodes的幼虫和蛹进行鉴定,并对幼虫和蛹的外部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1)双齿斑鱼蛉N.bicuspidatus和越南斑鱼蛉N.tonkinensis幼虫和蛹的COⅠ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808 bp和820 bp, GenBank登录号为MW560981和MW560982。2)双齿斑鱼蛉和越南斑鱼蛉的末龄幼虫形态区别为:前者头部和前胸背板几乎全黑且无斑纹,后者则有明显复杂的斑纹;前者腹部腹面的"T"型斑纹两部分分离,后者的相连且大小和形状不稳定;前者每一腹节腹面都有相对稳定的"∵"形大黄斑点,后者腹面斑纹存在2种类型。3)蛹的形态区别如下:前者通体体色较深且随时间变化大,后者在临近羽化时只有翅芽颜色加深近黑色;前者腹部第9节背面和腹面长有密集纤长的刚毛,后者光滑无毛。这些差异性状对于2种斑鱼蛉幼虫和蛹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幼虫的花纹和体色变异很大,无法作为稳定的鉴别特征;而蛹在形态鉴定时要考虑体色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苏建伟  盛承发 《生态学报》2000,20(2):353-355
拟提出一个新的昆虫种群特征——饥饿时值 ( T50 ) ,它表示昆虫在饥饿情形下死亡率达 50 %时的存活时间。在完全不提供猎物的条件下对叶色草蛉幼虫的饥饿耐受性测定 ,结果表明其阶段死亡率 ( M)与存活时间 ( T)之间可以用正态分布曲线很好地进行拟合。而幼虫的 T50 取曲线中参数 μ的值。M =12πσ.e-( T -μ) 22σ2  同时 T50 与幼虫发育时间 ( t)之间有线性关系 :T50 =3 4 .82 1 5 0 .1 980 t,即随着幼虫的发育 ,饥饿耐受能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叶色草蛉幼虫的饥饿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4.
草蛉幼虫集体饲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蛉是多种粮棉害虫的天敌,近年来国内外都在设法繁殖利用。草蛉幼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饲养繁殖比较困难。现在一般多采用单管饲养或分穴隔离饲养的方法,但由于手续麻烦或饲养工具比较复杂,饲料种类受到限制,不易在农村普及。为了简化饲养方法,提高成活率,有利于开展群众性的治虫运动,我们探索了用蚜虫和仓库害虫卵集体饲养草蛉幼虫的可能性。改进了一些饲养技术。经用大草蛉(Chrysopaseptempunctata Wesmacl)、丽草蛉(C.formosa Brauer)和中华草蛉(C.sinica Tjeder)三个蛉种,六个月,50次的饲养,结果比较满意。现将初步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研究了普通齿蛉Neoneuromus ignobilis Navás幼虫的呼吸系统及其呼吸行为。结果表明:普通齿蛉幼虫为全气门式(10对气门)呼吸系统,前中胸、中后胸之间、腹部8节各有1对气门,腹部8节各有气管鳃1对,前6对细短,管状,有较短绒毛,后2对气管鳃较粗长,呈羽毛状。腹部1~7节各有1对毛簇,第8腹节无毛簇。侧纵干气管较粗,4束,自前胸前缘部分成左右2组,每组两根侧纵干气管,向胸腹部延伸,二级气管分别伸达各个气门和毛簇,腹部每节由毛簇处的二级气管分支而来的三级气管相连或延伸至消化道等处。气管鳃中无气管。有毛簇呼吸、气门呼吸和体壁呼吸3种呼吸方式,在水中以毛簇呼吸为主,在陆上进行气门呼吸和体壁呼吸。  相似文献   

17.
冷延家 《昆虫学报》1964,(1):118-128
1938年姚永政、吴征鉴二氏报告海南岛有5种白蛉,即:施氏白蛉P.stantoni,鳞胸白蛉 P.squamipleuris,贝氏白蛉平原变种 P.bailyi var.campester,应氏白蛉海南变种P.iyengari var.hainanensis()和嘉积白蛉 P.kachekensis()。195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在该岛又查见了中华白蛉P.chinensis()的雄蛉。著者于1957年4月至7月间在海南岛那大县的南丰镇和白沙县的大厦村、方亮村等地,捕获了白蛉  相似文献   

18.
根据以往国内白蛉种类的调查,迄至1951年止已发现的白蛉计有17种,其中在南京地区曾查见了两种平卧毛类的白蛉,即鳞喙白蛉(Phlebotomus squamiro-stris)和鲍氏白蛉(Phlebolomus barraudi)。1952年白蛉季节中,为应教学上的需要,曾又在南京郊区的中山陵、灵谷寺、紫霞洞、明孝陵、太平门外以及南京附近  相似文献   

19.
新疆兽类新种与新亚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派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在新疆南部与北部作了鸟兽区系考察,采获大批标本。作者有机会对全部兽类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其中跳鼠科三趾跳鼠之二亚种、鼠科林姬鼠之一亚种以及仓鼠科沙鼠亚科之一种和子午沙鼠之一亚种均为科学上的新纪录。兹分别记述于后(模式标本及比较标本均藏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兽类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蝎蛉科与蚊蝎蛉科昆虫触角感器超微形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其感觉功能主要是通过其上的各类感器来实现的。本文以染翅蝎蛉Sinopanorpa tincta(Nav偄s)和中华蚊蝎蛉Bittacus sinensis Walker为代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蝎蛉科Panorpidae和蚊蝎蛉科Bittacidae触角感器的类型及其超微结构,并简要讨论了各种感器的功能。结果显示:染翅蝎蛉触角上共发现7种感器,分别为短刺形感器、Bhm氏鬃毛、毛形感器、短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微毛形感器。中华蚊蝎蛉触角上也发现7种感器,分别为Bhm氏鬃毛、芽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畸形毛感器、腔锥感器和钟形感器。蚊蝎蛉触角与蝎蛉的最大区别是着生有大量的腔锥感器,初步推测众多的腔锥感器可能与蚊蝎蛉对湿度的高度敏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