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提出和描述了产自我国西北新疆南部喀拉塔克剖面的一个牙形类新亚种Polygnathus communis gan-caohuensis,并根据以前出版的信息,命名了另一个新亚种P0lygnathus communis carmanae.种系发生研究揭示了Polygnathus communis Branson et Mehl的亚种对于法门阶最上部至韦宪阶地层的划分是至关重要的.此种的cari-na→gancaohuensis谱系,连同发现于喀拉塔克剖面的菊石、有孔虫和腕足动物,被认为是划分杜内-韦宪阶界线的潜在的标志化石.因此,喀拉塔克剖面有可能成为全球杜内-韦宪阶界线的一个候选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和描述了产自我国西北新疆南部喀拉塔克剖面的一个牙形类新亚种Polygnathus communis gancaohuensis,并根据以前出版的信息,命名了另一个新亚种Polygnathus commuis carmanae。种系发生研究揭示了Polygnathus communis Branson et Mehl的亚种对于法门阶最上部至韦宪阶地层的划分是至关重要的。此种的carina→gancaohuensis谱系,连同发现于喀拉塔克剖面的菊石、有孔虫和腕足动物,被认为是划分杜内一韦宪阶界线的潜在的标志化石。因此,喀拉塔克剖面有可能成为全球杜内-韦宪阶界线的一个候选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研究了贵州独山马道剖面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牙形刺,共鉴定出6属25种(包括亚种、比较种、未定亚种)。根据牙形刺的产出情况,在该剖面自下而上可以识别出3个牙形刺带,即法门阶的Bispathodus ultimus带,杜内阶的Siphonodella isosticha带和Polygnathus communis carina带。基于详细的牙形刺材料,讨论了上述生物带的时限和范围,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虽然尚未在本剖面找到泥盆-石炭系界线的标志分子Siphonodella sulcata,但综合考虑其他牙形刺的分布以及岩性变化特征,可以将泥盆-石炭系界线暂置于融县组上部白云岩段的底部。以上成果将加深对于这一层段的牙形刺面貌以及牙形刺生物带的理解,也将为开展华南泥盆-石炭系界线再研究以及泥盆-石炭纪之交的生物-环境事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略阳组分布于南秦岭勉略缝合带附近,是略阳地区重要的岩石地层单元。本次研究在略阳灵岩寺南部剖面的略阳组获得牙形刺13枚,共识别出3属5种,包含2亚种和2未定种,分别为:Siphonodella homosimplex,Polygnathus communis communis,Po.inornatus inornatus,Po. sp.和Pseudopolygnathus sp.。该牙形刺组合可以与华南同时期牙形刺进行对比,时代为早石炭世杜内期早期,这为确定略阳组的下部层位的具体时代提供了新的牙形刺证据。略阳组中所产出的Si.homosimplex为华南地区浅水相牙形刺的典型代表,Po.inornatus inornatus广泛见于西欧的浅水相地层,这表明在早石炭世期间勉略地区为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且与华南地区生物区系存在紧密联系,同前人根据底栖生物化石研究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我国贵州东部乌溜-曾家崖凯里组剖面作为世界早-中寒武世界线层型侯选剖面,产出良好保存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三叶虫)。因此,更加详细研究该剖面海洋疑源类的生物地层非常重要,将提供围绕界线的生物和环境变化的细微记录。乌溜-曾家崖剖面凯里组的疑源类划分两个组合,它们是凯里组0-52m的Leiomarginata si mplex-Fi mbriaglomerella membranacea组合和52-140m的Cristallinium cambriense-Heliosphaeridiumnodosum-Globosphaeridiumcerinum组合。140-214m仅有很少疑源类标本,可能因为凯里组上部以白云岩为主,不适宜有机壁微体化石的保存。距凯里组底部往上约52m处疑源类组合出现重大变化,无疑为解释沉积环境提供重要资料。两疑源类组合间界线,位于52.3-52.7m,此稍低于被三叶虫Oryctocephalusindicus首现所指示的全球寒武系第5阶潜在层型剖面界线。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在桂东仁义剖面中上泥盆统巴漆组中一段八十余米厚地层中发现的牙形石3属10种(包括亚种)和腕足动物16属17种(包括属种未定类型).根据牙形石的组合分布,识别出Schmidtognathus hermanni带、Polygnathus cristatus带和Klapperina disparilis带上亚带,表...  相似文献   

7.
本文发表了犀螱科Rhinotermitidae异螱亚科Heterotermitinae的一个新属,并记述了所属2个新种及其中1个新种所包括的3个新亚种: 盖螱属Operculitermes新属 中华盖螱Operculitermes sinensis新种 中华亚种 Operculitermes sinensis sinensis新亚种 阔颏亚种 Operculitermes sinensis latipedunculus新亚种 倾头亚种 Operculitermes sinensis inclinatus新亚种 侏儒盖螱 Operculitermes minutus新种最后对异螱亚科属间及盖螱属种间的系统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采用“图式对比”方法对西南地区假希瓦格类109种(亚种)的地层分布进行了研究,计算了这些种(亚种)的区域性地层分布延限,论述了该地假希瓦格类的地层分布规律,并根据其主要属种的地层分布初步建立了西南地区马平阶的“复合标准剖面”。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有关剖面马平阶底、顶界线的类生物地层对比存在较大的误差。建议以贵州紫云扁平剖面作为我国马平阶的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9.
古地磁测年表明,甘肃董湾晚新近纪剖面代表了7.3~3.5 Ma间的连续风成古土壤堆积。在74.8 m厚的剖面上,发现了小哺乳动物化石层位40个,共产出小哺乳动物39种。根据小哺乳动物组合特点,董湾剖面可以划分出4个生物地层带,Ⅰ+Ⅱ带为晚中新世晚期,相当于保德期;Ⅲ+Ⅳ带为上新世早期,相当于榆社期早期。中新统/上新统界线(5.33 Ma)位于剖面距顶部35.5 m处,比以鼢鼠Mesosiphneus最早出现为标志的生物地层Ⅲ带的底界低2 m。由于榆社阶底界直接对应于中新统/上新统界线,该剖面因其良好的地层和生物条件可被推荐为榆社阶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天等把荷剖面下泥盆统埃姆斯阶产较丰富的Polygnathus属牙形刺化石。经详细鉴定,共识别出Polygnathus inversus,Pol.gilberti,Pol.laticostatus,Pol.linguiformis bultyncki,Pol.nothoperbonus,Pol.perbonus,Pol.serotinus,Pol.vigierei等11种(含1个未定种和2个相似种)。根据牙形刺的特征和地层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牙形刺带,即nothoperbonus带、inversus带和serotinus带。在系统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剖面中牙形刺产出层位及齿台口面和反口面特征分析,Pol.serotinus可能由Pol.vigierei通过外齿台边缘的抬升、外侧近脊沟的变宽变深以及齿台前缘的逐渐平行演化而来,Polygnathus属反口面基腔翻转的特征最早出现在Pol.nothoperbonus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1.
该文记述了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湖北宜昌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中发现的小刺球藻类化石Micrhystridium regulare,regulare,讨论了它们的产出层位及其归属,并对小刺球藻类化石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布作了简要的归纳,最后提出了小刺球藻类化石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划分和大区域地层对比中重要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南地区假希瓦格■类地层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图式对比”方法对西南地区假希瓦格类109种(亚种)的地层分布进行了研究,计算了这些种(亚种)的区域性地层分布延限,论述了该地假希瓦格类的地层分布规律,并根据其主要属种的地层分布初步建立了西南地区马平阶的“复合标准剖面”。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有关剖面马平阶底、顶界线的类生物地层对比存在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青州地区寒武-奥陶系界线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报道了山东省青州地区尧王山剖面的寒武 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该剖面的炒米店组灰岩建立了 9个牙形石带,其中下奥陶统为 3个带,上寒武统凤山阶为 6个带;并与国内外研究较详细的寒武 奥陶系界线地层进行了对比。在该剖面首次发现了界线牙形石分子Iapetognathusfluctivagus,这也是在整个华北地区的首次报道,这一发现为山东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寒武 奥陶系的界线划分提供了新的标尺。  相似文献   

14.
广西宜山浅水相区的一个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层型剖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79年,国际地科联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工作组决定,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应以Siphonodella praesulcata至S.sulcata的连续演化系列中S.sulcata首先出现为准。1983年,西班牙马德里会议上,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工作组推荐如下四个剖面作为国际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Hasselbachtal(联邦德国1),Kija(苏联),Berchogur(苏联)和睦化(中国)。睦化剖面是熊剑飞、王成源在1980年1月测制的。1983年4月,侯鸿飞等介绍给国际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工作组时,认为剖面是连续的灰岩沉积。笔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描述了尚未报道的特新蚤指名亚种Neopsyllaspecialisspecialis幼虫形态。它与新蚤属已描述的5种或亚种幼虫的鉴别特征是:1-3胸节腹板上后排主鬃列长鬃外侧有2个小鬃;破卵器的长宽比例,大颚的齿数和齿形,前后头刚毛的数目和长度,肛梳刚毛和支柱毛的数目。作者观察到特新蚤指名亚种幼虫第10背板上有感器一对,并又观察了4科9种或亚种蚤幼虫和Bartkowska(1965,1972),Kirjakova(1968)的描述,认为该特征可能是多毛蚤科幼虫的鉴别恃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俞昌民编广西桂林南边村一带出露齐整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是反映和体现界线定义的一条理想的界线层型剖面。本书汇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包括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年代地层、沉积学、地球化学、磁性地层、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等方面,是作者等运用地层学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对南边村剖面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进行全面、综合研究的结果。出版专著的目的是对南边村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作出综合评价,以期有助于选好全球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及点位。本书包括界线层中14个化石门类的系统描述和  相似文献   

17.
安徽淮南老鹰山下、中寒武统界线及三叶虫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金良  李越 《古生物学报》1999,38(4):407-422
详细记述安徽淮南老鹰山下、中寒武统界线剖面及所咕叶虫动物群,提出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台区划分下,中寒武统界线新定义。即三叶虫Pagetia(Sinopagetia)的首次出现作为中寒武世的开始;描述5科22属(亚属)34种及未定种,包括2新属16新种。  相似文献   

18.
陆相白垩-古近系过渡段的生物地层记录通常稀少而不连续。从轮藻角度讲,中国当阳跑马岗组的白垩-古近系过渡段的生物地层记录是世界上迄今所知的最连续和最丰富的。该过渡段剖面的介形类也非常丰富,其它建立界线辅助层型所需的许多条件也很好,或许当阳跑马岗组剖面可作为白垩-古近系界线陆相辅助层型的候选剖面。对该剖面白垩-古近系界线附近的轮藻组合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江苏丹徒大力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简要报道了江苏丹徒大力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剖面中所产的丰富的牙形刺(计7属13种及3个未定种)、腕足类、鱼鳞及鱼牙化石,讨论了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的划分,并对牙形刺的3个未定种进行了描述,对江苏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广西钦州地区小董镇大虫岭深海硅质岩剖面中,首次处理出了层序连续的牙形石化石,并由老至新划分了二个牙形石带,即Jinogondolella granti带和Clarkina dukouensis带。通过这二个牙形石带与斜坡相和盆地相碳酸盐岩硅质岩系中的牙形石带进行对比,划分了本剖面中乐平统生物地层底界。本文对深海硅质岩系中这一界线地层牙形石动物群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