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2.
3.
毛莨科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不同温度对毛莨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和休眠的影响,提出了不同种的种子发芽的温度范围,发芽适温,发芽所需天数及发芽率,对于中药材生产中掌握不同种的种子发芽适温,确定合适的播种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益母草种子发芽检验标准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发芽试验来探讨温度、光照及发芽床等因素对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种子萌发的影响.设15、20、25和30℃4种恒温,(15/25)℃、(20/30)℃2种变温,共6种温度处理,设纸上(TP)、纸间(BP)、砂间(S)和砂上(TS)4种发芽床处理,光照设0(黑暗)和2 000lx 2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益母草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5~30℃,发芽床可选择纸上或纸间,对光照不敏感,可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发芽,初次计数时间为发芽后第4天,末次计数时间为发芽后第9天. 相似文献
6.
益母草种子发芽检验标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发芽试验来探讨温度、光照及发芽床等因素对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种子萌发的影响。设15、20、25和30 ℃ 4种恒温, (15/25) ℃、(20/30) ℃ 2种变温, 共6种温度处理, 设纸上(TP)、纸间(BP)、砂间(S)和砂上(TS)4种发芽床处理, 光照设0(黑暗)和2 000 lx 2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 益母草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5~30 ℃, 发芽床可选择纸上或纸间, 对光照不敏感, 可在光照或黑暗条件下发芽, 初次计数时间为发芽后第4天, 末次计数时间为发芽后第9天。 相似文献
7.
8.
9.
休眠是种子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适应性性状, 通过抑制种子在不适宜的环境中萌发进而保证植物能够在逆境中生存。此外, 休眠有助于种子的长距离运输和扩散, 因此休眠对种子延续和物种保存具有重要意义。种子由休眠向萌发的发育转变不仅关系到物种的繁衍, 而且对保证农业生产中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具有重要作用。种子的休眠和萌发受到内源激素和外源光信号的共同调控。其中, 外源光信号主要通过调控内源ABA和GA的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进而调控种子休眠和萌发。该文系统综述了外源光信号和内源激素调控种子休眠和萌发的作用通路以及两类信号通路之间的交互作用, 旨在为农业生产中利用光和激素调控种子休眠与萌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低温在木本植物种子发芽促进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本植物种子中除能直播的以外 ,还有许多种子存在着各种类型的休眠 ,而使发芽迟滞 ,妨碍直播作业。在生产中 ,此类种子播前都需要进行发芽促进处理 ,以解除其休眠 ,使其顺利萌发生长。低温处理即是种子各种处理方法中常用的一种 ,具体操作是指低温过程或低温层积阶段。在“木本植物种子综合特征与发芽促进类型相关性的研究”课题中 ,我们根据几十年工作的经验积累 ,同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资料 ,并做了大量的种子萌发试验 ,验证了低温在木本植物种子萌发中的作用和具体应用。低温后熟解除种子休眠 ,通常是指 0~ 1 0℃的温度效应 ,其中以… 相似文献
11.
冰冻撕裂电镜观察及膜多肽组分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莲子在光下萌发时间的延长,莲(Nelumbonucifera Gaertn.)胚芽叶的叶绿体光合膜的超分子结构发育与膜多肽组分中的27kD多肽含量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萌发2d后,胚芽叶的叶绿体巨基位变成解垛叠状态,其光合膜的超分子结构只呈现解垛叠类囊体区外质膜撕裂面(EF)和解垛叠类囊体的原生质膜撕裂面(PF)两个面;膜组分中主要是30kD多肽,而27kD多肽含量甚微。2.萌发4d后,光合膜从解垛叠开始转变成小基粒垛,垛叠区类囊体外质膜撕裂面(EFs)和垛叠类囊体的原生质膜撕裂面(PFs)开始发育;27kD多肽含量开始增加,30kD多肽含量开始减少。3.萌发6~8d后,光合膜明显分化出非垛叠膜区,非垛叠类囊体的外质膜撕裂面(EFu)和非垛叠类囊体的原生质膜撕裂面(PFu)开始呈现,EFs和PFs功能蛋白颗粒逐渐增多;27kD多肽逐渐增加,30kD多肽逐渐减少。4.萌发10~12d后,光合膜垛叠和非垛叠膜区分化完善,排列有序,EFs、PFs、EFu和PFu面功能蛋白颗粒的密度、大小、分布等超分子构象发育正常;27kD多肽更加增多,30kD多肽几乎消失。表明其超分子结构的发育动态既与其超微结构变化相一致,又与27kD多肽含量变化相吻合,却与一般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发育相反,可为显示莲在被子植物系统演化中的独特地位提 相似文献
12.
13.
萌发前后燕麦种子内酸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化学定位显示,在燕麦盾片和糊粉层细胞内,酸性磷酸酶是普遍地存在着的。种子萌发0,1,2天时,酶活性基本局限在细胞质内;细胞核和壁内则无酶活性。但当种子萌发至3—4天时,酶活性在胞质内增加,显示细胞内开始有新的酶产生。这些新产生出来的酶,还被分泌出细胞,进入胞壁。用组织等电点聚焦,基本上反映了与盾片和糊粉层的组织定位一致的酶变化情形。但从这两种组织所得到的同工酶带谱则并不一样。因为从糊粉层可以得到10条清晰的同工酶带(其中6条在糊粉层不清晰)。其次,胚乳的同工酶带谱,与盾片和糊粉层的同工酶带谱也是不完全一样的。 相似文献
14.
花生种子的磁处理对其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着重研究了用交、直流磁场对花生种子进行处理后,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强度的交流或直流磁场对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处理过的种子存放一年后,磁场对种子萌发的作用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水深、基质、光和去苗对菹草石芽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野调查,研究了水深对菹草石芽萌发率的影响,比较了梁子湖与湖北省其他四个不同水深的湖泊间菹草石芽明发率月动态;并通过萌发实验探讨了基质、光和去苗对菹草石芽萌发的影响。结果如下:无光环境下菹草石芽的萌发率较有光下的小,基质的有无及其类型对萌发率影响不大,去苗能使其萌发第二苗和第三苗的百分离分别从自然状态下的3.2%和1.0%提高至96.8%和64.0%(12月初);五个湖泊的石芽均于7月初即开始萌发,相同月份不同湖泊石芽的平均萌发率基本与其平均水深成负相关关系,但12月初各湖泊的平均萌发率相近(>95%);同一湖泊水深越大,相同月份的萌发率越低,水深的增加能显著推迟萌发起始时间,但不改变其最终萌发率(12月初>95%)。菹草石高萌发率的特征和极高的萌发第二、第三苗的潜力可能是其成为许多湖泊优势种的两个极其重要的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16.
17.
赤霉素与脱落酸对番茄种子萌发中细胞周期的调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细胞流检仪检测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GA-缺陷型、ABA-缺陷型和相应的正常品种(野生型)成熟种子胚根尖细胞倍性水平时发现:GA-缺陷型和野生型种子绝大多数细胞DNA 水平为2C,而ABA-缺陷型种子则含有较多的4C细胞。在标准发芽条件下,ABA-缺陷型和野生型种子浸种1 d 后胚根尖细胞DNA 开始复制,随后胚根突破种皮而发芽。然而GA-缺陷型种子除非加入外源GA,否则既不发生细胞DNA 复制,也不发芽。这说明内源GA 是启动番茄种子胚根尖细胞DNA 复制的关键因素,同时也说明番茄根尖细胞DNA 复制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实验证明:ABA 不抑制细胞DNA 合成,但阻止G2 细胞进入到M 期。外源ABA处理野生型种子与渗控处理结果相似,可以大幅度提高胚根尖4C/2C细胞的比例,但抑制种子的最终发芽 相似文献
18.
高浓度氧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伤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绿豆、木豆和水稻等种子在氧气下萌发生长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氧伤害,这种伤害不因二氧化碳、光照和温度条件的改变而减轻或消除。水稻萌发生长对高浓度氧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氧处理1~2天后移置空气中,能恢复生长;处理3~4天恢复生长缓慢;处理5天失去生长能力。种子萌发的氧伤害,表现出种子吸水膨胀率和浸泡液电导率较高,糖和蛋白质外渗量大,以及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20.
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是中国西北部沙漠的流动及固定沙丘上广泛分布的优势种藻木。白沙蒿种子为需光种子,种子在光下萌发而在黑暗中受到抑制,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在10℃和30℃萌发速率和萌发率都很低,萌发在℃受到抑制。种子在沙中被旱越深,其萌发速率和萌发率就越低。在沙平面下2cm或更深层沙土下出苗率为零。但是,当将种子上层沙土移走,只保留0.5cm沙土覆盖种子,这些种子的萌发率达到原先就位于沙土下0.5cm的种子的萌发率,但是后者的萌发速率较高,土壤水分含量越高,从1.7%至14.7%,其萌发就越快。土壤水分含量从19.4%起,种子的萌发受到了延迟,苗的发育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