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定了13个黄牛品种125个个体的线粒体D-loop区段的全序列,包括12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的123个个体和德国黄牛2个个体,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93个变异位点,57个单倍型,平均核苷酸差异(average number ofnucleotide differences,k)为22.708,核苷酸多样度(nucleotide diversity,π)为0.0251±0.00479,单倍型多样度(haplotypediversity,Hd)为0.888±0.026,表明我国黄牛品种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构建的Neighbor-Joining进化树显示这13个品种主要分成两大类型:普通牛和瘤牛;新发现的特殊类型Ⅲ只有一个西藏阿沛甲咂牛的个体,它与牦牛D-loop序列最相近,证明西藏地区的黄牛与牦牛之间存在基因渗入现象。普通牛和瘤牛在日喀则驼峰牛中占的比例分别是64.3%和35.7%,在阿沛甲咂牛中占的比例分别是50.0%和50.0%,证明了西藏的黄牛也有瘤牛类型。云南牛品种的单倍型非常丰富证明了云南在中国黄牛起源上的重要地位;在27个中国黄牛品种中(本研究11个品种以及GenBank上的16个品种)找到了中国瘤牛的核心单倍型i1,并且对它进行了讨论。同时证明了西藏瘤牛独立于中国瘤牛核心类群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讨DAZ基因家族Dazl和Boule基因与犏牛雄性不育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黄牛、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DAZ基因家族Boule和Dazl基因mRNA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oule和Dazl熔解曲线扩增产物呈现单特异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标准曲线显示Ct值与重组质粒浓度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mRNA表达分析显示,3种牛中Dazl基因在犏牛睾丸组织中表达量最低,其中黄牛与牦牛、黄牛与犏牛差异显著(P<0.05),犏牛与牦牛差异不显著(P>0.05);Boule基因在3种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示,黄牛与牦牛差异不显著(P>0.05),黄牛、牦牛与犏牛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Dazl和Boule基因可作为研究犏牛雄性不育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HYOU1基因在牦牛中的组织表达谱,通过对西藏牦牛HYOU1基因的CDS区进行克隆测序,分析该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采用RT-PCR技术检测黄牛和牦牛肺脏、心脏、肝脏、乳腺、大脑及肌肉中HYOU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HYOU1基因CDS区长度为3 006 bp,其中A、G、C和T含量分别为25.0%、31.1%、26.7%和17.1%,存在一定碱基偏好性;发现1个(ACG→ACA)SNP位点,为同义突变。(2)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呈中性,为较不稳定、亲水性分泌信号蛋白;存在一个跨膜螺旋(TMhelix)区位于13-35氨基酸位置;二、三级蛋白结构分析发现其主要的空间构象为:无规则卷曲及α-螺旋。(3)聚类分析显示,西藏牦牛与野牦牛的遗传距离最近,与瘤牛及普通牛的遗传距离次之,与水牛最远。(4)RT-PCR结果显示HYOU1基因在黄牛和牦牛肝脏、乳腺、肺脏、大脑、心脏、肌肉6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相对表达量依次递减;在相同组织中,黄牛组织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牦牛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其中黄牛肝脏组织的表达量为牦牛表达量的4.4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应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推荐的10对微卫星引物,结合荧光–多重PCR技术,检测了10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和3个外来牛品种的基因型。通过计算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和遗传杂合度,以Nei’s遗传距离和Nei’s标准遗传距离为基础,采用非加权组对算术平均聚类法构建了聚类图,分析了13个牛品种的群体内遗传变异和群体间遗传关系。并以聚类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为基础,将13个中外黄牛品种分为三类:Ⅰ类属于普通黄牛品种,包括延边牛、沿江牛、长白地方牛、蒙古牛、阿勒泰白头牛、哈萨克牛、复州牛和西藏牛;Ⅱ类属于含有瘤牛血统的黄牛品种,包括日喀则驼峰牛和阿沛甲咂牛;Ⅲ类属于外来牛品种,包括德国黄牛、西门塔尔牛和夏洛来牛。研究结果为加强我国地方黄牛品种种质特性研究以及地方牛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黄牛属(Bos)五个种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方法,研究了我国黄牛属中五种牛的染色体组型,结果:黄牛(Bos taurus)2n=60;牦牛(Bos grunniens)2n=60;高峰牛(Bos indicus)2n=60;大额牛(Bos frontalis)2n=58;云南野牛(Bos gaurus readei)2n=56。并从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上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类同。最后,从细胞遗传学角度讨论了这几种牛彼此之间杂交育种的可能性,为畜牧业上培养新的优良牛种提供了细胞遗传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5个地方牦牛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大额牛(Bos frontalis)为外群,应用16对微卫星DNA标记结合荧光-多重PCR技术,评估了5个中国地方牦牛(Bos grunniens)(帕里牦牛、斯布牦牛、西藏高山牦牛、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品种内遗传变异和品种间遗传关系。6个群体的16个微卫星座位上共检测到159个等位基因,其中有33个等位基因为5个牦牛品种所特有。6个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2.2043-3.2754之间,平均杂合度(H)在0.4858-0.6153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4230-0.5711之间。5个牦牛品种的微卫星座位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大额牛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贫乏。5个牦牛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527,表明牦牛亚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很低。采用邻近结合法构建聚类图和模糊聚类分析表明,5个牦牛品种分为两大类,其中斯布牦牛、西藏高山牦牛、帕里牦牛和麦洼牦牛为一大类,九龙牦牛为一类。研究结果将为中国地方牦牛品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长期慢性高原暴露对高原土生牦牛(yak)、高山迁饲黄牛(migratedcattle)和低海拔黄牛(lowland cattle)肾功能的影响,探究牦牛和高山迁饲黄牛适应和习服高原的不同特征及差异。方法:采集青海不同地区的牦牛血样,按海拔高度分为3 000 m,3 500 m,4 000 m和4 300 m四个组(n=84),同时采集高山迁饲黄牛(n=22)及低海拔黄牛(n=39)血液,利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测定尿素氮(BUN)、肌酐(Cr)、尿素氮/肌酐(BUN/Cr)、尿酸(UA)、二氧化碳结合率(CO2cp)、葡萄糖(GLU)水平,分析不同海拔高度的牦牛之间及牦牛、高山迁饲黄牛和低海拔黄牛之间的差异。结果:随着海拔的升高,土生牦牛UA、CO2cp两项升高较显著,与黄牛相比,BUN、BUN/Cr显著高于高山迁饲黄牛和低海拔黄牛, CO2cp、GLU显著低于低海拔黄牛。低海拔黄牛和高山迁饲黄牛相比,BUN、BUN/Cr显著低于高山迁饲黄牛,UA、CO2cp显著高于高山迁饲黄牛。结论:土生牦牛对于高原低氧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高山迁饲黄牛表现出对低氧的不适应性,处于对低氧的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8.
旨在对牦牛CAV-3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在牦牛组织中的表达规律进行初步研究。根据Gen Bank数据库中已知的黄牛CAV-3基因的m RNA序列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克隆牦牛CAV-3基因的编码区。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并预测牦牛Caveolin-3蛋白的理化性质、疏水性、蛋白结构域以及蛋白质二级结构。通过半定量PCR技术检测CAV-3基因m RNA在牦牛和黄牛各组织中的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牦牛和黄牛肌肉组织中CAV-3基因m RNA表达水平。牦牛CAV-3的编码区全长631 bp,共编码151个氨基酸。CAV-3在牦牛肺、脾脏、肾脏、肝脏、卵巢组织中均不表达,仅在心脏和肌肉组织中表达,且在心脏组织的表达水平高于肌肉组织,CAV-3基因在黄牛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牦牛一致。CAV-3基因在牦牛肌肉中的表达低于黄牛肌肉组织,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西藏牦牛微卫星DNA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西藏牦牛品种或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文章选用8对微卫星标记引物,利用PCR和复合电泳银染技术,通过计算基因频率(P)、有效等位基因数(Ne)、群体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遗传距离(D),对西藏11个牦牛类群共48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8个微卫星标记在西藏牦牛类群中均表现出多态性,且均属高度多态位点,遗传多样性丰富;(2)8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西藏牦牛类群中均高于0.5,其中HEL13最高为0.8496,TGLA57最低为0.7349;在11个牦牛类群中,桑日牦牛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最高(0.7949),该群体内部存在较多的遗传变异;丁青牦牛最低(0.7505),则群体相对较纯;(3)在11个牦牛类群中,其杂合度大小分别为:桑日(0.8193)>江达(0.8190)>桑桑(0.8157)>巴青(0.8150)>康布(0.8123)>嘉黎(0.8087)>工布江达(0.8054)>斯布(0.8041)>类乌齐(0.8033)>帕里(0.8031)>丁青(0.7831),西藏东部牦牛的遗传多样性较西部的遗传多样性大,预示西藏东部可能是牦牛的发源地之一;(4)根据遗传距离,用UPGMA法构建聚类关系,表明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桑桑牦牛、巴青牦牛、类乌齐牦牛、康布牦牛聚为一类,斯布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桑日额牛、江达牦牛聚为一类,丁青牦牛单独成为一类。综上所述,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所选微卫星标记可用于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又叫犛牛、旄牛、髦牛,因叫声如猪,又叫猪声牛。它属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的动物。牦牛原产亚洲中部山地,现我国青藏高原及阿尔金山、祁连山的西段,包括西康、西藏、青海和新疆的一部分高原寒冷地区有分布。这些地区冬日山峦积雪,百川急流,既有起伏的沙丘,广阔无垠的原野,又有众多的湖泊和美丽的草原。那里的气候条件极为严酷,即使盛夏之际,中午时烈日如焚,到了傍晚转眼间大雪纷飞,早、晚结冰,寒冷异常。目前野生牦牛所剩已不多,但却有家养的牦牛,并流传至印  相似文献   

11.
KISS-1在动物繁殖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旨为探讨KISS-1基因在牦牛季节性繁殖中的调控作用。实验采集5头成年母牦牛和5头黄牛的下丘脑、垂体等组织,利用RT-PCR和q PCR技术研究其KISS-1基因序列及组织表达特性。结果表明,牦牛和黄牛KISS-1基因编码区长度为408 bp,编码135个氨基酸,比对分析发现牦牛和黄牛基因编码区存在7处碱基突变。牦牛KISS-1基因氨基酸序列与黄牛、藏山羊、绵羊、野猪、人和褐家鼠的同源性分别为97%、85%、65%、55%和51.5%。KISS-1基因m RNA在牦牛和黄牛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输卵管及子宫中均有表达。在下丘脑和脑垂体的表达丰度高,但两物种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KISS-1基因在动物进化中比较保守,对牦牛季节性繁殖的调控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榕生 《化石》2009,(2):26-31
引言 “牛”与人类的生息繁衍,乃至文明发展都有不解之缘,甚至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我国传统的十二属相动物来说,尽管有“牛”,但其形象则因地域的不同而异常,并非某种固定模式:像黄牛与水牛,现今前者几遍及全国,后者则处于南方;还有被誉为“雪域之舟”的牦牛,藏族依然把其头茸、牛角作为灵物供奉,把牦牛尸体等当作镇魔驱邪的法物,更有为其专设祭祀的年、节、会。其虔诚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旨在研究牦牛(Bos grunniens)和黄牛(B. taurus)的睾丸形态及其血管构筑和动脉管径特征,为牦牛睾丸在高原环境的生理适应性提供依据。从14头屠宰后的成年牦牛体内采集睾丸28枚,从9头成年黄牛体内采集睾丸18枚,测定其形态指标,利用血管铸型技术制作动静脉构筑标本,研究睾丸血管解剖学及主要动脉管径的特征。结果显示,牦牛和黄牛的睾丸、附睾的形态特征及动脉管径有差异,牦牛大部分睾丸动脉及其分支的管径与睾丸重的相对值极显著地高于黄牛(P < 0.01),牦牛睾丸的主要动脉构筑特征与黄牛的相同,但其大的集合静脉数量较少,小静脉呈“编织袋”状紧密排布。研究认为,牦牛睾丸的血管解剖特征可为睾丸提供更为充足的血液,其相对发达的动脉血管和睾丸静脉“编织袋”状分布特点有利于睾丸的温度调节及精子成熟,可能是牦牛生殖器官适应高海拔环境的生理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藏黄牛、牦牛、中国荷斯坦牛β-乳球蛋白(β-Lg)遗传变异体在乳中表达差异的分子基础。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确定乳中β-Lg遗传变异体及其相对表达量,然后利用PCR方法扩增β-Lg启动子部分序列(375bp)并直接测序。结果:在杂合型β-Lg个体中,中国荷斯坦牛乳中β-Lg A的相对表达量(63.7±2.9%)均一致性地高于β-Lg B,而藏黄牛乳中二者比例十分接近,但个体差异差异较大。16个测序样品中共检测到13处碱基突变,其中有5处为牦牛特异的。另外,在牦牛β-Lg启动子-452与-453之间,还存在一个插入碱基。结论:β-Lg启动子-430碱基在中国荷斯坦牛中表现为等位基因特异的,而在藏黄牛中无等位基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和2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2α,HIF-2α)是诱导低氧基因和修复细胞氧内环境的核心调节因子,为了研究生活在青藏高原牦牛的繁殖机能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采集卵泡期的5头成年母牦牛和母黄牛的下丘脑、脑垂体、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组织,利用RT-qPCR技术检测HIF-1α和HIF-2αm 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HIF-1αmRNA在牦牛输卵管中表达量最高,牦牛脑垂体和输卵管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黄牛(P0.01)。HIF-2αmRNA在牦牛脑垂体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黄牛(P0.01),在输卵管表达量显著高于黄牛(P0.05)。说明在低氧环境条件下,母牦牛可能通过调节生殖生殖系统中HIF-1α和HIF-2α基因的表达维持其繁殖机能。  相似文献   

16.
    
正牛是牛科(Bovidae)牛族(Bovini)反刍动物,常见的种类有普通牛(Bostaurus)、牦牛(Bosmutus)、野牛(Bison)、水牛(Bubalus bubalus)和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a) 5种。牛为素食动物,且食物范围很广,喜食青草。此外,牛体质强壮,适应性强,能够较好地适应所在地气候。因此,除极寒、极旱等极端恶劣环境外,牛在全球广泛分布,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巴西。  相似文献   

17.
种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机制是牛接触到一种有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从而引发的病症。其病症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肺炎和胸膜炎。这种病在我国西北、东北以及内蒙古、西藏部分地区有过大范围流行,造成危害程度十分惊人,其发病病牛和带菌牛均为种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源。一旦引进带菌牛,非疫区也会呈爆发性流行。近几年我县大力开展牦牛复壮工作,从各地引进野牦牛后代种畜来改良本地牦牛,在政府的支持下我镇黑帐篷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以繁育种畜为主的专业合作社,2011年被批为我县的牦牛繁育中心,现有种公畜154头,母畜400多头。为了提高种畜的养殖质量,预防种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疾病的发生,保证我县牦牛复壮工作的顺利开展,我站配合县站对专业合作社的种畜进行种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检查,对该专业合作社的2-3岁种公畜采集血样40分,进行血样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黄牛、牦牛和犏牛与其他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通过PCR扩增和克隆测序获得黄牛、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Boule基因片段序列,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与NCBI已报道的其他17个物种Boule基因编码区片段序列比对分析。结果:黄牛、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Boule基因RT-PCR扩增特异性条带为154bp,与引物设计源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同源性达99%,系统发育树显示,牛科中的牦牛、犏牛和黄牛交错聚在一起(BP=99%),然后与哺乳纲的其他物种相聚,而犏牛与爬行纲和鸟纲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Boule基因在动物体上同源性高,可应用于系统发生研究。  相似文献   

19.
牦牛可称我国珍贵动物之一,分布在康藏,青藏等地。在中亚细亚、阿尔泰山、天山和帕米尔的高山等地区都有饲养者。虽然也有不少的报导,我为了对牦牛想作进一步的了解在1954年往康定旅行,初步的观察了牦牛的生活习性拜访问了数位饲养牦牛的藏胞,特作膚浅的介绍,以资大家的参考。一.牦牛的特征和习性我国康藏和青藏等地的牦牛(犂牛)(Poe phagus grunniens Linne)在动物学上是属于偶蹄目。有的动物学家认为它是家牛接近的亲属。藏胞称牦牛叫“雅”。牦牛的躯体非常健壮,肌肉也很发达这和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和DNA测序法对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普通牛4个群体CAPN4基因第6内含子的SNP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研究该基因在牦牛和普通牛群体中的遗传特征。试验所得表明:牦牛和普通牛CAPN4基因第6内含子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CAPN4基因第6内含子检测到5种等位基因A-E,其中等位基因D和E仅存在于普通牛群体中。除天祝白牦牛外,等位基因B频率在其他3个牛群体中均在43%以上为优势等位基因。普通牛PIC0.25为低度多态外,3个牦牛群体PIC0.5为高度多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