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HLAⅡ类等位基因与Lyme病的皮肤表现无相关性Lyme病的自然病程有很大变化,一般分为局部感染、早期播散性感染和晚期或慢性感染。皮肤表现主要为慢性游走性红斑,晚期感染表现为慢性关节炎、慢性神经受累和/或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ACA)。多数病人常表现为...  相似文献   

2.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种慢性皮肤和皮下组织肉芽肿性真菌病。该病发展缓慢,治疗困难,多数为皮肤受累。偶可伴有淋巴系统、脑组织等其他脏器受损及表皮肿瘤的发生。该文拟从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该病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王晶  石琦 《病毒学报》2018,34(3):402-405
慢性消耗性疾病是唯一一种在野生和圈养鹿群中共存的朊病毒病,又称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该病的病原在中枢神经组织和外周组织中大量富集。病鹿的组织、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环境,从而实现该病在鹿群中的水平传播。截至到目前,该病已从最初的美国蔓延至加拿大、韩国、挪威和芬兰。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慢性消耗性疾病可以感染人类,但是该病对非人灵长类的感染能力提示我们应提高警惕。本文从病原学、宿主、传播途径、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综合评价了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特点。  相似文献   

4.
深在型皮肤念珠菌病一般包括念珠菌肉芽肿(Candidal granuloma)和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两种。前者临床表现为增生、结节、溃疡或肉芽肿形成。国内1964年张永圣[1]等报道1例后,陆续有病例报道。该病有两种类型:Houser-Rothman型和Busse-Buschke型。Houser-Rothman型也被认为属于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一种较严重表现[2]。本文报告1例面部的深在型皮肤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5.
该专辑收录了我国近几年新发现的立克次体病,包括北亚蜱传斑点热和北方恙虫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研究结果;从性病患者分离出衣原体的首次报道,畜禽鹦鹉热衣原体病爆发流行及防治措施,衣原体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比较全面报告了我国新发现的莱姆病,包括该病的临床、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的研究结果,钩端螺旋体病近年在国内若干地区流行态势及其控制对策,鸡疏螺旋体的发现等;对蜱类立体空间模  相似文献   

6.
布鲁菌病(brucellosis)是布鲁菌入侵机体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易被忽视。该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阻碍正常国际贸易,还会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布鲁菌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黏膜破损处等途径传播至人。人群对布鲁菌的易感性无年龄和性别差异,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从事布鲁氏菌研究的实验室操作人员有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风险,但可通过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布鲁菌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必须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防止疾病慢性化。本文对布鲁菌病的生物安全及其防控原则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播散性念珠菌病(Disseminated candidiasis,DC)是一种侵袭性真菌病,多发生于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合并粒细胞缺乏的患者,主要累及肝脏和脾脏,也会累及肺部、肾脏和其他器官,以往也称为肝脾念珠菌病(hepatosplenic candidiasis,Hsc)[1]。该病确诊困难,病程较长。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多采用唑类或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单药或联合治疗,临床疗效不满意[1-2]。近年来,侵袭性真菌病主张早期进行临床诊断并抢先治疗,抢先治疗可尽快改善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生存率[3]。我们以  相似文献   

8.
由主要致病性螺旋体引起的人类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以下简称钩体病)、莱姆病(Lyme disease)和梅毒(Syphilis)等发病率居高不下,对公共卫生造成了威胁和隐患。这些病原性螺旋体的致病机制许多尚未完全阐明,甚至有些不十分清楚。目前螺旋体疫苗免疫保护效果仍不十分理想。为了预防和减轻螺旋体病的发生,亟需对主要致病性螺旋体疫苗的相关研究进行加强和给予足够的重视。致病性螺旋体相关疫苗大多经历了全菌体疫苗、减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阶段。现就钩体病、莱姆病和梅毒的疫苗类型及免疫保护效果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家族性视神经萎缩疾病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族性视神经萎缩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眼病。发病多为急性,侵入双眼。开始时视力迅速减退,亦有先头痛而后视力减退。病情发展由急性转慢性,多数可残留微弱视力,视力恢复正常者十分鲜见。一般形成永久性视力障碍,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该病在国外多有发现,因最早为1871年Lebcr氏首先述及该病的遗传关系,故常称Leber氏病。由于发病症状与其他视神经炎多有相似之处,故使早期诊断上常常发生困难。  相似文献   

10.
杨亚  周永宁 《生物磁学》2013,(3):597-600
肝性脊髓病是由多种急慢性肝脏疾病引起的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上以慢性、进行性双下肢痉挛性截瘫为特征性表现。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考虑主要与毒性物质增多、营养物质缺乏、动力学改变、免疫损伤有关。主要病理改变为脊髓侧索对称性脱髓鞘。该病不可逆,预后较差,早期肝移植可望治愈肝性脊髓病。  相似文献   

11.
莱姆病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由硬蜱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引起全球性的关注。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目前莱姆病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其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莱姆病病原体及其成分直接作用、炎性细胞因子作用以及自身免疫因素的影响。对近年有关莱姆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2.
非洲猪瘟在俄罗斯的流行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是家猪和野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可表现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种形式。猪感染后以发热、高病毒血症和出血性病变为特征。有的毒株可引起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自2007年ASF传入格鲁吉亚以来,该病在高加索地区(包括俄罗斯)逐步蔓延,造成多地大量家猪和野猪病死,经济损失惨重。2017年3月,ASF突然在远东地区伊尔库茨克州出现,疫点距中国北方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仅约1 000 km,使得传入中国的风险空前提高。为此,本文对该病10年间在俄罗斯的流行状况和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对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莱姆病(Lyme disease)螺旋体是引起人蓄姆病的病原体,本文从莱姆螺旋体外膜蛋白的组成,生化结构特征、编码基因及基遗传学特征,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外膜蛋白克隆与表达研究等方面归纳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简要介绍了这些研究成果在莱姆病原体分类鉴定,莱姆病诊断以及莱姆病疫苗研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引言致敏淋巴细胞和抗原接触时能释出淋巴因子,使巨噬细胞或白细胞的游走受到抑制。这现象最早为Rich和Lewis(1932)所发现。1962年George 和Vanghan建立了细胞游走抑制试验的毛细管法,成为研究细胞免疫的一个新方法。一般认为这方法和迟发性过敏反应比较相符(Thor等,1968;Rosenberg和David,1970;Ramsey等,1976),可用于检测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致敏性和效应反应。目前已应用于细胞免疫和肿瘤免疫方面。方法学上有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ion test,MMIT)和白细胞  相似文献   

15.
朊毒体病又称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是一类人畜共患的慢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可表现为传染性、遗传性和散发性3种形式。朊蛋白PrP^c向PrP^Sc的转化以及PrP^Sc的复制是TSE致病的关键。目前已发现多种化合物可针对朊毒体扩散和复制的不同环节在体外或动物模型中发挥一定的抗朊毒体活性,其中几种药物已进行了初期临床试验。近年来PrP抗体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提示主、被动免疫可能成为有效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军曹鱼淋巴囊肿病毒主衣壳蛋白基因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亦称海鲡,是我国南方沿海一带的重要海水网箱养殖对象。2005年8月,广东省海水网箱养殖的军曹鱼首次暴发类似的淋巴囊肿病,病鱼的口唇、鳃、鳍、尾及体表等处,可看到大小不一的单个或成群的肿瘤,个别网箱的感染率在80%以上,死亡率近30%。病鱼形象丑陋,严重影响其市场价值,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 disease)发现于1874年,1965年正式确认该病病原为淋巴囊肿病毒[1],现已知可感染9目34科140种以上鱼类。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陆续在养殖石斑鱼、鲈鱼、牙鲆中发现淋巴囊肿病[2-5],随后对其病原…  相似文献   

17.
鲑鱼隐鞭虫病的病原为Cryptobiasalmositica。据报道,北美西海岸的所有大西洋鲑(Oncorhynchusspp.)均有该虫的寄生。该病除了通常情况下经河流中的水蛭传播外,在特定的条件下可直接经鱼类传播。鲑隐鞭虫病的临床症状包括贫血、食欲减退、脾脏肿大、全身性水肿、腹水性腹胀。被感染的鱼类需要付出巨大的能量代价,表现出明显的新陈代谢及游泳功能的衰退。鱼体对缺氧相当敏感,免疫系统也受到抑制。鱼类对隐鞭虫病的感染严重程度和死亡率可因鱼种而存在差异。预防感染的有效策略包括选育抗隐鞭虫的新品种,“抗隐鞭虫感染”在遗传上是孟德尔显性遗传。在抗隐鞭虫的鱼体内,虫体可被宿主免疫系统的“补体旁路途径”所裂解。在“隐鞭虫耐受性鱼”(处于感染状态但未发病)的血液中存在一种天然的抗蛋白酶———α2巨球蛋白,可以中和分泌的金属蛋白酶(毒力因子)。因此,繁殖转基因“隐鞭虫耐受性”鲑鱼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而无需通过疫苗和药物来治疗隐鞭虫病。康复后的鱼体具有对该病的免疫保护力,因而,利用这一特点采取疫苗免疫也是防治隐鞭虫病的另一种策略。我们所研制的致弱疫苗单一剂量免疫鱼体可获得至少两年的免疫保护。免疫保护机制包括产生“抗体结合补体”、强化吞噬作用及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氯化氮氨菲啶是防治隐鞭虫病的有效药物,它通过溶解虫体而杀灭寄生虫,也可在线粒体中富集,显著影响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并造成线粒体的损伤。通过药物与抗体连接可以显著增强药效,这种利用“免疫化学疗法”控制鲑隐鞭虫病的策略,其优点在于减小了药物剂量,因而大大降低了化学治疗所引起的副作用。对于食用性鱼类而言,减少药物在鱼体的富集符合食品安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朊病毒与血液制品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疯牛病是对牛海绵伏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的简称,是一种慢性、具有传染性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英国于1985年4月首先发现该病,并于1986年11月定名为BSE,此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临床症状与人的库鲁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Jakob,Disease CJD)和羊痒病(Scrapie)相似,因此,被认为与朊病毒(Prion)有关,亦称为朊病毒病,其传播途径与潜伏CJD的献血者的血液和血浆是否关联,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朊病毒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传播方式、危害和对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可能带来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水貂阿留申病(ADM)又称浆细胞增多症(plasmacytasis),是水貂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衰竭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阿留申病毒(AMDV),该病毒主要侵害水貂的免疫细胞,常导致免疫系统紊乱,造成机体逐渐衰竭,最后因组织损伤或继发感染而死。该病以终生病毒血症,持续感染为特征。  相似文献   

20.
Hofbauer细胞起源于绒毛问质,是胎盘巨噬细胞,不仅能够吞噬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参与母胎免疫反应;还可表达DC—SIGN、Fc等多种受体,这些受体分子可与乙肝病毒颗粒相互作用,使病毒通过跨膜转运进入细胞内。同时HofDauer细胞能够在母体间游走,当HBV感染Hofbauer细胞后,可借助HoPoauer细胞游走性介导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