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0年11月12日,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调查时,于三岔河管理站周边(25°17’15.5”N,108°04’30.2”E,海拔490m)网捕到1只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经检索书籍(郑作新2002,尹琏等2006,Robson2008),并依据“InternationalOrnithologists’Union”分类系统,鉴定为大草莺(Graminicolastriatus)。该鸟种未记载于《贵州鸟类志》、《贵州鸟类志》补遗和相关文献(冉景丞等2003),且《中国动物志鸟纲》、《中国鸟类志》、《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等专著的分布地区未列入贵州,故确定为贵州省鸟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7月15日,于北京市房山区蒲洼自然保护区内(39.74°N,115.49°E,海拔728 m)调查时听到1只强脚树莺Cettia fortipes鸣唱。该鸟隐匿于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灌丛中,经仔细观察,发现其上嘴褐色,下嘴黄色,具长而明显的皮黄色眉纹,下体羽色偏白,两胁及尾下覆羽褐黄色,均与强脚树莺的体征相符(图1)。  相似文献   

3.
贵州茂兰的叶附生苔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鹏程  林齐维   《广西植物》1988,(4):335-338
贵州南部荔波县茂兰地区的亚热带喀斯特森林为一类罕见的植被类型,散布在约210km_2的洼地内。3科、13属和31种叶附生苔类植物发现于这一特殊的生境中,显然由于受局部环境的长期影响,其中孕育着一些特有的种类。  相似文献   

4.
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蜻蜓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7月在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的一些比较适合蜻蜓生长的水域附近进行了蜻蜓采集,用静观和网捕法记录采集路线两侧各20m范围内的蜻蜓,鉴定统计后分析其区系成分及多样性.结果表明:1)贵州茂兰地区现有蜻蜓65种,隶属于11科42属;2)东洋界种类较多,有31种,占总数的47.69%;古北界种类相对较少,只有1种,约占总数的1.54%;3)贵州茂兰地区蜻蜓的多样性指数为2.8617,均匀度指数为0.6855,优势度指数为0.1385,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1006;4)5个样点之间的相似性指数均在30% ~55%之间,且只有捞村与翁昂为53.41%,捞村52.77%大于板王50%,这可能与茂兰地区生境的多样性相对较高,适宜蜻蜓生存的生境多有关.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采自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硅藻门中国新记录植物4种,分别为细条琳达藻Lindavia tenuistriata(Hustedt)Nakov、密集美壁藻Caloneis densema Kulikovskiy、侧身羽纹藻Pinnularia latarea Krammer、单节双菱藻Surirella uninodes Skvortzov。对其形态和生境特征及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6.
2007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考古所及毕节地区、毕节市、大方县等文博部门联合组成野外考察队,对毕节地区的几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点、古人类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当地化石爱好者孙贵川等人提供的线索,在大方县响水乡韦家坡穿洞中发现相当数量的石制品、动物遗骸等遗物。  相似文献   

7.
贵州茂兰泽陆蛙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定点观测、室内解剖观测和调查访问等方法,于2007年4月~2009年7月观察贵州茂兰地区泽陆蛙的繁殖生态.结果表明,泽陆蛙体色多样,常态型(Ⅰ型)和背纵线型(Ⅱ型)为主要类型.泽陆蛙具有迁移繁殖习性,刚栽上秧苗的稻田为理想求偶场和繁殖场;繁殖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泽陆蛙具有明显性二型现象,雌雄之比为1:1.46(n=257);解剖怀卵量1245.4±480.8枚(n=17), 单粒卵重0.837 mg±0.192 mg(n=14),Ⅰ型和Ⅱ型怀卵量及单粒卵重无显著性差异;为分批次产卵种类,每次产卵量约78枚,每批产卵量约469枚;卵产出后有胶质相连,聚集成一个平面内的卵群,漂浮于水面,动物极灰黑色,植物极灰白色.繁殖行为包括鸣叫求偶、抱对和产卵3个过程;雄蛙集体鸣叫,强制性抱对;鸣叫是雄体相互识别和吸引雌体的关键因素.野外条件下,受精卵孵化期为4~7 d,温度为制约因素;幼体至少需要1周年以上的生长期才能加入繁殖群体.体色多样、体形相对较小、怀卵量大、产卵期长,可能是泽陆蛙成为该地区优势两栖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4月21日,笔者在江苏省南京市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狮子岭(32°3′48″N,118°32′50″E)记录到1只体长约10 cm的小型雀形目鸟类在低矮树枝间跳跃,并拍摄到清晰照片(图1),记录时周围无其他相似个体。该个体上体和尾橄榄绿色,下体白色,头部棕色,侧冠纹黑色,喉部具细密的白底黑色纵纹,胸部有一圈较模糊的黄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北京小龙门林场(40°00'N,115°26'E)发现淡尾鹟莺(Seicercus soror):2011年6月发现1只;2012年6月发现5只.该鸟在海拔约1 100 m的阔叶林中上部活动,生境中乔木多为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和辽杨(Populus maxuimowiczii). 北京小龙门个体灰色,顶冠纹不超过眼先、金黄色的眼圈完整、无明显翼斑、外侧两对尾羽内羽片末端白色.这些特征可与金眶鹟莺种组(Seicercus complex)的其他物种相区分,确认其为淡尾鹟莺.对2只个体各10句鸣唱进行测量,语句长度分别为(1.086±0.060)s(平均值±标准差)和(1.179±0.056)s;最高频率分别为(7.532±0.742) kHz和(7.351±0.591)kHz;最低频率分别为(2.476±0.312) kHz和(2.442±0.297) kHz.  相似文献   

10.
黄秦  林鑫  梁丹 《动物学杂志》2016,51(5):906-906
正2015年6月在湖南省桂东县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54′02″~26°06′59″N,113°37′39″~113°50′08″E,900~2 048 m)发现两种雀形目鸟类,通过查阅文献(郑光美2011,邓学建等2012),确认为湖南首次发现。1灰冠鹟莺Seicercus tephrocephalus2015年6月16日傍晚,在湖南桂东八面山保护区金银铺保护站到主峰之间,海拔1 400 m处的矮林中发现1只小型的莺。该莺体长约11 cm,上体灰绿色而下体黄,黄色的眼圈显著,具黑色的头侧线,顶冠灰色。通过外  相似文献   

11.
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白鹇种群数量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于2000~2001年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鹇的种群数量为547只左右,种群密度为9.32±3.03只/km2,每群结群数为5.17±2.37只。白鹇的种群数量已呈下降趋势,有待于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0月,相继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2号雄性茂兰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olanensis,为广西自治区爬行类新纪录。这2号标本基本符合茂兰原矛头蝮鉴别特征,但有些特征又与越北原矛头蝮P. trungkhanhensis相似,提示两个物种的分类关系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贵州茂兰珍稀濒危植物四药门花种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药门花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其种群特征是制定切实有效保护策略的重要依据。该研究根据四药门花在贵州茂兰的分布特征,设置了5个40 m×10 m样带对其种群进行调查,从种群径级结构[Ⅲ级开始,胸径(DBH)2.5 cm为一个径级]、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方面分析其种群结构。结果表明:(1)贵州茂兰四药门花个体数比例最大的为IV级(2.5 cm≤DBH5 cm),占27.0%,幼苗库的个体数比例占24.7%,为稳定型种群。(2)I级(h1.3 m)、Ⅱ级(h1.3 m且DBH1 cm)的生命期望值最大;在V龄级(5cm≤DBH7.5 cm)前的预期生命值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V龄级后预期寿命先升后降。(3)死亡率曲线和消失度曲线趋势一致,大致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但降幅较小;龄级V的死亡率和消失度最高,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为环境筛尤其是水分胁迫。(4)存活曲线除Ⅱ级到Ⅲ级(1 cm≤DBH2.5 cm)有小幅上升外,基本单调递减。(5)四药门花种群的就地保护,除延续现在的封禁模式外,需要对中树加强抚育。  相似文献   

14.
15.
茂兰行     
盛夏八月,带学生参加黔南州举办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林学夏令营,到贵州省的第二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游览,经过活动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茂兰是贵州省荔波县东南端的一个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毗邻。处在云贵高原向  相似文献   

16.
1987年5月在重庆北碚鸡公山采得一只草鸮Tytocapensischinensis,为四川省新记录,现报道如下。(量衡度单位:克、毫米)体重300,全长375、嘴峰30、翼长343、尾长133、跗#长89,雄性。上嘴钩状;面盘被棕灰色硬羽,呈放射状覆盖,并于面盘中部嘴峰上方隆起,皱领棕色较深,上下缘缀以黑褐色,眼先黑褐色;头顶、枕和背部黑褐色为主,杂以棕黄色,各羽近端具棕或白色细斑,羽基棕黄色,翼上覆羽亦同,飞羽棕色,具黑褐色狭形横斑,羽端黑褐色;肩羽及小翼羽红棕色,具黑褐色细斑;尾羽12枚,棕色,具四条黑褐色横斑,羽端浅褐色;胸和上腹淡棕黄色,缀以浅褐色点斑,下腹…  相似文献   

17.
穿越茂兰     
行 茂兰生物圈保护区三贫河生态旅游区位于贵州南部荔波县境内,北距贵阳380公里,南距广西桂林450公里,离县城荔波45公里,从贵阳客车站,体育馆乘贵阳到荔波的金龙大客四个半小时即可到达荔波;自驾车走贵新高速(贵阳至新寨)300公里到独山下高速,再走独荔公路/4公里即可到达。  相似文献   

18.
贵州发现寒露林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16年5月,在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刀村(26°21′N,108°20′E,海拔1 400 m)采集到2只林蛙标本,经鉴定为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4月25日17∶00,贵州草海管理局管护员巡护时,在草海保护区刘家巷发现了2只彩鹮Plegadis falcinellus。彩鹮为鹳形目鹮科彩鹮属的鸟类,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体长约60 cm,体羽深栗色闪金属光泽。嘴长,橙黄色,基部粉红色;嘴峰全部向下曲。栖息于浅水湖泊、沼泽、河流、水塘、水淹平原、湿草地、水田、水渠等淡水水域,主要以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虾、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推动物为食。主要生活于湖沼间。彩鹮主要在地中海周围和非洲越冬,在我国则偶见于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4月13日,在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顶景区(27°53′50″N,108°43′11″E,海拔1 153 m)采集到游蛇科(Colubridae)雌性成体标本1号(图1)。依据形态学特征鉴定为方花蛇(Archelaphe bella),标本(标本号GZULIN20180413)现存于贵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实验室。方花蛇在国外见于越南、缅甸(IUCN 2018);国内分布于湖南(梁启燊等1982)、福建及云南(赵尔宓等1998)、广西(蒋爱伍等2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