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明确延迟交配对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分别对初羽化未交配的马铃薯块茎蛾雌虫、雄虫及雌雄虫同时延迟1~5 d配对饲养,研究不同延迟交配处理对该虫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及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产卵量来看,分别将雄虫或雌虫延迟1~3 d交配对产卵量无显著影响,而延迟4和5 d交配能显著降低其产卵量,其中雄虫分别延迟4 d和5 d交配后使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20.50%和42.00%,雌虫分别延迟4 d和5 d交配后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26.01%和35.79%.当将雌雄同时延迟1~2 d交配,对单雌产卵量无显著影响,而延迟3 d、4 d和5 d交配时,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12.50%、23.84%和44.57%.从卵的孵化率来看,延迟1~5 d交配对卵的孵化无明显影响.从成虫寿命来看,不同延迟交配对雌雄虫的寿命均无显著影响.由此表明,马铃薯块茎蛾延迟3d或4 d后交配有利于降低其产卵量,因此可通过在田间设置性诱剂以干扰马铃薯块茎蛾正常交配来降低产卵量,从而达到控制田间马铃薯块茎蛾下一代虫口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究产卵基质模式和雌雄比对白星花金龟生殖力影响,寻求提高白星花金龟繁殖力的技术参数.设计复合产卵基质模式的思想,可为其他产卵于固体基质中的昆虫提高生殖力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设计了5种产卵基质模式(牛粪、细沙单一基质、粪沙混、粪沙分和粪液沙复合基质)和5个雌雄比(早∶♂=4∶8、5∶7、6∶6、7∶5和8∶4),在室外敞口棚和自然温光条件下,开展对白星花金龟成虫产卵量和死亡率、幼虫孵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5种产卵基质下白星花金龟成虫产卵量的顺序为粪沙分>粪沙混>牛粪>粪液沙>细沙,其中,白星花金龟在粪沙分复合产卵基质40 d的单雌产卵量达129.0粒,是原生产卵基质——牛粪的1.72倍;5个雌雄比处理比较,白星花金龟群体产卵量的顺序为7∶5>8∶4>6∶6>5∶7>4∶8;单雌产卵量的顺序为4∶ 8>6∶6>5∶7>7∶5>8∶4,最高达3.60粒/d.2项试验下成虫死亡率和幼虫孵化率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幼虫孵化率均在90%以上.综合分析和结合群体实际雌雄比可知,雌雄比为1∶1时,对于保障白星花金龟的群体繁殖力效果最佳.[结论]牛粪和细沙两复合体系作为产卵基质和维持雌雄比1∶1,可显著提高白星花金龟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3.
为广西粘虫预测预报和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于2015年10月上旬田间采集回迁至广西的粘虫,带回室内观察其产卵能力,并采用浸叶法测定粘虫对11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回迁粘虫的平均蛹历期、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分别为10.30 d、7.13 d和7.50 d,羽化率为52.15%,雌雄虫性比为1∶1.31,单雌平均产卵量为894.81粒,平均卵孵化率为91.49%,雌雄虫平均寿命分别为14.00 d和11.81 d。杀虫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茚虫威和阿维菌素对粘虫3龄幼虫LC_(50)值分别为0.24、1.16、3.88和5.67 mg/L,在11种杀虫剂中毒力较高。因此,建议在每年10月中下旬可诱捕粘虫成蛾,11月上旬诱卵;粘虫大爆发时可轮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茚虫威和阿维菌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
胭脂虫的行为及生殖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胭脂虫Dactylopius coccus Costa在产卵、孵化、固定、泌蜡、蜕皮、结茧、羽化等方面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并就该虫在有性及无性生殖两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性生殖♀虫平均怀卵量为269粒/雌,平均产卵量232粒/雌,平均孵化率96.5%,雌雄成虫性比约为3∶1,♂蛹羽化率可达94.7%,发育起点温度为5.77℃,世代有效积温为1600.60日.度。该胭脂虫不能以无性生殖方式进行繁殖,种群的延续需要以有性生殖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5.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1):13-17
在室内采用选择行为方法,研究了二疣犀甲Oryctes rhinoceros(Linnaeus)对不同寄主茎干的产卵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二疣犀甲对不同腐烂状态椰子茎干的产卵选择性具有明显差异,其中以半腐烂状态的茎干对二疣犀甲的产卵引诱效果最强,单雌产卵数和孵化率分别为27.06粒和87.41%,其次为完全腐烂的茎干,而健康茎干的引诱效果最差。5种不同棕榈植物的半腐烂茎干对二疣犀甲的产卵诱集结果表明,二疣犀甲在椰子和油棕茎干上的产卵量最高且差异不显著。而在不同椰子品种半腐烂茎干之间,二疣犀甲优先选择香水椰子和海南高种椰子茎干腐烂物产卵,单雌产卵量分别为28.14粒和24.25粒。在不同原因造成的死亡椰子茎干中,二疣犀甲优先选择台风折断死亡的茎干产卵,其次为染虫死亡茎干,最后为感病死亡茎干。少量的二疣犀甲幼虫粪便能诱集成虫在寄主上产卵,在粪便比例为25%时,对二疣犀甲成虫产卵诱集效果最强,单雌产卵量最高,达到34.67粒,之后随着粪便在产卵基质中比例的增加,二疣犀甲的产卵行为逐渐受到抑制,产卵量减少。  相似文献   

6.
短时高温暴露对莲草直胸跳甲生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鑫  傅建炜  万方浩  郭建英  王进军 《昆虫学报》2009,52(10):1110-1114
以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 Selman & Vogt为对象, 测定了在不同高温(37, 39, 41, 43, 45±0.5℃)下暴露1 h后, 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量及后代存活力等生殖适应性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 (1)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寿命随暴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5℃恒温条件下, 雌成虫寿命平均为37.4 d, 而45℃高温暴露1 h后, 雌虫寿命仅为20.0 d; (2)莲草直胸跳甲雌虫的产卵前期随暴露温度升高而显著延长, 25℃恒温条件下雌虫产卵前期平均为4.1 d; 39℃高温暴露1 h后产卵前期延长至4.8 d, 45℃高温暴露1 h后延长至7.3 d; (3)短时高温暴露显著降低莲草直胸跳甲的单雌产卵量, 25℃恒温条件下单雌产卵量平均为965.1粒, 39℃暴露1 h后, 其产卵量为638.7粒, 45℃暴露1 h后低于260粒; (4)短时高温暴露对莲草直胸跳甲后代存活能力有显著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 F1代卵的孵化率从95.4%降低至89.2%, F1代成虫的羽化率从87.0%下降到71.3%。以上结果表明, 短时高温暴露导致莲草直胸跳甲生殖适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 Yanmanaka是为害云南石榴的重要蛀果害虫,本研究主要明确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物学特性。[方法]在室内条件下,对井上蛀果斑螟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性比、寿命和繁殖力等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在温度25°C、相对湿度(RH)70%、光周期15L:9D条件下,井上蛀果斑螟卵、幼虫、蛹、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6.58、18.64、6.21、13.81 d,完成一个世代需35.93 d;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为44.57%、64.02%、86.72%和96.48%,世代存活率为32.49%;雌蛹重16.85 mg,雄蛹重13.36 mg,雌雄蛹性比为1.37:1;蛹羽化盛期为化蛹后第6至第8天;井上蛀果斑螟产卵前期为1.94 d,产卵期为6.84 d,雌虫平均寿命为14.88 d,雄虫平均寿命为12.74 d;不同性比结构下,单雌平均产卵量在31.24~118.34粒之间波动,以雌雄比为6:4时,单雌平均产卵量最高。相同雌雄比下,RH为70%时,25℃下的单雌产卵量明显高于22℃;25℃时,RH为70%下的单雌产卵量明显高于RH为50%。[结论]确定了井上蛀果斑螟主要生物学特性;性比及温湿度对井上蛀果斑螟的繁殖有显著影响。这些结果可为井上蛀果斑螟的人工饲养和科学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木薯单爪螨是新入侵我国的重要检疫性害螨,主要危害木薯,也可危害橡胶。近年来,该螨种群数量迅速增多,扩散范围不断增大,目前已在海南、云南、广西、广东等重要木薯产区发生并加重危害,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木薯减产40%~60%。湿度是影响木薯单爪螨发育和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有关该方面的研究较少。【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比较了不同湿度条件下木薯单爪螨发育及繁殖情况。【结果】当湿度为75%和85%时,卵孵化率均达100%,平均每雌产卵量分别达49.22和43.67粒,雌成螨寿命分别为21.00和22.00 d;当湿度为55%和95%时,卵孵化率和后代产卵量显著降低,雌成螨寿命显著缩短;当湿度为65%时,卵孵化率、平均每雌产卵量以及成螨寿命均与75%和85%湿度处理无显著差异,但其发育历期显著延长。【结论】75%和85%是木薯单爪螨发育与繁殖的适宜湿度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性诱防控和监测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有效性在田间已经得到认可。但雄蛾具有多次交配能力,致使性诱防治二化螟的应用策略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二化螟雄蛾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繁殖力的影响,认识性诱防控害虫的机理。【方法】利用行为学方法调查了雌雄蛾以不同比例配对(1∶1, 4∶1和10∶10)时雄蛾的交配次数和交配持续时间,并结合解剖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二化螟雄蛾的交配次数对精巢、交配囊和精包大小以及雌蛾产卵量的影响。【结果】二化螟雌雄蛾按1∶1配对时,交配雄蛾和多次交配雄蛾的比例分别为74.0%和36.0%,平均交配1.7次,首次交配主要发生在0-1日龄,绝大部分具有多次交配能力的雄蛾的首次交配发生在0-1日龄。雌雄蛾按4∶1配对时,交配雄蛾和多次交配雄蛾的比例分别为69.4%和51.3%,平均交配2.1次,显著高于按1∶1配对。雌雄蛾按10∶10配对时,交配雄蛾和多次交配雄蛾的比例分别为65.5%和37.8%,平均交配1.9次。雄蛾第3次交配的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第1和2次交配,但是交配1-3次雄蛾的精巢体积无显著差异。与不同交配次数雄蛾进行交配的雌蛾交配囊和精包体积无显著差异,雌蛾产卵量也无显著差异。【结论】二化螟中仅有部分雄蛾能够多次交配,多次交配雄蛾的首次交配主要发生在0-1日龄,部分雄蛾一生都不会交配。研究结果为二化螟的性诱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不同交配时长对广聚萤叶甲雌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对不同交配时长下广聚萤叶甲的雌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进行观察:(1)选取羽化第3d的广聚萤叶甲雌雄虫随机配对,观察24 h,记录交配情况和时长;(2)在交配开始1、5、15、30、60 min时,强行分开雌雄成虫,然后将不同交配时长的雌虫进行单独饲养,以正常交配一次的雌虫作为对照,每个处理选取23组;(3)将15~30 cm健壮豚草小苗插入注满水的塑料小瓶内,将配对的一组雌雄成虫和豚草小苗放入养虫盒中饲养,每天更换带卵的小苗并记录叶片上的产卵量;(4)将上述带卵的小苗至于适宜条件下培养,记录5~7 d内卵块孵化的情况。【结果】广聚萤叶甲正常交配一次的对照组的产卵水平显著高于各处理组,单雌产卵为889粒,交配时间15 min以下各组雌虫的产卵量明显低于交配30 min以上的各组雌虫。同时交配时长5 min以下雌虫产的卵基本不能孵化,而交配时间达到30 min以上的各组卵块的孵化率明显提高。【结论】雄虫转移雌虫受精所需精子量需要耗费的时间为30 min左右,且雄虫有延长交配时间的趋性。该结果为研究广聚萤叶甲的生态特性以及优化种群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在钱塘江桐庐段水域的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对该水域花(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种群的叉长和体质量组成,性别组成和性比、年龄组成等渔业种群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渔获群体的叉长范围为11.2~33.1 cm,平均叉长为(20.2±3.45)cm;体质量范围为26.0~540.8 g,平均体质量为(171.6±81.9)g。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雌性渔获群体的平均叉长为(23.5±3.58)cm,平均体质量为(183.2±79.87)g;雄性渔获群体的平均叉长为(22.7±3.77)cm,平均体质量为(168.8±78.99)g。雌性群体数量多于雄性群体数量,雌、雄性比约为1.47∶1。渔获群体由4个年龄组组成,以2龄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两种食心虫性诱芯复合配置的诱蛾效果,提高其监测或防治效率及其绿色环保化水平,为果树生产中食心虫的高效监测和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梨小食心虫(以下简称"梨小")、桃小食心虫(以下简称"桃小")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3种处理的诱蛾效率,并利用"Y"型嗅觉仪比较研究了其间梨小雄蛾趋向性的差异。【结果】(1)梨小和桃小性单一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对梨小均具有引诱作用,其诱蛾总量依次为8 238.33、1 451.67、8 321.67头/诱捕器,其中第1、2、3代时复合配置诱蛾量最大,越冬代和第4代时梨小单一性诱芯诱蛾量最大,而各世代桃小单一性诱芯诱蛾量均最低。梨小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均监测到5个梨小发生高峰,且峰期基本一致,但复合配置的峰日诱蛾量均较高;桃小单一性诱芯仅监测到3个梨小发生高峰,且峰日诱蛾量亦较低。(2)桃小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对桃小均具有引诱作用,其诱蛾总量依次为4.00、2.33头/诱捕器,而梨小单一性诱芯对桃小无引诱作用。(3)"Y"型嗅觉仪研究发现,梨小食心虫对梨小和桃小各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均具有趋向作用,其趋向率依次为50.67%、8.67%、53.33%。【结论】梨小和桃小单一性诱芯复合配置对梨小诱捕量有微增效作用,而对桃小诱捕量有一定干扰作用,但影响均不显著。据此,该复合配置可用于桃园中梨小和桃小的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大螟Sesamia inferens性信息素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和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的合成和释放及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及其与田间性信息素诱捕的关系。【方法】通过溶剂浸提和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分析大螟雌蛾性信息素Z11-16∶Ac和Z11--16∶OH的滴度,结合行为观测和多地田间实时性信息素诱捕数据,调查大螟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释放及求偶和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结果】大螟雌蛾腺体内性信息素Z11-16∶Ac和Z11-16∶OH含量可检测到的时间始于暗期前1 h,暗期后4 h快速增加,暗期8 h为第1次高峰,但光期1h又一次高峰,光期5 h还可以被显著检测到。分泌至腺体外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可检测到的时间始于暗期后6 h,高峰期在暗期后10 h,光期后1 h性信息素Z11-16∶Ac滴度达到96.9±20.9 ng/雌。采用溶剂浸提法获得的Z11-16∶Ac和Z11-16∶OH的比例在暗期平均为2.8±1.9,在光期平均为2.5±0.9,统计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而SPME法获得的Z11-16∶Ac和Z11-16∶OH的比例在暗期平均为8.5±1.2,在光期平均为5.7±0.6,统计上二者差异显著。产卵器伸出时间发生在暗期6-8 h,产卵器伸出持续时间平均为80.8±4.4 min。大螟的交配发生在暗期4-10 h,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83.4±5.0 min。广东、四川、浙江、江苏四省性诱自动计数的田间每日每小时实时计数数据显示,越冬代诱蛾比较集中,之后的世代则比较分散,田间雄蛾的性诱昼夜节律受地理环境、季节和世代等因子的影响。【结论】本研究发现大螟交配和性信息素释放的昼夜节律在时间上不一致,交配时间在暗期较早时段。雌蛾性信息素有效的释放时间范围比雄蛾对性信息素反应的要小。产卵器伸展与雌蛾性信息素化合物的释放速率加快和扩散 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4.
树干附生尖叶拟船叶藓性比和有性生殖的比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冰  李菁  田启建  陈功锡  陈军 《广西植物》2008,28(4):440-442
通过对贵州梵净山树干附生尖叶拟船叶藓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结果表明,在44个被调查样方共计1320株植株中,尖叶拟船叶藓单株的性比为8♀∶1♂(N=1320),其中25.0%的单株没有进行性表达;其种群的性比为5♀∶1♀♂(雌性种群:混合种群,N=44),没有发现雄性种群;其单株的有性生殖的比例为10.5%,种群的有性生殖比例为9.3%。结果表明尖叶拟船叶藓种群具有明显的雌性偏向,其种群的自然更新更多的是依赖各种营养繁殖。  相似文献   

15.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我国重要的果树害虫,本文利用室内饲养观察、室外田间模拟、果园采集饲养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性比及日羽化节律;并利用性诱剂、糖醋液、黑光灯等诱集梨小食心虫成虫,研究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1、田间采集调查表明,梨小食心虫成虫雌雄比例为1∶1.143,室内饲养雌雄比例为1∶1.708。2、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4:00—10:00,其中以6:00—8:00羽化率最高;梨小食心虫在室外羽化时间比室内推迟2 h左右,室外梨小食心虫比室内普遍晚4 d羽化,这可能与室外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关;雌虫羽化较雄虫早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2 d;3、性诱剂和糖醋液诱集成虫高峰时间均为晚上20:00—22:00,说明梨小食心虫无论雄虫还是雌虫都在此期间活动;夜间各个时间段利用黑光灯都能诱到梨小食心虫成虫,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趋光性。结论:梨小食心虫雌雄比例为1∶1.11.7,主要在早晨及上午羽化,雌虫较雄虫先羽化;在果园活动时间主要为晚上20:00—22:00。本结果可为梨小食心虫的田间性诱剂监测和诱捕、迷向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生理状态对性信息素和花香气味的嗅觉行为反应的影响,以及在田间性信息素和花香气味诱蛾量的动态.[方法]于2020年在广西、湖南、浙江、四川5个试验点,通过田间网捕、花香气味和性信息素诱捕稻纵卷叶螟成虫,结合解剖卵巢和精巢,比较性信息素和花香诱捕的基本迁...  相似文献   

17.
斜纹夜蛾在风洞中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及田间诱捕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凡  杜家纬  陈庭华 《昆虫学报》2003,46(1):126-130
雌蛾腺体内含量最高的组份9,11-14∶Ac(A)在风洞中能引起雄蛾从搜索气迹、定向飞行到撒开味刷企图交尾连续的行为反应,而雌蛾腺体内其它组份单独使用时均不能引起雄蛾上述行为反应。一定量的Z9,E12-14∶Ac(B)对A的活性有增效作用,诱芯中B数量过多,不但失去对A的活性增效作用,还对雄蛾接近诱芯和企图交尾有强烈的抑制作用。9-14∶Ac(C)与11-14∶Ac (D)对雄蛾的定向行为无影响,诱芯中含有50%的C时,反而对雄蛾接近诱芯和企图交尾有抑制作用。A与B在滤纸诱芯中的含量比例与诱芯释放的挥发物比例明显不同,从9∶1(A∶B)诱芯释放的挥发物比例更接近于雌蛾腺体内的天然比例。田间诱捕试验中两组份诱芯的诱捕量随两组份比例不同而变化, 9∶1(A∶B)诱芯的诱捕量最大,1∶1(A∶B)诱芯的诱捕量低于单一的A组份诱芯。  相似文献   

18.
幼虫密度对马铃薯块茎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观察了块茎中不同虫口密度(5、10、15、20、25、30头/块茎)对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Zeller)生长发育、后代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幼虫密度显著影响马铃薯块茎蛾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对其生长发育影响的结果表明:幼虫的发育历期(7.1~9.1d)、蛹的历期(8.8~9.9d)、雌雄成虫的历期(分别为6.4~12.9d,6.7~11.6d)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延长;幼虫存活率(70.3%~93.3%)、蛹的羽化率(69.8%~91.7%)随幼虫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单头蛹重(9.2~11.4mg)、单雌产卵量(136.8~166.0粒)、成虫的雌∶雄比(0.54~2.17)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对其后代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的结果表明:卵的发育历期(3.0~4.4d)、幼虫的发育历期(6.2~10.8d)、蛹的历期(8.1~10.0d)、雌雄成虫的历期(分别为7.4~11.8d,6.6~10.5d)、世代发育历期(24.4~36.1d)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从延长;卵的孵化率(73.1%~79.0%)、幼虫存活率(55.0%~96.8%)、蛹的羽化率(63.3%~93.3%)、世代的存活率(25.6%~71.5%)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单头蛹重(8.9~9.9mg)、单雌产卵量(93.5~155.6粒)、成虫的雌∶雄比(0.45~2.20)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种群趋势指数(I)(7.44~76.43)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马铃薯块茎蛾的饲养密度建议以1头/13.0~26.0g块茎为宜。  相似文献   

19.
斜纹夜蛾性信息素通讯系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孙凡  胡隐月  杜家纬 《昆虫学报》2002,45(3):404-407
采用单雌腺体微量分析技术,对斜纹夜蛾(中国种群)雌蛾腺体的组份进行鉴定,并研究了各组份的个体差异及释放规律,测试了雄蛾对各组份及其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雌蛾腺体内含有4个组份:Z9, E11-14∶Ac(A)、Z9, E12-14∶Ac(B)、Z9-14∶Ac© 和E11-14∶Ac(D),其比例为100∶27∶20∶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