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BD-2井中新世地层沉积连续,是琼东南盆地中新统较典型的钻井剖面之一。该井中新世地层中含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共鉴定有孔虫62属98种,其中浮游有孔虫13属41种,底栖有孔虫49属57种。根据有孔虫标志种及螺旋浮游有孔虫旋向优势度的变化,对该井的有孔虫生物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共识别出11个有孔虫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探讨了下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上中新统界线的有孔虫划分标志。依据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及组合特征,讨论了BD-2井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北极阿拉斯加埃尔松潟湖及入湖河口的现代有孔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北极阿拉斯加西北部埃尔松湖及其入湖河口表层沉积物中的现代有孔虫进行了初步探讨。共发现活有孔虫6属9种,它们均为底栖有孔虫,属广盐性浅水种和冷水种,经常出现在北极,亚北极浅水陆架中。根据现代有孔虫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2个有孔虫动物群:1.以El-phidiumexcavatumalba为主的有孔虫群,该群栖息在盐度较高的Elson湖;2.以Elphidiumorbiculare为主的有孔虫群,本群栖息在盐度低的河口。两个有孔虫动物群的形成与环境参数中的水体盐度和主要离子成分含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区内的现代有孔虫及其动物群与盐度等的关系,可为恢复古盐度、古环境提供重要信息。最后,对9个有孔虫种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北极阿拉斯加西北部埃尔松Xi湖及其入湖河口表层沉物中的现代有孔虫进行了初步探讨。共性孔虫6属9种,它们均为底栖有孔虫,属广盐性浅水种和冷水种,经常出现在北极,亚北极浅水陆架中,根据现代有孔虫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2个有孔虫动物群:1.出Elpidium excavatum alba为主的有孔虫群,该群栖息在盐度较高的ElsonXi湖;2.以Elphidiumnorbiculare为主的有孔虫群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LW5井3 070—3 480m井段81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共鉴定86个孢粉属种类型;另有沟鞭藻和有孔虫内膜。根据孢粉和藻类化石组合面貌、丰度变化和特征分子的分布规律,将研究井段地层划分为2个孢粉组合:3 070—3 325m井段为Polypodiaceaesporites-Dinocysts组合,层位相当于珠江组,时代为早中新世。本组合含丰富的沟鞭藻和微有孔虫,孢粉以Graminidites,Zonocostatites和Chenopodipollis等为主,沉积环境为滨浅海,气温较高,指示了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古气候;3 330—3 470m井段为Alni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组合,与珠海组层位相当,地层时代为晚渐新世。本组合沟鞭藻和微有孔虫少量出现,孢粉含丰富的Pinuspollenites和Abietineaepollenites,出现较多的Cedripites等,反映海陆交互的古环境,显示了气温低的亚热带古气候。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L2-X井中新世地层沉积连续,含丰富的有孔虫化石,是研究区较为典型的中新统钻井剖面之一。在L2-X井1 490~2 640 m井段内分析有孔虫岩屑样品127个,共鉴定有孔虫71属110种,其中浮游有孔虫12属37种,底栖有孔虫59属73种。根据浮游有孔虫标志种,在中新世地层中共识别出10个有孔虫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依据有孔虫分异度、丰度及组合特征,对早中新世—中中新世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井段2 565~2 640 m(下中新统下部),受白云运动影响,为浅水大陆架向深水大陆坡过渡的沉积环境,之后开始稳定地接受深水大陆坡沉积;井段2 050~2 040 m(N8b亚带,中中新统下部),浮游有孔虫的含量急剧降低,这表明L2-X井在该时期可能发生了一次快速沉降,水体进一步加深;井深1 680 m之上(N13带,中中新统上部),浮游有孔虫的百分含量升高、玻璃质底栖有孔虫逐渐占据优势,底栖深水种逐渐消失,指示了在该界面之上,L2-X井的水体逐渐变浅,由深水大陆坡逐渐向浅海外陆架沉积环境转变。L2-X井识别出的胶结质壳有孔虫,形态类型以M4a和M4b占主导地位,可用于指示...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HY4-901孔浮游有孔虫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北部HY4-901孔沉积连续、粒度均匀,浮游有孔虫丰富,共鉴定10属26种,其中以暖水种占优势,凉水种也有相当含量。浮游有孔虫组合的研究表明,本区的溶解作用不强,不是影响CaCO_3分布的主要因素。全新世的气温变化,可以分为五期:1)迅速升温期,2)高温期,3)降温期,4)温暖期,5)温凉期。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HY4-901孔沉积连续,粒度均匀,浮游有孔虫丰富,共鉴定10属26种,其中以暖水种占优势,凉水种也有相当含量,浮游有孔虫组合的研究表明,本区的溶解作用不强,不是影响CaCO3分布的主要因素,全新世的气温变化,可以分为五期:1)迅速升温期;2)高温期;3)降温期;4)温暖期;5)温凉期。  相似文献   

8.
金沙江上游两岸为川西、藏东地区。此区的四川省白玉县、西藏贡觉县及江达县的晚三叠世诺利期沉积中发现了有孔虫18属21种,海参骨片5属8种。三叠纪海参在中国为首次报道:白玉县及贡觉县的三叠世有孔虫也为首次发现。这一动物群在区域地质史及古地理研究上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位于珠江口盆地揭阳凹陷的S1井是盆地东南部唯一钻井,其地层和沉积环境分析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S1井孢粉、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对比分析,确定了所钻地层时代。井段(3 326.5~2 950 m)共鉴定孢粉40属62种,孢粉组合无明显变化,以桤木粉-双束松粉为主,组合与盆地内渐新统珠海组相同。整个分析段3 326.5~2 059.5 m共鉴定浮游有孔虫11属41种,依据标准种首末现事件共划分出P19-N6 5个带或联合化石带。钙质超微化石共鉴定8属24种,划分NP23-NN4共5个钙质超微化石带。综合判定:地层时代为早渐新世-早中新世(~31-18 Ma),渐新统与中新统的界限在2 876.5 m附近。利用浮游有孔虫的丰度和底栖有孔虫的组合来判别该地层的沉积环境,认为揭阳凹陷S1井在早渐新世-早中新世均为陆坡深水环境,水深1 000 m。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藏南江孜所金北剖面混杂堆积中灰岩块体的分析,在2块样品中发现了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化石。样品SJ-28含5属12种或未定种,包括Contusotruncana fornicata,C.patelliformis,C.plummerae,Globotruncana arca,G.falsostuarti,G.linneiana,G.ventricosa,Globotruncanita atlantica,Gl. sp.,Gl.stuartiformis,Pseudotextularia nuttalli和Muricohedbergella sp.等,指示的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中坎潘期至晚坎潘期。样品SJ-18发现5属9种或未定种,主要有Contusotruncana fornicata,C.patelliformis,C.plummerae,Globigerinelloides sp.,Globotruncana arca,G.falsostuarti,Globotruncanita sp.,Gl.stuartiformis和Muricohedbergella sp.等种,指示的时代为晚白垩世中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因此,这些产有孔虫灰岩块体的形成时代应为中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这为探讨该地区混杂堆积的形成时代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上述有孔虫组合的主要面貌特征是化石丰度较高,分异度中等,全部由浮游有孔虫组成,未见底栖有孔虫,反映了远洋深海的沉积环境,可与附近床得剖面和勇拉剖面出露的床得组红层中所产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对比。这些灰岩块体的沉积环境可能与江孜地区的床得组红层相当。  相似文献   

11.
在黔西水城地区的K576井长兴组共鉴定钙藻3属3种,包括Gymnocodium bellerophontis、Permocalculus sp.和Tauridiumkurdistanensis;有孔虫8属10种,其中(虫筳)类2属2种,有孔虫动物群主要由Reichelinasp.indet.、Nankinella sp.、Pachyphloia schwageri、Pachyphloia sp.、Geinitzina sp.、Nestellorella sp. indet.、Howchinella sp.、Hemigordius aff. saranensis、Hemigordius sp.和Midiella sp. indet.组成。将本井按照生物特征分为有孔虫-钙藻-介形虫组合、有孔虫-腕足类-介形虫组合、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组合、有孔虫-钙藻-双壳类组合、有孔虫-腕足类-介形虫组合、有孔虫-钙藻-双壳类组合和介形虫组合等7个组合。按照层序地层划分、垂向沉积序列特征和测井资料的分析,有孔虫-钙藻-介形虫组合(SQ3-3)和有孔虫-腕足类-介形虫组合(SQ3-4)时期地层为三角洲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江孜甲不热剖面甲不拉组下部地层的研究,在两块样品中发现了大量的有孔虫。研究层段顶部的灰岩透镜体中(样品JBL-35)含有丰富的浮游有孔虫个体,可识别出浮游有孔虫2属4种,包括:Globigerinelloides ferreolensis,Hedbergella aptiana,H.gorbachikae和H.praetrocoidea,底栖有孔虫则有Gavelinella spp.和Lenti-culina spp.等。根据浮游有孔虫各属、种的地质延限,可以确定产有孔虫灰岩透镜体的形成时代应为阿普特期。该有孔虫动物群可与岗巴察且拉剖面的Globigerinelloides ferreolensis化石延限带中的主要分子对比,为在甲不热剖面寻找阿普特早期的大洋缺氧事件(OAE 1a)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李琪  李国彪 《古生物学报》2019,58(3):353-362
白垩纪是大洋缺氧及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频发的一个时期,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时期。因此,白垩纪研究对于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系统演化,尤其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藏定日贡扎剖面保存着上白垩统较为完整的地层序列,文中对上白垩统岗巴村口组和宗山组剖面岩石样品中获得的有孔虫化石进行研究,鉴定出有孔虫化石8属22种,识别出Dicarinella asymetrica、Globotruncanita elevata、Globotruncana ventricosa、Radotruncana calcarata等4个有孔虫化石带。根据有孔虫化石确定贡扎剖面的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桑顿期(Santonian)至坎潘期(Campanian),桑顿阶/坎潘阶界线位于Dicarinella asymetrica带与Globotruncanita elevata带之间。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南部治多-杂多一带早石炭世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海省南部的治多—杂多一带1/25万地质填图中,于杂多群中首次发现非筵有孔虫,建立2个组合,即Endothyra-Mediocris—Archaediscus组合和Bradyina-Endothyranopsis组合,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大塘期德坞期,与华南、塔里木盆地、西秦岭、前苏联等地同期生物群可很好地对比,同时结合大冢相似系数的计算表明,青海南部地区在早石炭世属于特提斯大区华夏生物区华南省。  相似文献   

15.
三叠纪奥氏虫科有孔虫在云南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永胜发现奥氏虫科(Oberhauserelidae)Oberhauserela及Kolmannita的5个种,其中O.fuchsisp.nov.更接近后世的抱球虫类,为探讨浮游有孔虫起源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根据此科的已知种及其它种类含化石地层应属三叠纪晚诺利(瑞提)期。  相似文献   

16.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孔虫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海相沉积分布非常广泛,在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晚二叠世各沉积中均含有大量有孔虫化石,其中尤以维宪期和长兴期沉积中的有孔虫化石最为丰富和保存极佳。本文描述了较为常见和特征的分子共11科30属65种,其中8个为新种,根据分析和比较,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孔虫动物群的组合面貌和特征与我国华南地区同期地层中所见有孔虫动物基本一致,同属“南方型”生物群,同时也与特提斯海域同期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非常近似,因此可以说明横断山地区当时的海水不仅与我国华南海域及特提斯海域都是相通的,同时都繁衍着大致相同的有孔虫动物群,它们均生活在温暖和盐度较为正常的浅海水域中。  相似文献   

17.
连云港沿岸浅海底质中有孔虫分布及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9个底质样中44个主要有孔虫属种,运用Q型聚类分析,连云港沿岸浅海海底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可划分为二个组合:A.Ammoniabecarivars.-Elphidiummagelanicum组合;B.Ammoniabeccarivars.-Textulariafoliacea组合。其分布主要受研究区水团控制,可分别代表苏北沿岸流起始段和黄海水团边缘水体的有孔虫组合。以有孔虫为指示,文中对研究海区某些沉积环境特征作了讨论,如废黄河口悬沙对本区的影响,灌河口潮流作用和搬运,以及海底环境等。研究区灌河口及附近海域底质中有浮游有孔虫壳体分布,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福建漳平下二叠统的小有孔虫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福建漳平岭兜下二叠统地层发育良好,序列清楚,与ting类共生的小有孔虫化石丰富。根据化石群垂直分布特点,可分为三个小有孔虫组合,自下而上为Geintzina-Pachyphloia组合,Langella-Pseudoglandulina longa组合及Hemigordius qinglongensis-Cribrogenerina celebrata组合。这三个小有孔虫组合在福建均属首次发现。这发现为下二叠统的地层时代归属又提供一佐证。  相似文献   

19.
广西南部晚长兴期小型有孔虫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西南部板董和柳桥地区晚长兴期台地及台地坳陷区沉积地层中发育两个不同的小型有孔虫动物群,它们与放射虫相伴生,呈实体化石形式保存,展示出该时期有孔虫外部和部分内部构造特征。晚古生代以实体状态保存的有孔虫比较少见,长兴期有孔虫的研究更是主要基于薄片鉴定。本文系统描述了两个实体有孔虫动物群,它们主要由Nodosarioidea和Cornuspiroidea组成,多数是长兴期的常见分子,但同时也出现了中生代较繁盛的类型。与伴生的放射虫研究成果一致,这些中生代型有孔虫的发现指示了在古生代末一些分子穿过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而没有受到大灭绝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云南保山地区二叠纪Shanita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云南保山市卧牛寺附近大凹子组“破灰岩”中的Shanita有孔虫动物群,鉴定出其中特征分子Shanita和Hemigordiopsis8种(包括2新种,不含未定种和比较种),其他非有孔虫10属。研究结果表明,保山地区Shanita动物群的特征属和整体构成与缅甸、泰国和我国西藏等地的Shanita动物群相似,时代为茅口期晚期(冷坞期)至吴家坪期早期。但是,总体属级分异度较低,个别地方性种的出现及共生类的缺失,又使得保山地区的Shanita动物群具有一定的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