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表明,内毒素在肠源性感染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观察内毒素分子结构中的不同组分与肠源性感染的关系。结果示内毒素分子结构中核心多糖链的终末片段的沙门氏菌内毒素(wildtype)及内毒素Ra和Rb造成肠源性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54%,83%和92%;而缺乏多糖链终末片断的内毒素Rc,Rd和Re及类脂A均末能造成肠源性感染。核心多糖链的终末片段是内毒素造成肠源性感染的分子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成分,能够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当细菌释放大量的内毒素到血液,即可引起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可以伴随多种疾病出现,引起致死性感染性休克,循环功能衰竭,其病死率极高。内毒素耐受是指机体接受小剂量内毒素刺激后对后续内毒素刺激的反应性降低,表现为促炎因子释放减少而抗炎因子释放增加,机体发热,缺氧,低血压,休克的症状减轻。内毒素耐受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受机体内多种因素的调节,但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近年来,有关其机制的研究有许多报道,其中,对内毒素耐受的信号机制的研究最为广泛,大量的研究表明内毒素的主要受体,细胞内的信号蛋白,负调控因子以及转录因子可能在内毒素耐受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有报道表明免疫细胞的凋亡,染色体修饰和基因重排以及小RNA的参与可能诱导内毒素耐受的发生。本文从细胞、分子水平对内毒素耐受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拟对炎症性疾病如内毒素血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有关细菌内毒素的研究成果,包括内毒素化学、细胞识别内毒素机制、细胞因子在败血症休克中的作用、脂多糖(LPS)的病理生理效应、LPS耐受性与超敏反应,LPS的内在化和分解代谢、内毒素抗体和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4.
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引起内毒素休克的重要触发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内毒素结合蛋白(endotoxin binding protein,EBP)及其受体系统是机体识别和调控内毒素作用的关键机制,内毒素的许多生物学效应可能就是通过其增敏或抑制作用而实现的.本文就内毒素结合蛋白与LPS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确定重组人干扰素和细菌内毒素对家兔致热阈剂量的影响。按照《生物制品热原质试验》要求 ,测定纯细菌内毒素对家兔致热阈剂量、重组人干扰素中细菌内毒素对家兔致热阈剂量以及干扰素的药物热阈值。纯细菌内毒素对家兔致热阈剂量为 5EU/mL ,重组人干扰素中细菌内毒素对家兔致热阈剂量为 1 .2 5EU/mL ,重组人干扰素的药物热阈值为 1 5EU/剂量。重组人干扰素和细菌内毒素对家兔的致热性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肝病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当今肝病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在肝病时发生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调,部分革兰阴性菌大量增殖,后者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升高,而内毒素血症在肝病的维持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加重肝病.因此,肝病-肠道菌群失调-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肠道菌群失调所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本文将就肝病时肠道菌群失调所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以及微生态疗法阻断此环节的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单克隆抗体纯化过程中内毒素去除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单克隆抗体纯化过程中,去除内毒素的不同方法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它们应用于中试规模的可行性。方法与结果:比较了多聚赖氨酸型的内毒素去除填料、20nm膜过滤、将单抗附着在蛋白A柱上后使用精氨酸和组氨酸溶液冲洗等3种方法的内毒素去除效果,发现3种方法都可以将内毒素水平大幅降低,可分别将内毒素去除70%、88%和97%。因为单抗分子等电点较高,所获得的最低内毒素含量为0.2~0-3EU/mg。结论:3种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工艺放大潜力,进一步提高内毒素去除效果将需要综合使用不同机理的去除技术。  相似文献   

8.
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内毒素移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阐明,本工作在离体动物,离体大鼠回肠血管灌流标本和分离的小肠粘膜刷状缘微囊制备上,观察到循环血中内毒素正反馈地促进肠道内毒素移位,多种调节肽参与内毒素移位的调控,内皮素促进而心钠素抑制其移位过程,肠道内毒素的移位主要不是通过跨细胞途径,本工作还发现牛磺酸具有抑制肠道素移位,改善内毒素血症动物预后的作用,提示牛磺  相似文献   

9.
内毒素休克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讨论了防治内毒素休克的新途径:抗内毒素疗法的抗核心多糖和类脂A的多克隆抗体及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抗细胞因子疗法对内毒素休克病人防御功能的调控作用;适当剂量粒细胞集刺激因子可增加循环的粒细胞数,加速粒细胞血管外迁移,促进内毒素消除;一氧化氮对败血症休克的利弊均存,只有针对诱导型合成酶或特定血管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才对内毒素休克治疗更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内毒素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生物力学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微管吸吮系统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标准固体粘弹性模型, 研究内毒素直接作用对于皮细胞弹性模量K1 、K2 和粘性系数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内毒素浓度的增加( 0 .3125μg/ml~10μg/ ml) , 弹性模量K1 、K2 均下降( 其中K1 比K2 更为显著) , 粘性系数μ随着内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K1 、K2 、μ随着内毒素(0.625μg/ ml) 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内毒素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后的共聚焦图像表明: 内皮细胞的微丝、微管发生重排; 细胞核位移、脱核, 内毒素与细胞膜呈全面浸润状态。研究结果从细胞生物力学的角度, 给出内毒素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正> 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于美洲鲎血液凝固作用的研究,导致了细菌内毒素的鲎试验法的发展。目前,对于细菌内毒素的检测,鲎试验(LT)是最敏感的有效方法,并且和一些其它检测法相关。对于LT推广应用的实例作了叙述,包括放射性同位素,供水、药品、食品、医用器材以及各种体液诸如血液,脑脊髓液和尿中内毒素的检测。 结果和讨论 由于细菌内毒素是广泛存在的,并且在极低浓度下具有生物学活性,因而对于它的检测方法必须是敏感的和特异的。已经重复证明,LT是目前适于细菌内毒素的最敏感的检测方法。同样重要的是已经证实LT和细菌内毒素的其它生物检测法之间具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右旋糖酐40生产中分离纯化采用乙醇沉淀和超滤方法,将细菌内毒素作为分离纯化的一项指标,对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将细菌内毒素含量引入右旋糖酐40原料药产品标准,并且达到国际标准。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相应沉淀产品的细菌内毒素含量逐渐降低;在乙醇分步沉淀中,随着乙醇浓度逐级提高,分离产品的细菌内毒素含量也在降低。分离纯化用水和环境因素均会影响右旋糖酐40分离纯化的细菌内毒素指标。乙醇沉淀分离纯化的右旋糖酐40产品,细菌内毒素含量均<6.00 EU/g,最低含量<3.00 EU/g,优于国际标准(≤10 EU/g),重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均符合《中国药典》质量标准。100 kDa+20 kDa二膜组合超滤分离纯化的右旋糖酐40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可以达到10 EU/g以下。100 kDa+20 kDa+50 kDa三膜组合超滤分离纯化,右旋糖酐40的细菌内毒素含量达到3 EU/g以下,重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达到《中国药典》标准。改进右旋糖酐40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品质,细菌内毒素含量引入右旋糖酐40原料药质量指标,使其达到和超过国际最高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肠源性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治疗组(52例)和二甲双胍治疗组(53例),以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12周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源性内毒素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治疗组的肠源性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和hs-CRP水平均下降较为明显(P0.01);而二甲双胍治疗后,仅hs-CRP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源性内毒素下降不明显(P0.05);但两种药物治疗后,肠源性内毒素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以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源性内毒素水平,而二甲双胍对肠源性内毒素的下降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许多抗生素杀死细菌时,可促使内毒素从细菌外膜释放。感染病灶内的革兰阴性菌死亡后释放进入血液的内毒素,或由大量污染液体输入而进入体内的内毒素,可通过与机体一系列连锁反应促进免疫活性因子和炎症反应介质的释放,从而引起局部水肿、充血及微循环障碍等,即内毒素血症。由抗生素诱导的内毒素血症与细菌的种类,抗生素的种类、浓度、给药方式等均有关。因此,临床医生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将副作用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5.
研究观察失血性休克复合内毒素血症时血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的变化规律。将雄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流组和缺血再灌流复合内毒素组。用改良的髓过氧化物酶 (MPO)测定方法 ,测定血、肺和小肠组织MPO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肺组织MPO活性从失血性休克末开始升高 ,致内毒素血症时出现峰值 ;小肠组织MPO的活性在失血再灌流后显著升高 ,但在失血性休克复合内毒素血症后显著降低 ;血MPO活性于失血性休克和失血再灌流后均无显著性变化 ,复合内毒素后显著降低。结果表明失血再灌流后肺组织PMN扣留、聚集显著增加 ,内毒素血症促进PMN在肺中的扣留 ,这些变化与PMN上CD11b和CD18表达上调有关 ,提示失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时组织细胞损伤与PMN的粘附、扣留、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对发热查因患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80名发热查因患者及50名健康人血浆中内毒素含量水平,并对发热查因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培养结果、用药及治疗手段、出院诊断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发热查因中诊断为G-细菌感染者血浆内毒素含量明显高于G+细菌感染者、病毒感染者、非感染性发热者及健康人(P<0.05).G+细菌感染者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性发热者和健康人(P<0.05).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5).内毒素水平和白细胞计数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5例G-菌败血症患者治疗5天后血浆内毒素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对G-菌感染所致发热具有早期诊断价值,有助于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检测,有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及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尿内毒素定量检测与培养结果的一致性,及对于快速诊断革兰阴性菌导致的泌尿道感染的价值。方法采用动态浊度法鲎试验定量检测240份尿液中的内毒素含量,同时进行常规尿培养和鉴定,SPSS 16.0分析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培养结果之间内毒素检测结果差异的显著性,Kappa值评价内毒素检测和培养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培养结果为革兰阴性菌生长的尿液标本,与革兰阳性菌或真菌生长及培养2 d无菌生长的标本内毒素定量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8,t=12.00,均为P0.001);革兰阳性菌或真菌生长的尿液标本与培养2 d无菌生长的标本内毒素定量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183)。结论尿内毒素定量检测对于快速诊断革兰阴性菌导致的泌尿道感染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李玉龙 《生命科学》2020,32(1):54-61
多种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等)经低剂量内毒素预处理后可产生对高剂量内毒素的耐受,这种免疫反应称之为内毒素耐受。内毒素耐受是一种由细胞因子信号通路下游负反馈激活的,具有防止炎症持续性伤害的免疫稳态维持机制,主要调控因子包括IL-10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因子和IL-1受体相关激酶。另外,在内毒素耐受免疫反应中存在表观遗传修饰的稳定作用。现就内毒素耐受的主要调控机制及维持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及内毒素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及内毒素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时的变化。方法 取SD大鼠,腹腔注射无菌酵母多糖A制备MODS模型,检测大鼠肠道菌群、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的内毒素以及肠道游离内毒素含量,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肠道专性厌氧菌的数量明显减少,革兰阴性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比例倒置,内毒素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MODS时肠道细菌微生态发生明显改变,肠道内毒素池与肠道革兰阴性杆菌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亲和介质及溶液条件对蛋白质溶液中内毒素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制品中内毒素的去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去除各种生物制品中的内毒素,采用合成的多粘菌素B琼脂糖亲和介质,通过静态吸附的方法去除蛋白质溶液中的内毒素。重点考察了介质的间臂长度、配基密度以及各种溶液条件(pH值、盐种类和浓度、蛋白质种类和浓度、内毒素浓度、添加剂等)对内毒素去除率及蛋白质回收率的影响。分别采用动态浊度法和Lowry法检测内毒素含量和蛋白质浓度。结果表明该介质具有载量高、去除速度快、去除率高、可重复使用的特点。此外,配基密度、pH值、盐浓度和蛋白质特性(等电点和疏水性)对内毒素去除效果均有重要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血红蛋白、人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的回收率分别达到87.2%、73.4%和97.3%,相应的内毒素去除率分别达到99.8%、97.9%和99.7%。阐明了各种因素对内毒素去除率和蛋白质回收率的影响规律,为生物制品中内毒素的高效去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