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太行山猕猴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猕猴广泛分布于从阿富汗到泰国和中国南部的亚洲地区.分布于中国的猕猴有6个亚种.太行山猕猴为猕猴华北亚种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系中国所特有,目前仅分布于河南、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和中条山南端地区,为世界野生猕猴分布最北的种群.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学者们在数量与分布、形态学(包括普通形态学、骨骼系统形态学)、生态学、微观生物学、疾病、实验技术等方面,对太行山猕猴展开了研究.本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亟待开展的研究工作,以期能有助于对这一珍稀物种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
野生太行山猕猴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猕猴华北亚种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为中国特有亚种,目前主要分布于河南、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南端,常被称为太行山猕猴.2009年11月~2010年1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所辖范围内对野生太行山猕猴进行生存状况调查的同时,对18只雌体、8只雄体的血液生理与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雌性的淋巴细胞数(P=0.019)、中间细胞数(P=0.017)均显著地高于雄性;而雌性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则显著低于雄性(P=0.046);2)雌性的血糖(GLU)、总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低密度胆固醇(LDL)的测定值均略高于雄性,但其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并与相关研究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现生太行山猕猴与猕猴化石骨指数的差异,对太行山猕猴与广西崇左早更新世猕猴化石的肢间指数(Intermembral index,IM)、臂指数(Brachial index,BI)、股指数(Crural index,CI)和股骨粗壮指数(Robusticity index,RI)等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猕猴化石IM值(96)高于太行山猕猴,BI值(94.5)和CI值(88.5)均低于太行山猕猴,推测该猕猴化石在早更新世时期可能地栖生活,适合于陆地四足行走,同时也验证了太行山猕猴主要为半树栖生活。结合对猕猴化石伴生哺乳动物习性的分析,推测广西崇左早更新世的气候温暖潮湿并有一定的水域,植被以森林和灌木为主,有局部的草地或草坡,其自然环境非常适宜高等灵长类生息繁衍。  相似文献   

4.
猕猴是人类的近亲,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化代谢等与人类相似,因而长期以来被广泛用于医学科学实验研究。太行山猕猴是我国北方分布的一种数量最多的猕猴,许多学者对其形态、生理、生殖和遗传等做了大量研究,但未见有关血浆胰岛素含量的报道。本文以放射免疫法测定了太行山猕猴胰岛素含量,并与人血浆胰岛素含量进行比较,以便有效地利用猕猴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理。1 材料与方法(1)动物来源 用于实验的29只猕猴均产于我国太行山区河南省济源市和辉县市境内。捕获后入河南师大猕猴养殖场饲养,经检疫和健康检查均系健康者。其中雄14只,雌15…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猕猴的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猕猴 (Macacamulatta)是世界上地理和生态地位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我国是唯一的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均有猕猴分布的国家。直到1987年 ,亚洲最北部的猴群在河北兴隆绝灭以后[12 ] ,自然分布于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及中条山南段的猕猴就成为亚洲猕猴分布的最北界 ,位于N35°11'~ 35°17',E112°0 3'~ 112°33',地处暖温带。经 1981年以来的调查研究发现 ,太行山猕猴在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与其它地区的猕猴不同 ,是最具研究意义的种群[5] 。猕猴同其它动物一样 ,通过食物与其它动物 ,周围环境及人类物质…  相似文献   

6.
成年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肩关节变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项研究对成年太行山猕猴肩关节变量进行了测量和统计,作了异速生长分析,并对太行山猕猴(M.mulatta tcheliensis)、滇南猕猴(M.mulatta mulatta)、川西猕猴(M.mulatta lasiotis)、湘鄂猕猴(M.mulatta littoralis)肩关节变量进行了比较和聚类分析。与上述3个亚种相比,太行山猕猴较短的肩胛骨、较小的锁肱指数、较大的三角肌止点指数和较小的摆荡指数,表明太行山猕猴肩关节形态结构更适应于地面上的活动,说明其在地面上活动较多,在树上活动较少。  相似文献   

7.
笼养太行山猕猴的理毛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动物行为的归宿 ,无非是获取食物 ,避免伤害或得到最大的繁殖机会[1] 。当今 ,行为生态学已成为灵长类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在猕猴的种群生态[2~4 ] 、繁殖行为[5,6 ] 、取食行为[7] 及社会行为[1,8] 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理毛行为作为猕猴日常社会行为结构的一个重要补充已有一些定性描述[4 ,9~ 11] 。作者对笼养太行山猕猴的理毛行为做了长期观察 ,现将研究结果予以报道。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与设施选取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猕猴养殖场笼养且具有档案记录的 38只太行山猕猴为观察对象。成年猕猴为野…  相似文献   

8.
活动时间分配是指动物根据环境和自身需求从事各种基本行为和活动的过程,受季节性变化的食物和温度等生态因素的影响。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坛山管护区,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观察并记录了一个野生太行山猕猴群(WW-1群)内成年雌性个体的活动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旨在了解成年雌性猕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成年雌性猕猴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雌性猕猴花费52.9%时间于休息、19.5%时间于取食、11.8%时间于移动;夏季,用于休息、取食、移动的时间比例分别为53.4%、18.0%和11.3%;秋季,猕猴花费35.9%时间于取食、30.0%时间于休息,15.9%时间于移动;冬季,用于取食、休息和移动的时间比例分别为35.4%、39.7%和8.0%;(2)春季,成年雌性太行山猕猴主要取食种子(35.4%)和树叶(34.3%);夏季,树叶(73.5%)主导其每日食物组成;秋季,主要取食种子(98.1%);冬季,树皮(82.1%)则成为猕猴的主要食物;(3)当每日食物组成以草和树叶为主时,猕猴用于取食的时间增加,移动时间减少;当每日食物组成以种子为主时,则取食时间减少,移动时间增加;(4)随着气温降低,猕猴取食时间增加,而移动时间减少。总之,成年雌性太行山猕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主要受季节性变化的食物资源和气温的影响,它们可通过日活动时间的调整以适应食物和环境温度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猕猴的肥满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进怀  路纪琪  千卫星  瞿文元 《兽类学报》2002,22(2):159-160,122
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 ,已于 1 998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北纬 3 4°5 4′~ 3 5°2 0′,东经 1 1 0°0 2′~ 1 1 4°1 0′。保护区内生活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太行山猕猴约 1 5 0 0余只 ,现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野生猕猴分布的最北限[1 ] 。该种群属华北亚种 (Macacamulattatcheliensis) ,为我国特产动物 ,不仅在生理、生态、行为、形态等方面与南方种群有明显差异 ,且具有独特的、其它地区猕猴无法替代的遗传多样性[2 ] 。近年来 ,由于环境恶化及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致使该区域猕猴…  相似文献   

10.
基于PAE 编码系统的太行山猕猴行为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 年2 月至2010 年3 月,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愚公管理分局所辖的天坛山
管护区,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观察并记录了野生太行山猕猴行为的发生过程、内容和环境。基于以“姿势-
动作- 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为轴心、以行为生态功能为依据的PAE 编码系统,对野生太行山
猕猴的行为进行分类和系统编码并构建PAE 行为谱。结果:1)研究中分辨并记录到猕猴的14 种姿势,93 种动
作,121 种行为;2)将所记录到的行为分别划归于摄食、排遗、调温、配对、交配、育幼、竞争、亲密、聚群、
通讯、休息、运动和其他等13 个类别中;3)得到了基于PAE 编码系统的野生太行山猕猴行为谱。  相似文献   

11.
成年太行山猕猴肱骨与锁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项研究对成年太行山猕猴的肱骨(33例)及锁骨(29例)进行了全面测量及观察,计算了5项指数。对太行山猕猴、滇南猕猴、川西猕猴、湘鄂猕猴的肱骨、锁骨和桡骨有关测量指标及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3个猕猴亚种相比,太行山猕猴肱骨与锁骨的形态结构更适应于地面上的活动,说明其在地上活动较多,在树上活动较少。  相似文献   

12.
成年太行山猕猴肩关节变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项研究对成年太行山猕猴桃肩并节变量进行了测量和统计,作了异速生长分析,并对太行山猕猴、滇南猕猴、川西猕猴、湘鄂猕猴肩并关节变量进行了比较和聚类分析,与上述3个亚种相比,太行山猕猴较短的肩胛骨,较小的锁肱指数,较大的三角肌止点指数和较小的摆荡指数,表明太行山猕猴肩关节形态结构更适应于地面上的活动,说明其在地面上活动较多,在树上活动较少。  相似文献   

13.
对21例成年太行山猕猴颅骨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测量,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成年太行山猕猴颅骨在耳点间宽(X13)、上面宽(X19)、左眶宽(X27)、右眶宽(X28)、两眶宽(X37)等变量间存在显的性别差异。与湘鄂、闽粤猕猴颅骨有关变量相比,有显的不同。3个猕猴种群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湘鄂、闽粤猕猴种群间的生物学距离相对较近,而太行山猕猴与前二种种群间的距离均较远。太行山  相似文献   

14.
2014年4月21日17∶30,在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风景区的一个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群(WLK-1)内首次发现了太行山猕猴一胎双生的现象。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双胞胎母亲和婴猴进行了观察和记录,旨在对母猴早期育婴行为特征和婴猴个体发育进行初步研究。这是国内首次报道野外条件下猕猴的双胞胎现象。  相似文献   

15.
生存和繁衍是动物的本能,交配则是营有性繁殖动物成功繁殖的前提,亦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重要作用环节。由于在自然条件下较难观察交配行为,故而相对缺乏有关野生动物交配行为的量化分析。本研究以济源五龙口地区的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 WLK-1A群为对象,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采集了太行山猕猴交配行为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分析,进而与近缘物种作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太行山猕猴的交配前行为以社会理毛为主(49.8%),且多由雌性发起(61.8%);(2)太行山猕猴的交配模式属于多次爬跨射精型,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12个爬跨回合和1次射精,持续时长平均为(719.4±43.3) s;(3)交配后行为以社会理毛(19.4%)和休息(18.1%)为主,雌雄个体交配关系可持续平均(2.1±2.03) d;(4)猕猴属(Macaca)物种的交配参数存在种间差异,交配模式与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群组基本吻合,但与社会风格关系不甚明显。本研究结果为全面理解猕猴属物种的繁殖生态学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性打搅是指动物在交配期间受到同种其他个体化学信息素、面部表情、声音、攻击等方面干扰的现象。性打搅行为作为非人灵长类繁殖行为生态研究的重要话题,具有高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在种内主要受到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龙口地区,以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 WLK-1A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观察并记录目标个体的交配行为,以期探讨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及其性别-年龄组差异。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仅发生在交配期,高峰期为11月;(2)从性打搅的发起者来看,雄性(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占29.1%,雌性(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占14.9%,青少年个体占7.5%,婴幼个体占48.5%;(3)与接触式性打搅相比,雄性(P=0.011)和雌性(P=0.033)的性打搅均以非接触式性打搅为主,青少年个体的非接触式与接触式性打搅之间无显著差异(P=0.334),婴幼猴以接触式性打搅为主(P=0.001);(4)雄性倾向于打搅交配中的雌性(P=0.040),雌性对交配中雄性与雌性...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猕猴肩胛骨变量间的相关性和异速生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薛德明  张文学  谷同祥 《兽类学报》2000,20(1):76-78,66
肩胛骨的测量性研究在灵长类的分类及运动类型划分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报道[1~3]。关于太行山猕猴(Macacamulatta)[4]肩胛骨的研究,作者查阅了许多有关文献,未见详细的研究报道。为积累太行山猕猴体质调查资料,我们对太行山猕猴肩?..  相似文献   

18.
以太行山猕猴牙齿为对象,主要研究各牙齿的性差大小及分布模式.测量43例太行山猕猴牙齿的2个主要变量.数据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性差大小用雄雌差值(Dif)和性差百分比(P.D)表示.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牙齿性差主要表现在犬齿性差"区"和第3臼齿,主要是MD径,越靠近犬齿其性差越大,下颌的更为明显.表明太行山猕猴牙齿的不同变量、不同位置性差程度不同.本研究在进行性差推断和种间比较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12 年4 ~8 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天坛山管护区(北纬35°05′ ~ 35°15′,东经112°12′ ~ 112°22′),对太行山猕猴王屋1 群(WW - 1)内的3 个母系单元(matrilineal unit) 中大于(等于)3 岁龄的26 只个体进行面部拍照,获取其面部特写照片,进而利用分块主成分分析(modula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MPCA)法,对个体进行面部识别分析,旨在探讨个体间面部相似度与亲缘关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个体间的面部相似度与亲缘类型有关,母亲与大于3 岁龄子代间的面部相似度为0.93 ±0. 00,显著高于单元内(0. 89 ± 0. 00)和单元间(0.84 ±0.01)的面部相似度;(2)太行山猕猴个体的面部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变化,4 岁(含4 岁)龄以上个体与母亲间的面部相似度较高(0.88 ~ 0. 95),依此值可准确地识别母子关系。本研究采用量化方法对非人灵长类个体间面部相似度进行分析,发现太行山猕猴个体间的面部相似度与亲缘关系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非人灵长类的个体识别提供较为客观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太行山猕猴下颌骨变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研究测量了18例(雄4,雌14)成年太行山猕猴下颌骨的12项变量。通过对下颌骨变量的性别判别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太行山猕猴下颌骨变量有其自身特征,与其它猕猴下颌骨资料比较表现出一定差异;用Ottestat方法对有关变量建立性别判别函数式,其判别率达86.86%,下颌骨变量相关性研究表明,各变量之间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大多数变量之间相互程度较差,不同变量之间其相关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